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新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381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西新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西新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西新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西新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西新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西新围.docx

《关西新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西新围.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西新围.docx

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往东南方向大约20km),建造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始建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历时29年。

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为完好、赣南现存500多座客家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的一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围屋。

2000年7月,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与燕翼围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记载

  关西新围,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

徐名钧在兄弟中排行第四,故又称老四。

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

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十多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映,俗称为“新围”。

关于关西新围,有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历史传说

  清朝嘉庆十二年春,龙南关西人徐名钧带十几个排工将一批木材扎成排放运到了南昌码头。

“有人掉进水里了!

”突然不远处有人大声喊道。

徐名钧闻声举目四顾,看见离自己木排数十米处有一少年在水中挣扎呼救,但因水深浪大竟无一个下水相救。

他心想:

古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见死不救非君子所为。

便急忙叫几个水性好的排工下水救人,自己操起排上的长篙相助。

很快便将落水少年救上排上来了。

由于排上无合适的衣服换,徐名钧问知少年家住不远,便上岸雇了辆马车送他回家。

到了少年家,徐名钧方知救的是巡抚大人的公子。

巡抚见徐名钧救了自己的儿子,感激不已,立即下令摆酒席相谢,并频频敬酒以示谢意。

酒过二巡,巡抚问及徐名钧经营木材的情况。

“承蒙巡抚大人如此关心,徐某感激不尽。

不敢有瞒大人,这放运木排本大利薄,再加上数百里赣江上关卡多,赋税重,辛苦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银两。

”徐名钧受宠若惊,恭恭敬敬地回答。

巡抚听了手捻长须沉吟不语,半晌方徐徐开口说:

“恩公冒死救犬子之命,如同再造。

下官无以为报,今给恩公文书一道,凡恩公西昌号木排在赣江之内免税三年,聊表下官的一点心意。

”徐名钧闻言喜出望外,千恩万拿着文书出了巡抚衙门。

没有多久,西昌号木排免锐的消息不胫而走。

附近领县精明的木材商们纷纷找到徐名钧,要求将木排都打西冒名号,省下的赋税分一半给他,徐铭钧因此收入大增。

到了第三年春季,上千条木排在赣江遇洪水都被冲散了架,分不清是谁的木材了。

但由于木材上都烙有西昌名号,后来全部木材归了徐名钧,使他平白多得了十几万两银子,发了一笔大大的“洪财”。

徐名钧发财后,延请名匠设计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围屋,就是关西围。

建筑特点

  关西新围占地总面积7700多平方米。

依山傍水,绿竹、池塘、农田、蓝天交相辉映。

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

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

俯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像个巨大的“回”字,中间的“口”字部位,是围屋的祠堂。

  这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是围内建筑档次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以其作为中轴线,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

祠堂,分上、中、下三厅,主房结构是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而形成九幢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

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庄严的氛围,围内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围内人们过年节、赶集、祭祀等举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

  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

其采光、通风、排污都考虑十分周到。

它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功能,而且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每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厅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主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十四个天井,对称分置十八厅,“三进”即从大门进来为下厅,往上走则依次为中厅、上厅,层层递进,层层增高;而“六开”则是以正厅为中轴线往左右均衡延伸,两边院落、房屋对称、门窗对称。

而以中轴线往左右延伸的结构又使正厅成为整座围屋的核心,体现着一种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其间以廊、墙、甬道相连,交通复杂,但序列分明,空间、院落组织非常丰富。

关西围不仅处处体现着巧妙构思的建筑美,而且绘画、装馆之美也令人赞叹不已。

其正厅大门前有一对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石狮,左边的公狮昂首张口凶猛威武,右边的母狮雍容大度端庄肃穆,显示出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大门框上八卦中乾、坤两卦的圆柱形石雕,厅内十多根大木柱下的石墩上都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或文字。

厅堂偏院以及厢房都镶嵌有许多龙、虎、麒麟、凤凰等动物木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

整座围屋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功能,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宫廷式民居在此可得到充分的印证。

  在新围的西门外,另辟有一处占地1600平方米供人休闲的场所,名曰:

“小花洲”,洲内亭台楼榭,居中开挖一口680平方米的湖泊,湖中建一小岛,岛上设有假山、塔石、石桌、石椅,两座小桥连接小岛。

岛上鸟语花香,湖内鱼虾嬉戏,是休闲、品茗的好去处。

由于年代已久,岛上建筑早已被毁。

功能特点

  围屋规格有大有小,大的建成九厅十八井,建造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十数年,里边有几十乃至几百个生活单元。

围屋内部空间之美在于它层层叠叠的院落、大大小小的天井形成内部空间丰富的变化,构成不同的私密性层次,形成多层次的内部空间。

一跨进围屋大门,里面一个个房间紧紧相连,有些天井地面铺上鹅卵石,整齐而有规律地排列。

大门前有晒坪、池塘、照壁,围屋前低后高,多层次的天井,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大门前的晒坪供晾晒和活动,池塘蓄水以供防旱、防火、洗涤、饮用以及净化污水,是自然生态的小循环。

  围龙屋具有坚固封闭的外围和严密的防御体系,对于天灾、人祸有着极其周密、精细的应对之道和防备手段。

关起门来也可以维持相当时日的生存。

一个大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不仅保证了他们在深入蛮荒之地后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因其具有封闭性、独立性,较少受到当地社会文化、习俗、语言的影响和同化,因此虽历经沧桑巨变,仍保持了固有的社会生态。

围屋之美

  客家围龙屋的美在于围屋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围屋建筑材料多为土、泥、砖、石、木材,墙脚为块石干砌,外墙为夯土墙或泥砖,不管是夯土或预制好的泥砖都在里面掺进纸浆、黄糖、柔杆等,以增强其牵引力。

木材多用于屋架门窗,屋顶采用散热快的瓦片在屋顶重叠,以达到遮风挡雨、躲避阳光的功能。

这些材料就地取材,天然、透气性好,对人体和周围环境都不会产生危害,从而创造了与自然融合的原生态环境。

围屋内的房梁雕饰别具一格,大致利用谐音造型和形象寓意手法,表达多子、多福、富贵、如意、繁衍昌盛一类内容,主要造型有蝙蝠(与福谐音)、龙、凤、石榴(寓意多子)、牡丹(富贵)、桃子(长寿),另有一些房梁上直接写上文字配以纹样,如:

百子千孙、平安富贵、财丁兴旺等。

色彩多以红色、赭石、黄色为主,给人以富贵堂皇之感。

在从每一装饰的立意取向和造型结构概括中显示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其高雅精美,堪称民居建筑的奇观。

围屋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地,坐北朝南,冬暖夏凉。

围屋屋顶构成的线条与一些现代建筑顶部的流线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些大的五六围的围屋,俯视犹如音乐的五线谱一样,一垄垄黑色的瓦片、瓦片上的绿苔和白色的墙壁,形成强烈的对比。

围屋依山势起伏,蔚蓝色天空下,层层白墙与梯田遥相呼应,小溪从门前蜿蜒流过,穿梭其中,优美、秀丽的围屋景致,令人陶醉。

栗园围

龙南有300多座围屋。

每一座围屋都有自己的品性,都有自己的风格。

栗园围是龙南众多围屋中的一座,她给人的感觉,像是众多大哥里的娇俏的小妹,不失女儿家的温婉,又有客家女儿特有的英气。

这样一位女子,什么时候去探访,都赏心悦目。

漫步栗园围,杨柳依依,水波漾漾,仿佛漫步一个江南小村落,粉墙黛瓦是她娇好的容颜,杨柳翠竹是她曼妙的衣裙,而那一汪清漪的池水,便是她嘴角隐隐的笑靥。

这样一位清纯美妙的女子,带给人的,是身心的舒适,你只想在她的怀中,醉醉地睡去。

栗园围是赣南面积最大的一座围屋,占地近5万平方米。

她的东边,是以纪缙祖祠为核心的建筑群,她的西边则是水井、池塘、晒场和少量的房屋。

一实一虚、一张一弛、一动一静之间显示了设计者巧妙的心思。

谁说不是呢,栗园围的东侧,在纪缙祖祠的左右两侧不远处,建有三座厅厦。

其余400余间大小民房依照八卦运行规律演绎而成,整齐有序,逶迤成群,错落有致。

房屋之间,是八八六十四条小巷,小巷有生门休门之分,入生门则由巷道遍通全围,入休门则处处碰壁,往返无功。

八卦巷虽然弯弯曲曲,但水沟相连、水流通畅、排水干净。

围内人员最鼎盛之时,聚居着李氏家族申甫公六世孙大纪、大缙两大房后裔190多户人家。

千余人聚居在这围内,身心舒坦,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显示了一个大家族生生不息的绵延与繁荣。

取名栗园,是因为古时这里原有一大片茂盛的栗树园,随着岁月的流逝,栗树园已经消失,关于栗园围的传说却在一代又一代李氏子孙骄傲的传颂中历久弥新,栗园人讲起这些来自祖宗的传说,总是一脸的恭敬与追忆。

纪缙祖祠属三大门三进府第式建筑,中厅高悬“橘瑞堂”巨匾,相传开基祖李早甫是山西文水县人,奉命赴广东省海丰县知县,途经龙南县里仁镇横岭下时,其母突然发病,一筹莫展,随从从山上摘了几颗野生橘子,李母吃完后,气畅神怡,病体痊愈,母子二人觉得旅途漫漫,而这橘子却给自家带来了瑞气,就决定,在此安家落户,把祖祠定名为橘瑞堂。

也许是对祖先生活不易的一种感怀,再加上围屋500年历史派生出许多家族传奇,因此,围屋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便有了荣光与感怀。

正是这种荣光与感怀,积淀着围屋人血脉相通、精魂相通的精神特质。

他们曾有一位共同的祖先,他们共守着一方家园,共同演绎着宗族的荣光,共同积淀着家族的文化。

每一代都挥洒着自己的风流与潇洒,在后人共同的传说中,永世长存。

漫步栗园围,不时有围屋人家纳入我们的视线。

有女人在小院里静静地织着毛线,对我们这些外来的闯入者淡定地瞥一眼,继续自己的手中活;有老人在西门的门楼摆着小摊,卖些板栗、花生等土特产;有骑摩托车的小伙带着活泼的小女儿沿着石板路奔驰而来;有几个男人在池塘边的翠竹下拉着二胡,琴声在水里漾起一圈圈涟漪;橘瑞堂里,则是一群快乐的妇女,她们在练着腰鼓,跳着欢快的舞步。

只有西门旁的栗园小学,因为假日,锁了门,整日长闲着,成了这园中一道静静的风景。

渔仔潭围

客家酒堡(渔仔潭围)龙南“客家酒堡”位于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

渔仔潭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落。

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200年历史,是由李姓先人种植淀坊(一种染布原料)发家致富后兴建。

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

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围内先后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进士功名,据说他们都是文采飞扬、喜好饮酒作赋的酒中豪客,备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渔仔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至今,家家户户都保存酿酒的传统风俗。

依托渔仔潭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和客家人热情好客的饮酒文化,渔仔潭围绕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建成了酒文化展览、酒类品尝、传统酿造工艺演示、游客服务、艺术创作五个功能区,通过发展客家米酒和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旅游收入,打造成集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客家酒堡”,争创客家围屋收藏酒类品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

酒堡建成后,通过以酒为媒、以酒会友,活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客家围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渔仔潭建成中国客家围屋的一颗璀璨明珠。

南武当山

也许大家都知道湖北有个武当山,但是龙南有个南武当。

湖北的武当山因武当功夫而名扬天下。

相对而言。

龙南南武当山因规模小、名气小,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其实,论风光龙南南武当山比起湖北武当毫不逊色。

  神奇壮观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南武当山矗立在江西最南端的龙南县武当镇境内,赣粤交界处,素有江西大门之称。

南武当山风景区东接广东省和平县,南邻广东省连平县,西邻九连山亚热带原始森林,北起龙南武当镇。

总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64米,九十九座奇峰平地突兀而起,绵十数公里,犹如一幅美妙的画卷,沿105国道徐徐展开。

  一望无际的石峰形成于古生代,大约在二亿年前地壳频繁运动,该处上各为砾岩群峰,处赣粤边境九连山断落层带的边缘,为典型的丹霞地貌。

南武当山交通非常便利。

105国道贯穿全境。

距龙南县城和广东连平县城、和平县城均为44公里,距广州250公里,深圳300公里,赣州市180公里。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南武当山风景区已成为赣、粤、湘、闽及港、澳、东南亚等地的旅游热点。

南武当山群岩俊秀,峰峦叠嶂,形如剑戟,直指苍穹。

浩瀚雄峻的石林长廊分别是“武当胜地、叠翠霞谷、南海行辕”三大区域、十大景区、九十四处景观。

  呈现在我们面前两座并列的山峰,南面的是武当峰,靠北侧的将军峰,两府峰好似两只空中飞来的巨象,被誉为“双象凌空”。

现在我们沿登山石阶缓行到达山顶约需40分钟。

这条登山石阶是1996年由政府投资和社会捐赠铺就的花岗石石阶。

请各位团友向前方看,那座峰是“神猴观景”,在它的南侧是“定海神针”,再向南百米之处是“金龟出山”,这三个景点合起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与西游记后传有关连。

在我们左边是“摩天崖”,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南武当山丹霞地质的结构,形如人工用水泥浇筑而成,为沉积岩。

好了,我们已来到了“清风关”,因此处为山涧峡口,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天气如何变化,此处终年凉风徐徐,来到这里顿感清爽,心旷神怡。

所以,这里建有一个亭子,取名为“怡心亭”,是给人休息的,站在这里极目远眺,石山环抱,连峰际天,云蒸雾腾,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

这里是“文华轩”,旁边是“文华庵”,属佛教场所为尼姑庵,早年南武当山是赣南粤北的佛教丛林,在香火鼎盛时期,香客如云,文华轩是游人的主要活动场所。

现在我们已来到南武当山著名的“铁索云梯”,仰视一条铁索悬挂绝壁之中,“自古武当一条链”,据清朝(南武当山游记)所载“壁立80度,登松梯三十八,凿石为盘,阔五尺许,既登则坐慧于此,仰视铁索,袅袅如丝,风吹玲琅,声在半空,缘索石壁凿坎二、三寸仅容半尺,攀援而上,手握足悬,索摇身颤,汗濡手滑,几几谷坠矣。

”以前游人香客欲上峰顶观光朝圣,必须鼓足勇气攀援而上。

为了方便游人上下,1998年建成登山阶梯,铁索仍悬挂于石壁,供有胆识和爱好探险者攀沿。

登上“铁索云梯”,我们来到了武当峰雄还将有“绝壁天门”,上时俯首回视,身在半空,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凭栏远眺,但见群山起伏,苍翠欲滴,为南武当山后山,是广东省和平县辖区。

再看“绝壁天门”,两侧楹联曰:

“武将文臣皆下马,当天奏帝且停车。

”取上下首二字合并为“武当”。

这幅楹联是明代御史王阳明正德三年率兵平“三三利”(农民起义军)时游南武当山所题。

民国将领叶启也曾屯兵于此,真乃天然雄关。

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过“绝壁天门”十来米是“观音圣水”,相传是观音布泉。

古人赞泉“水色绀碧,可斫须眉,味甘冽,勺而饮之,觉惠泉三峡,犹如人间亵味”。

  洞翠竹林荫上山,我们已到武当峰顶的“武当圣庙”。

自古道:

“名山必有古刹”。

南武当山佛教文化历史悠久。

也是赣粤边境闻名遐迩的一处佛教丛林。

武当圣庙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朝乾隆三十四年重修。

现尚存重建武当的新碑等文物古迹,请看武当山佛堂又镌有楹联一幅:

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当仁何必让仁仁心仁德仁为宗。

取上下联首字合并又现“武当”。

因历史的变迁,古庙曾经被毁。

于80年代由民间稍作修复。

1995年再度重修。

由于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当圣庙香火日益旺盛。

绕过竹林幽径我们已到武当峰西崖,这里“映莲夕照”。

是南武当开山祖师钟有能(法号释映莲)老和尚崖葬之墓。

据传他幼年出家,静心养性,布善施医,习武研佛,至一百四十九岁修成正果,于西崖坐化圆寂。

三年尸体不化,后得道升天。

过西崖至两峰之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现代建筑“寒谷飞虹”(跨越深谷的钢架天桥)。

此桥是武当峰连接将军峰的唯一通道,桥长50米、宽2.3米,两边网型钢筋护栏,呈拱形,宛若空中彩虹。

桥底是武当峰与将军峰之间的大峡谷一线天,桥面至谷底深达116米。

我们置身桥上,云雾缥缈,使人感觉进入仙境。

极目向下探底,不由得心发怵、腿发软,让人倒吸一口寒气。

  “空中走廊”是2000年沿海军峰石壁开凿的环山游览道,全长约900米,距峰底部高达400米,是近年来景区开发的一项较大工程。

站在“空中走廊”其余山峰尽收眼底,远处的田园、村落如人间仙境展现。

这里是空中走廊途中的“天然洞穴”。

形如蛤蟆张开的大嘴,具有吞天之势,所以称“吞天洞”。

在吞天洞看“叠翠霞谷”、“五女拜寿”、“神龟攀岩”等变幻无穷的自然奇观争相竞秀,使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地。

此处又是拍照留影的绝妙之处。

绕空中走廊一圈,南武当山后山别有一番景致。

途中的休闲岛古木参天,是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我们继续前行已进入奇幻的一线天。

一线天内怪石林立,我们的正前方是天然的“观看石”,紧靠岩壁的天然“回面佛”,穿过石洞门抬头仰视,只见天开一线,在其间可放声高歌,那美妙的声音在一线天内久久回荡。

一线天内道路左盘右旋,那一环一坎既惊险又刺激,别有情趣。

出一线天又进入小一线天,其路线不长,仅容一人通过。

走出小一线天,眼前豁然开朗。

眼前105国道的车流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沿下山道前行我们来到了鞠躬岩。

该景点在武当峰的大象鼻底下,岩下雕塑的两条盘龙,象征立脚点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象征人民的团结。

  南武当山俊美的十里画廊尽展风姿。

请看这是“众僧朝圣”,那是情侣峰、姐妹峰、玉笔刺天、石笋峰、点将台、德胜碑。

请看公路西侧这座孤峰,在平坦的土地上陡然升起一道天然屏障,名曰“蓝天玉屏”,南武当山九十九峰其中九十八座在105国道东侧,唯有蓝天玉屏在国道西侧。

龙南九连山  

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岭山脉赣粤边境的龙南县境内,景区入口紧靠105国道,距广州263千米,距赣州216千米,有绿色、阳光、森林、天然氧吧之称,其自然环境和自然风景资源独具特色,自成一体。

  总面积2130公顷,因环绕赣粤两省九县并有99座山峰相连而得名,主峰黄牛石峰海拔1840米。

区内生态环境优美,原生性的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持完整,古老孓遗植物繁多,既有与恐龙同时代的粗齿桫椤和被称为活化的银杏,又有白垩纪残遗植物南方红豆杉群落和竹柏,更有华南虎、金猫、云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境内群峰起伏,峡谷幽深,飞瀑动人……森林景观、客家风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分布高等植物2796种,鸟类226种,森林昆虫1404种,是江西省唯一加入中国生物圈和全国重点观鸟区。

不仅是“动物乐园”和“绿色宝库”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察研究的理想场所,更是人们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被誉为赣粤边境一颗绚丽的绿色明珠

燕翼围

燕翼围简介

杨村燕翼围,全国重点文物,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杨村镇杨村村境内。

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已320多年,为杨村赖福之所建,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是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

燕翼围高14.3米,墙厚1.45米,长41.5米,宽31.8米,外墙厚实坚固、笔直矗立,如千仞陡壁。

墙上布满火枪眼,东南西北四座炮阁交相呼应,可形成无射击死角的火力网。

进围内须经过唯一的围门,围门设有外铁门,中闸门和内木门,只要围门一关,外人莫想进来。

楼上有米仓,院内有水井。

相传,墙面是用糯米粉、红糖和蛋清搅和粉刷上去,没东西吃时,可剥下来用水煮充饥。

墙根离地约1尺多高处,有一喇叭形漏斗,是用来排污水的。

进围门后,只见此楼分为四层,每层有34个房间,各层有骑楼回环相通。

卧室、仓库、过道、回廊、门窗、楼梯等多变而又统一,疏密有致、通风讲究、采光合理。

燕翼围布局科学、结构严谨、防御得当,打起仗来是碉堡,放下土炮是居家的多功能建筑,充分体现了客家人为争夺生存空间不屈不挠的斗争意识,是客家人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也是一部生动的客家变迁史,表达出丰富的人文内涵。

赣州五龙客家风情园里的龙汇围,就是按照1:

1比例仿燕翼围所兴建。

  清道光年间,时任赣州知府的殿试钦点探花周玉涵慕名来到杨村燕翼围赏景,他在围顶上纵览云飞,赏月观霞,把酒临风,吟诗作赋,并挥毫为围屋题写了围名,流连数日不忍离去。

燕翼围历史

风云史岁,客家人从中原大举南迁,历经沧桑,流落赣、粤、闽边境。

明末清初,战乱纷飞年间,客家先祖赖氏早年从广东盐商、绸缎返内经商发达,因客家人在别人地盘,相对成了弱势,加之粤赣边境农民义军战火烽起,杨村处于烽烟滚滚“劫掠无虚日”惊惊恐怖境况、家道殷厚的赖福之密奉外避,原想到黄塘亲戚家一躲,岂料对方无义,杀探问孝古子,才改奔黄牛石(九连山)避乱,事息返回。

只见“庐舍已灰烬”凄景,饮恨思痛,深受平房难御侵之苦,念及古训“高筑墙、广积粮”为抵御外来不法掠徒、赖福之就萌生筑建围屋防御,邀请丰城名师工匠始筑、于清顺治七年始建公元(1650)年,因工程浩繁、耗资巨大,历经三代、竟费时27年于康熙16年完工,故取名:

燕翼围,又称“高守围”字意曰“以燕翼子、燕安也、翼敬也”意即为子孙谋想。

围外巷,平整的石阶巷道,三叉路口讫立着一块“正气石”,相传着许多民间古老的神话传说,抬头抑望高耸,笔直的墙壁,展示了古代工匠师的精湛技艺,古曰: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映照。

大门右边掘一口数百年优质岩层古井,墙跟设传声道唤人,古老铁大门上设置倒水和防火、防盗功能,四面筑基麻石高墙厚2米,围工整四方呈长方形,占地1367.55平方米,围高四层14.3米,对称建136间冬暖夏凉的胜地,内院设二口暗井,一是水井、二是旱进埋藏万余斤木炭和薯粉、暗井设置暗道秘通围外、平时填土封闭,战时困危,才掘井自救。

围里炮角底墙壁基,砌设圆形垒洞,防掠、防震、藏临避,以防突发境危。

三楼原始千年杉木排立,琳琅满目、环通走马廊,居临下58个枪眼林立,洞察墙外动态,以备战事,墙砖砌筑,糯米浆、石灰、桐油粘固,内墙壁面系、那年代用干粮面壁,以备困饥战备食用,是典型易守难攻坚固防御备战堡垒。

  一九三八年,日本间谍误作广东博杨村、驻扎抗日武装,向空发送轰炸指令,当日飞机在高空俯视杨村三江夹流和高大的燕翼围,空投大量炸弹、扫射,幸在围周爆炸纷飞,伤及许多周边百姓,唯却没命中目标,燕翼围傲然挺拔在战火中洗礼,只留下右墙上方,机关炮扫射,弹痕累累的历史见证。

  一九四九年解放初期,解放军驻围把守,关押大批土匪,由于唯独大门出入,加之围屋厚固,土匪就伺机搓稻草绳妄图从四楼枪眼部分逃跑,屡遭失败。

有天月黑风高之夜,正是农忙季节,围中有一农夫,在大门内面壁风车劳作扇谷,噪声大作,所至土匪乘机摸哨,刚巧区队长巡岗,被匪击重伤,驻军排长闻声提枪击毙匪徒数人,差点误为农夫内应,千钧一发之时,倒地重伤区队长急促呼喊“不是他,不是他,……”事后,严守大门岗哨无一土匪脱逃,由此可见,围屋的牢固,实在不比一般。

  高大雄伟的燕翼围是重温客家先祖年代,辛勤创业智慧的缩影,几百年传承至今,仍反映了那年代人类的真实生存状态,引人入胜,推人思考,只有历史记惦,今天的客家燕翼围,就是附地一道醒的风景,是当今赣南唯一最高的古楼文物,系闻名我国南部古老悠久的客家围屋。

围屋的客家后代一抬眼,迎来五洲四海的游客,眼界瞅然开阔,从封闭到开放,原来只有这么一步之遥。

  燕翼围大门对联  承先祖开创艰难燕翼贻谋昌百世  愿后人发扬光大凤毛济美振千秋  民国三十年时任任国民党赣南行政公署专员不久的蒋经国也慕名来到杨村燕翼围,蒋经国先生巡观挺拔的燕翼围惊呼:

“翅鸟难飞越高大的燕翼围顶…………一堡垒也!

”并吃住在围中。

他对300多年前能在深山里建起如此高大壮观的民居倍加赞美,并对杨村淳朴的客家风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国民党中将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