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5445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docx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docx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范本

  《醉花阴》表格式教案5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题

  《醉花阴》

  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备课组

  成员

  周玉洁、李英歌、石和颖、李新园、付丽娜

  主

  备

  人

  李英歌

  审

  核

  人

  石和颖

  审批人

  教导处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

  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

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常识填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2、字音通关

  薄雾()永昼()纱橱()盈袖()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一)朗读练习

  1、师范读,生注意:

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

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答: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

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

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

  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

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的。

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愁是有长度、宽度、深度;秦观的愁也是有数量、深度的。

  3、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

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明确:

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

  答:

“永昼”“半夜”“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

  4.词人为何而愁?

  答:

思夫

  5、《醉花阴》是一首小令。

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

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

这首词也同样如此。

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谁能把它概括出来?

  答:

上片:

重阳思亲而不得

  下片:

饮酒赏菊愁更愁

  鉴赏评价上片

  1.具体说说词的上片的内容。

(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

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

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

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2、下面是我们的合作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

  

(1)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明确:

“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

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

  

(2)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明确: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半夜凉初透”,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

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

  3、上片小结:

  上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愁苦。

  鉴赏评价下片

  1.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明确: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

在这里,

  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充满了“我”的衣袖。

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

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

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

何以见得?

  明确:

这是写佳境。

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以佳景衬哀情”的作用。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宋时,此风不衰。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

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了作者的愁闷相思。

  3.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

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

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

“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4.整体感悟下片内容:

下片写作者在重阳节黄昏后独自饮酒赏菊的愁绪。

  五、总结归纳,领会主旨

  明确: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试背两首李清照的词作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表现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

  2、《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表面上写赏菊饮酒,实写思念之情无法排遣的句子是:

  12、能使人想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的句子是:

  13、描写一系列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环境,点出虽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的句子是:

  14、脍炙人口的写愁佳句,具体生动的夸张,传达了无尽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15、写佳节思亲,夜不能眠,寂寞冷清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高效导学案6(含答案)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

  主备人:

王秀萍

  【教学设想】

  1.感受婉约词的风格,品味词的意境。

  2.把握词人思想情怀,体味词中蕴涵的细腻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词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4.学习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醉花阴》

  【课前预习】

  1.李清照,号_____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_____女词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

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

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

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

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

  【写作背景】《醉花阴》:

本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重阳赏菊,无人相伴,在极度思念之下写下此词。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作品,时值金兵入侵,丈夫病死,词人辗转南方避难,备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

在这种背景下,李清照写下本词。

  3.字音积累

  玉枕()戚戚()憔悴()

  乍暖还寒()堆积()梧桐()

  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合作探究】

  探究一:

《醉花阴》全词写“愁”,但“愁”字只出现了一次。

词人在这首词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探究二:

该如何理解“半夜凉初透”的“凉”字?

  探究三:

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花容月貌”、“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该如何理解这种比喻的独特性?

  【训练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声声慢》

  【教学设想】

  1.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表现手法。

  2.解读意象,理解中国传统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

  【课前预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将不理解的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2.解释词义

  黄花堆积:

憔悴损:

  怎生得黑:

次第:

  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通过什么手法抒发自己的愁思?

  【合作探究】

  探究一:

请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探究二:

词中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愁绪?

是如何抒发的?

  探究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包含了哪些情感?

  【训练案】

  1.下列各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句是()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式②有暗香盈袖(充满)

  ③莫道不销魂(极度的欢乐)④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⑤憔悴损(损害)⑥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莫道不销魂,,。

  ②三杯两盏淡酒,!

  ③,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④,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4.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

“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

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

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

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李清照词两首》

  【答案:

易安南宋赵明诚诗词?

书画?

别是?

一家?

闺情相思孤寂凄凉】

  明确:

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

  下片写词人重阳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之情。

  感情基调:

寂寞,忧愁。

  明确:

  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烘托出词人的愁苦之情。

“薄雾”“浓云”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室内香炉轻烟飘散,看着瑞脑在香炉里慢慢地烧尽,让人倍感白昼难熬,写出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愁情。

其余如凉凉的“玉枕纱厨”,卷帘“西风”,清瘦黄花,都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独守空闺的孤寂愁绪。

  薄雾、浓云:

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明确:

  凉,一语双关:

表面是写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意义是,词人独居家中,爱人不在身边,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明确:

  黄色的菊花外形上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贴切地反映了当时词人因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10.修辞手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1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指菊花开得繁茂,非凋谢。

“很”的意思。

怎么挨到天黑。

光景,状况。

  明确:

上片主要写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明确:

一种深深的愁思;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发情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感情基调:

哀婉凄凉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苦无告

  1.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由此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2.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

过雁象征离愁。

  4.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

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相似啊!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5.梧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传递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词中,作者也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梧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痛天上人间各半悲美满姻缘难全

  伤半壁江山沦陷恨偏安一隅用奸

  苦形影相吊孀晚愁漫漫余生难捱

  情感:

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1B2D4D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彭国英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

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

《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

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

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

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

“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美人二八颜如花”,“绿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之所以设计这样开头,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一情境和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在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诵读把握两首词的不同愁绪,然后提问:

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

这样就顺利进入到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

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我会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所以这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讨论,学生可能会赏析出《醉花阴》中的黄花是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黄花的赏析学生由课前预习和导入可能会想到①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可能想不到深层次的,这时我会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

学生在引导下可能会说出睹花思人这层意思。

我会说:

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③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