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6919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x

《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 第2课 百日维新学案 人民版选修1.docx

版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第2课百日维新学案人民版选修1

第2课 百日维新

[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重点) 2.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 3.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 4.认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

一、百日新政

1.背景

(1)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皇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概况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2)内容

措施

除旧

布新

政治方面

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

经济方面

裁撤驿站等旧机构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军事方面

裁汰绿营

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文教方面

废除八股

将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3)结果:

由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仅维持了103天便告失败,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百日维新”。

[思维点拨]

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易错提醒]

1.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

他没有实权,并非“百日维新”的领导者。

2.光绪帝支持变法除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而维新派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二、戊戌政变

1.新政危机

(1)原因:

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

①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②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③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2.戊戌政变

(1)囚禁光绪帝:

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囚禁光绪帝。

(2)搜捕维新党人

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

②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赴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3)变法失败:

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思维点拨]

1.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的权力;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2.戊戌变法最重要最实质的影响是思想上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而在救亡图存和变革社会制度上没有起到实质上的成效。

[归纳比较]

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完全不是一回事,戊戌政变是镇压戊戌变法的反动的事变,违背了历史潮流,应该否定。

戊戌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应该肯定。

三、戊戌余音

1.变法目的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历史意义

(1)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随之改变。

(2)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3)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史论要旨]

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3.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知识图示]

主题一 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

史料一 自台事(割让台湾)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①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史料二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

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

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②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模式建立一支军队。

①说明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体现了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根据史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主要背景。

提示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据史料二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

提示 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

百日维新的社会条件及特点

(1)社会条件

客观条件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组织基础

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相继成立

维新主力

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重要条件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个人努力

(2)特点

①从方式上看:

变法采用西方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②从宗旨上看:

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③从内容上看:

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④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主题二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和意义

史料一 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①变法三年,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

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②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

“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

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

史料二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③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的现代化变革尝试。

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

……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史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④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①说明变法者急于求成,没有正确认识到变法的困难。

②说明维新派的维新活动和流血牺牲没有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

③指出戊戌变法是一场近代化性质的改革。

④肯定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1)据史料一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强求变法的“速度”“全变”,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

提示 影响:

拉开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尝试:

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等。

(3)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提示 评价:

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1)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②具体原因: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2)意义

①爱国性:

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

②进步性:

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些要求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③启蒙性:

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乃至掀起百日维新,这些使民众接触到了资产阶级思想,认识到封建思想的弊端,从而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1.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

“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

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

”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  )

A.“整理周故,尊孔复古”

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

答案 B

解析 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与材料中“嗣后我君臣上下……痛除积弊,详筹兴革”相符,故B正确。

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这主要表明(  )

A.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光绪帝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光绪帝从根本上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皇帝

D.变革阻力太大

答案 C

解析 从根本上来说,光绪帝属于封建皇帝,迫于民族危机和权力现状而进行改革,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选C。

3.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 C

解析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4.(2017·天津和平质检)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的改良,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熄灭于无形之中。

所以,改良主义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摘编自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

材料二 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

第一,戊戌变法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

第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他们是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脱离了人民群众。

因此,它是一个软弱的改良运动。

——摘编自杨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1980年)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了有益的尝试。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

它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此,有些学者把戊戌变法视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

(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评价产生的时代因素。

(2)试比较材料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材料一的异同。

(3)材料三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又有了怎样的发展?

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评价:

认为戊戌变法是反动阶级发动的反动运动,目的在于剥削人民、巩固其统治和扼杀革命。

因素:

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常的史学研究中断,宣扬革命史观。

(2)不同:

方法上,材料二采用了辩证的分析方法,结论上,给予戊戌变法一定的肯定。

相同:

材料一、二均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3)发展:

运用现代化史观,肯定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

原因:

改革开放和逐渐融入世界;思想解放;“双百”方针的贯彻;史学研究不断深入。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评价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史观进行分析。

(2)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信息,从方法和结论上分析概括;相同点,根据材料信息,从研究方法上进行比较。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研究方法和结论上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思想状况、学术方针、史学研究状况等方面分析归纳。

[基础达标]

1.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

这是基于(  )

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

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

答案 A

解析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

2.(2016·晋江高二期中)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 A

解析 依据所学,为减少变法的阻力,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原先所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在变法措施中都没有提出,反映了维新派对旧势力的妥协和本身阶级的软弱性。

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

3.维新变法运动时的“新政”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 A

解析 依题干史料分析可知:

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题干的要求。

4.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

材料表明(  )

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

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反对

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

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御史杨崇伊的上书大肆诋毁维新派,恳请慈禧太后训政,这实质上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对戊戌变法运动的破坏。

5.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

这主要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中“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直接说明老百姓并不认同维新派的民主宪政思想,故选B项。

6.戊戌变法虽然最终是失败的,但是,这次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主要是由于其(  )

A.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B.进行了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C.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

D.新政措施中除京师大学堂外都被废除

答案 B

解析 根据“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可以推断出其力图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能力提升]

7.(2017·扬州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

——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

……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

……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1)指出材料一中维新派所建构理论体系的特点及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这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答案 

(1)特点:

兼顾中西,托古改制。

作用:

变法从传统中找到理论依据,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2)特征:

激进(或急功近利);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

(3)启示:

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参中西之新理”“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说明兼顾中西,托古改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即可回答,是为变法寻找依据,推动维新思想的传播。

(2)问,特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启示主要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角度来回答。

切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8.(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

其中最要紧的有两件事。

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

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

第二,调整行政机构。

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

……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

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

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

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

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

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

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答案 

(1)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

意图:

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

(2)教训:

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打击面不能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

(3)尽量用第一手史料;孤证不立,全方位搜集史料。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科举制和机构改革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人才选拔、经济、行政等方面概括。

(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步骤、对人心的争取、对投机者和党派之争的警惕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3)问,该问实际是考查史学研究方法,要从史料的应用、史料的数量等方面分析。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材料二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开展戊戌变法的决心。

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上述两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 

(1)不同:

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

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相同:

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与方针是否得当等。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从二者改革的目的等方面考虑;第二小问从改革的方式方面回答;第

(2)问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与方针是否得当等方面回答。

(一)(12分)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李娟

①父亲病了。

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

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

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

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天?

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

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

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

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

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

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

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

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

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一场罕见的大雪。

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

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

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

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

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

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

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

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