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3505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docx

《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docx

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

2019龙门石窟导游词4篇

  龙门石窟导游词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我们美丽的古都洛阳观光旅游。

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请允许我代表xx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道一声大家一路辛苦了。

我是咱们这次洛阳之旅的导游,我叫xxx,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

在我身边的是x师傅,他有多年的驾驶经验,所以大家在行车过程中可以完全放心。

在洛阳的这两天里,将由我和x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

我们衷心的希望成为大家的朋友,如果在旅行当中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全力去解决。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百年修得同船渡”,今天我们能相聚在这个车上,是我们的缘分,希望大家珍惜这点缘分,相互照顾,并请大家配合我的工作和注意车内卫生。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的这次旅行圆满成功!

  好了,下面我简单说一下我们这两天的行程安排,大家也好作到心中有数。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著名的龙门石窟,中午在真不同用餐,品尝洛阳水席。

然后下午去参观天下第一古刹————白马寺。

明天,到洛阳神州牡丹园欣赏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欣赏完之后,结束我们的洛阳之旅。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

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向大家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的南岸,伊落盆地的北缘。

它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验证,先后有:

(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

所以,洛阳是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和杭州)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天下名都。

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许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说: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这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如果你想了解50XX年的中国,那必须来看洛阳。

看来大家今天是来对地方了呀!

  洛阳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如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龙门石窟、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的白马寺等等。

洛阳不仅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举足轻重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如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大企业;还有闻名中外的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阳水席;还有国色天香的牡丹等。

  龙门石窟快要到了,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龙门石窟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石刻艺术宝库。

它们分别为甘肃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而另一个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得龙门石窟了。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那里不仅是著名得历史名胜,而且是自然风光很迷人的地方。

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东山(也叫香山),因古代得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就长眠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的山脚下。

龙门山色,自古就被喻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地区最好的风景。

  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佳句:

“洛都四郊山水之盛,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盛,香山首焉。

”,声名远扬,近诵尤新。

另一座为西山(又名龙门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主要景点。

大多数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

相传东西两山原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像一个天然的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称伊阙。

可谓两山对峙,伊水中流。

自唐代以来,皇帝被喻为真龙天子,凡是与皇帝有关的东西统统用龙来命名。

比如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皇帝住的地方叫龙庭等等。

那么,位于皇宫龙庭南面的门,就得名龙门了。

]

  各位朋友,龙门石窟是在北魏太和年间(447-49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就在此营建,它不是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兴建而成得,而是陆续开凿,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等)众多的朝代,相继大规模营建的,前后长达400多年之久。

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个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

据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

洞内造像多为唐代河北魏时期开凿的,其中唐代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大家可能会问,朝代不同,我们要怎么区分哪个朝代得呢洞窟中虽然都是佛或菩萨,但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跟当时得世俗相结合得,唐代呢,有一个众所周知得审美观点,就是以肥为美,当时人们认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则天啊,杨贵妃杨玉环啊,她们都是除了漂亮以为,都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是丰满。

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圆润丰满这样一个特点。

等一下到龙门石窟以后,大家可以找一下,脸庞,肩膀,身材浑厚,圆润得那种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则以瘦为美,北魏造像的特点是:

瘦骨清风。

所以高高瘦瘦的,很清秀得那种就是北魏的造像。

在这里,我已经清楚得讲过了,所以到了龙门以后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们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结晶,艺术实践得结果,堪称我国雕刻艺术宝库,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它是佛教流传到我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得典范。

那么,成千上万的佛像是何人所为呢他们又为什么要雕像造佛呢(ⅰ)事实上,绝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为自己营造的功德窟。

龙门石窟大规模营建于北魏和唐代,那时佛教兴盛,帝王将相们深信“轮回报应”,“造佛得佛报”。

于是他们不惜花费大量得人力,物力,财力;为自己,父母,亲朋好友营造公德窟。

(ⅱ)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出于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从思想意识上统治人民,通过开凿扩大石窟来宣扬佛教。

(ⅲ)第三个原因,开凿石窟得风尚是沿袭佛教发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来得。

在中国北方,石窟得开凿路线基本上是沿丝绸之路而来得。

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得一条主要路线。

]

  好了,龙门石窟到了。

请大家带上自己的贵重物品随我下车,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雕刻精美,气势恢弘的艺术宝库吧!

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中的几个主要洞窟。

  (在潜溪寺)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

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唐高宗初年雕凿),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

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

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端坐于须弥座上,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

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

阿祢陀佛意译为“无量光”和“无量寿”,《阿祢陀佛经》说,他是极乐世界的教主,凡愿往生彼土之人,只要专念他的名,死时他便会来接引,因此又叫接引佛。

一般佛教寺院常与释迦、药师佛同供,称“横三世佛”。

  其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丰腴圆润,双目俯视,是唐初雕塑艺术中的佳作。

阿祢陀佛和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

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龙门石窟导游词2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导游:

xxx。

很高兴大家参加龙门石窟一日游的活动。

先为大家大概地介绍一下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

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还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大小窟龛两千多个,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就是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达目的地了,请大家跟我来。

看,这里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

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所以请不要在这美丽的地方留下垃圾哦!

  这个石窟好大,让我们近距离看看。

瞧,这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

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于公元675年建成。

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

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大家会看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

那样子生动极了.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的,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

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那样子你看了也会害怕三分,可能是金刚力士在怒视着偷盗他的贼人,这一尊尊佛像惟妙惟肖.龙门石窟中的洞也很著名.

  看,这是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宾阳洞。

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

洞内有11尊大佛像。

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

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

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

可惜被美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

而洞口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在宾阳洞南边的是万佛洞.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

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

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

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

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

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

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

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

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

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2600多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

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

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

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

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龙门石窟一日游结束了,请大家回去养精蓄锐,准备参加明天的云冈石窟一日游.再见!

  龙门石窟导游词3

  游客们,你们好!

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小x,我们现在位于洛阳市的龙门石窟,由我带领大家进入龙门石窟窟内,愉快的龙门石窟一日游开始了!

  龙门石窟的发现年代、建造年代十分复杂。

龙门石窟由成千上万个洞窟组成,有潜溪寺,有莲花洞,有药方洞,有古阳洞,还有香山寺、白园、万佛洞,数也数不清。

  我们先来看看莲花洞,“莲花洞”这个名也是有来头的。

您看,窟顶雕刻着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莲花洞”这名就是根据这朵莲花取的。

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思为:

出污泥而不染。

洞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您能看见,左侧弟子的头部没有了,是因为头部早年被盗,现在只能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里见到了。

大家看莲花洞南壁上方,有一个个小小的佛像,它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当时的雕刻技艺是多么精湛啊!

  看完莲花洞,我们又来到了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得名。

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代仍有雕刻,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

  龙门石窟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其整体造型。

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护这些文物。

  龙门石窟还有个传说呢。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

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捕鱼。

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来“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告诉他,如果再听到这种声音就回答“开”!

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石窟顷刻从山中间裂开,湖水顷出,奔腾咆哮着绕过洛阳城,流向东海。

水流之后,龙门石窟就出现了。

  游客们,愉快的一天就这么快结束了,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哟!

让我们下次再见!

  龙门石窟日语导游词

  龍門石窟は、洛陽市の南12キロの所に位置し、敦煌の莫高窟、大同の雲岡石窟と並ぶ、中国三大石窟の一つである。

歴史上、洛陽はかつて後漢、北魏、武周などの時代、都として栄えた場所で、東漢の時代、仏教が中国に伝わり、永平年間に中国仏教の名刹、白馬寺が建てられた。

北魏の皇帝は、仏教を重んじ、則天武后も仏教への信仰が厚かったため、彼らは洛陽で盛んに仏教建築を建造した。

龍門石窟はそのうちの最も有名なものである。

  龍門石窟は主に、北魏時代と唐代に切り開かれ、そのうち規模が最大で、一番の見所は、唐代、則天武后の統治時期に作られた奉先寺石窟である。

内部の仏像は神々しく、表情はおおらかで優雅である。

また、衣のヒダまではっきりと見える。

  その他、代表的な石窟は、北魏の「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と唐代の「潜渓寺」、「万仏洞」、「看経寺」などがある。

  洛陽はbc770年に周の都が置かれて以来、北魏、隋、唐など9王朝の都が置かれ、「九朝古都」とも呼ばれる。

  広い盆地にあるが、山中や川沿いの狭い道からしか入れず、守備に適していたからだ。

  とくに洛陽から南へ14km、伊河に石灰石の山塊、東からは香山、西からは竜門山が迫るあたりは、天然の”城門”になっていた。

  北魏の洛陽遷都(ad494年)ころから、その石灰岩の山腹に石仏が彫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

  竜門石窟で、敦煌、大同と並んで中国三大石窟に数えられる。

  中国の寺院を回って、金無垢で布袋さんのようなご本尊ばかりを見せられてきた日本の観光客にとって、ここに来るとほっとする。

  どの仏像もわが国の奈良、平安時代の仏像とそっくりだからだ。

  宋代まで、歴代の皇帝、貴族、豪商らの寄進で造営された石窟は2354窟、仏塔40余基、仏像10万体に上る。

  損傷が酷い。

歳月だけでない。

現地のガイド・ブックには「1930年代前後憚りない盗難にあったため、完璧な物はめったに見られない」と記されていた。

  竜門石窟の代表とされるのは、竜門山中央の岩壁の彫られた奉先寺洞の廬舎那大仏像で、高さが17.4mありる。

両脇には、大きな菩薩、天王、仁王が並ぶ。

いつも観光客で混雑している。

かつては、これらの作品全体は、大きな建物で覆われていた寺院だった。

唐の高宗の勅願寺で、造営には皇后の化粧料を当て3年9ヶ月をかけた、と言う。

  中央の廬舎那大仏像は、この皇后、後に中国では唯一女帝となった則天武后をモデルにした、と言われている。

ガイド・ブックには「造形が豊満秀麗、荘厳雄大で、叡智と慈しみに満ちている」と記されいる。

夫が死ぬと、帝位に就いたわが子や弟を廃位、唐の皇族、高-官を殺害して自ら帝位に就き、国号を周と定めた。

そんな”猛女”の顔だろうかいや、こういう顔だから権力を掌中にしたのだろう。

  岩壁に削り込まれた溝や窪み、穴は、ここを覆った建物の屋根の支柱の跡。

寺院の大きさが分かる。

  見物客はこんな階段を歩いて、岩壁の石仏をたどって行く。

真下に見えるのは伊河。

両側に山が迫る天然の要害だ。

その間から、皇帝の住む皇城の正門が遠望出来たところから、皇帝=龍に因んで、この地に「竜門」の名が生まれた。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

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

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

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

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

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

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

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

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

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

伊阙风光。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

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

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

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

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

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

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

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

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

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

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

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

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

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

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

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

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

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

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

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

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

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

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

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

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

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