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镇化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4953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3 城镇化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3 城镇化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3 城镇化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3 城镇化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3 城镇化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3 城镇化复习提纲.docx

《23 城镇化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 城镇化复习提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3 城镇化复习提纲.docx

23城镇化复习提纲

2.3城镇化

1、城镇化及其过程

1.定义: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城镇化的主要表现:

(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3)城镇数量增加

(4)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5)产业结构变化(6)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3.标志:

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4.世界城镇化进程:

(1)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

课本45知识窗: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的分布:

英国南部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加大

二、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不同特点:

阶段

城镇化水平

特征

产业结构

出现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示意

缓慢发展阶段

低于30%

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

第一产业比重大

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水平较低,问题较少

加速发展阶段

高于30%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快速扩大,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出现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成熟阶段

高于70%

城镇化水平的增长又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城乡差距缩小。

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中心城区出现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

高低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滞后城镇化:

亚非国家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过度城镇化:

南美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

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2.中国城镇化发展: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已由不到20%发展到超过55%。

按照“S"形曲线的发展规律,我国已经由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进人了城镇化水平迅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有明显的差异。

原因有自然、社会两方面。

自然原因:

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

社会原因:

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化基础高、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3)我国城镇化进程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规模大、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少,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城镇化率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任务艰巨,发展空间大。

我国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3.课本P49知识窗: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郊区人口增加,商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向郊区转移,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和私人小汽车的普及;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方式出现;新商业区的发展和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4.课本P50知识窗:

过度城镇化与滞后城镇化

过度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定义

城镇化水平超过本国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城镇化水平落后于本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原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推力”大于“拉力”,城镇化依靠传统第三产业推动,工业化水平低,甚至未开始工业化。

政府为避免城乡对立和“城镇病”发生,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限制城镇化发展。

问题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中城市,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住房困难、交通拥堵,就业机会少,生活保障差。

城镇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得不到发挥,引发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典型地区

拉丁美洲,如巴西

印度、孟加拉国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4)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不利影响: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

城市化导致的变化

地面状况

硬化地面大量取代原有的土质地面

植被

原生植被大量破坏,植被减少

水文

蒸发

植物蒸腾作用减少;硬化地面蒸发量很小

降水

空气湿度降低,降水量可能减少,但夏季易形成“城市内涝”

下渗

硬质地面使雨水难以下渗

地表径流

降水时地表径流迅速增加

地下水

地下水流量减小

水质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使水质恶化

气候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影响日照、湿度

(2)城镇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资源短缺

占用大量土地,导致耕地减少;用水量激增,造成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房紧张;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

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犯罪率上升;种族纠纷;社会秩序混乱

3、保护和改善城镇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开发新区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加强城市管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④扩大绿地面积。

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

四、知识回顾:

1、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

①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燃烧燃料释放大量废热

②城市建筑物和硬化路面吸热升温快

2、城市雨岛产生的原因:

①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多上升气流②城市空气中多烟尘,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

3、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

①路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能力弱;②排水体系不完善。

③天然河网被破坏

解决措施:

①完善城市排水体系;②使用渗水砖;③增加绿地面积;④保留城市中的天然河道和水域。

⑤建设海绵城市

【案例探究】

五、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2.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1)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2)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农产品和工业品消费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发展,缓解投资需求扩大而内需不足的矛盾。

(3)有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3.中国该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要以人为本,加快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群的城市融入

二要统筹城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三要大小并重,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要集约节约,在资源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建设

 

【达标检测】

2002~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从39.09%提高到53.73%,累计提高了14.64个百分点。

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人均地区生产总值B.城镇人口总量

C.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城镇用地规模

2.关于城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化指乡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水平可以体现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C.城镇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

D.城镇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碧水蓝天——展望21世纪的中国环境》研究报告中称:

“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届“绿色奥运会”。

根据城市发展,2010年,我国建成轻轨铁路约450千米;到2050年,将建成4500千米共300条城镇轻轨铁路。

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正致力于改善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下列问题中的(  )

①环境污染 ②绿地面积少 ③交通拥堵 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差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4.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

A.一般在中小城市中表现最突出B.在发展中国家暴露得最早

C.是郊区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D.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

下图为1850—2050年中、英、美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

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城镇化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逆城市化现象最早出现在美国

C.1970年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D.2050年中、英、美三国城镇人口数量大致相当

6.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镇绿地不断减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C.中国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了城乡差别

D.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中国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7.下列有关我国城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B.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

C.我国目前着重发展大城市D.中国城镇化道路同发达国家一样

城镇化水平滞后程度=(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读表,回答8~9题。

地区

城镇化率(%)

工业化率(%)

86.3

25.2

37.8

41.4

44.9

56.0

67.8

49.3

8.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D.丁

9.甲代表的省区最可能是(  )

A.北京B.贵州C.四川D.广东

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产业布局B.交通拥堵

C.居民素质D.生活水平

11.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大气质量改善B.河道水质净化C.空间结构优化D.地域范围扩大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城镇化进程图。

材料二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主要异同。

(2)2000年发展中国家总人口数量为____亿,发达国家农村人口数量为____亿。

(保留一位小数)

(3)结合材料二,分析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一般关系。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年末大陆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材料二中能表示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是(  )

A.①B.③C.④D.⑤

(5)下列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B.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快是城镇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C.我国已完全实现城镇化D.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超过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平均水平

1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城镇化率是指:

,它是衡量_________的标志。

(2)指出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率呈现的趋势,说明其根本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镇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镇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 2.B 解析:

第1题,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第2题,城镇化指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A项错误。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体现,B项正确。

城镇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C项错误。

城镇化的发展,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将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D项错误。

3.B 4.C 解析:

第3题,从材料中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绿色奥运”“轻轨铁路”可判断B项正确。

第4题,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超过人口合理容量而导致建设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和生活质量下降,以及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现代化快速交通网络的建立和私人小汽车的普及等,才促使人们由市中心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化现象。

5.C 6.D 解析:

第5题,据图分析,英国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美国,但速度1890—1950年明显慢于美国;英国城镇化水平最早达到80%以上,出现逆城市化的时间应早于美国。

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得益于工业化速度的加快;2050年中、美、英三国城镇化水平接近,但人口总数差异大,城镇人口数量差别大。

第6题,英国城镇化的发展使得第三产业比重大,第一、二产业比重减小美国已处于城镇化后期,城镇化问题减轻;中国城镇化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缩小了城乡差别;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用地越来越紧张,导致土地价格不断上涨。

7.A 解析: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我国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因此B、C、D均错误。

8.C 9.A解析:

第8题,根据题干公式计算可知,丙地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

第9题,甲地城镇化率高,工业化率低,可能是北京。

而贵州、四川和广东各省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相差不大。

10.B 11.A解析:

第10题,从图中看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为公共交通比重上升,小汽车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主导因素是交通拥堵;产业布局和居民素质对人们出行方式影响较小;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车比重增加。

第11题,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小汽车比重下降,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城市大气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对河道水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范围影响不大。

12.答案:

(1)相同点: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

不同点: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城镇化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48.4 3.3

(3)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

(4)C (5)D

解析:

(1)通过图中数据和教材知识,很容易回答。

(2)结合公式: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即可计算出2000年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19.04×100)/39.3=48.4亿,同理可以计算出2000年发达国家农村人口约为3.3亿。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反过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4)由材料可知中国目前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2.6%,结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可判断应为④点。

(5)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并不是一直增加;目前城镇化速度加快,与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大量人口由乡村涌向城镇有关,并不是城镇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13.答案: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水平

(2)加速增长。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①城镇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镇多云雾天气(城镇多酸雨)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解析:

(1)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

(2)我国近年来经济和工业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发展。

(3)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平整土地,破坏林地,地表硬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出现“热岛”和“雨岛”效应,并使地下水补给减少。

(4)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