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6108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docx

《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docx

传染科护理常规修改版

传染病护理常规

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目录

一、传染病护理常规

二、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三、慢性肝炎护理常规

四、重型肝炎护理常规

五、水痘护理常规

六、麻疹护理常规

七、流行性腮腺炎护理常规

八、狂犬病护理常规

九、艾滋病护理常规

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十一、细菌感染护理常规

十二、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护理常规

十三、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常规

十四、手足口病的护理常规

 

一、传染病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

急性肝炎如过分焦虑、忧郁、情绪波动,都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减退,不利于肝功能恢复,故应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稳定、乐观情绪。

2、休息:

病人应早期卧床休息,因安静卧床休息可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机体代谢率,有利于炎性病变的恢复。

当症状好转,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后,可每日轻微活动1~2小时,以病人不感到疲劳为度。

以后随病情进一步好转,可逐渐减轻活动量,至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但仍应避免过劳及重体力劳动。

3、饮食:

合理的营养,适宜的饮食也是治疗急性肝炎的重要措施。

因合理饮食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有利于肝功能恢复。

在肝炎急性期病人有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等,因此应进食宜消化,清淡,适合病人口味的饮食。

4、禁酒:

肝炎病人应禁酒,因酒精能严重损害肝脏,是肝炎加重或是病变迁延而演变成慢性肝炎。

5、用药:

按医嘱应用保肝药,不滥用药物,特别应禁止应用损害肝脏药物。

6、皮肤护理:

黄疸型肝炎病人由于胆盐沉着,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可以引起瘙痒。

应指导病人进行皮肤自我护理,减轻瘙痒,并避免皮肤损伤及感染。

瘙痒重者可给局部涂擦止痒剂,也可口服抗组织胺药,及时修剪指甲,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

7、讲解肝炎预防知识:

告知病人所患肝炎类型、传播途径、隔离期、隔离措施、消毒方法及家属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注意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对病人用物及排泄物进行消毒。

密切接触者应进行预防接种。

8、婚姻:

急性肝炎病人,情绪稳定一年后方可结婚,已婚者应节制性生活。

9、定期复查:

急性肝炎病人出院后第一个月,每半月复查一次,以后每1~2个月复查一次,半年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定期复查1~2年。

二、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1、入院宣教:

肝炎患者入院时,病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加上疾病缠身,情绪往往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

护士应主动热情地接待,耐心、细致地作自我介绍,介绍主管医生、介绍病区环境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治疗、护理措施等,让病人感到亲切,从而消除陌生、紧张情绪,愿意与医护人员交谈、倾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健康教育内容:

肝炎病人和家属要求了解肝炎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预后及消毒隔离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状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

3、相关知识介绍:

介绍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及慢性化的因素,一般甲型、戊型肝炎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而其余各型大多可反复发作,发展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甚至肝癌。

反复发作的诱因是因为过渡劳累、暴饮暴食、嗜酒、不合理用药、感染、不良情绪等。

应帮助病人分析复发原因,予以避免。

4、出院指导:

凡接受输血,应用血制品,接受大手术等病人,出院后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标记物,以便早期发现有血液和血制品为传播途径所致各型肝炎。

并且注意休息、预防感冒、戒酒,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和适量脂肪、易消化的食物,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者禁食粗燥食物,腹水者给予低盐(钠盐低于3克)饮食、血氨高者给予低蛋白饮食,血糖高者给予低糖饮食。

三、慢性肝炎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以往是否有肝病史,饮酒史。

2、流行病学资料:

是否有肝炎接触史和家族史。

3、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

消化道症状,肝区是否疼痛;观察黄疸、肝、脾的大、小及硬度变化情况。

(2)护理体检:

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意识是否清楚。

(3)心理社会状况:

有无焦虑、抑郁情绪。

3.辅助检查:

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测。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观察临床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乏力、肝区痛等变化;观察黄疸、肝和脾的大小及硬度变化,肝功能改变。

2、适当休息、生活规律:

如ALT明显升高,甚至出现黄疸时,应卧床休息。

如ALT接近正常,症状减轻时则可适当活动。

3、饮食:

应强调高蛋白饮食,包括动物蛋白及植物蛋白。

热量以能维持标准体重为度,勿超重,否则易发生脂肪肝。

勿食糖太多,以免诱发糖尿病。

可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

血氨高者宜低蛋白饮食(蛋白小于50克)。

4、指导病人保持乐观情绪。

5、忌酒,忌用肝损药物。

6、药物治疗的护理:

慢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病人用干扰素治疗时,应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主要是“流感样症候群”,如发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这些症状常随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减轻。

如用量过大、时间过长,则可出现血象改变如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应定期复查血象。

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名正等药物不能随意停药,必要时须经过医生同意才可停药。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调节剂也应注意疗程及副作用。

7.定期复查:

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腹部彩色多普勒、甲胎蛋白、肝功能、血常规等,以早期发现门脉高压及肝癌。

【健康教育】按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四、重型肝炎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以往是否有肝病史,饮酒史。

2、流行病学资料:

是否有肝炎接触史和家族史。

3.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

消化道症状,肝区是否疼痛;观察黄疸、肝和脾的大小及硬度变化情况。

(2)护理体检:

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意识是否清楚。

(3)心理社会状况:

有无焦虑、抑郁情绪。

3.辅助检查:

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测等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精神状态、黄疸是否进行性加重,是否有出血征象,消化道症状是否改善,测量腹围,记出入量。

2、休息:

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

3、饮食:

给予低脂、低盐、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量,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限制液体入量,总液量以1500ml/天为宜,不宜过多,以减轻腹胀。

4、药物治疗的护理:

应注意给药方法、剂量、疗程、及副作用等。

5、并发症的护理:

(1)肝性脑病的观察及预防:

①应注意观察精神、神经症状,及时发现肝昏迷先兆。

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及形状变化,以早期发现脑水肿、脑疝。

使用脱水剂者记录出入量,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②发现及避免诱因,如使用利尿剂、高蛋白饮食、消化大出血、放腹水等,易诱发肝性脑病,应注意避免。

(2)出血的观察及预防:

①观察出血的表现,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呕血、便血及注射部位出血等,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出血程度,做到早发现及时处理。

②及时查血型、血红蛋白及进行凝血功能监测等,并配血备用。

③注射后局部应至少压迫10---15分钟,以避免出血。

(3)继发感染的观察及预防:

①观察感染的表现注意观察体温、血象及各个器官感染的表现。

②加强对感染的预防。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减少探视,做好病室环境消毒,做好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口腔及肺部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及餐具的清洁和消毒,防止肠道感染。

病人的皮肤及被褥保持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4)肾功能衰竭的观察和预防:

肝肾综合征常是重型肝炎病人死亡的原因。

①观察肝肾综合征的表现:

严格记录出入量,及时检查尿常规、监测血尿素氮、肌酐及血清钾、钠、氯等,了解检测结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②避免诱因:

应对消化道出血、大量利尿、大量及多次放腹水、严重感染等病人加强观察,因上述情况易诱发肾功能衰竭。

【健康教育】按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五、水痘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流行病史:

是否接触过水痘病人,水痘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

2、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

发热、出疹顺序,皮疹的性状按红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的顺序演变,是否有并发症。

(2)护理体检:

注意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皮肤是否感染。

(3)心理社会状况:

患者情绪变化。

4.辅助检查:

查血常规,拍胸片等。

【护理措施】

1、按呼吸道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

2、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多喝水,剪短指甲,避免抓伤。

勤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

3、对症护理:

高热时可给予退热剂,皮肤瘙痒这可口服抗组织胺药物或涂以炉甘石洗剂,疱疹破裂处给予碘伏消毒。

忌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退热,因激素可使皮疹播散,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死亡。

因伴有其他疾病必须服用激素的水痘患者,应尽快减量或逐渐停药。

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辅以治疗。

【健康教育】

1、对住院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接受程度,适时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水痘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及预后的相关知识,指导患儿及家长要积极配合治疗,预防皮肤感染,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治疗及护理。

告知家长,水痘传染性很强,易感儿(1~6岁)接触后90%发病,感染水痘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2、对易感人群的健康教育:

如成人患水痘,其症状较儿童重,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全身症状重,皮疹多而密集,可融合成片,并容易并发肺炎。

孕妇患水痘后病情也较重,妊娠早期可引发胎儿畸形。

因此,体弱多病者、孕妇及健康儿童要特别注意,不能接触水痘患者。

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又好发于小儿,所以做好水痘患者的隔离和护理、防止交叉感染、预防并发症发生尤为重要。

3、主要预防措施:

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冬春季节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发热时要让病儿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嘱咐和管理病儿不要用手抓破痘疹,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疤痕。

如果疱疹破了,可用碘伏消毒。

个别水痘病儿可合并肺炎、脑炎。

如发现病儿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应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六、麻疹护理

【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史:

是否接触麻疹病人。

2、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

发热、出疹顺序,是否有并发症,精神状态.

(2)护理体检:

注意生命体征变化,皮肤是否有感染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患者情绪变化。

4.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清抗体测定,胸片.

【护理措施】

1、隔离与消毒:

单纯麻疹以家庭隔离为宜。

重症或有并发症时宜住院治疗,并按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第5天。

有并发症者酌情延长隔离时间。

麻疹病毒抵抗力弱,病室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

2、休息: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定时更换体位防坠积性肺炎,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湿润,光线柔和,及时更换衣服被褥,防止受凉。

3、营养:

给予营养丰富,高维生素,宜消化流质或半流质,少食多餐,供给充足水分。

4、保持皮肤、眼、口、鼻清洁,勤换内衣,可用温水擦浴以利发疹或发热。

保护眼睛,用生理盐水洗净眼痂,滴眼药水一日数次。

保持鼻腔通畅,及时清除鼻痂,涂少许石蜡油或抗生素眼膏以润滑。

高热进食少,易发生口腔炎,可用生理盐水每日漱口数次。

如有溃疡,可用口腔炎喷剂喷洒等。

5、高热护理:

如无并发症、发热不超过39度,可不必处理。

如有过高热,可用小剂量退热剂,预防高热惊厥、忌用大剂量退热剂和酒精擦浴,避免体温骤降引起末梢循环障碍。

6、密切观察病情:

麻疹并发症多且重,除注意体温、脉搏、呼吸外,还应密切观察出诊情况,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

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

全身如皮疹迟迟不出,顺序颠倒、突然隐退或持续高热、抽搐、呼吸困难等,提示有并发症可能,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给予相应处理。

【健康教育】

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麻疹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皮疹护理要点。

二、预防措施

1、应采取以预防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并做到对麻疹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治疗。

2、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呼吸道疾病的预防隔离原则,因易并发肺炎、心肌炎及喉炎,告知患儿家属发现异常,如咳嗽加剧、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声音嘶哑,立即通知医护人员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管理好传染源:

麻疹患者是本病唯一传染源,对麻疹患者设隔离病室或在家隔离,对接触者隔离3周。

4、切断传播途径:

开窗通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医务人员需洗手,戴口罩。

5、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疫苗:

易感儿接触麻疹2日内及时接种疫苗可预防麻疹。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一般反应轻微,约5—15%接种者接种后出现低热或个别出现较高热,1-2日即退。

(2)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患病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常用人血免疫球蛋白3毫升肌肉注射。

接触麻疹患者后5日内注射,可预防发病,接触后5-9日注射可减轻症状,被动免疫只能维持3-8周。

三、出院指导:

向患者讲明出院后注意休息,多食蔬菜和水果,多喝开水,避免到人多场合玩耍,保持皮肤清洁,注意眼部卫生。

七、流行性腮腺炎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资料:

在流行季节,有没有与流行性腮腺炎病人接触过。

2、临床表现:

如腮腺肿痛、发热,有没有头痛、呕吐,睾丸肿痛等情况发生。

3、还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病人的心理需求,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心理支持。

【护理措施】

1、一般治疗及护理:

急性期或有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有发热及呕吐的患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饮食。

腮腺肿胀期内避免酸性和刺激性食物。

注意口腔清洁,可用盐水或温开水漱口。

腮腺肿痛时可局部冷敷。

应注意观察神志变化,观察是否有头痛、呕吐及睾丸肿痛等情况发生。

2、对症治疗:

高热、头痛、呕吐时可给予对症治疗。

3、激素治疗:

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睾丸炎等时,可短期使用肾上皮质激素治疗。

4、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

睾丸炎时应卧床休息,局部用棉花垫好。

再用丁子带托起。

局部冷敷可有帮助。

并口服雌激素。

并发脑膜炎:

如出现头痛、呕吐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以降低颅内压。

【健康教育】

1.出现腮腺炎症状后,患者要尽快隔离,直至腮腺完全消肿,以免传染给他人。

2、注意休息,多喝开水,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

4、适当进行抗病毒治疗,一般经过7到10天,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健康。

预防要点

1、避免与患者接触。

疾病流行期间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2、可服用利巴韦林颗粒冲剂预防,连服3天。

4、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最有效方法。

一旦发现疑似流腮,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

5、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

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八、狂犬病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史:

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史等。

2、观察伤口情况及有无恐水、恐风、恐声等症状。

3、患者对住院及隔离的认识。

4、疾病认知程度、心理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

【护理措施】

1、应行严格接触隔离。

2、病情观察:

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痉挛发作情况,记出入量,特别应注意观察病情的进度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3、休息:

病人需绝对卧床,安静休息。

4、饮食:

因病人恐水及吞咽困难,应禁食,禁饮水,而采用鼻饲高热量流质饮食,宜在痉挛发作的间歇期或应用镇静剂后徐徐注入。

或给予静脉输液,以保证每日摄入量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防止痉挛发作:

应把病人安置于安静、温暖、避光的单人病室,并应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及药品,由专人护理,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如水,光,风,声等,尤其与水有关的刺激。

输液装置应适当遮蔽。

躁动者病程应加床挡保护,并用保护带约束,防止外伤。

6、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病人唾液分泌增加,应注意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吸氧。

7、本病死亡率高,护理人员应积极参与抢救,关系体贴病人,耐心安慰病人及家属,以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健康教育】

1、宣传狂犬病的预防知识,使人们了解狂犬病是对人类生命危险较大的一直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宣传养犬的害处,家中最好不养犬,如养犬时应进行登记,病进行预防接种。

如被犬或其他动物咬伤后,应立即进行彻底伤口处理,宣传预防接种意义及作用,指导病人进行预防接种。

2、狂犬病发病诱因为受寒、劳累、惊吓或悲痛,有被动物咬伤史者,应教育其避免诱因,尽可能防止发病。

接种疫苗期间应戒酒及避免过劳。

3、进行有关狂犬病的知识教育,本病进入兴奋后有高度兴奋及极度恐惧表现,特别是恐水,教育家属避免对患者的刺激,防止引起咽痉挛及抽搐发作。

九、艾滋病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史。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其它途径医护人员护理艾滋病人时,被含血针头刺伤或污染破损皮肤传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同性恋和杂乱性交者、药瘾者、血友病患者以及HIV感染者的婴儿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2、免疫低下表现。

3、疾病认知程度、心理社会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

【护理措施】

1、执行严格血液体液隔离

2、休息:

艾滋病人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症状减轻后可逐步起床活动。

病室应安静、舒适、空气清新。

3、饮食: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注意食物色、香、味。

想方设法以促进病人食欲。

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症状护理:

针对病人临床出现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进行对症护理。

特别应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预防继发性感染。

长期卧床病人应定时翻身,预防褥疮。

5、药物治疗的护理:

本病的主要治疗药物是AZT(齐多夫定),该药有较严重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早期表现为巨细胞性贫血,晚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亦可出现恶心,头痛和肌炎等症状。

应密切观察药物副作用,定期检查学象,并查血型,做好输血准备。

6、心理护理:

艾滋病人预后不良,因此病人可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障碍,还可出现报复、自杀等行为。

首先,护士不应对病人采取歧视和惩罚性态度,也不应表现出怕传染的畏惧心理,应针对病人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需要,满足合理要求,消除病人孤独、恐惧感。

还应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工作,不要对病人采取鄙弃态度,应尊重病人人格,给以关怀、温暖和同情,使其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最大支持,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决心。

【健康教育】

1、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使群众了解其传播途径,本病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采取自我保护措施的方法。

特别是加强性道德教育,洁身自爱。

严禁吸毒。

在日常生活中,防止共用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如牙刷、牙签、剃须刀片、注射针头等。

医务人员也应加强自身防护,防止被污染的针头、器械刺破皮肤、粘膜。

以上措施有利于切断各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2、对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应嘱其每3到6个月作一次临床及免疫学检查,如出现症状随时就诊,及早治疗。

3、病人及家属进行有关本病的知识教育,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病人常死于机会性感染,应教给病人及家属预防或减少继发感染的措施。

本病预后较差但许多疗法及药物正在积极研究中,应使病人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

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

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

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护理措施】

1、做好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时开窗通风,每天2-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

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误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功能锻炼。

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及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健康教育】

1、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2、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3、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指导正确使用雾化吸入药。

4、指导病人发病期间合理休息,疾病恢复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预防交叉感染。

十一、细菌感染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

是否有细菌接触史。

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

如是否有发热、腹痛、水、电解质失衡等。

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细菌感染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面色、神志变化;大、小便颜色、形状、有无血便并注意检查大便隐血,观察有无肠出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体征;观察有无腹痛及肠穿孔体征。

2、休息: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至退热后一周,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

休息可减少病人能量消耗。

并有利于预防肠道并发症。

3、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应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蛋汤、清肉汤、新鲜果汁等。

但要保证每日有足够的体液量约2500-3000毫升,鼓励病人少量多次饮水,入量不足者给予静脉输液,以保证水、电解质平衡及促进毒素排泄。

热量不宜过多,一般给予8.36KJ。

退热期间可给高热量、无渣或少渣、少量纤维、不易产生肠胀气的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米粥、馒头等,另加瘦肉末、菜末、豆腐、土豆等,并观察进食反应。

进入恢复期病人食欲好转,可进软饭,然后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

要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热量每日14.45KJ。

但饮食量一定要逐渐增加,切忌饮食不节制及使用生冷、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

4、腹胀的护理:

腹胀时停食牛奶及糖类食物,并注意钾盐的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