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3609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docx

《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docx

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57be69d1da294f1cbfc729d232228a84

绝密★启用前

【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抽测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代传媒技术,现代媒介开始大规模地传统节日文化,改变着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关系。

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加强对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

A.日新月异侵蚀刻不容缓B.与日俱增侵蚀刻不待时

C.与日俱增侵略刻不容缓D.日新月异侵略刻不待时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诗歌鉴赏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B.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C.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兵车行》)

3.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下图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D.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絡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4.结合全诗,概括诗人面临的苦难。

5.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评卷人

得分

三、语言表达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

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

①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

②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③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

④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

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

⑥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

A.⑤⑥②③①④B.⑤②④⑥①③C.②③①⑤⑥④D.②⑤③①⑥④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承祯,字子微。

博学能文,攻篆,迥为一体,号曰金剪刀书。

隐于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有服饵之术。

睿宗雅尚道教,屡加尊异。

承祯方赴召,睿宗问阴阳术数之事。

承祯对曰:

“老子经云: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且心目所见知,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

”睿宗曰:

“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之何?

”对曰:

“国犹身也。

老子曰:

‘留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乃无私焉,而天下理。

’易曰:

‘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是知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无为之旨,理国之要。

”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

乃赐宝琴花帔以遣之。

公卿多赋诗以送,常侍徐彦伯,撮其美者三十余篇,为制序,名曰《白云记》。

卢藏用早隐终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将还天台,藏用指终南谓之曰:

“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天台。

”承祯徐对曰:

“以仆所观,乃仕途之捷径耳。

”藏用有惭色。

玄宗有天下,深好道术,累征承祯到京,留于内殿,颇加礼敬,问以延年度世之事。

承祯隐微而言,玄宗传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

由是玄宗理国四十余年,虽禄山犯关,銮舆幸蜀,及为上皇,回,又七年,方始晏驾,诚由天数,岂非道力之助延长耶!

初玄宗登封太岳回,问承祯:

“五岳何神主之?

”对曰:

“岳者山之巨,能出云雨,潜储神仙,国之望者为之;然山林之神也,亦有仙官主之。

”于是诏五岳于山顶列置仙官庙,自承祯始也。

蜀女真谢自然泛海,将诣蓬莱求师,船为风飘,到一山,见道人指言:

“天台山司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真良师也。

”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非舟楫可行,非飞仙无以到。

自然乃回求承祯受度。

后白日上升而去。

承祯居山,修行勤苦,年一百余岁,童颜轻健,若三十许人。

(选自唐代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迥为一体迥:

B.睿宗雅尚道教,屡加尊异雅:

平素,向来

C.撮其美者三十余篇撮:

选取

D.国之望者为之望: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睿宗向司马承祯询问治国之道,司马承祯认为治理国家的要旨就是《易经》所说的顺应自然。

B.《白云记》收录司马承祯离开唐玄宗时公卿送给他的三十多首诗,常侍徐彦伯还为诗集作了序。

C.卢藏用劝说司马承祯在终南山隐居,司马承祯说终南山是当官的捷径而已,卢藏用感到羞惭。

D.司马承祯说岳是山中最大的,能生出云雨潜藏各种神仙,皇帝于是诏令在五岳山顶修建仙官庙。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睿宗深赏异,留之欲加宠位,固辞,无何告归山。

(2)承祯隐微而言,玄宗传而秘之,故人莫得知也。

10.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司马承祯修行道术的成效。

评卷人

得分

五、句子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画栋朝飞南浦云,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

(2)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4)羊公碑尚在,__________。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5)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6)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7)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8)残星几点雁横塞,___________。

(赵嘏《长安秋望》)

评卷人

得分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赵佩荣与强英雄

杨绛

①赵佩荣拿起电话听筒,不论是收听或打出去,必定先切实介绍自己:

“我是庙堂巷杨家的门房。

我叫赵佩荣。

赵———就是走肖赵———走肖赵……”他的声调至今还在我耳朵里呢。

我爸爸常在内已卧室的厢房里工作,电话安在厢房墙外。

每逢佩荣再三反复地说“走肖赵———走肖赵……”,爸爸就急得撂下正在做的事,往妈妈屋里躲,免得自己爆炸。

我们听了佩荣的“走肖赵,走肖赵”又着急,又要笑;看到爸爸冒火,要笑又不敢笑。

可是谁也不好意思告诉赵佩荣,他没有必要介绍自己。

幸亏接电话不是他的任务,除作他经过那里恰逢电话铃响。

②赵佩荣是无锡安镇人,自说曾任村塾老师,教过《古文观止》,也曾在寺院里教和尚念经。

他的毛笔字虽然俗气,却很工正。

他能为人用朱笔抄佛经。

③他五十来岁,瘦瘦的中等个儿,背微驼,脸容削瘦,嘴上挂着两撇八字胡子,“八”的一撇一捺都往下垂。

他走路迈方步,每说话,总陪着抱歉似的笑,把嘴唇尖呀尖的,然后先说声“这个这个”———安镇土音是“过个是个……”。

平时他坐在门房里,有客来,他只需叫经常在他身边的阿福到里面去通报,他只管倒茶。

女佣买菜回来,坐在门房里请他记帐。

他有许多印得字细行密的小说,如《济公传》、《包公传》、《说岳》之类,闲时就戴上老花镜看看。

他什么事都能干。

他为我们磨墨,能磨得浓淡适宜。

打毛衣的竹针往往粗细不匀,他能磨得光滑匀称。

他也能做蚊香的架子。

家常琐事件件都能,件件都能,其实也就是一无所长。

他显然是个典型的平庸人。

④夏天他买只新的藤躺椅,有抽屉能抽出搁脚,比我爸爸的旧躺椅讲究也舒服。

他坐在外边大柏树大院里乘凉,我两个弟弟喜欢跟佩荣一起乘凉,听他讲自己的往事。

⑤佩荣说,他本姓强,叫强英雄。

他是过继给赵家作儿子的。

他可是个真正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吓!

他“从前的荒唐啊”,简直独一无二!

往常抽大烟的不酗酒,酗酒的不抽大烟,他却又是烟鬼,又是酒鬼。

吓!

他“从前真是作尽了孽!

⑥我们听了弟弟的转述,不能相信。

佩荣那么个好人,能作什么孽!

我们怀疑他自愧窝囊而向往英雄,所以学着浪漫派的小说家,对着镜子把自己描绘成英雄,而且像浪漫主义的角色,卖弄自己并没有的罪过。

我们教弟弟盘问他怎么荒唐,怎么作孽。

⑦佩荣说:

他喝醉了酒,夜深回家,在荒坟野地里走,把露出地面的棺材踩得嘎嘎地响,有些棺材板都给他踩穿了。

⑧也许他当着我的弟弟,说话有顾忌,但我们只笑他想象有限,踩破几块棺材板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呢!

他就创造不出更离奇的荒唐史或作孽的事了。

⑨他又讲起自己的儿子,更证实了我们的怀疑———他在编故事。

他说有四个儿子。

大儿子是种田的,二儿子是木匠,三儿子当兵,四儿子做官,是个县知事,这个儿子最坏。

他最喜欢当兵的老三。

这种故事中国外国都很普通。

⑩赵佩荣大概真的抽过大烟。

一次,他告诉我爸爸:

打官司的某某当事人准有烟瘾,在屏门前掉落一个烟泡。

他把烟泡呈给我爸爸看,爸爸不在意,叫他扔了。

佩荣哪里肯扔,他后来向家里女佣人承认,他倒杯茶把烟泡吞了。

我妈妈背后笑说:

这真是所谓“熟煤头一点就着”。

可是他并不因此又想抽大烟。

他连香烟都不抽,酒也不喝。

⑪自从佩荣来我家当门房,我家的佣人逐渐都是安镇人了。

他经常为镇上的倒霉人向妈妈求情:

“太太,让他(或她)来干干活儿,给口饭吃就行。

”他尽给我家招些没用的人。

门口来了“强横叫化子”,他大把的铜板施舍———虽然不是他自己的钱。

这类行径大概也带些浪子气息。

⑫他在我家十多年,从没听说他和家里人有什么来往。

直到日军入侵,苏州沦陷的前夕,他那个做官的儿子忽派人来接了他到任所去。

当时我不在家。

我一再问爸爸:

“佩荣真有个做官的儿子吗?

”爸爸说,确是真的,那儿子是一个小县的县知事。

⑬想到赵佩荣的做官儿子,常使我捉摸“强英雄”是否也是真的?

“英雄”这名字是谁给起的?

大概浪漫故事总根据民间实事,而最平凡的人也会有不平凡的胸襟。

(选自《杨绛文集·散文卷(上)》,有删改,人民文学出版社)

12.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作者将“再三”“反复”两个看似重复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表现出赵佩荣打电话时令人发笑的形象特征,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B.赵佩荣虽然是庙堂巷杨家的门房,但自说曾任村塾教师,教过《古文观止》,还能为人用朱笔抄佛经,暗示他“也会有不平凡的胸襟”。

C.作者不能相信弟弟转述的赵佩荣的故事,于是让两个弟弟跟赵佩荣在大柏树大院里一起乘凉,教他们盘问赵佩荣怎样荒唐,怎样作孽。

D.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外貌、行为等描写手法,记叙中穿插议论,使赵佩荣这一老门房的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3.阅读⑤~⑬段,简要分析作者眼中赵佩荣的“英雄”形象。

1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题“赵佩荣与强英雄”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通感考

褚孝泉

简单地说,“通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彼此打通互相交织。

但是,并不是说凡是以一种感官的感觉内容来述说另一种感官所及的内涵便成通感。

寻常所说的“这部小说是一部宏伟的历史画卷”等说法并不被归入通感现象,虽然其中也涉及到两种不同感官的功能。

这一类说法只是我们熟知的比喻修辞法。

通感是表达某一类感觉特征的饰语直接修饰另一类感觉的对象,如“闹香”、“寒翠”等。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的五官功能互相混淆。

比如说,有的人在听到某个语音时就能感觉到某种色彩,有的人在尝到某种鲜汤时会看到某种颜色。

心理学家们对这类人作过脑血流图的观察,发现他们在听到语音或尝到味道时血液会大量流向那些与视觉有关的脑区,而在正常情况下这时血液是应该充盈于与语音或味觉有关的脑区。

这样的特异病例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通感。

很显然,这种心理学上的通感不会是我们讨论的文学语言上的通感现象的基础。

因为心理学上的通感是一种病态,只有极少数患者因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而经受这种感觉之间的错乱。

文学语言中的通感则不同。

古今中外写出通感句的文学家不计其数,他们当然不可能都是心理学上“通感”症患者。

而且,这些运用通感的诗文常常都是脍炙人口的丽辞妙句,古往今来欣赏这些瑰丽文句的读者未必都是些同病相怜的“通感”症患者。

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脑功能的组元结构的理论,也否定了人的不同感官摄入的知觉有互相串通的可能。

简而言之,文学语言中的通感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生理———心理现象。

那么通感是不是就只是一种语言修饰手法呢?

或者说只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修饰词组呢?

这样分析显然也有问题。

因为通感的构成有其一定的限制。

这种限制并不是语言本身所规定的。

比如以触觉来形容视觉的话,红色只可说是“暖”,蓝绿只能说是“冷”;以听觉来形容视觉的话,鲜亮的色彩只能说是“闹”,而素淡的色彩只能说是“静”。

这样的结合罕见错失,并且历古今而不移,越中外而一致。

据此可以说是有一定的感知心理的因素规定了通感的形成。

还有,不同感觉之间的交通也不是同样的流畅。

古典诗词中,视觉与听觉之间的交通最为经常。

“红叶、萤火、杨花、芙蓉”等都可成“闹”,以形状的高下变化来形容声调的昂扬低回的“听声类形”的例子也遍及古今。

其次,触觉、听觉、视觉之间也易打通。

“笙歌”有“暖热”;“碧衣”带“寒”意等等都是有名的例子。

听觉与嗅觉之间的交通也时有发生,如“闹香”等。

味觉是人的五感之一,但在文学语言中罕有用味觉来形容其他感觉的性状。

“甜嗓子”是一例,或竟可说是一个例外。

较之视觉、听觉等之间的交通频频,口之五味与其他感官感觉之间似很难沟通,这决不是因为语言中关于味觉的词汇贫乏的缘故。

语言本身的条件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感觉之间交通易捷,而有的感觉之间罕有共鸣。

这些都表明,一定的认知心理的机制规定着通感的形成。

(选自《复旦学报》社科版1977年第4期,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翠”就是用表达触觉感受特征的修饰语“寒”直接修饰表示视觉感受的对象“翠”。

B.尝到某种鲜汤就看到某种颜色是因为尝到味道时血液大量流向那些与视觉有关的脑区。

C.一定的感知心理的因素规定了通感的形成,比如以触觉形容视觉,红色只可说是“暖”。

D.在文学语言中,除了味觉之外,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之间都有互相交通的现象。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修辞法比通感描写包含范围更广,只要涉及到两种不同感官的功能就可以认为使用比喻修辞法。

B.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脑功能的组元结构的理论证明,人的不同感官摄入的知觉不能互相串通。

C.味觉与其他感官感觉之间不能像听觉、视觉之间容易沟通,说明不同感觉之间的交通不是同样的流畅。

D.本文主要从否定角度,分析了文学描写中通感现象的本质,指出通感本质上不是什么。

17.联系全文,简要概述心理学上的通感与文学语言中通感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8月20日,澎湃新闻从绍兴市越城区公安分局获悉,该局日前侦破一起特大流量劫持案,涉案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北京瑞智华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涉嫌非法窃取用户个人信息30亿条,涉及XX、腾讯、阿里、京东等全国96家互联网公司产品,几乎涵盖了国内核心的互联网企业。

侦查发现,北京中科云智公司与北京点智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瑞智华胜公司为关联公司,三公司实际在同一地点办公,主要成员也均相同且交叉任职。

点智互动、中科云智两家公司主要与运营商进行正规流量合作,合作过程中他们会加入非法软件用于清洗流量、获取用户的cookie等。

瑞智华胜公司利用非法窃取的用户信息,用于互联网营销获利变现。

其非法获取的数据来源

包括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广电等11个省市的运营商,这些运营商均与涉案公司签署过合作协议。

警方表示,犯罪嫌疑人未经公民同意而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并进行精准营销的行为,不仅对用户构成民事侵权,还涉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这些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或者提供给第三方后,也可能被用于其他非法活动,比如根据盗取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去盗取用户的网银账户等,进而可能会给用户带来财产损失。

此外,他们把非法收集的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存储在境外的服务器上,有被境外的组织机构或者个人利用、进而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

(摘自澎湃新闻2018年8月20日,葛熔金、赵梓翔)

材料二

(摘自CNNIC第43次调查报告《网民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状况》2019年2月28日)

材料三

在大数据这一发展时代之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网络运营者也逐渐受市场竞争环境所影响,自行构建起了内部的客户信息共享系统,以至于客户个人的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被泄露出去,而这些运营者当中不乏存在着一些不法分子,这一行业信息漏洞终将会给予这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导致客户个人的信息被贩卖或者泄露到不法分子手中,对于客户个人的信息安全产生较为严重的威胁。

在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微信、支付宝等这些支付软件成为了人们生活消费最为常用的工具。

在一定程度,微信、支付宝等这些支付软件虽具有着较大的便捷性特征,但却存在着众多潜在个人信息的安全风险。

目前,在大街小巷内,均存在着扫码赠礼活动,部分民众因贪便宜随意扫码,致使个人信息在扫码过程中被泄露或盗取,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因此,在广大民众个人信息的安全意识上,也是当前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摘自《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现实困境与解决策略》,2018年8期《世界家苑》)

材料四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92亿,较2017年底提升3.8%。

“我们发展太快了,现在很多数据掌握在少数企业手里,对公民个人隐私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陈智敏表示,现在企业如微信、滴滴打车、外卖等用很小的一点便利,收集了大量的个人数据。

公民一开始不觉得,但后来所有的数据都被平台控制,这会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严望佳则将此形容为“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处于‘裸奔’状态”。

数据“裸奔”的背后是法律的分散缺位。

在3月4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张业遂表示,“事实上,我国已经有多部法律、法规、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但从总体上看,呈现分散立法状态。

陈智敏对此深有同感。

他表示,像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后,由于数据的权属不明,国家安全法、刑法、刑诉法等对此都没有明确,没有法律依据,处理起来会非常难。

(摘自《个人信息保护需立法明确数据所有权》,2019年3月7日《新京报》)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智互动、中科云智两家公司与运营商进行正规流量合作,合作过程中为瑞智华胜公司非法窃取用户信息,用于互联网营销获利变现。

B.CNNIC第43次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网民在上网过程中未遇到安全问题的比例,比2017年底提升1.8个百分点。

C.微信、支付宝等支付软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消费最常用的工具,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众多潜在个人信息的安全风险。

D.数据“裸奔”指大量的个人数据掌握在少数企业手里,对公民个人隐私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都会造成影响。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犯罪嫌疑人未经公民同意而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可能会给用户带来财产损失,甚至有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

B.2018年与2017年底相比,上网设备中病毒或木马的用户比例明显减少,其他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情况差异不大。

C.网络运营者中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对于客户个人的信息安全产生较为严重的威胁,并且使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D.国家安全法、刑法、刑诉法等都没有明确数据的权属,信息泄露事件处理起来非常难,因此需立法明确数据所有权。

20.根据三、四则材料,简要概括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面临哪些现实困境。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民以食为天。

———《汉书·郦食其传》

人为生而食,非为食而生。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词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词语的选择、词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

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词语。

词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日新月异:

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

此处是指当代传媒技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所以应该用成语“日新月异”。

侵蚀:

逐渐侵害使变坏;侵略:

对他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以及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等行为。

此处是指现代媒介逐渐侵害传统节日文化,所以应该用成语“侵蚀”。

刻不容缓:

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刻不待时:

时间紧迫,作定语、状语。

此处是做谓语,所以用成语“刻不容缓”。

故选A。

【点睛】

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

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

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2.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的效果,这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前提。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较隐蔽,要善于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并准确判定是何种修辞手法。

A项,“天上来”形容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运用了夸张手法;B项,将“银烛”冒烟说成“吐”,运用的是比拟手法;C项,“大如斗”言石大,“石乱走”夸张风的狂暴;D项,说哭声能抵达云霄,极言哭声之大之悲,运用了夸张手法。

故选B。

【点睛】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于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

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3.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观察画面是否跟诗歌描绘的一样。

A.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画面地点不是“山中”。

C.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是诗人与月亮的约定。

D.是早晨,而画面显示“浮云”“落日”所以不当。

B选项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别马、孤蓬,夕阳西下,挥手离别的时刻终于来到,连马儿也因离群而悲鸣长嘶,离人的黯然销魂不言而喻。

正是画面所体现的情景。

故选B。

【点睛】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

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4.①战乱频仍,②关内饥馑(饥荒),③田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