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3257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docx

《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docx

儿科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完美手打版

儿科学名解和问答

少17章先天性甲低、8章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

第一章绪论

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围生期:

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足天,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乳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幼儿期:

自1岁到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

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

学龄期:

自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为学龄期。

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但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种族差异。

四.简答题:

一、新生儿期的特点

①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易发生各种疾病;②发病及死亡率较高。

二、婴儿期的特点

①生长发育最迅速;②需要摄人的热量和营养素特别高;③消化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④抗病能力弱,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三、幼儿期的特点

①智能发育较前突出;②识别危险能力不足,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③自身免疫力低,传染病发病率较高。

第二章生长发育

1.生长发育:

指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

2.体重:

指务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盘

3.身长(高):

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4.头围:

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5.胸围:

指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6.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7.体重过重:

体重大于同龄儿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称体重过重。

8.低体重:

体重小于同龄儿子均体重减2个标准差称低体重。

9.高身材:

身高大于同龄儿子均身高加2个标准差称高身材。

10.矮身材:

身高小于同龄几平均身高减2个标准差称矮身材。

11.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多发于6~18个月婴幼儿,5岁前会逐

渐自然消失。

12.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称遗尿症。

13.儿童擦腿综合征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

14.注意力缺乏多动症为学龄儿童中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

动、冲动行为,常伴有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15.学习障碍,属特殊发育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

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四、问答题

1.小儿运动发育的一般规律

小儿运动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而下,由近到远,由不

协调到协调,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准确、灵巧。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脱水:

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常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脱水程度脱水程度是指患病后累积的体液丢失量。

脱水性质脱水性质是指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累积体液损失量累积体液损失量一般指发病后水和电解质等体液的总损失量,即患病前与来诊时体重的差值。

可通过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和尿量等临床指标进行估计。

体液继续损失量体液继续损失量是在体液治疗过程中,由于呕吐、腹泻、胃肠引流、肠瘘或胆道瘘等原因造成机体不断丢失液体,其总量即为继续丢失量,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损失量用组成成分相似的液体进行补充。

1:

2含钠液1:

2含钠液指2份5%~10%葡萄糖液、1份生理盐水混合液,1/3张。

2:

1含钠液2:

l含钠液指2份生理盐水和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等张。

ORS:

是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十20mmo[/L,Cl—80mmol/L,HCO3—30mmol/L;可用NaCl3.5g,NaHC03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0g,加水到1000mL配成;其电解质的渗透压为220retool/L(2/3张)。

四、问答题

一、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神经肌肉:

兴奋性降低,肌肉软弱无力,膝反射、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2、心血管:

出现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降低,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宽、出现U波、QT间期延长,T波倒置以及ST段下降。

3、肾损害:

肾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多尿,长期低血钾可致肾单位硬化、间质纤维化

治疗:

见尿补钾,补钾时应多次监测血清钾水平,补钾输注速度应小于每小时0.3mmol/kg,浓度小于40mmol/L。

一般每天可给钾3mmol/kg。

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心电图异常与心律失常:

心率减慢且不规则,可出现室性早搏和心室颤动。

T波高耸,P波消失或QRS波群增宽,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

2、神经、肌肉症状:

精神萎靡,嗜睡,手足感觉异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出现弛缓性瘫痪、尿潴留甚至呼吸麻痹。

治疗:

所有含钾补液及口服补钾必须终止;静注碳酸氢钠1~3mmol/kg,或葡萄糖加胰岛素;10%葡萄糖酸钙静注;离子交换树脂、血液或腹膜透析。

第五章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

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是指在每单位时间每平方米体表面积人体基础代谢所需的能量。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摄人和吸收利用食物,可使机体的代谢增加超过基础代谢率,食物的这种作用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本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典型表现是生长着的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初乳:

初乳一般指产后5~7天内的乳汁,质略稠而带黄色,含脂肪较少而球蛋白较多,微量元素锌、白细胞、SIgA等免疫物质及生长因子、牛磺酸等都比较多,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和抗感染十分重要。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婴幼儿;除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以外,常伴有各种器官的功能紊乱。

临床上分为:

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称为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称为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消瘦—浮肿型。

营养:

指人体获得和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营养素:

食物中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

平均需要量(EAR):

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推荐摄入量(RNI):

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

适宜摄入量(AI):

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食物热力作用(TEF):

指由于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的超过BMR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

体重低下:

体征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为~

生长迟缓:

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

消瘦:

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

小儿单纯性肥胖:

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肥胖: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为~

四、问答题

一、试述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

含白蛋白、不饱和脂肪酸、乳糖较多,钙磷比例适宜,含微量元素锌、铜、碘较多;

2、母乳缓冲力小,对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利于消化;母乳含优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及乳糖较多,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母乳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含SigA、乳铁蛋白等多种免疫物质或因子;

3、经济方便,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几乎无菌;有利于促进母子感情;产生哺乳可刺激宫缩,有利于母亲早日恢复;有利于计划生育等。

二、婴儿喂养添加辅食的原则是什么?

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从细到粗;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三、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有哪些?

10.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有:

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人不足,食物中钙、磷含量过低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疾病影响及其他。

四、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初期:

神经精神症状,多汗,血清钙正常,血磷偏低,碱性磷酸酶增高,长骨钙化预备带模糊。

活动期:

血清钙磷低,碱性磷酸酶增高,长骨钙化带消失。

6月龄以内颅骨软化,7—8月变成方头:

方头、串珠肋、手足镯、鸡胸、肋膈沟、膝内翻、膝外翻、K行下肢畸形、靴状颅、佝偻。

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表现;

恢复期:

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

X线改变改善。

后遗症期:

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髓畸形。

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

五、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临床表现:

主要为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抽搐。

①隐匿性:

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②典型发作:

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可出现可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抽搐。

治疗:

急救处理:

氧气吸入、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钙剂治疗:

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入10%葡萄糖液5-20毫升,缓慢静脉注射或者滴注,不可皮下或肌内注射钙剂,以免造成局部坏死。

六、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

轻度:

体重比正常少15%~25%,腹壁下脂肪厚度为0.4~0.8cm,身长正常,皮肤干燥,面色正常,肌张力正常,精神状态正常。

中度:

体重比正常少25%~40%,腹壁下脂肪厚度为>0.4cm,身长正常,皮肤干燥苍白,肌肉弹性差,松弛,肌张力明显减低,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重度:

体重比正常少40%以上,腹壁下脂肪完全消失,身长明显少于正常,皮肤干燥苍白,弹性消失,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痴呆,反应低下,烦躁与抑郁交替,低体温,心率缓慢,低蛋白水肿。

七、营养不良的并发症主要有哪些

营养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各种维生素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

第七章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

胎龄:

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正常足月儿:

正常足月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GA(胎龄)<42周、2500g≤体重≤40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足月儿:

37w≤GA(胎龄)<42w

早产儿:

早产儿指胎龄<37周的活产婴儿。

过期产儿:

过期产儿是指胎龄≥42周以上的新生儿。

低出生体重儿:

指初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不论是否足月或过期。

极低出生体重儿:

指凡体重不足1500g者称极低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

指凡体重不足1000g者

正常体重儿:

指体重为2500~4000g的新生儿。

巨大儿:

指出生体重超过4000g的新生儿。

小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大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适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90百分位的婴儿。

足月小样儿是指胎龄已足月,而体重在2500g以下的婴儿。

早期新生儿:

指出生后1周,围生期以内的新生儿。

晚期新生儿:

指出生后2~4周的婴儿。

高危儿:

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

新生儿贫血:

指生后2周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为~

中性温度又称适中温度:

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

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进入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使体重下降,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新生儿窒息:

指婴儿出生后无版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发性呼吸暂停:

胎儿或新生儿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停止、心率减慢,即为~

apgar评分:

即阿氏评分、新生儿评分,是孩子出生后立即检查他身体状况的标准评估方法。

在孩子出生后,根据皮肤颜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反射五项体征进行评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多发生于早产儿,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

临床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病理以肺泡壁附有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

持续胎儿循环:

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

原始反射是指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的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呼吸暂停:

指呼吸停止在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

新生儿黄疸:

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P114)

生理性黄疸:

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

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

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内);黄疸过重,手足心发黄,血清胆红素大于221微摩尔/升;黄疸退而复现或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每日升高大于85微摩尔/升等,黄胆持续过久,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

Abcde复苏方案:

A(airway):

尽量吸净呼吸道黏液。

B(breathing):

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circulation):

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D(drug):

药物治疗。

E(evaluation);进行动态评价。

前三项最重要,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E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之中。

母乳性黄疽:

多于生后4~7天出现黄疽,2~3周达高峰,停母乳3天后胆红素下降。

新生儿黄疸(HDN):

指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四、问答题

一、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步骤和程序:

1、最初评估:

是足月儿吗?

羊水清么?

有呼吸或哭声么?

肌张力好么?

2、初步复苏步骤:

保暖;摆好体位;清理呼吸道:

先口咽后鼻腔;檫干;刺激

3、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

4、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胸骨体下1/3,频率100-120次/分,深度2-3cm即胸廓前后径1/3,心跳与呼吸3:

1

5、药物治疗:

给予1:

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5分钟重复一次;扩容剂:

给予生理盐水,剂量每次10ml/kg,于10分钟以上静脉缓慢推注6、复苏后转运。

二、简述新生儿窒息的初步复苏步骤。

①保暖;②温热干毛巾揩干头部及全身,减少散热;③摆好体位,肩部用布卷垫高2~3cra,使颈部轻微伸仰;④婴儿娩出后立即吸净口、鼻、咽粘液;⑤触觉刺激。

三、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有何特点?

①黄疽于生后2~5天出现,足月儿在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

②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③血清胆红素<205~mol/L(12mg/d1),结合胆红素<26~mol/L(1.5mg/d1)

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何特点?

①黄疽出现过早,在24小时内出现;

②黄疽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lm。

1/L(12mg/d1);

③黄疽持续过久,足月>2周,早产儿>4周;

④黄疽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6/Im。

1/L(1.5mg/d1)。

五、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1、胆红素生成过:

①红细胞增多症;②血管外溶血;③同族免疫性溶血;④感染;⑤肠肝循环增加;⑥红细胞形态异常;⑦血红蛋白病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

①缺氧和感染;②Crigler-Najjar综合症等

3、胆汁排泄障碍:

①新生儿肝炎;②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③Dubin-Johnson综合症;④胆管阻塞

六、正常足月儿的外观有哪些特点

①皮肤红润,皮下脂肪丰满,毳毛少;

②头发分条清楚;

③耳壳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

④指甲达到或超过指尖;

⑤乳腺结节>4mm,平均7mm;

⑥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⑦男婴皋丸已降,阴囊皱裂形成,女婴大阴唇发育,可覆盖小阴唇。

七、早产儿的外观特点有哪些?

①皮肤发亮水肿、毳毛多;②头发乱如绒线头;③耳壳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④指甲未达到指尖;⑤乳腺无结节或结节<4mm~⑥足底纹理少;⑦男婴睾丸未降,阴囊少皱裂,女婴大阴唇不发育,不能遮盖小阴唇。

八、试述新生儿窒息的并发症。

11.新生儿窒息的并发症有:

①心源性休克,心衰和持续胎儿循环;②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③肾功能衰竭,肾静脉栓塞;④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⑤酸中毒,低血糖,电解质紊乱;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激性溃疡,⑦黄疽加重。

九、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目前多采用Apgar评分来确定窒息程度,生后1分钟评分8~10分者无窒息,4~?

分为轻度,0~3分为重度,国外用生后5分钟Apgar评分,小于7分或经辅助呼吸1分钟以上才建立自主呼吸者为窒息,1分钟评分反应生后即刻状态,作为复苏依据,5分钟评分可提供预后情况。

十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表现

生后6小时内出现呼吸窘迫,主要表现:

呼吸急促(>60次/分),鼻扇,呼吸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发绀。

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是本病特点。

严重时表现为呼吸浅表、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及四肢松弛。

十三、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

胆红素脑病为新生儿溶血病最重要的并发症。

多于出生后4—7天出现症状,分为四期:

警告期:

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持续约12~24小时

痉挛期:

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轻者双眼凝视;重者肌张力增高、呼吸暂停、双手紧握、双臂伸直内旋持续12~24h

恢复期:

吃奶及反应好转,抽搐次数减少,角弓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持续1~2w

后遗症期:

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第八章感染性疾病

原发综合征:

是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病变组成,为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的一种典型表现。

Koplik斑:

Koplik斑在疹发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眉圈,开始散布在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量少,但在1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结核感染:

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PPD试验阳性和(或)血清PPD—IgM抗体或IgG抗体阳性,而全身找不到结核病灶者。

原发型肺结核:

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四、问答题

一、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有何临床意义?

①曾接种过卡介苗;②儿童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受过结核感染;③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愈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愈大。

④强阳性反应者,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⑤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从原来小于10mm增至大于10mm,且增加的幅度为6mm以上时,表示新近有感染。

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反应有何临床意义?

①未受过结核感染;②结核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周);③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所致;④技术误差或结核菌素失效。

三、肺结核的诊断标准?

1、发热、咳嗽持续2w以上;

2、胸部X线检查,有肺结核表现

3、活动性结核病接触史;

4、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5、痰液、胃液结核杆菌涂片或培养阳性;

6、抗结核治疗有效;

7、除外肺部其他疾病;

8、肺组织病理检查符合肺结核特征

临床诊断:

具有1、2项,及3、4、6、7中任何2项

确诊:

1、2项,及5或8项。

四、原发型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1、轻者可无症状,一般起病缓慢,可有低热、食欲不振、疲乏、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重者可急性起病,高热可达到39到40度,但一般情况尚好,与发热不相称,持续2~3w后围为低热,并伴结核中毒症状。

2、干咳和轻度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

3、婴儿可表现为体重不增或生长发育障碍;

4、当胸内淋巴结高度肿大,可产生一系列压迫症状:

百日咳样痉挛性咳嗽、喘鸣、声嘶、一侧或两侧静脉怒张。

五、结脑脑脊液有何改变?

①压力增高;②外观清或呈毛玻璃状;③细胞数一般为50×106~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④蛋白量增高,多在1~3g/L;⑤糖降低,⑥氯化物降低;⑦静置12~24小时后,有蜘蛛网状薄膜形成;⑧脑脊液离心沉淀或取薄膜涂片检查出结核菌可确定诊断。

六、结脑早期临床表现有何特点?

①约为1~2周;

②主要症状为小儿性格改变,如少言、馈动、易倦、喜哭、易怒等;

③原因不明的低热、头痛、呕吐、便秘。

八、结脑中期临床表现有哪特点?

①约1~2周;②颅内压增高症状;③出现明显脑膜刺激征;④幼婴则以前囟膨隆为特征;⑤可出现颅神经障碍,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瘫痪,其次为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瘫痪;⑥可有惊厥发作

九、简述结脑晚期的临床表现。

①约1~3周,早.、中期症状逐渐加重;②意识朦胧,半昏迷而进入完全昏迷;③频繁惊默;④极度消瘦、呈舟状腹;⑤常有水、电解质紊乱;⑥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及胞积水,重者脑疝死亡。

十、麻疹的早期诊断依据有哪些?

①前驱期鼻咽部分泌物找到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包涵体细胞。

②出疹1~2天用ELISA法可检测出麻疹抗体。

③前驱期可见特征性麻疹粘膜斑。

十、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标准有哪些?

1、结核的接触史,特别是家庭内开放性肺结核接触史;

2、既往结核病史原发型结核病或粟粒性肺结核;

3、原因不明的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性格改变;

4、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5、胸部X线检查有无活动性肺结核;

6、脑脊液检查,疾病早期细胞数可在50~100×106/L以下,脑脊液沉淀,薄膜涂片或直接免疫抗体法,检出结核菌,可确定诊断。

十一、目前常用的抗结核杀菌药物有哪些?

全杀菌药,如异烟肼、利福平。

半杀菌药:

如链霉素、吡嗪酰胺。

十二、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潜伏期:

大多6-18天,平均为10天左右,潜伏期末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

持续3-4天,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流涕,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等症状,麻疹粘膜斑出疹前1-2天出现,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精神不振

3、出疹期:

发热3-4天后出疹,高热伴嗜睡,烦躁不安,先耳后发髻,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到达手掌与足底

4、恢复期:

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皮疹消失。

并发症:

1、肺炎2、喉炎3、心肌炎4、神经系统:

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型全膜炎5、结核病恶化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十三、小儿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麻疹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①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②被动免疫,只能维持3-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3.控制传染源,对麻疹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④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易感儿童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⑤加强麻疹的监测管理。

第十一章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病:

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6m~2y婴幼儿发病率高。

腹泻时即会比正常情况下排便增多,轻者4-6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甚至数十次。

为稀水便、蛋花汤样便,有时是黏液便或脓血便。

宝宝同时伴有吐奶、腹胀、发热、烦躁不安,精神不佳等表现。

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

生后不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