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6994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docx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docx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创新与绿色——中国制造业的命脉与未来

姓名:

邵谣夏

学号:

专业:

工科试验班(机械能源类)

联系方式:

上课时间:

星期三第9、10、11节课

任课教师:

周莉莉

 

2016年12月12日

 

承诺书:

我承诺:

我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通过学习、研究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

本论文的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

2016年12月12日

 

论文摘要

本文结合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分两篇六个部分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展开讨论。

其中每篇的第一个部分为现状分析,第二个部分是必要性论证,第三个部分是方法论阐述。

本文有以下特点:

1.按照现状分析-必要性-方法论顺序展开,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

2.结合行业和自身经历,对一些现象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3.大部分的理论有实例作为依据,论证充分;

4.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迈克尔·波特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创新”金字塔模型,诠释建立创新体制的所需条件和历程。

 

关键词:

技术创新,制造业,绿色制造

 

一、创新篇…………………………………………………5

1.1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多远?

………………5

1.2制造业究竟是不是“夕阳产业”?

……………………6

1.3创新的“金字塔”………………………………………9

二、绿色篇……………………………………………………13

2.1制造业的绿色发展,现状堪忧,前景光明……………13

2.2制造业应“不忘初心”…………………………………14

2.3绿色制造“四部曲”……………………………………15

三、结语………………………………………………………18

四、参考文献…………………………………………………18

 

一、创新篇

1.1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多远?

与很多同学不太一样的是,从小爱动手的我长久以来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

高考填报志愿,机械也是我的第一志愿。

记得高二时候央视播出了一套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再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从冰山一隅展现了近年来中国机械制造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港口机械到大型盾构,从下海蛟龙到上天神舟,“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都耳熟能详的词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利用得天独厚的人口和政策优势,在这一趋势中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规模最大国,占到了全球的20%。

一批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崛起并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竞争优势。

在我的专业课中,不同的老师或多或少会对我国的机械行业现状有所提及。

有趣的是,他们从观念上基本分成两个阵营:

一种是认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实力可圈可点,中国制造名副其实;另一种则是认为我国机械制造仅仅是规模领先,真实实力落后英美30年。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呢?

其实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制造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很多领域确实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更普遍的现状是,高耗能的资源要素投入式的粗放式增长仍然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代名词,每年我国钢铁,水泥的消耗量占据全球一半以上,未来靠这种方式实现长久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我国“十二五”建设规划中,中央明确提出的我国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制造业低端向高端转变”的发展目标。

“中国制造2025”也强调创新驱动这一概念。

在此背景下,牢牢抓住“创新”这一推动力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效能的必然选择。

未来,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发展成为保持我国制造业优势,奠定我国强国基石的先决条件。

1.2制造业究竟是不是“夕阳产业”?

一些人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信息化智能化才是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机械制造业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物,毋庸置疑应属于“夕阳产业”。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房地产需求冷却的时候,土木学生说自己身处“夕阳产业”;伴随着经济危机,人们购车需求减少的时候,汽车学生说自己身处“夕阳产业”。

这样来说,虽然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但是单从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水平和工资待遇来看,似乎机械产业也没怎么“朝阳”过。

要回答机械行业究竟是否是“夕阳产业”,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机械行业究竟还有多少发展潜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的永恒发展与曲折上升,我国的机械产业在经历了飞速扩张之后迎来发展瓶颈也是意料之中的,说白了,是原先的“推进剂”用完了,新的“推进剂”还没有装备好。

我国的机械行业落后英美30年,这句话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在很多考验制造业综合技术实力的关键核心技术上,比如航空发动机、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我国还存在相当大的技术空白。

而作为新一代的“推进剂”,人才与创新意味着在新时期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后劲十足。

归根结底,有两大依据促使一些人形成“机械行业属于夕阳产业”的观念:

一是大部分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在逐渐减少机械制造行业规模,将相关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他们本国却在大力发展获利更快、消耗更小的第三产业;二是制造业本身并不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题,而作为发展时间较短的行业,信息和智能化技术具有更快的发展速度,相应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多的社会影响。

首先讨论第一点,发达国家实际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制造链中的劳动力集约型部分,这一方面是出于降低产品劳动成本以获取更大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减少对本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然而技术创新方面这些国家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是霸占着利益“蛋糕”中最诱人的那一块。

但其实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产业空心化的负面影响开始体现,发达经济体也认识到了过度强调第三产业而产生的弊端,纷纷推行“制造业再造”。

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时声称要将苹果加工厂迁回美国本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早在2012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就强调,美国正处于将制造业从中国等地迁回来的大好机会。

法国政府在2010年宣布五年内要将制造业产出增加25%。

英国政府也在2011年发布《英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策略和行动计划》,强调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实际上,一位从亚琛工业大学交流归来的学长告诉我,作为“工业4.0”(Industry4.0)的提出者,世界制造行业的标杆,德国已经出资着手搭建“工业5.0”(Industry5.0)的雏形了。

在这一新时期潮流中,世界制造业无疑迎来了“第二春”。

相应的,中国在此空前压力中,是否能抓住机遇激流勇进,关乎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脊梁骨是否可以依然保持坚挺。

其实,从发达国家采取的措施中,不难看出以机械为代表的制造行业不但不会衰退,反而会成为新时期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一大支柱。

再来谈第二点,从工业革命算起,机械制造业确实已经有250余年的历史了。

之前和一位教授交流,他对我说其实100年前的德国手册就已经几乎涵盖了现如今我们所用到的所有基本机械结构的设计和解算方法。

传统机械专业相比一些新兴专业,其本身很多基础理论的可改进部分确实相对有限。

有的同学开玩笑说学我们专业就是在学怎么查手册。

换句话说,很多人认为在机械方面可以创新的程度远不如信息技术这样的领域大。

我认为产生这样的看法,是错误理解机械制造业和互联网、智能化等概念的关系导致的。

机械作为传统工业的代表,与新兴产业不应当是相互孤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

简单来说,一个智能化系统的诞生,不能简单地将功劳归于智能技术本身,而应归于项目整体。

比如一台全新的机器人的诞生,是程序的创新、控制的创新、机械结构的创新,但这么说又都不全面,应该说是系统的创新,这样才准确。

因为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机械的发展,可以说,也是机械的发展。

就像瓦特将热力学原理应用于蒸汽机,很难说功劳在机械学还是物理学,因为他们本来就互相联系。

马克思强调看待事物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看待专业是这样,学习专业更是这样。

如果大学生进入一个专业,先用专业的帽子给自己画个圈,圈外的他认为和自己没关系,那么等到做项目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寸步难行。

机械行业是否能创新、是否有必要创新,决定着制造业的未来。

如果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机械产业,那么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机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这一根本命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深刻的指导作用。

那么剩下需要解决的,便是如何创新的问题了。

1.3创新的“金字塔”

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是否有合适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竞争能力。

可见创新在一个国家确立其国际竞争优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我所认为的创新并不是政府投钱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它需要三个基本要素:

市场、政策、理念。

这更像是一座金字塔,自下而上层层累加,缺少了任何一层金字塔都无法矗立,下面我就这座“金字塔”的结构展开阐述。

首先,创新“金字塔”的最下面一层是市场要素,也就是市场环境,包括需求和资本要素等。

为什么创新和市场需求有关系呢?

我们所熟知的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供给和需求是密切相关的。

在我看来,创新并不是很玄妙的事物,它对购买者而言,在经过生产过程的转化后,仅仅是商品所具有的一个或多个属性的集合。

怎么解释这句话呢?

比方说,顾客需要买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这就促使生产者通过创新改进生产方式,降低产品成本,获取竞争优势,最终导致全社会该商品价格下降。

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经过生产活动这一过程,转变为了商品价格降低这一属性。

更浅显的例子是,如果顾客需要某种产品所不具有的功能,那么企业就要通过创新活动,来赋予产品这一新属性或者生产全新的产品以满足顾客的要求。

因此可以说,市场需求是创新的根本动力之一。

其次,“金字塔”的中间一层是政策要素,也就是政府的管理和调控。

近几年我国为什么能在全社会掀起大众创新的热潮,政府主导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创新文化的培养、创新市场的培育、创新政策提出、激励机制的建立、社会资源的调配、创新人才的引进的建立等等,都离不开这一关键环节。

就现今国内环境来看,国家应加速体制改革,改变产业结构,加强创新鼓励力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促进教育公平。

创新“金字塔”的最上面一层则是理念要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创新文化。

它发展最慢,却是非常重要的一层。

创新文化不但影响企业发展战略,从业人员创新意识,还影响消费者购物观念。

举例来说,美国社会创新能力较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敢于尝试的思想。

相对的,国内的创新文化还比较落后,对于一些新想法,很多人、很多企业不敢去尝试。

发展创新文化,重视教育改革,需要在学生阶段就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很多美国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本,寒暑假学生需要完成大量实践作业。

没有敢闯敢试的精神、探索未知的勇气和足够的实践积累,创新只能成为镜花水月。

制造业历来就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给中国制造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就我国制造业而言,如何搭建创新的金字塔呢?

政府层面要发挥好“指挥棒”、“调节器”的作用,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发挥制度优势,加强统筹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制定特殊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重视创新文化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创业环境、社会舆论、工资待遇、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体现出国家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在全社会叫响创新就是竞争力和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口号,让每一个华夏儿女身体里都流淌着创新的血液,更多依靠全社会自主创新的力量,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企业层面要抓住难得的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突出创新驱动,把技术革命和人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推动设备升级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把互联网+融入制造业,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在标准体系建设上要有自己的话语权,提升制造业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在创新篇的最后,我想说不只是制造行业的创新,整个社会的创新体制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学生应当对自己,对行业,对国家都有充足的信心。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现今的德国,世界创新强国,在100多年以前以假冒伪劣产品“闻名”世界,当时的英国议会甚至通过侮辱性条款,规定所有德国进口产品都须注明“MadeinGermany”,以此与英国本土的优质产品区分。

也许现在“MadeinChina”很多时候还只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但是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从自己做起,加入创新者的行列,让创新改变中国,改变世界。

 

二、绿色篇

2.1制造业的绿色发展,现状堪忧,前景光明

往往一提起制造业,人们总是将其与高耗能、高污染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但由于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逐渐暴露。

制造业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却产生大量废弃物,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写到这里,我想先谈谈我的家乡山西。

说到山西,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黑压压的煤山,鼎鼎有名的“太钢”、“太重”等知名国有企业。

山西是一个重工业基地,煤炭、冶金、电力、矿山机械装备和新型材料等产业是山西的主打优势产业。

这些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发展长期过分依赖资源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粗放性生产经营与产能过剩的矛盾短时间难以解决,一些企业规模偏小导致产业集中度较低,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落后产能的比重较大,资源利用率低导致节能减排的压力较大。

所有这些因素,对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山西省造成的冲击更为剧烈,支柱产业污染环境严重,市场需求低迷,产量大幅回落,企业经营面临困境,部分资源性企业停产甚至倒闭,各个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山西作为我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其制造业的困境虽不能代表全国,但发展现状的确令人担忧。

所以,制造业与绿色发展应当是一对“孪生兄弟”,必须紧密联系,绝不能割裂开来。

绿色制造(ManufacturingForEnvironment)是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概念,其目标是使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近几年来,绿色制造越来越受到中央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调结构、去产能、转方式、促转型的政策措施,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这些无疑给今后的制造业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政策指引。

目前,多数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开始致力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改造,本着高产低耗的原则,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依托技术装备的转型升级,逐步淘汰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和设备,向智能化、高科技、低能耗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些企业正在逐步走出困境,实现企业健康发展与兼顾环境承载双赢。

由此观之,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制造业真正造福人民,将制造业和绿色紧密相连显得至关重要。

2.2制造业应“不忘初心”

机械产业的诞生,制造业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给人们提供更优质、更低碳、更美好的生活。

然而,很多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计环保成本的生产经营行为就严重违背了这个初心,没有绿水青山,哪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毋庸置疑,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王道、是企业的生命线。

但是,有些企业只考虑自己的经济效益,而不去关注环境和生态效益,更不考虑社会效益,这种企业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

河南一家造纸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吞噬了所流经地区的大片农田,废水过处,泥土污秽不堪,农作物无法生存,当地的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当有关部门对此事展开调查时,才知道该工厂不是没有污水处理装置,而是开动这样的设备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该企业不愿为此埋单,因为这样做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减少利润,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甚至没有利润。

其理由也可谓振振有词,不赚钱或少赚钱自然违背了企业经营的初衷。

但是,一个真正的企业、企业家还必须要顾全大局,权衡利弊。

这个利弊,不只是自己的、本企业的利弊,而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利弊。

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家)不要忘了企业发展的初衷、开创事业的初心,要有企业(家)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良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社会责任、绿色发展理念,兼顾企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益,权衡经济效益与绿色环保的关系,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推动技术和装备创新,企业才能拥有持续的活力。

2.3绿色制造“四部曲”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协调经济增速和绿色发展的关系,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一大关键问题。

就建设绿色制造业这一目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实施。

一是注重培育全民绿色理念。

以日本垃圾分类为例,不仅垃圾回收分类极为细致,更重要的是人们都能自觉遵守,这极大程度上简化了绿色制造中绿色回收这一流程的实施,反映了日本在绿色理念的培育上做得非常到位,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相比之下,我国垃圾分类还流于形式,不但鲜有处理厂按照不同垃圾桶进行分类回收,而且熟知并遵守分类规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绿色环保理念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应树立长期抓和抓早抓小的思想,从孩提时期抓起,纳入学校德育培训计划,加强各类媒体的正面宣传,持之以恒抓上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把绿色环保理念印刻在每一个公民心中,推动绿色制造就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更好的发展环境。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大多重视绿色环保。

有趣的是,我校嘉定校区的环保协会中有一半的成员来自机械专业,这也充分体现出新一代的“机械人”已经树立环保理念并为绿色制造业的发展而努力学习。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规模体量都处在世界前列,但能耗高、排放大、设备高科技高智能含量低等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企业面临的改革压力依然很大。

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人才引进、设备更新、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项目引进、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绿色制造企业政策上帮扶支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

三是加强政府监管。

这一点我想嘉定校区的同学们都深有体会。

每隔几日,嘉定校区附近的不明化工厂就会传来刺鼻的气味,严重影响嘉定校区师生的作息。

学生和学校虽多次向环保部门反映情况,可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类似这种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零容忍”,不能只唯GDP,不算环保账。

发挥政府监管作用重点是在处罚上决不能心慈手软,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经济处罚和停产整改,同时追究企业负责人的决策责任和法律责任,要让企业负责人知道错、感到疼、立即改、不再犯。

同时要提高准入门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即便经济效益再好也不予审批。

四是推行绿色制造规模化。

“绿色制造不是成本,是利润”,这一利润只有在绿色制造成为一种规模化、集成化的产业时才会体现。

作为国内钢铁行业首家环境友好型企业,上海宝钢在绿色制造规模化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在生产和管理中,将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营销和产品回收利用有机结合,实现高碳企业的低碳发展。

所谓绿色制造规模化,就是在从产品设计、生产再到运输和回收等环节都将环保技术和理念有机融入其中,使得绿色制造的效益产生“1+1>2”的效果。

制造业绿色化必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尤其对我国如此庞大的制造业规模来说更是如此。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希望的曙光。

逐渐步入社会的新一代,接受了更先进的教育,有着更充足的环保知识和理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成为行业绿色化的坚实推动者。

 

三、结语

本文虽然分两篇展开,但实际上两篇的精神内涵却是密不可分的。

创新是制造的命脉,绿色是制造的未来。

创新是推进制造业绿色化的要求,绿色是发展制造业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只有融汇了绿色的理念,才能推动制造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才能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四、参考文献

[1]熊晓琳,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

[2]张翔,低碳经济引领下的我国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综述,2013

[3]周威,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2014

[4]赵东林,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2013

[5]黄书进,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五大发展理念,2015

[6]苏生荣,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与发展前景,2012

[7]商小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2013

[8]庄志彬,基于创新驱动的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研究,2014

[9]崔治忠,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2016

[10]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