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5349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docx

《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docx

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

【精品文献】识小录(明清王夫之)

识小录引

识小者,不忍坠地也。

已坠于地,而道固不可坠。

无小非大,故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小也。

大可冒,小不可假,故曹丕得言舜禹,冯道可以救人之仁归契丹,唯小者则筋骸不可强,血气不可遏。

乃嚣然曰:

“恶用此哉,”于是而蚁穴决金堤,星火焚昆冈矣。

所甚忧者,小之坠也,几希之绝也。

陶潜氏曰:

“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顾以未得与于承平荃宰之下,少有所闻,百不逮一,病中约略忆而录之,固不保其能传,亦尽吾垂死之孤心而已。

己巳秋,船山病窭王夫之录。

元旦、长至、圣寿御殿,百官皆朝服。

朔望御门听政,皆公服。

(服制详《会典》。

)御文华殿经筵,平台便殿召对,皆常服,唯许用朱玄色,后或用天蓝、油绿,非制也,有旨禁之。

在外唯三大节拜牌及迎诏用朝服,初莅任望阙谢恩用公服。

其出使在外者,虽三大节及受敕皆常,服行五拜礼于其署。

在外官初任,望阙谢恩,东乡不北面者,旧说以为洪武初建都金陵,在中国之东,故东乡。

非也。

苏、松、浙、福皆在金陵之东,不西乡;山东在北,不南乡;江、广在南,不北乡。

何也,盖北为本官出治之位,非至尊所御。

而古天子适诸侯,馆于其庙,位在阼阶。

庙既在诸侯大寝之左,阼阶又西乡,故虚左以为临幸之位。

此古之遗意犹存者也。

拜于仪门者,亦以古之庙制在大门内,正与仪门相值也。

常参、召对、请见及经筵日讲,常服皆朱玄云纻绣补,如其品。

虽待罪被召诘问亦然。

以素服用皂绢,唯国忌及灾异衣之,吉凶不敢相渎也。

外官见所监临,一应俱衣皂绢无绣补,非礼也。

其失始自府州正官品高于参议、佥事、御史,布按二司官品高于佥都御史,佞人自抑以求容,傲吏恃权而临之,遂以凶服概施之于吉,国初无有也。

万历间,犹有巡按御史某禁之。

文官绣补极于云鹤,武官极于麒麟。

文官一品有武功则赐麒麟。

公侯有翼赞之功及戚畹辈行尊者则赐云鹤,中叶之特典也。

逮后乃有赐蟒、赐斗牛者。

内官亦有飞鱼之赐。

常服纻丝及纱,皆织云纹,唯未入流朱衣,不得有云。

七品以下,每列七云。

四品至六品五云,三品以上三云,赐玉者一衣十三云。

自世爵品官至于生儒耆老吏典,皆有本等服色。

军校胥皂亦有衣帽之制。

其品官之舍余与庶人不充胥役,无公私过犯者,皆纻丝圆顶帽,衣倚衤散(音撒,其制:

方领右硬衬摆头),青条,皂皮靴。

荐先于寝及有宾嘉之礼则服之。

万历中年以后,人趋苟简,此制乃亡。

冬至乃赐百官戴暖耳(俗谓之帽套),加纱帽上,虽人见亦然。

是日,上始戴之。

盖南郊见帝,不敢以毛物蒙冕上,礼成后乃以御寒。

外官唯北土苦寒,在所必用;官南方者,雪盛乃尔。

壮年不畏寒者,虽极寒,犹嫌其不雅,不戴也。

士大夫子弟行冠礼者,初加儒巾、青衫,再加幞头、公服,三加进贤冠、朝服。

自十二月望,在京官皆服朱衣、至正月灯节后,乃随易他色服,吉月则自边关紧急,及月内应行典礼外,一切刑名、钱谷事务,奏箚皆不行。

带用玉、犀、金、银、明角,为五等。

黑角鞓者,凶礼服、素服及未入流官所系也。

以轻便取适者,用伽南、水沉、班竹皮、玳瑁、黄白纱为鞓质,而以本品宜用金或银镶之。

三品之金鞓,五品之银鞓,皆突起花样,余则否。

一品虽有服玉带之制,然非特赐,即加宫保至三少,仍犀也。

金银带唯纯金纯银者以入见,其用香纱、竹、玳瑁为质而镶之者,不敢以入见。

犀则以金镶之。

翼善冠脚直指上,(脚,俗谓之翦翅,)王冠脚俯垂向前,郡王冠脚既前垂而又斜迤向中,品官则平列冠下。

此上下之别也。

毡笠之圆者,谓之宣帽。

启、祯间宣府武弁始制之,遂遍天下,盖马上所便也。

旧制马上大帽有以皂纱蒙漆纱为之而金箔饰顶者,有缠棕及马尾为之者。

武官及州县佐领职捕盗者,皆戴之以见上官。

其衣则大摆倚衤散,或缀绣补。

举人下第归,亦戴此与地方官酬酢,(万历中年无此矣,皆仍儒冠。

)盖示将复上计偕于马上也。

下至抚按司道吏典随行者,于马上亦戴此唯此。

可移用无定式。

进士软脚幞头衫带,皆仿唐制,礼部给之。

唯榜下服之。

既分曹观政,则官帽皂袍角带。

庶吉士亦然。

皆以末列于品官,无级无俸,则无服色也。

唯岁宗廷试后赐七品服色,受教职则仍与未入流同。

举人中会试,仍称某学生,则亦与诸生无异,服色不应有殊。

乡试榜发,例给青袍易蓝,盖亦所司破格旌厉之耳。

入监,则仍服监衫而不袍。

(衫无里衣衬摆。

)既衣青袍,则暑月可衣华素。

松江举人独衣天青、油绿纻丝袍,非天下之通例也。

乡约必六十以上非曾充吏胥有公私过犯者为之,戴东坡巾(漆纱为之,后垂双带)。

衣布行衣,青衣蓝缘;系大带,亦青质蓝缘;白袜、青鞋。

耆老头巾如儒冠,而冠顶正方向后如“民”字样。

吏巾如儒官而上方,亦微向后,衣青绢袍,(无里衬)皂皮靴。

京官可便服以见外吏。

大僚云鹤服色昔,可衣鹤氅。

织成玄色纻丝,刍鹤间色。

)余可行衣、大带、方舄。

唯部郎及冗散(中行评博等),接见巡抚、藩伯、

宪长资深望重者,必官服耳。

或假归,或致仕在途,俱可以便服接品官。

外吏虽藩伯二品之尊,则以官服来者必以官服接之。

虽生儒服巾衫见者,亦必然。

后世冠服,日与古异。

唯朝服、祭服、公服略存古制,若此外则士大夫之敛用深衣者,与《礼记》差无大异。

丧衰亦近古。

斩衰之冠,以双绞草绖为武,中以一寸许大麻布从额至项缀于绖上,则是免也。

两旁缀木棉球以代充耳,翦数寸布缀绖下当额,仿佛如纩延,皆通古义。

衰肩有负版、削衽、侈袂,两襟皆上方下锐,腰绖以草,皆古也。

期功以下皆有所谓一梁冠者,其实免耳。

若以数尺布复首,垂后至腰,谓之拖头,则野人之为,士类不闻有此。

士大夫居父母丧,宾客非吊事则辞之。

若不可辞,客虽官服,自可以丧服接见,虽尊贵,不易服。

唯州县官闻讣,以仓库未得交盘,须谒上官清卸,则官帽加凶帻上,皂绢袍去里,以衰袭之,黑角带草屦入公门参谒,其谢吊,自衰服拜于门外。

吊服三不易,官帽、镶带、靴也。

服如袍制,以白绢为之。

为人后者,于所生父母之丧,可告假治葬,钦允假三月归籍。

然必待二十七月后乃赴京销假,虽奉旨召用,必辞待月足。

在外官亦可准此,特无有能行之者耳。

母早没,庶母慈己如母者,亦可援此例,以尽报德之心。

自州县正官而上,衙署皆有家庙,莅任则奉行主干中,以时拜奠,如于其家。

改任乃迁。

奉主归,皆有祭告。

官署窄隘,则于寝室之中堂奉奠。

大朝,行十六拜礼。

(详《会典》。

)礼部尚书出班赴御座前,致词进表,承制乃退就班。

御门,行四拜礼。

(详《会典》。

)召对、经筵、面恩,皆如之。

在外则布政使府州县正印官如宗伯之仪,就龙亭前行礼。

出使官则在本衙门设香案,行五拜礼。

致仕间住及起复未赴部官,皆于私宅设香案中堂,行五拜礼,不与地方官同序班行。

唯有王府处则咸趋府第,随王行礼,不论在任在籍,一以官品及衙门为班序。

大朝,内阁(不拘员数),翰林(侍读以下),给事中二员,中书舍人二员,尚宝司官一员,御史二员,(纠仪。

)皆赴内殿行四拜礼,随驾出,升座后,各侍班。

鸿胪寺赞礼者各就其立位唱赞,不入班。

凡拜兴鞠躬,依唱赞声为节,从容罄折。

非但以肃观瞻,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亦于此辨之。

笏本用象。

趋轻便者,用黄杨及槐木为之,非制也。

或乃以孔林楷木作笏,衍圣公以此赠人,要非士君子所忍用。

佩既有囊,(唐宋所增。

)于是趋简约者,以襄汉间药料所烧者充玉。

官卑俸薄,不得已而用此。

若大臣不自媟其章服以象德,即用玉,亦未至不给也。

南郊之礼,备辂车,乘步荤,至青城下马牌下,即步行入大次。

夕坐待旦,坐小杌子,不御炉火,候时至,登坛行礼。

礼成,步出青门,乃乘辇归阙。

燕地苦寒,不能频岁举行,多遣官代祀,而望拜于宫中。

即此一事,燕不可为天子都,亦明矣。

幸学,祭酒、司业各讲一经。

命监生讲,则讲;无特旨,则否。

旧有“颜渊问仁”、“子曰参乎”二章讲义刻于彝伦堂,然所讲不必此也。

祭酒、司业赐坐讲,以尊师尚贤。

文武大臣,或赐坐或否。

大臣之丧,驾临幸亲祭,洪武初屡行之,(后不复行,其礼《会典》不载。

)驾次端州临,祭何中湘、李宁夏,乃搜《大明集礼》得其仪。

主人豫画遗像,朝服执笏侧立,并神主设席于西楹,东乡。

(若在殡亦迁于右。

)驾将至,主人斩衰服,匍伏于门外,见辇止哭。

驾入次更衣,素服入门,主人乃入,即位于堂西阶下,北乡,少长各以服为序,匍伏候驾升堂,南面立,鸿胪官奏举哀,上三举哀,从官皆哭,主人哭稽颡。

以次奏进香,初、亚、终献,皆上亲举,而太常官受奠于席。

读祝毕,复三举哀,主人哭,稽颡无数,驾兴,主人止哭,趋出,匍伏道右恭送,易素服诣朝门外谢恩。

明日,百官皆吊祭。

敦趋,唯施之内阁旧臣,其冢宰唯官宫保望重者。

差行人赍敕,开读后,即具本辞。

行人留候旨。

得旨不允,行人及地方官日促装,乃行。

至中途稍留,再具本辞。

不允,乃诣阙。

鸿胪受敕,趋入见。

陛见后,复且本辞。

不允,阁臣乃入直,冢宰乃谢恩莅任。

陛见后,台谏有异议,则坚辞引去。

难进易退之节,大臣之道宜然,非虚伪也。

阁臣以礼致仕,天子念其旧德,则有存问。

冢宰加宫保二少,望重恩隆者,亦得邀恩。

所赐不过银五十两、纻丝二表里,米羊则有司供之。

天子存问,则境内及尝与册封之亲王、府部、卿寺、台谏、词林,与直省抚按、本省司道府州正官、同乡同榜门生故吏在仕籍者,皆修启候问起居,其仪物各有差等。

虽清介素却苞苴者,无不受也。

封赠之制,国法极严。

虽应得封赠,而曾犯公私杖徒以上,与曾充隶役者,及妇人再醮者、被出者、出身娼婢者,皆不得滥冒。

若曾任台谏等官,与管兵官以失机致罪而充军伏法者,皆必先与昭雪复职,而后可加赠。

当奏请时,必先具行状送验封司,仍责府县官下逮乡耆里老结状,乃许奏给。

在岭外时,诰敕滥矣,然严云从以扈从功封伯,应赠四代,而严世蕃其曾祖也,所部核而不予,犹存此制。

为人后者,于所生父母可移己身及妻诰敕赠之。

封则不得赠。

亦一命而止,加赠不许再移。

相见必拜,拜则必答,人道之大节也。

唯翰林院能存此礼。

先后辈以序分东西交拜。

初入院及差假久出回院、冬至、正旦皆交拜。

有所贺谢,则宾主分东西再拜。

其不答者,唯祭酒、司业于彝伦堂坐受监生旅拜。

师道之尊,等于君父也。

式者于主考四拜,答其二、拜者北乡,答者西乡。

生员于督学官及教官亦四拜而两答之。

若下吏见上官,生儒见州县正官以上,庭参后必禀拜。

上官随设毡于上,交拜成礼。

其后有禀拜而答以免者,骄简慢易者则然也。

唯按察使司悬牌厅柱云:

“参见官免拜,禀事官免揖”,以风宪严厉,用都察院宪纲也。

若衙官非科资出身,于监司不揖不拜,叩头而已。

庭参之仪,冉跪再起,起而揖,(今之揖,古之肃拜也。

)腰不屈,首不俯。

谄人下首叩地,则是拜也。

下吏见上官,三鞠躬而退,卑者一鞠躬而退。

衙官见监司,则趋出不鞠躬。

举贡于礼部、礼科,其提调也,见必具上衔手揭,庭参禀拜。

礼部司官唯仪制司为然,其余则以后辈见前辈礼酌行之。

布政司、府州县正亲民官所属绅士,必执子弟礼,肩舆不入仪门。

步入仪门,必从角门出入,不敢坐其正堂。

虽位公辅,不能逾也。

故府县有于仪门外搭棚安上座,以迓内阁及冢宰之事。

其余则仪门外有迎宾馆,上坐可也。

按察司及巡抚巡按察吏而不治民,则肩舆升堂上坐,无不可者。

明伦堂,士执经受业之所。

故本所肄业之学,虽登八座,位宫保,不敢以宾客礼登堂。

若邻州县学,则正宾位于堂可矣。

日讲或六员,或四员,间日轮讲。

每值讲之前一日,具讲义稿,呈内阁及勋爵知经筵者阅订。

有疵句则批驳令自改正。

改已,复遍呈之,虽至再至三,必改定乃缮写一本进呈。

至日,对御诵讲,或有问难,则因而详对。

此定制也。

高新郑、张江陵当国,则以己意为讲义,日讲官诵之而已。

今新郑集中有《四书解》,江陵《直解》则通行海内,要惟二公自用为然。

日讲依《四书》次第,若子疾病、颜渊死,时有避讳耳。

经筵则随意取《四书》、《五经》以时献替,于朔望后一日进讲,寒暑弗辍。

日讲以二月十五日进讲,五日十五日止;八月十五日进讲,十一月十五日止。

极寒盛暑辍之。

每一期毕,有宴、币之赐。

翰林名曰读中秘书,而实无一书之藏可读。

唯行人司每一员出使,则先索书目以行。

购书目中所无者,多至数册,少亦必一册,纳之司署。

专设司吏一人,收贮检晒,而厚给其糈。

故行人司藏书最富,盖得《周礼(大行人》之遗意。

阁门红牌:

“文武官员擅入此门者斩”,永乐间制也。

唯翰林院官、中书科中书舍人不在此禁。

文华殿中书舍人则执事于内,辅臣或年高目暗,则为读题奏本,研墨注砚,烦劳之事,皆任为之,以不许从人入故也。

六科官入门,于阶下立谈,不得登堂。

内阁有钦赐图书,方一寸二分,银章,鼻纽,玉筋篆,唯可用之进呈文字奏单。

若有特奏实封,首辅仍用文渊阁印。

余俱白本不得用图书。

其制始于洪熙间赐蹇义等,后遂承以为制。

虽罢政归,不缴。

然不得复用之于卷帙。

亲王亦有赐者,

亦止用于候问万安国书,别以石刻所赐字样,如“钦赐”二字作引首,施之诗文字画之上可尔。

京官差出,虽在外,皆与在京同,不为少贬。

即监军、治河、督饷、监造,有功罪之责,而与在廷交接,文移皆如其本衙门体统。

奉祀、册封、主试,尤勿论已。

唯御史奉巡按之命,则于都察院及内阁、史部用青壳上衔手本,衣皂绢袍,黑角带,与外官同。

考核后,该院题允回道,乃复旧。

盖吏治必严,宪纲必饬也。

内阁虽兼尚书,然不以部衔为尊,自以密勿儒臣为尚。

故其往外,无受外吏庭参之礼。

唯江陵不知此,受三司参拜,适以自亵而已。

在京,则谒见者必躬答之。

都御史巡抚地方,旧为本院左副、左佥及由京堂升授曾于都堂上任者,巡按御史以堂属礼见,至仪门下肩舆,从角门步入。

若由藩臬擢授,则巡按御史与之敌体,虽加部衔无所屈也。

御史台极为尊严,盖弹压百司,私交所绝,天下之理乱、生民之生死所系也。

御史出巡按,自同知以下俱无茶坐之礼。

且庭参后非有所谕,不敢白事,即趋出。

若都御史巡抚地方,则虽奉旨遵行,乃至军务、军储,亦止行司道转下府州县,无径下府之理。

天启间,贵州安酋之乱,川湖云贵总督一差使至衡州催饷,郡守以不行藩司而径下府,杖其人而驱之。

公事且然。

岁节、生辰、升迁不敢称贺,画一之法,谁敢逾者~知府以下,敢以仪物上交抚按者,崇祯末之乱政也。

文官自知府以上,武官自副总兵以,朝谒藩王则宴之,此下赐银折宴而已。

钦差官则不论品级,皆为设宴用乐。

朝谒之班,在任与在籍一例以官品序。

三品以上,拜于殿门内。

巡按御史及钦差册封、存问、戒谕、吊祭者,不论品级亦如之。

余皆拜于殿门檐下。

同知以下谒见,拜于二门内,不为升殿。

于三品以上及巡按监司有书致问及言国事,称先生。

武官则副总兵以上称将军。

余虽馈赐,无书。

有国事下令旨,长史司移牒行之。

帝子初封,其长史以科目任部属者充选,资深者带参议或佥事衔,一例升转。

自是以后,为左迁及例监升任。

岁满则罢,称臣于其国,俸薪于其禄内支给。

唯有军功可超擢起用,亦异数也。

藩王于其所封府州城士绅,皆有赍馈。

岁时、生朝、吉凶大故,随尊卑疏密为差等。

下逮生儒,亦有赉予。

士绅亦得以脯果之属致敬。

盖于其地长子孙且连婚媾,恩礼所必浃也。

秦、晋、周、楚、蜀封于省会,乡试中式者皆特宴之,所赐厚薄不等,所知者楚府银酒盏一,《四书》一册。

但与连姻,则不得任京官。

山西孔天胤赐进士一甲第三人,以婚于王府,不得授编修,外任同知,擢督学参议而止。

乡试旧惟两都差词林,而以中行评博及畿内知推为同考。

浙江以下十三省则考试官、同考官皆以教官为之。

其后监临御史轻教官而夺其权,誊录特具虚文耳,实则以所号为收掌试卷弥封、誊录、对读等诸郡邑官分阅墨卷,监试官为副总裁,而

一由御史定取舍,所谓内帘者不能取一人也。

至万历中年乃革其弊,各省皆差京官,礼部拟四人,上内定二人,命下即行,而以推官、知县及署教谕举人有文望者为同考,不足则聘之邻省。

外帘官各司其事,与监临监、试皆不得干预。

所差考试官,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各翰林一员(编检)。

给事中一员。

河南、山东各郎中二员。

广东、陕西各郎中或员外郎二员。

四川、广西各主事二员。

山西少卿一员,郎中一员。

云南、贵州各主事一员,中书舍人或行人一员。

会试考试官唯上所命。

正、嘉后率以阁臣充之,或宫詹学士兼卿贰者。

类不能再命,虽得君如江陵,入相如方从哲,亦一典礼闱而止。

唯万历辛丑、甲辰,冯用韫琦、曾直卿朝节以宫詹、礼侍两典之,不知当时何所据以为典章,抑必词林夙学而后膺此任,丁丑张阁学至发由刑部侍郎入直而为副考,亦破格也。

进士额既广至四百人,或十八房,或二十房,分考者少卿一人,部曹四人或六人。

考功郎以大计之劳,职方郎以机务之重,必与焉。

余四部取有文望而资深者给事中四人,余皆词林,自宫坊讲读至编修,皆唯选用,唯本科典乡试者不得与。

云南乡试,旧合为一。

贵州府、卫学无几,皆就试云南。

至嘉靖丁酉,乃别于贵阳开文场,而以五开、平溪、镇远、清浪四卫旧隶湖广者就贵州试。

其牌坊、锦帐等,贵州犹执非所属不予,令就湖广领之。

云南在天末,去京师一万一千余里,故会试举人例给火牌,应府马二匹。

或取道四川,出栈道,走潼关;或出贵州,自辰、沅走襄、汉。

皆唯所便而给之。

廪膳生员六等,充吏仍许应乡试,此嘉、隆以前旧制也。

儒童未入学者,自度文已优通,报名于督学道考试,拔其尤者,准应乡试,谓之儒士观场,万历间犹行之。

任子入监读书,亦准于两京随监生应试。

中式则可移所荫于子弟。

未入流官,乡会试皆可与。

制敕房试中书舍人,以举人文理典瞻、书字端楷者充选。

不入品,不给俸,仍准会试一次。

中式则径授检讨,否则升主事。

举人署教谕,贡生为学正、教谕、训导,应乡会试皆戴纱帽而去其脚。

中式以后,仍其冠服。

中会试则仍依殿试甲第授官。

贡生中乡试、会试后,即升助教、知县等官。

知府由任子升授,及州县缺正官、佐贰首领,由例监及吏员出身署印者,考试生童不得任阅文之任。

府试则督学别委府佐,州县则知府别委教官,文册、印卷、供给等务,仍本官提调,所委阅文者不代任也。

考试日,佐贰官不由科贡出身者,不得上堂佥坐。

宰相之称师相,自秦桧始。

然桧实为相,位三公。

若内阁,虽有代言之权,祖训固严爰立之禁。

故嘉、隆以前,但独阁老,称之曰老先生而止。

分宜、新郑、江陵既自尊大,媚之者以师相称之,不知其适以待桧者待之也。

老先生之称,士大夫之极致也。

词林以称前辈,于词为允。

九卿台省以称内阁,亦为得体。

士大夫致仕家居,年尊望重,则地方官及后进迄乎生儒,皆以是称

之,斯可受之无惭。

迨其后,少年新登仕籍者乃至中乡试未离经生者皆蒙此号,又其甚者,武夫奄竖皆称之。

天启以前无有也。

举子于乡会主考分考、殿试读卷官,可自称门生,而未尝以师称之。

在三之谊,不可媟也。

唯入太学者于司成,庶吉士于所教习,生儒于教官,则可称师。

汤义仍《集》于主考但称举主某公,可见滥称老师,万历中年后之末俗也。

崇祯末年乃有夫子之称。

尤可笑者,至以关侯与孔子同尊。

谄人不足,谄非其鬼,人理亡矣。

督学之称宗师,自蔡虚斋始。

其学行之粹,教思之笃,为士子所敬重,故缘情而立名,实则原本《庄子》,亦不足贵也。

虚斋而外,士子于督学但称先生、大人至矣。

迨其末流,乃以施之郡邑之长吏,滥极则贱矣。

都属御史、评博、署丞于堂官,俱止称堂翁。

分司于藩臬长、佐贰于郡邑长官亦然。

首领官由科贡出身者,称堂上官亦但曰大人。

唯吏员出身者有老爷之称。

武官于其所施敬,亦称老先生,或称恩台止矣。

总督权重,则称宪台。

逮问官于法州及巡按、分巡称法台。

唯总旗以下,乃称文武大吏曰老爷。

谓他人父,岂可自同奴隶哉~

同署而不称寅者,内阁、翰林、中书科、礼部以文事交奖,无法纪之待协恭也;都宪、给事、御史、吏部,按察司以觉察相纠,非比合为朋党也。

中书舍人在衙门不称寅,迁他官,顾于后授者称旧寅。

行人虽登八座,于初授者皆称旧寅。

司中旧谓为贫贱之交。

给事相呼曰老掌科。

御史相呼曰老道长。

吏部相呼曰老长官。

礼部相呼曰老省丈。

词林则以字呼,同辈或称兄,古道也。

台省于其同官,不年不眷,虽姻娅亦止以侍生往还,严法纪也。

旧为属吏者称旧属,而擢翰林、吏部、给事、御史,则一受命即绝属礼。

唯曾为其郡邑长吏者称旧治,始终以之。

命官不齿,故朔望后一日会讲六条,与地方官分左右坐,生儒耆老于下立听。

唯有戚属尊行。

则避而不往可耳。

封君不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