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3125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docx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管理期末复习.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docx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

班级管理期末复习

填空题(共20分,每格1分)

名词解释(共25分,每题5分)

简答题(共16分,每题8分)

论述题(共14分,共1题)

实践操作题(共25分,共1题)

第一章班级组织概述

第一节班级组织的来历

一、学校的来历

(一)可能性条件:

1、生产力:

剩余财富;自由时间

2、知识载体:

语言文字

(二)必要性条件:

统治者的需要

财富的拥有者为了延续自己的统治感觉到有必要通过专门的机构(即学校)向他的下一代传授统治术。

二、班级组织的来历

(一)个别教学:

一个教师面对一个或者几个学生进行授课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点:

教师是博学家,负责教学生所有的知识;因材施教;教学效率比较低

(二)班级授课制:

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数,固定的教师和教室,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和时间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实施:

西方始于16世纪

中国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三)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在《大教学论》中,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作出了理论概括

(四)班级授课制的特点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培养人际处理能力

(3)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缺点:

不利于因材施教

(五)班级授课制的发展

1、美国的改革

三个代表性人物:

杜威:

在美国芝加哥创办实验学校

克伯屈:

写《设计法》对杜威的实验结果予以总结,提出设计教学法

柏克赫斯特:

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市道尔顿中学,搞“道尔顿实验室教学制”。

他们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点是:

学生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的场所不是教室,而是活动室、作业室、实验室;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全盘的推翻。

2、当前的改革

两条指导思想: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因材施教?

围绕这两个方面有一系列的改革:

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六)班级授课研究的视角

对班级授课制的分析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

从教育学的角度;从管理学的角度;从社会学角度;从德育学的角度;早期班级授课制的研究大都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展开的

第二节班级组织管理职能分析

班级组织必然存在以下管理职能:

全程性管理

全方位管理

一、全程性管理职能

指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期间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生入学阶段的管理

1、开班仪式、编班管理李镇西开学第一天的见面礼.doc

开学宣言七五班的宣言.doc

按成绩编班、随机编班浅谈七种排座的利弊.doc

2、学生信息管理:

学生本人信息、学生家庭信息

3、新生适应管理:

人际关系适应、学习方式适应

初中学习适应初中生常见的学习方法问题.doc

(二)学生在校就读阶段的日常管理

1、建立健全的班级组织:

班主任——班级组织——班级成员

2、班级情况记载(班级日志)

3、班级活动开展

4、防止两极分化

(三)学生学习结束阶段的管理

1、毕业留念

2、升学指导

3、职业指导等

二、全方位管理职能:

指的是从同一时间在班级组织各方面展开的管理职能。

(一)人际关系管理

1、各任课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管理

2、师生人际关系

3、学生人际关系管理

师生人际关系处理感恩教育主题班会.doc

遇强更强兵法141

(二)学生学习管理

1、学习态度

2、学习能力

3、学习习惯

4、学习方法

四)学生时间管理

严格遵循作息时间表

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五)学生活动空间管理

小空间:

教室寝室食堂

大空间:

学校社会家庭

(六)学生间信息传播管理

信息源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内容

第三节班级组织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性要素

有哪些主体性要素:

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

学生——学生个体、学生集体

一)作为班主任的管理主体性要素

1、班主任的多重角色身份:

(1)是某一学科的学习指导者;

学生提刁难的问题怎么办.doc

(2)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3)是学校领导委任的实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

(4)是学生人生旅途的引路人;

(5)是学生效法的社会榜样;

(6)是学生年长的知心朋友;

(7)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是社会法纪的执行人与监督人;

(8)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

2、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热爱工作、热爱学生

(2)强烈的责任心和牺牲精神

(3)公正、公平

(4)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

(5)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学生——作为被管理者的管理主体性要素

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1)具有独立的人格;

(2)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

(3)思想上不够成熟。

2、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3、学生集管理客体与管理主体于一体

二、动力性要素——推动班级组织向前发展的动力构成要素

(一)任务动力源

学校下达给班级的育人任务(责任、目标、方向)

(二)需求动力源

学生的需求

家长的需求

社会的需求

(三)思想动力源

管理思想

教育思想

三、结构性要素

(一)班级组织结构

班委会——行政组织

团支部(少先队)——先进群众性组织

面临的几个问题:

1、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

2、干部是轮流做还是相对稳定?

3、权力如何分配?

(二)班级信息沟通结构

1、班主任、班委会、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看笔记本的图)

2、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看笔记本的图)

3、班主任与学校领导者、本班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看笔记本的图)

 

第二章班集体形成发展的过程及成员影响机制

第一节学生群体与班集体

一、群体

群体:

有一定数量的个人,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任何一个人,不论其愿意与否,都必定属于一定的群体。

按群体的组建方式的不同,可分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二、学生群体

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可分为: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一)学生中的正式群体

1、概念:

经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同意,按一定手续与章程组织起来并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由学校委派的教师指导的群体。

如班级、少先队、共青团等。

2、特征:

(1)经过一定手续设立

(2)有一定的章程、组织纪律

(3)有一定的组织机构

3、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团结、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

1、概念:

是指由二个以上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

由某种共同需要,或兴趣爱好相同、感情融洽,或有共同的心理需要,或是邻居、亲友、老乡、老同学等关系而自然形成的。

2、特点:

(1)情感相投(靠哥们儿义气来维系)。

(2)兴趣、需要相似

一般年龄相仿,知识、才能、兴趣需要上有共同性,大家彼此彼此,为追求共同的需要而情投意合。

(3)结构简单

有一位公认的头头,群体内有数量不等的规约约束成员,但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

(4)活动范围、方式广泛

渗透在生活、学习、经济、社交各种方面。

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亲社会、离社会的和反社会的三种类型

(1)亲社会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

能满足学生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的各种需要,弥补集体活动的不足。

(2)反社会非正式群体消极作用

离心和破坏作用

消极的非正式团体,如北京朝阳十二所中学里,有“八仙会”、“魔鬼九兄弟”、“十三太保”、“十五大护法”。

台州地区出现过“天龙帮”,“地虎帮”和专门谈恋爱的“花仙帮”。

(3)离社会非正式群体作用:

中性作用

三、班集体

1、概念:

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2、特征:

①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②有健全的组织与领导核心

③有严格的纪律与制度

④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

⑤具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群体和集体的关系:

①群体是集体的组织基础。

②集体是正式群体发展的最高形式。

四、彼得罗夫斯基关于班集体理论介绍

彼得罗夫斯基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提出了“群体和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以活动为中介的理论”。

群体活动的目的、价值、内容影响着群体内部的关系

活动决定着群体的类型

(二)描述了群体的类型和发展水平 

3种类型(或发展水平):

1、松散群体:

指个人间的关系不以共同活动的内容为中介的共同体。

如公共汽车上或晚会上人们的偶然聚会。

2、联合群体或合作群体:

指个人间的关系以对每个人有个人意义的共同活动内容为中介的群体。

如达到一定团结水平的学习小组,每个人的成就和报酬有赖于共同努力的生产班组等。

3、集体:

指个人间的关系以有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共同活动内容为中介的群体。

4、小集团:

指个人间的关系以对成员有个人意义、但其目标妨碍社会利益的(有时是反社会的)共同活动内容为中介的群体。

如犯罪集团。

群体的类型:

AB轴: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程度

OC轴:

个人间人际关系程度(看笔记本和课件)

(三)对集体中人际关系的层次进行了分析

与群体发展三阶段相适应的人际关系的3个层次:

①表层:

个人间的关系是建立在直接接触、情感联系的基础之上的比较表面的关系。

如好感和反感、群体的相容、动作的协调、接触的难易、趣味是否相投等。

群体活动只有个人价值

②深层:

个人间的关系是以群体共同活动的内容和价值为中介的。

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把别人看成是群体共同活动的参加者、工作上的同志。

群体活动还具有群体价值

③核心层(集体水平):

所有群体成员都接受群体共同活动的统一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群体的内部关系。

群体活动还具有社会价值

第二节班集体形成发展的过程

一、班集体形成过程解剖:

松散期——形核期——形成期——发展期

1、松散期:

——班级刚组建的时期

(1)班级没有成员统一认定的规范,没有集体的舆论与班风

(2)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与动力(3)学生处于个体管理阶段

2、形核期——形成核心时期

(1)班级干部涌现出来,成为班级的核心

(2)逐渐形成班级成员认同的班级舆论

(3)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协作

3、形成期——班集体初步形成

(1)有符合社会价值的班级目标

(2)有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

(3)有比较健康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发展期——班集体进一步发展

(1)班级不断提出引领集体向前发展的目标

(2)具有健全的班级自治能力,能实现自我管理

(3)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4)班级提供成员个人表现的空间和舞台

二、推动班集体发展的条件

1、班干部的选择和培养

2、班级目标的设置

3、班级活动的开展

4、健康的班级舆论

第三节班级成员的影响机制

一、权威影响机制

(一)权威:

能够使人信服的力量

(二)班级管理中的权威:

班主任权威

班委会权威

(三)权威影响过程

管理者(班主任和班委会)以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种力量作用于被管理者;

被管理者以信仰体系和自愿服从两个因素接受来自管理者的影响

二、榜样示范机制

(一)榜样及其特点:

被模仿的人或者行为,具有生动性、形象性。

(二)班级管理中的榜样:

班主任、班委会、班级中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

(三)榜样发生作用的原因:

班级组织中的成员大多在青少年阶段,具有模仿的本性。

三、群体压力机制

(一)群体压力源——群体规范:

在群体的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风俗习惯、时尚、公约、舆论等等。

(二)群体规范发生作用的原因

一个群体一旦形成群体规范之后,会对群体中的每个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作用,通过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迫使群体每一个成员在遵守群体规范上和群体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三)群体压力与“集体主义自决”

群体压力表现为组织中个体的从众心理,不利于培养群体成员的坚持真理不怕孤立的科学精神。

集体主义自决:

个体在遵循集体的理想和集体的目的的情境下,具有在冲突的情境中抗拒群体压力的能力.

彼得罗夫斯基的结论是在1969年以A·欧包图洛娃,A·图罗夫斯卡娅等人的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

通过实验发现,在集体中存在着集体主义自决的心理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个体在经过教育之后,真正理解并接受了集体的理想、目的和价值观,那么个体就会以完全内化了的这些理想、目的和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和抗拒群体压力的心理力量。

这证明,通过集体主义的教育,是肯定可以把个体培养成为有独立见解和敢于坚持真理的集体主义者的,这给了我们的集体主义教育以有力的鼓舞。

 

第三章班级管理主体性要素之间的互动

互动——即相互作用。

指的是人们对他人发生动作或作出反应的过程。

第一节班级中主体性要素之间互动的必然性

一、班级组织结构中的角色分工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互动

1、班级管理者与学生

2、班级干部与学生

3、班主任与任课教师

二、班级集体成员不同学业和思想水平的存在,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互动。

先进学生、中间学生、后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班级集体成员男女两性学生的存在,决定了人们之间的互动。

男女之间的互相帮助

男女生之间的互相求爱

第二节互动的结构与班内互动的特征

一、互动的结构

1、行动者

发起者(教师、学生、群体、个体)

应对者(学生、教师、群体、个体)

2、动机——内心的追求,主要存在在发起者一方

3、目标

互动双方围绕的核心。

注意目标与动机的区别:

目标是外在的,动机是内在的;相同的动机可以有不同的目标,相同的目标也可以有不同的动机。

4、手段

互动双方各自借以进行互动的载体

5、情景

互动的环境及环境中的情景

6、形式

对称性互动:

——互动双方都有类似的行为,双方间彼此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如:

合作与竞争、冲突与调适等。

非对称性互动:

——互动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如:

暗示、感染、模仿等。

二、班级内人们之间互动的特征

1、互动的思想政治方向,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2、不同层次的互动之间,必然具有上下制约关系。

班主任与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

班干部与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

3、在班级组织中,自觉性群体互动对自发性的个体互动具有导向作用。

第三节管理者对受管理者的作用机制

一、奖惩评价机制

(一)指班级管理者通过奖励和惩罚有效作用于学生的机制。

(二)奖惩方式

1、奖励——管理者给予被管理者肯定性的评价。

(1)精神奖励:

口头表扬、书面通报表扬、发给奖状等。

(2)物质奖励:

奖品、奖金等

2、惩罚:

——管理者给予被管理者否定性的评价。

主要有:

批评

训斥

记过

留校察看

开除学籍、等

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不采用开除学籍的惩罚方式。

(三)奖惩评价起作用的原因:

1、奖励起教育作用的心理机制:

使受奖励者的心理获得兴奋的、愉快的、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同时激起他的自豪感。

2、惩罚起教育作用的心理机制:

使受惩罚者的心理获得懊丧的、抑制的、羞耻的情绪体验,同时激起他的恐惧感和自我谴责。

(四)奖惩的方法

1、表扬

(1)表扬要适度适量

(2)表扬一个要顾及一群(3)表扬对事不对人

2、批评的艺术

(1)批评要尊重学生

(2)批评要肯定学生的长处(3)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3、注意惩罚和体罚、心罚的区别

惩罚:

是一种以否定性道德评价为表征的教育方法。

体罚:

是使学生的肉体遭受痛苦和摧残,并使受体罚者的人格尊严受到污损。

韩国体罚.doc我国不提倡对学生进行体罚。

心罚:

——直接指向儿童心灵的惩罚。

它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体罚遭受谴责而采取的隐蔽行为,也可能是因体罚无效而采取的新的惩罚行为。

表现:

对儿童有意的忽视

对儿童权利的剥夺

对儿童人格的侮辱

产生的后果(危害):

1、使儿童远离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

2、使儿童体验不公平、焦虑、悲伤及自卑

二、操行评定机制

(一)操行评定的涵义:

是班主任对学生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学期)内德智体美各方面所作的一个全面的评价。

(二)意义:

1、是管理者对学生的一种鉴定

2、是管理者与学生所作的一种交流

2、是管理者与学生家长的一种交流

(三)作用

正向作用:

促进学生发展,给学生向上发展的信心。

负向作用: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委屈、消极,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四)操行评定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平淡,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2、缺点过多,不具有激励性

3、政治腔调过浓

五、如何写评语

(一)评语要充满爱心

(二)评语要反映学生个性

(三)评语要一分为二,正面教育为主,有激励性

三、价值导向机制

(一)指的是管理者通过价值导向有效作用于学生的机制。

(二)价值及其起作用的原因

1、价值:

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

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需要,这个事物便被人赋予价值。

2、学生客观上必然存在的价值观给予教师从价值上引导学生的可能。

四、活动锤炼机制

(一)指的是管理者通过班级活动能有效作用于学生的机制。

(二)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活动本身对集体有如此巨大的作用的原因:

1、活动可以增进感情

2、有助于价值定向的统一

3、有助于接受并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第四章班级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管理

第一节目标设置与目标管理概述

一、目标的含义与目标设置

(一)目标:

指个体、群体或组织的某一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二)目标设置

为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设置奋斗努力的目标

二、目标管理及其理论渊源

(一)目标管理

又称成果管理(MBO),为了实现系统的总目标和子系统及个人的子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

(二)理论渊源

美国纽约大学管理学教授德鲁克(P.F.Drucker)在1956年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班级的目标设置

一、班级目标的管理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动力功能

(三)凝聚功能

(四)检测功能

二、班级目标设置的依据

(一)社会需求

(二)学校与班级实际

确定目标要考虑班级实际.doc

(三)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

三、班级目标的类型

(一)教育目标与管理目标

1、教育目标——核心指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标有总目标和分目标:

总目标:

体现国家与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分目标: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乃至各个年级、班级的特殊目标。

特点:

体现国家、学校的教育要求,比较抽象概括。

2、管理目标——指对班级的建设管理所要达到的结果。

一般比较具体。

如:

卫生流动红旗、运动会名次、学习成绩排名等

特点:

体现班级具体的管理要求,比较有操作性

(二)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

1、理想目标——使组织或集体处于最佳状态达到较高境界的目标。

特点:

理想化、宏观

2、现实目标——根据管理的主客观条件制定的可行的目标,它反映的是现实可能性。

特点:

现实性、微观

(三)远景目标、中景目标、近景目标

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一种目标分类体系。

是以实现目标的时间长短来划分的:

1、近景目标——指近期即需要完成的任务。

特点:

时间短,比较容易实现。

2、中景目标——集体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后实现的目标。

特点:

一般以学期学年为单位。

3、远景目标——集体经过相当长时间努力以后实现的目标。

也有人把这种目标分类称为大目标、中目标、小目标

特点:

一般以学年、学段为单位,比较长远,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努力。

第三节班级的目标管理、

一、班级目标的制订

(一)班级目标制订的要点

1、目标的可行性与挑战性

2、目标的整体性

3、目标的关键性

4、目标的参与性

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成果考核等全过程强调被管理者的参与。

(二)制订目标管理计划

(看课件或者笔记本的图)

计划依据:

1、集体目标:

在班级集体总目标设置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将班级集体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组目标子系统。

2、小组目标:

分解为:

出勤、纪律、作业、两操、保洁等常规项目的目标,将班级集体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3、个人目标:

按照每个学生各自的需要、兴趣、性格、意志、情感、品德、学习等特点,为发展特长与才能潜力,培养创造精神,精心设计的最佳发展路线和具体目标。

二、过程管理

(一)精心设计和组织每一次活动。

(二)对目标执行情况,要求定期检查、及时反馈。

(三)搞好协调

(四)搞好常规管理

过程管理举例:

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目标保证计划。

(看课件或者书本的图)

序号

目标

完成日期

达标标准

参加对象

对关联人员的要求

需要解决的事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三、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检查与总结)

参照制订的目标对照检查,然后进行总结

一般采取班级成员先自评,再集体评价的方式

 

第五章生活指导

第一节生活指导的基本涵义和价值

一、概念:

生活指导是指班级管理者在尊重个人,注意个别差异的前提下,就人生整个领域,给每个学生以具体的帮助和引导,使其获得尽可能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其要点在于:

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

发挥自己

日本教育家译田庆辅曾把生活指导定义为:

“……生活指导是指帮助学生:

(1)加深个人对自身的认识;

(2)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兴趣;

(3)圆满地适应自身所在的整个环境内的种种事态;

(4)发挥能够作出明智的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对社会作出自己的特有的贡献。

二、生活指导的价值

(一)有助于落实班级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1)道德思维能力——指对道德现象的比较、分析、思维、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2)道德评价能力——指用准确的道德准则、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进行判断的能力。

(四)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个体——现代人

现代人的素质:

开放的世界意识

强烈的人文意识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

积极变革,勇于开拓的精神

强烈的时间效益和组织纪律观念

第二节生活指导的主要内容

一、进行理想教育,指引人生目标

二、重视养成教育,提高文明修养

三、优化心理品质,培养良好性格

四、提高审美品位,帮助善度余暇

五、疏通心理障碍,控制问题行为

六、增强保健意识,美化生活环境

一、进行理想教育,指引人生目标

理想教育:

促使受教育者在社会、人生、事业等方面树立奋斗目标的教育。

(一)理想教育的内容:

1、社会理想教育2、道德理想教育3、职业理想教育4、生活理想教育

(二)学生理想特点:

1、小学生的理想:

常常表现为天真的幻想,具体形象,易受情绪影响而变化,学校对其教育作用最显著。

2、初中生的理想:

浪漫性和社会性交织,向概括性理想发展,但以综合性理想为主,多变性和稳定性交织,学校教育作用有降低趋势,社会影响、学生内部因素作用渐强。

3、高中生理想:

理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以概括性理想为主,较重视现实性。

面临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内心冲突尖锐激烈。

理想教育应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和科学信仰相联系,重视哲理的启迪,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现实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