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6120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1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满分:

100分,答卷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3.《贾谊·治安策一》载: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剥夺王国的封地B.推恩令

C.夺取诸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4、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A.废丞相,权归六部B.设立内阁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

5.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

C.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并有效地笼络了人才

D.是为了打击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6.下列享有雅典民主权利的是:

()

A.成为男性公民    B.妇女C.广大奴隶         D.外邦人

7、公元前452—450年间。

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

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

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的性质

B.用文字明示法律规定,是罗马法的渊源

C.保障平民利益,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D.作为罗马的基本法,标志罗马法的成熟

8.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9.确立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

()

A.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       B.宣布了英国为共和国

C.1688年“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通过

10、美国联邦制下的各邦()

A.与中央政府实行分权B.享有国家主权

C.各邦法律是最高法律D.独立于联邦之外

11、法国《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法国是()

A.君主立宪制国家B.总统制共和国C.资产阶级帝制D.专制政体

1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13、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海国图志》B.《四洲志》

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

14.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

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D.《辛丑条约》——戊戌变法

15、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新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16、“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人民反饥饿斗争激烈D.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迅速发展

17、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包括:

()

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

③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④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18、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本主义宪法是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颁布的: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D、《钦定宪法大纲》

19、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基于孙中山:

()

A.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B.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D.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20、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2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B.“二十一条”签订

C.袁世凯的独裁统治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2.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2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

①法国启蒙思想 ②德意志古典哲学 

③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A. ①②③B.①③④C. ①②④D.②③④

24.巴黎公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

主要是因为:

()

A.它是在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起义

B.它是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下工人自发的起义

C.它是在工人阶级毫无准备情况下发动的起义

D.它是在法国资本主义未成熟情况下爆发的起义

25.对十月革命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无产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B.在经济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中获得胜利

C.走城市到农村的道路D.革命历程的曲折反复

2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当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7.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的事变,其中成为中国全民抗战开端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28.关于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上胜利

B.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标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9、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党合作B.政治协商

C.人民代表大会D.轮流执政

30、“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最确切的解释是()

A、两种政治制度B、两种经济制度

C、两种法律制度D、两种社会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4分,共计40分。

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伐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夫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语中国前途》

材料三: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

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

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

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

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三个阶级的政治主张?

(3分)他们的政治主张有何共同的进步意义?

(2分)

 

(2)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三个阶级掀起了哪些革命运动?

(3分)

 

(3)从三个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不同结局来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分)

 

32.(16分)中国古代政府一直谋求解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期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西汉初期山东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示意图(部分)

材料三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

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

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西周初期分封诸侯的效果。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汉承秦制,略有损益(注:

增减)”。

(2分)从任命地方官员的角度说明“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使地方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的主要措施和元朝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的措施。

(6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

(2分)

 

33.(14分)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克顿说:

“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

达尔也说:

“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

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体现的两大原则。

(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6分)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同学们作答在选择题答题卡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B

C

A

A

B

D

D

A

B

C

D

D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A

A

A

D

D

D

D

D

A

D

D

B

A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分,共40分)

33.(10分)

(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5分)

(2)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

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3分)

(3)启示:

在殖民地办殖民地的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分)

32.(16分)

(1)效果: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形成了“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说明:

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实行郡国并行制。

(2分,合理表述酌情给分)在分封制下,地方长官是世袭的;在郡县制下,地方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2分)

(3)北宋:

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

(4分,任答两点即可)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2分)

(4)特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逐步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2分,任答一点即可)

33.(14分)

(1)推进: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6分)

(2)原则: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

(4分)

(3)观点一:

“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

理由:

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帝制复辟埋下祸根。

观点二:

“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理由:

“大妥协”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覆灭;保存了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

(选择—个观点评述:

观点2分,理由任答2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