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4448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解析吉林省延边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吉林省延边二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地位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

其原因是

分封制逐步瓦解,世卿世禄制度没落

私学兴起,平民有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科举制度盛行,平民有升迁的机会

市镇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力量壮大

A.

B.

C.

D.

【答案】A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中国市镇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力量壮大应是宋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故③、④从时间上来说都与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明显不符。

所以应排除③、④。

故应选A。

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B

考点:

百家争鸣。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这种需要反映在政治思想方面也会因时而异。

3.《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答案】B

考点:

程朱理学。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了理学的博大精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体现了理学的封闭性,A、D两项表述符合材料含义但过于片面,C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故最佳答案选B。

4.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答案】A

考点: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特点。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可得出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是从理学到经学,再结合材料信息“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联系明末清初思想界活跃的的背景可得出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故A项正确;明清儒家并非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故B项错误;C项“全面”不符合史实,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历史观是指对古今世象变迁的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

下列言论所信奉的历史观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将从周矣”

B、“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C、“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D、“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答案】B

考点:

百家争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吾将从周矣”反映的是维护周礼,追随古人之道;“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反映的是守旧;“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反映的追随古人的治国思想。

而“不法常可,”反映的是与时俱进,应时而变。

由此只有B项强调发展变革,不必效古,因此B项符合题意。

6.“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裸体。

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

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

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

它的思想在驰骋。

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因信称义致良知

【答案】C

考点:

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如何对待人性态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民贵君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因信称义”是西方宗教改革提倡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与材料不符,排除ABD;因此选C。

7.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B.教权演变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D.市民权力变化

【答案】A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识记能力。

由图曲线可知,从8世纪到13世纪,权力逐渐变小,而这一时期西欧是处于神权统治,教权非常大,所以排除B;从13世纪到18世纪左右,权力逐渐增大,而这一时期是西欧诸国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形成与发展时期,但是专制时代与新兴资产阶级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因而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和市民权力也在不断增强;而从图曲线18世纪后权力逐渐下降可知,这应该反映的是西欧王权的演变,因为18世纪后资产阶级的力量是不断壮大的。

所以答案选A。

8.下面是某班学生在整理过去的错题中的一道。

题干,组合选项,正确答案分别如下:

()

根据选项及答案判断该题比较的应该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B.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

C.董仲舒新儒学和启蒙运动D.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答案】B

考点:

宋明理学、启蒙运动。

从材料“压抑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的宋明理学;从材料“后者提倡思想自由”、“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后者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可以看出这是西方的启蒙运动,故选B。

9.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

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答案】B

考点: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中国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人民有两大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

在这两大任务中,中国人民首先要完成的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

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等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

而在中国,这一规律被列强侵略所打破,中国人当务之急不是实现“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而是挽救民族危亡,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正基于此,所以B正确,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因为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A错误,是以文艺复兴为基础;C造成差异是因为中国遭受了侵略;D应该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

10.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

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

“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

……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

”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A.都提倡吸收外来文化B.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C.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D.都主张古典文化的复兴

【答案】C

考点:

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文艺复兴没有吸收外来文化,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是理性主义,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解放,打破了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而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就是人文主义,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的传统思想,故D项错误。

11.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材料中一直说的是“雕印”,并非活字印刷,可排除A项;材料中有“传之虏(对敌人的蔑称)中,大于朝廷不便”,但是由此并不能反映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况且这句话也不是这段材料的主旨句。

此题的难度体现在B项的干扰迷惑。

但是如果能注意到B项的表述是“完成式”,就可以排除。

材料中的现象引起欧阳修的重视进而上疏强调雕印文集需经“官司详令”,足以看出“雕印文集已经影响到政府管理。

所以答案选D。

12.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B.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表现

C.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D.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

【答案】A

考点:

古代科技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图表信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得出这样的认识:

领先的科技领域,多数与农业生产相关,诸如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水利等领域。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原因,即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BCD。

1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

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答案】D

考点:

文学成就。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明清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社会黑暗,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明清小说则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的衰落和讽刺了社会的黑暗,并非主要是表达的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自豪感,因此D项错误,故选D。

14.佛教在经新疆传入中原的过程中,沿途修建了许多石窟,形成了艺术史上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和菩萨是全裸的;而在敦煌莫高窟中全都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上身;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就全穿上宽袍大袖的衣服了。

这种服饰上的变化反映了()

A.沿途气候逐渐变得寒冷

B.洛阳地区社会风气最为保守

C.中原地区的经济较之边疆地区更为发达

D.越接近汉文化中心,本土化特点越显著

【答案】D

考点:

佛教的传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高考中经常出现。

佛教产生于印度,西汉末逐渐传入中国,西域地区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

在佛学东传的过程中,于中国传统的儒学发生碰撞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同化力,西方来的学问往往为了传播只能与中国文化妥协而中国化,古代的佛学,近代的西学及马克思主义。

A项表述错误,从新疆到内地不是越来越冷。

B项“最为”表述不妥,且南北朝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项与经济无关,只是雕刻艺术的变化。

故而选D。

15.《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

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

”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①从亚里斯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

本题考查对科学理论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解。

自由落体定律是对亚里斯多德学说的否定,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完善,生物进化论是对神创论的否定。

而③不存在此种关系。

故选C。

1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

"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

B.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D.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答案】C

考点:

进化论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材料并没有讲到达尔文的观点,所以A错误;进化论发表在启蒙运动之后,不可能为启蒙运动提供科学依据,应该说进化论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所以B错误;材料也并没有涉及到马克思的暴力革命主张,所以D错误。

所以答案选C。

17.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指出:

“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例如,电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设,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工业史由国家控制的。

”这主要表明

A.国家控制的电视传媒具有反文化渗透的目的

B.大众传媒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C.文化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D.国家控制不利于电视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考点:

电视的普及。

本题可以利用关键词法。

题干先提到“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然后话锋一转,提出“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后面紧跟着举例加以说明,例证中的“电视”偏对应于“欧洲和美国的技术”,而“大部分的电视工业是由国家控制”,可见国家通过改良电视、控制电视传媒可以反文化渗透,所以答案选择A选项。

18.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科技成就

基础研究年代(A)

应用研究年代(B)

生产推广年代(C)

A—B年差

B—C年差

A—C年差

蒸汽机

1687

1711

1776

24

65

89

发电机

1831

1888

1889

57

1

58

计算机

1936

1946

1946

10

0

10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答案】B

考点: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比较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而蒸汽机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时间最长,因此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应该越低,排除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成果主要是技术进步推动的,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无关,排除C。

材料未反映科学发展对人类生活影响不断增大的趋势,排除D;题干中的表格主要列举了三次工业(科技)革命一些标志性发明成果的研究年代、生产推广年限,反映了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B符合题意。

19.1920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

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B

考点:

维新思想。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可知梁启超的态度是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题干材料选自他的《欧游心影录》,表达了他对西方文化的怀疑,对东方文明的期待。

一战给人们心灵上极大的震撼,当时不止梁启超,凡对人类命运略表关注的东西方学人,都在思考着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除了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好处外,是否也有值得反思、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

他们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以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而以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东方文明似乎正好可以用来补西方文明之穷,这在梁启超那里的表现,就是比较审慎地提出了东西文化融合的看法。

B正确;A是洋务派主张;CD材料没体现。

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

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

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

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答案】D

考点:

西学东渐。

材料显示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模式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到“社会科学”说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故D项正确。

21.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   料

结  论

《顺德县志》载:

1853年,“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据《夏口县志》统计,光绪十四年(1888)汉口镇人口仅18万,而至民国初年竟增至120万,20年余间增长近6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

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原则

【答案】B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依据所学可知,所谓自然经济解体是指“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A材料不能得出结论;B正确;C项,结论错误,谭嗣同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结论。

所以应选B。

22.陈独秀说:

“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

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

”上述引文旨在()

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

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

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

【答案】C

考点: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调用并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

这说明陈独秀反对将民主、科学与孔子完全对立起来。

23.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说:

“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

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

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滑头了。

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

A.封建伦理道德有阶级性

B.不能打倒一切传统文化道德

C.旧的家庭伦理观念可以借鉴

D.现代道德要彻底放弃传统道德

【答案】D

考点:

材料中可以看出陈独秀主要是对旧道德中的阶级性进行批判,没有全盘否定旧道德,所以答案选择D.

24.国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

XX词条对此解释: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B.①②

C.①③④D.①②③⑤

【答案】B

考点:

义和团运动;维新思想的内容;新文化运动。

①项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说的是封建思想伦理的作用,明显不符合题意;②项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体现的是盲目排外的义和团的宣传,明显具有落后性;故选B。

③④⑤项分别体现的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近代化。

25.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

件》中写有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等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

对此事件胡适认为这是“欺人之弱,乘人之丧”,“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还亲赴醇亲王府向溥仪表示慰问,声称这“是东方的野蛮”。

关于胡适这一态度不能说明()

A.胡适坚持契约精神

B.胡适反封建精神不够彻底

C.胡适深受英美文化熏陶

D.对国人思想启蒙的路还很长

【答案】B

考点:

南京临时政府的《优待之条件》是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而冯玉祥的做法反映了其反封建的彻底性,材料中胡适赞同前者而不认可后者恰恰反映了胡适反封建精神的不彻底性。

26.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D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民国的经济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A、B、C与题意不相符合。

故应选D。

27.“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

所谓训政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