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4667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docx

《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docx

小学海西建设教学资料

1

土楼,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

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

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

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

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

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

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按建筑外形分类

 湖坑镇的“福裕楼”一座典型的五凤楼。

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

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

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两形状并存。

该长达数千平方公尺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

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其中,若以上方俯视,更能显现出来该建筑图样的感动力。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闽南人称之为圆寨土楼。

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

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

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

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

这些设计,通常也是著重防御功能。

  方楼是土楼中最为普及。

该建物类型的特征,是先夯筑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围墙,再沿此墙扩展该楼其他建物。

而扩建的制式规格通常是敞开的天井与天井周围的回廊。

这些相同建造样式的楼层堆积起来,最高甚至可达六层楼。

最后使用使用木制地板与木造栋梁,加上瓦片屋顶,即成为土楼中最普遍的方楼。

五凤楼又名大夫第、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或笔架楼。

其名虽同,但有些许差距。

以两厢房,一门楼等细部构造组成的该土楼类型,其特色是从外观看去通常为三凹两突,彷佛中国古时笔架。

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

其中,移民台湾的客家人,也将其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

2

木拱廊桥——珍惜的文化遗产

木拱廊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不用钉铆,完全靠它自己本身的强度、摩擦力和直径的大小、所成的角度、水平的距离等巧妙搭接,结构简单,却坚固异常。

是一种“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

因形似彩虹,又称虹桥和虹梁式木构廊屋桥,因桥上建有桥屋,俗称“厝桥”。

桥梁专家唐寰澄教授根据其拱架结构特点,在《中国科学史·桥梁卷》中将其定名为贯木拱桥。

由于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形成了大的跨度,被认为是中国在世界桥梁史上的独特构造。

木拱结构的廊桥曾风行于北宋,是我国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同时具有极高的传统美学价值。

木拱结构的“虹桥”在北宋时代曾风行于中原,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的典型代表。

自北宋覆亡后与干枯淤死的汴河河道一起被历史的尘埃湮灭,900多年后却在闽浙山区一带被重新发现。

与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泉州的万安桥、潮州海阳县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中国科学技术史》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对福建的廊屋桥评价为“闽中桥梁甲天下”。

分布

  我国木拱廊桥集中在闽浙边界,主要分布在福建寿宁、屏南和浙江泰顺、庆元、景宁等地。

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木拱廊桥有一百多座,在福建宁德境内有五十四座,其中寿宁县有十九座保存完整、最具特色木拱廊桥,为“中国之最”。

屏南是中国廊桥现存较多的县域,现存廊桥六十一座,其中木拱廊桥十五座(十三座为古代木拱廊桥)。

在这些廊桥中,三座木拱廊桥已录入桥梁大师茅以升编著的《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福桥、广利桥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桥为全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长达九十八点二米;龙井桥还被茅以升称为东南第一险桥。

2008年六月,福建寿宁、屏南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奇特的民俗内涵

  廊桥的桥内一般设有神龛,(除了官方所建的红军桥及杨梅州桥文革期间神龛被毁外)供奉的神像很广泛,有观世音菩萨,也有关帝爷、文昌帝和财神爷赵公明,还有一些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神明,比如黄三相公、马仙等,喜佛者敬佛,喜神者敬神。

据说古时人们都把这里作为一处祭祀中心。

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候,每当这时,乡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桥上,依次进行祭祀,摆上一整只猪头,奉供茶、酒,添几盘菜肴,上几炷香,磕头作揖祷告祈福。

虔诚的乡民既祷告廊桥的平安,又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合家团圆如意。

平时,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常有人行祀。

在都市人眼中,这样的祭祀场景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惊奇,但乡民对神灵的崇拜如同对乡间习俗的依恋,已成为他们平淡生活的一部分。

 

3

木兰陵,在中国有“两处”。

  一处是在陕西延安。

延安西南有条杜甫川,相传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经过的地方,留下不少传世名作.川中的花源头村,是传说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将军的故居.陵墓旧称花家陵.木兰陵的对面,有座万花山,长满野生牡丹花,传说花种是花木兰替父从军采自外地,解甲归田后,撒种在万花山上,年长月久,变成一座牡丹山.

另一处木兰陵,是史学家们考证的花木兰故乡:

河南商丘虞城县营廓大周庄。

陵内有大量墓群、冰柜、陶俑、还包括金镂玉衣。

另外还有比敦煌还早的壁画。

关于兰生平的石碑立于公元1334年,有3000多字,翔实的记载了木兰的出生地、姓氏、事迹及家人资料。

2005年11月,国家文化部根据这一资料,确认花木兰的故乡为河南商丘虞城县营廓。

虞城县的花木兰传说,被定为国家级非文化物质遗产。

 

4

周宁县城往西五公里,有个浦源镇,镇里有个浦源村,村里有段小溪,长约五百多米,宽约三至七米,因为七百多年来一直漫游着几千尾的鲤鱼,人称“鲤鱼溪”。

鲤鱼溪原名东洋溪,溪中多坝,水深及膝,清可见底,鲤鱼满溪。

两岸以石砌成,各留大约两米宽的步行街,随溪蜿蜒;民居夹溪而建,多为二至三层明清格调的青瓦木房;房前多埠,以便挑水、洗菜、捣衣,颇具江南水乡韵味。

        去看鲤鱼溪,最好先走过狭长的明清古街。

这街古时是闽东通往闽北的要道,所以街边多店铺。

如今,街头巷尾多有卖光饼的,以资游客饲鱼取乐。

出了古街就看见鲤鱼溪。

只要拍拍手,鲤鱼就游来了,墨绿的、深红的、金黄的、红白相间的、红黑交错的,各色的鲤鱼成群结队,探头,甩尾,倏忽往来,似与人戏。

游客手持光饼沿街赏鱼、牧鱼,人吃一口,喂鱼一口,鱼跃,人笑,成了鲤鱼溪的一大景观。

        溪里哪来这么多的鲤鱼呢?

这得从郑氏南迁说起。

南宋嘉定年间,郑氏一支从河南迁来这闽东的浦源,当时喝的是东洋溪的水,为防外人投毒,也为了澄清水质,就在溪里放养了鲤鱼。

后来,鲤鱼多了就有人捕食了。

如果捕光了鲤鱼,全村人的安全怎么办?

———族长郑晋十公就召集村民订了乡规民约,保护鲤鱼。

为了服众,晋十公施出苦肉计:

诱引孙子去偷捕鲤鱼,并且当场抓获。

然后,在郑氏祠堂里,当众将孙子打得皮开肉绽,还自罚宴请了全村人三天。

开宴前,族长让乡亲们发毒誓,大意是:

如果溪里的鲤鱼没了,全村人也都死光光。

        就这样,代代相传,先人的佳话在浦源村的后人中成了信仰;就这样,鲤鱼繁衍,东洋溪在浦源村里成了鲤鱼溪。

        至今,浦源村的村民敬鲤如神。

他们在岸边种蒲草,修L形下水道,以便洪水来时鲤鱼藏身。

每年雨季,洪水漫上街道,鲤鱼蹦进家门,主人就养着它们,等水退了再放生。

每在溪边洗涤荤腥食物,鲤鱼成群聚集,竞相争食,村民就如待顽儿,只笑赶而已。

村中顽儿吃饭,有时端着饭碗在门前临溪喂鱼,人一口,鱼一口,大人也只一笑了之。

郑氏村民不吃溪中的鲤鱼,村中其他姓氏人家也不吃。

鲤鱼死了,就埋了它,溪尾有座鱼塚,塚边的两株水杉何止百年。

周宁的文化人萧淋盛先生在《人鱼和谐千年颂》一文描述道:

“清晨,一场特殊的葬礼在浦源村隆重举行,百余名男女老少神情凝重,伴随哀乐鼓锣之声,缓缓沿溪岸而行。

令人惊讶的是被埋葬的不是人,却是一条刚刚死去的鲤鱼。

‘……鲤鱼溪人谨以三炷馨香一卮酒,致祭于鲤鱼亡灵……表吾齐之博爱兮,惟祈尔裔蕃昌……’村中长老在具有千年历史鱼塚前,上香、三拜九叩后,毕恭毕敬地致上229个字的祭文。

        鲤鱼溪下游的邻村人家也敬爱鲤鱼。

萧淋盛先生说,他曾看见鲤鱼溪下游端源村的一位村民,把钓到的一尾红鲤鱼送到鲤鱼溪放生。

这位村民经常到东洋溪钓鱼,偶尔钓到鲤鱼,就放回鲤鱼溪。

受浦源村人的影响,他也养成了不吃鲤鱼的习惯。

        也许是因为鲤鱼溪的人与鱼的和谐相处产生了教化作用,浦源村里的人与人相处也很和谐。

导游说,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起,在祠堂演“社戏”三天。

戏前,村人共聚,一起商讨村中大事,气氛既热烈又融洽。

村里流传着许多诸如孝顺父母、家庭和睦的故事,我在郑氏祠堂见到了不少颂扬这类品德的匾额,如“孝迈黔娄”、“孝德动天”,还有省军区司令员任永贵题的“明德惟馨”,民国福建省长、海军上将萨镇冰题的“硕德耆年”。

        东洋溪,原本只是山里的寻常小溪,但因有了与人和谐相处的成群鲤鱼,它就非同一般了。

北京市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有篇课文传颂了这动人的景观,题目叫《奇妙的鲤鱼溪》,浦源村人将它全文放大在鲤鱼溪畔的明清古街的街口。

        鲤鱼溪出名了,游客就多了。

叶飞、郭化若将军为“鲤鱼溪风景区”题名,如今,进入浦源村,每人得买十元钱门票。

        先人可曾想到:

鲤鱼溪,满溪的鲤鱼竟会成了后人花不完的钱币?

        鲤鱼溪风景区简介

        鲤鱼溪(Carpbrook)位于周宁县城西五公里处的浦源村中。

鲤鱼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

溪流贯村而去,长一华里,宽数米。

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竟相觅食彩鳞翻飞”,温顺如驯,诚如“神鱼”。

婀娜之姿,活泼可爱。

水深及膝,清可见底,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

        鲤鱼溪源自宋代,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虽经一次次的战乱、灾荒,鲤鱼在村民的保护下繁衍至今,堪称奇迹。

 

5

霞浦县,福建省宁德市辖县,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曾是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县,是福建最早开放的对台贸易口岸,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素有“海滨邹鲁”之誉。

 赤岸空海纪念堂:

公元804年(唐贞元二十年)日本国高僧空海(774—835年)随日本国第17次遣唐使入唐求法,使船遇风,历尽艰险,在海上漂流34天,最终漂流至霞浦赤岸,受到当地官民救援与款待,后往福州溯闽江北上,入长安求学。

在唐期间,空海潜心于佛学、文学、医学等诸方面研究,博采盛唐先进文化之精华,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真言宗,并积极传播唐文化,被誉为“日本文化史之人杰,中日友好之先驱。

”1984年3月,为纪念空海大师圆寂1180真言宗各派活前来赤,日本每年均有数百名空海信徒前来赤岸参观朝拜。

1986年以来,中日双方先后在赤岸建成了接待室、文物陈列室、祭海亭、望海亭、空海坊,特别是1994年5月21日,空海大师纪念堂在此落成,每年前来朝圣参观的日本国真言宗信徒和国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赤岸,作为本旅游区分,现经省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

日本佛教高僧。

公元804年到中国,在长安学习佛教密宗。

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

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

回日本后初住京都高雄山寺﹐从事传法灌顶。

816年於纪伊(今和歌山县)开创高野山﹐号金刚峰寺。

823年诏赐京都东寺为密教永久根本道场。

“东密”名称即由此而来。

曾兼任东大寺别当﹐统辖一寺僧职﹐补大僧正位。

921年醍醐天皇赐谥弘法大师。

著有《辩显密二教论》﹑《秘藏宝钥》﹑《十住心论》﹑《付法传》﹑《即身成佛义》等。

著名文学作品《文镜秘府论》﹐近年在中国出版。

全部著作近年辑为《弘法大师全集》。

其故乡四国香川县等四县政府近年与中国西安市政府协议﹐於青龙寺故址建立“空海大师纪念碑”﹐以纪念他的留学事迹。

日本真言宗各派也重建了东塔院。

6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

马三宝。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太平港

  太平港(又称河阳港)是长乐内河港,位于吴航镇西侧。

经下洞江口,上溯闽江到福州50公里,顺闽江东下梅花60公里。

  其中河阳港港区上至市区的西关桥,下至西关岐后村原闽江航运公司长乐航运站轮船码头,岸线长600米,水域1800平方米;有长乐搬运公司装卸码头、闽江航运公司专用码头、水产公司专用码头,最大靠泊能力60吨级,可供20艘10~20吨级内河运输船只同时停泊装卸。

太平港位于市区,又是水陆运输中转点,舟楫鳞集,乘潮出入。

1994年港口吞吐量21.3万吨。

7

历史溯源

由来一

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

  据福州府志记载: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

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

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

这种叫法如今在该省的福安等地依然保持着。

由来二

  还有一种起源说是闽东南民众为戚继光的军队预备的干粮。

但关于这种说法,浙江慈溪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说却能提供一点佐证。

据说,戚继光率领士兵追杀捕剿倭寇,贵在用兵神速,但行军过程中,架锅烧饭拖延不少时间,戚继光又想不出其他的好法子。

有一次,行军至慈溪龙山东门外,一老农为戚家军献上许多中间小孔、外置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对戚继光说,这饼光光的,用绳子穿上带在身边,饿时即可充饥。

消息传开后,沿海各地的百姓争相为军队做光饼。

光饼名称从此流传开来。

由于助戚家军平倭有功,据说明嘉靖帝赐名曰“继光饼”。

也因为该饼略带咸味,又称咸光饼。

由来三

另有一种说法是,戚继光解放了被倭寇关押的百姓后,把自己的干粮分给百姓充饥,于是百姓称之为“继光饼”。

光饼舞

  光饼舞是流传于福清沿海的民间舞蹈。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部追剿倭寇进入福清县境,当地群众制作芝麻烧饼,送给戚家军作军粮。

《光饼舞》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实。

为了纪念戚继光,后人称这种芝麻烧饼为光饼。

  舞蹈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奔袭》,第二部分《烤饼》,第三部分《犒军》。

一、三部分是集体舞形式。

舞蹈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的双人舞。

这一部分用舞蹈形式表演福清光饼的制作过程,按顺序分成:

点火、烤炉、贴饼、烘饼和铲饼五个小节,是由民间儿童游戏《拍饼舞》和《顶箩舞》演变而来的。

因此,《光饼舞》是一种劳动技能舞,具有节奏感强、动作幅度大的特点。

  这个舞蹈由民间艺人搜集加工整理而成,其音乐、动作都具有民间戏剧的特色。

音乐基本上是五声音阶,轻快和谐。

动作中有戏剧中的小射雁步、骑马步和八字跳等。

  《光饼舞》作为福清民间舞蹈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

 

8

战争背景

  1883年,法国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引发中法战争。

有人说:

李鸿章在中法战争取得局部胜利的时候,主张见好就收,理由是国家贫弱,要韬光养晦,否则后患无穷。

遭到朝中“清流派”的反对,在李鸿章签订了中法《李福条约》后对其发动弹劾,并且拒绝执行。

法国的条约没有得到实现,随即出兵台海胁迫清廷。

  闽江下游,从福州东南乌龙江与南台江汇合处,至入海口的一段的俗称马江,又名马尾。

建有著名的马尾港,是福建船政舰队的基地。

四周群山环抱,港阔水深,可泊巨舰。

马尾港距离省城福州仅百里,又是福建的重要屏障。

此外,洋务派创建近20年的中国最大的造船厂——福州造船厂、最大的海军学校位于此港。

因此,马尾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从闽江口至马江,距离30余公里,沿岸形势险峻,炮台林立,仅马江附近就有炮台7座,并有部分克虏伯大炮,防御能力较强。

马江海战又称马尾海战、中法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

清·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A.A.P.库贝)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停泊于罗星塔附近,伺机攻击清军军舰。

朝廷“彼若不动,我亦不发”,于是张佩纶、何如璋、穆图善等下令“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者虽胜尤斩”。

七月初三,法舰首先发起进攻,清军主要将领畏战,弃舰而逃,福建水师各舰群龙无首,仓惶应战,福建水师的舰只还没来得及及起锚,被法舰的炮弹击沉两艘,重创多艘。

福建水师对法国军舰展开英勇还击,但是由于未作任何军事准备,加上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

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以及运输船多艘沉没,官兵殉国760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战斗不到1个小时,福建水师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而法军仅5人死亡,15人受伤,军艘伤3艘,还摧毁了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

初九,法舰全部撤出闽江口。

  马江海战惨败,激起国人极大愤慨,8月26日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正式宣告爆发。

9

考亭书院位于建阳市考亭村,距县城2.5公里。

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晚年居住的讲学之地。

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筑室居此,因四方来求学的人众多,复至于居室之东,称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

宝庆元年(1225年)建阳县令刘克庄建祠纪念,淳祐四年(1244年)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

现只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建的书院门口石碑坊一座。

朱熹以及他的父亲在闽北建有多座书院,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建在建阳麻阳溪畔的考亭书院了,建阳也因为了朱熹的考亭书院的影响被称为“理学之邦”。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隐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

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时人称之为“武夷之巨观”。

10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

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

“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本数据来源于XX地图,最终结果以XX地图数据为准。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

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

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在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中,我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获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

2009年7月19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后街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

一、衣锦坊

二、文儒坊

三、光禄坊

四、杨桥巷(路)

五、郎官巷

六、塔巷

七、黄巷

八、安民巷

九、宫巷

十、吉庇巷

十一、南后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三条“坊”和七条“巷”,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南后街。

11

建阳,县级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建溪上游,北纬27°06′-27°43′,东经117°31′-118°38′。

总面积3378.2平方千米。

人口34万人(2006年)。

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

建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

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静风多,温差大,雨季集中。

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8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毫升,年平均日照1802小时,适宜动植物生殖繁衍,有“嘉禾之乡”的美称。

建阳是朱熹故里。

建本作为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它保存了典籍,使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得以流传,同时促进了文化传播,对地方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