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及其代表作.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3941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docx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邦彦及其代表作.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docx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

周邦彦及其代表作

周邦彦(1056~1121)

  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拟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历官太学正,国子主簿,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

诗词文赋,无所不擅。

但为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

其中《汴都赋》为成名之作,长7000字,流传至今。

古体诗《天赐白》、《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

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

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乱,抑扬顿挫之势,开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

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如:

〔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

另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

一首小令写了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起来,将上阕的追忆恋爱与下阕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娇两种境界进行了比拟,感受追忆两个故事中的同一种情调:

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长。

另如长调〔花犯〕“粉墙低”,跳跃曲折,照应、收放、开合,十分讲究;〔过秦楼〕“水浴清蟾”,将时间、地点、人物、感情变换数次,构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开展的脉络;〔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

邦彦词音律严整,风格精工,多创新调。

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

周邦彦的集子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今存《片玉词》10卷,《彊邨丛书》本;另有《集》2卷,集外词1卷,《四印斋所刻词》本。

主要词作

[本段]

  兰陵王(柳阴直)苏幕遮(燎沈香)

  六丑(正单衣试酒)解语花(风销绛蜡)

  满庭芳(风老莺雏)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西河(佳丽地)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菩萨蛮(银河宛转三千曲)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花犯(粉墙低)少年游(并刀如水)

人物评传

[本段]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居士。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北宋词人。

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

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

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

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

卒,赠宣奉大夫。

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

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薄弱,调子很消沉。

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

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

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

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生平祥见《宋史》卷四四四,有《片玉词》。

本书选其词《瑞龙吟》(章台路)、《满庭芳》(风老莺雏)、《苏幕遮》(燎沉香)、《六丑》(正单衣试酒)、《兰陵王》(柳阴直)和《西河》(佳丽地)六首。

传世诗篇

[本段]

瑞龙吟

【题解】

见《集》。

作者沉浮州县十余年,回京师后便作是词。

其立意颇有争议,至今不一。

【原文】

章台路。

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

因记箇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各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

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题解】

见《集》。

作于哲宗元佑八年(1093)作者知溧水(江苏溧水)时。

《满庭芳》,词牌名。

夏日云云,词题名。

无想山,山名。

【原文】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苏幕遮

【题解】

见《集》。

周邦彦长期居住汴京,思乡情甚,便作是词以抒其怀。

《苏幕遮》,词牌名。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土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六丑

【题解】

见《集》。

题为“蔷薇谢后作”。

此词为周邦彦自作新调,长达一百四十字,分上下两片,以咏物为题材,寄托自己身世之感。

《六丑》,词牌名。

【原文】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

为问花何在?

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

多情为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遶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活,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敧侧。

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兰陵王柳

【题解】

见《集》。

描写作者汴京河畔与人分手之离愁,表达周邦彦词之独特风格。

《兰陵王》,词牌名。

【原文】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侧,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西河

【题解】

见《集》。

题为“金陵”,一作“金陵怀古”。

约作于作者任溧水县令之时。

全词分三片,上片描写金陵山川形神;中片写中陵古迹,并表怀古之意;下片发兴亡之叹。

【原文】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入地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江南名人之周邦彦

周邦彦:

(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居士集》,已佚。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土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简析】

  这首词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

  初阳,接“晴”“宿雨”承“溽暑”。

荷叶上反映出旭日的光荣,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

“宿雨”的被蒸发、被晒干,不仅在点染“晴”字,同时还扣紧“溽暑”这一季节特点。

这句很象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

形象如此逼真!

“水面清圆”是“叶上”一句的扩大。

作者把镜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

继之,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

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

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几句说:

“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下片,写对故土的思念。

前四句是思归。

换头两句故作推宕。

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土,引出深沉的乡愁。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

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五月”三句写梦游。

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

“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下片抒情,叙写梦境,情中见景,并以逆挽手法照应起句,补足“水面清圆”的画面。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单,全篇六十二字,写的不外是荷花以及与荷花有关的情事。

但是,作者善于把荷花的形象以及与之有关的情事集中起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衬托,于是,作者的美感便层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一点集中表达于词的上片。

上片七句,虽然构成的侧面有所不同,但,可贵的是,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

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连结媒介几乎被作者压缩到绝无仅有的微小程度。

作者的情思,作者的美感是靠画面、靠镜头的组接,靠蒙太奇表现出来的。

本词以荷花为焦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

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一层,衬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后三句多侧面刻画荷花的风神。

下片前四句是一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

后三句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语词来创造生动的形象,有时精雕细刻,富艳精工;有时用典,融化古人的诗句人词。

但这首词却既未用典,也未融化前人的诗句,而主要是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抒写了自己的乡愁,有一种沉着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

【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

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①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②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简析】

  ①榆火:

清明取榆柳之火赐近臣,顺阳气。

②津堠:

水边土堡。

【简析】

  此词分三段。

一段以柳色来铺写别情;二段写离筵与惜别之情;三段写愈行逾远,逾远逾恨。

【宋】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简析】

此首纯写离情,所以题曰:

“早行”。

这很易使人联想到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出现在词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

篇中没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词语,所以,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绘的不同画面,靠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演出来完成的。

  上片写别前。

开篇三句自成一段。

“月皎惊乌栖不定”写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乌鸦误以为天明,故而飞叫不定。

这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的感受概括出来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合眼。

“更漏将阑,辘轳牵金井”两句,点明将晓。

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更漏中的水滴已经快要滴尽,夜色将阑。

同时远处传来辘轳的转动声,吊桶撞击着井口声,已经有人起早汲水了。

这三句表现出由深夜到将晓这一时间的进程。

“唤起”两句另是一段,转写女方的悲伤。

“唤起”的施动者是谁?

这女人由谁唤起?

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行者,“知天已晓,唤起所别之人”;一种认为“闻乌惊漏残、辘轳声响而惊醒泪落。

”“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

离别的时刻来到了。

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

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那么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

“两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后的精神焕发,而是离别时的情绪紧张与全神贯注。

联系下句“泪花落枕红绵冷”,可见这双眼睛已被泪水洗过,“唤起”之后,仍带有泪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有神。

同时,这一句还暗中交待出这位女子的美丽,衬托出伤别的气氛。

“冷”字还暗出这位女子同样一夜不曾合眼,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王世贞在《艺苑危言》中说这两句:

“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

  下片写别时、别后。

前三句写别时依依难舍之状,曲折传神。

“执手”,分别时双方的手相互紧握。

“霜风吹鬓影”,是行者饱看女方,刻印下别前最深刻的印象:

鬓发在秋季晨风中微微卷动。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二句,看似写情,实那么是写动作。

“徊徨”,也就是徘徊。

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

这话语满是离愁。

“难听”不是不好听,而是令人心碎,难以忍听。

终篇两句写别后景象,又是一段。

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

人,也越走越远了。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如真清之‘断肠院落,一廉风絮。

’又‘掩重关、偏城钟鼓’之类是也。

”其实,“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也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本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

正是这一连串的画面与音响的完美组合,才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表达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

词中还特别注意撷取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精心刻画,如“惊乌”、“更漏”、“辘轳”、“霜风”、“鬓影”、“斗柄”、“鸡鸣”等等。

与此同时,作者还特别着意于某些动词与形容词的提炼,如“栖不定”的“栖”字,“牵金井”的“牵”字,“唤起”的“唤”字,还有“吹”、“清”、“冷”等等,这一系列手法综合起来,不仅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而且还衬托出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环境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真实感。

强焕说周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王国维说他“言情体物,穷极工巧”,这些,都是有得之言,切中要害。

【宋】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

“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恋情的词篇。

上片,衬托室内气氛,渲染室内的安恬静谧,纯洁闲雅。

下片,换头三字直贯篇终,极写对恋人温存体贴和婉言劝留。

本篇作法与周邦彦其他词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构思有新的角度;手法有新的变化;语言有新的特色。

  在浩如烟海的唐宋词中,描写爱情的词作所在皆是。

其中,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也有不少作品写得庸俗浅露,词语尘下。

即使是那些较好的词,也常常千篇一律,甚至流于公式化和程式化。

《少年游》作为爱情词来说,它的构思比拟别致,有新的角度。

这主要表现在场景的布置与细节的选择上。

作者没有选取离别相思之类的场面,也没有选取别后重逢惊喜的一刹那,而只是通过“并刀”、“吴盐”、“新橙”、“锦幄”、“兽香”这样一些比拟简单的道具布置出一个安恬静谧的环境,然后再通过“破新橙”、“坐调笙”和“低声问”这样的动作以及“不如休去”这样的对话,表现相互爱恋与深情体贴。

有了这样的道具和布景,有了这样的动作和心绪,就把词中所反映的爱情关系提到一个风格比拟高雅的境界,洗净了爱情词作中常见的那种脂腻粉浓、市尘儇薄的庸俗气味。

清沈谦在评论这首下片几句时说:

“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依之情自见。

假设稍涉牵裾,鄙矣。

  由于构思的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也自然要有差异。

在以上所选周词的说明中,我们不止一次地提到,周邦彦的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

”他善于借景抒情,虚实兼到。

他的.某些佳作,主要是靠形象来说话的。

但是,这首《少年游》那么与之有所不同,它主要借助白描、表达与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词中虽也有生活场景与具体细节的描绘,但,那只不过是交待时间、地点与衬托环境气氛而已。

它的精彩局部主要是靠动作与对话表现出来的。

清代谭献在《复堂词话》中评这首词说:

“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可忽过‘马滑霜浓’四字。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假设没有后片低声而简短的对话,就不可能含蓄婉转地表现出旖旎风流与温柔体贴的恋情。

  由于这首词主要是靠动作与对话来表现情绪的,所以,词的语言也有新的特点,即提炼口语,如话家常,纯用白描,到口即消。

这样的语言特点和他那些富艳精工,长于对句,善用动词,深清音律的词作是截然不同的。

这说明,周邦彦确实是驾驭语言的大师,他可以根据词的内容相应地变换写法,使语言更好地为内容效劳。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论这首词说:

“此亦本色佳制也。

本色至此,便足。

再过一分,便入山谷恶道矣。

由繁华到寂灭--从与周邦彦的比拟中看纳兰性德

 

引言

[本段]

  纳兰性德是清代词坛名家,婉约派的大手笔,尽管享年不永,却留下了一批凄丽感人的佳作,在当时自成一派,流传广远:

“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到今天仍吸引着大量爱好者。

  以前的研究者,往往将他比作李后主,比作晏小山,比作秦少游。

这大致是有道理的,纳兰清婉凄迷的词风,确与这三人有相通之处;然而深入地看,却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

所谓“文学是经历的镜子”,我们且看看诸人的身世:

李煜,尽管是一国之君,却是处于外敌虎视、风雨飘扬之中,最终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最后还惨遭毒死;他的主要创作,是在被宋俘虏后,其伤感沉痛之音,乃缘境而发的心声。

晏几道,虽是重臣之子,自小锦衣美食,但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只当过一个小官,晚年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不践诸贵之门”;其词也是反映了生活中的哀愁。

秦观更是仕途曲折,好不容易由苏轼荐为太学博士等,新党执政后却坐党籍,屡遭打击,从京都外贬,辗转多地,最后放还时却路上;其一生颠沛流离,自然以笔墨抒落魄之愁恨。

可以说,他们身历忧困,在文学这“镜子”中一副凄惨之相毫不为奇。

然而,纳兰性德呢?

他身处清初康熙之朝,当时大乱已定,局势初稳,国力强盛,一派蒸蒸日上的繁荣气象;其父明珠深得康熙宠信,权倾一朝,炙手可热;纳兰本人才华过人,能文能武,尤其是诗词的成就,使他年纪轻轻就极受康熙赏识,成为殿前一等侍卫,跟随皇驾;同时,他的才学还深为当时文人学士推崇;而直到他三十一岁去世时,父亲仍然显贵--总之,他的一生可谓饱享繁华,才、望、权势无一缺乏。

那么,他怎么又写出那么多痛彻肺腑,叫人读后恻然生哀的作品来呢?

文学反映生活这一理论,在纳兰身上不是落空了吗?

  比拟,是研究的一条好途径。

然而比拟的双方必须有可比之处,即须选择一个适宜的“基点”;倘“基点”选得不好,那么比拟往往走向困惑,把纳兰与李、晏、秦作比拟,是基于他们的词风,却忽略了他们身世、经历的大异。

为此,我把目光投向词坛的另一人,也许,将纳兰与之比拟,于我们研究纳兰性德更有意味一些,这个人就是周邦彦。

 

  一

  纳兰性德与周邦彦之可比拟,首先在于两人都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继承前人,吸收提炼,发扬光大,为婉约词的开展作出了奉献。

“北宋婉约作家,周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时贤,集其大成”(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词典.前言》)。

周创出整饬字句的格律派之风,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顶峰。

而纳兰那么是在词坛经历元、明数百年的沉闷、单调后,以其卓尔非凡的才力,中兴婉约词,清词在词的开展史上有如死灰复燃,纳兰功不可没。

  两人相同的更重要一点是,他们都是繁华中人。

纳兰已见前述,周邦彦虽然早期也有潦倒奔波之日,但仕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逐步做到知府,直至成为宋徽宗设立的大晟府的“音乐官员”,上宠下捧,过着舒适的“专业创作”生活;虽生逢北宋之末,但国家破灭的惨变发生在其身后。

相对来说,他的生活在文人中是较好的,与纳兰性德相近。

  有了这样的“基点”(尤其是后一个),下面再深入分析两人的不同,对了解纳兰的成就,理解纳兰词的价值,将有更深远的意义。

 

  二

  第一个大不同,是艺术上,对婉约词的集大成,周邦彦是在形式上,纳兰那么表现为内容中。

  词之初出,在唐末五代文人手中,即为软红嫩翠,婉也约也,内容大都是春花秋月、醇酒美人。

绵延至宋,此风更盛。

人们视诗为正统、视词为“小妾”,将正统之外的、有时连他们自己都不屑的一些柔弱琐碎情感,交给词去负载;所谓“娶妻娶德,娶妾娶色”,大抵也适用于文人对待诗与词的不同态度。

这固然使词反而保存了作者人性真实的一面,却也造成长期无人重视词的艺术探索。

  到了苏轼,一个新时代开始了,他大力开拓了词的领域,内容上天下地,本来由诗、文负载的东西也揽到词中(所谓“以诗入词”)。

然而严格说来,东坡只是凭才子气在纵横驰骋,打破旧格律;但破坏不等于建立,他并没有深入钻研词的艺术形式。

真正精研音律、探索形式的,当由周邦彦开一代风气、得一番成绩。

(至于评价两人高低,那是另一个问题,我当然更推崇苏东坡而不喜欢匠气的周邦彦。

  周邦彦所做的,其实暗合着文艺开展的规律,从重内容到重形式。

身为婉约词人的他,词的内容既被东坡翻新到极致,他必然要在形式上出奇制胜。

他本人精音乐,又搞过“专业创作”,因此能精雕细琢,研音炼字,在审订词调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工作,扩展了音乐领域,在填词技巧上有不少新创举。

他更能自己度曲,创造了《六丑》等新词牌。

总之,他继承了柳永、秦观等人成就,开了格律派的先河,为词的艺术形式作出了奉献。

  同样地,纳兰性德所作的奉献,也是暗含着文艺开展规律的。

宋亡之后,词在元、明两代呈式微之势,要么成为文人的小把戏,衙门迎合市民、流于世俗。

到了清代,欲对词中兴革新,必然要先从内容入手。

纳兰的词,一个显著的地方是上承宋人,重新出现了边塞兵马的生活、情怀。

这类出于作者亲身经历的作品,数量虽不多,却有着不容无视的价值,艺术成就较高。

名篇如《菩萨蛮》: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上片由景入情,而荒景映衬凄情,强烈比照中动人神魄,而情又作极彻语:

“由他好处行”。

下片不但视角由小转大,更把读者的视觉、听觉间隔调动,“画角”、“马嘶”与化冰的情泪、伴旗的残星,交织成一幅声色纷呈的画面,让读者领受到一股悲怆无依的愁绪、一种苍茫阔大的意境,艺术上已臻极高境地。

此外脍炙人口的《长相思.山一程》、《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深受王国维赞赏: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纳兰性德的这类词,在边塞诗词由南宋的流于粗疏直至湮灭之后,一新世人耳目。

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怀已渗入他的思想,使他不少词在婉约之中都显出豪放,不但内容敢于涉及生活许多方面,而且常常笔法奇崛,不受拘束,一反传统。

如多首《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