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2258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docx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docx

第四章语文课堂收束技能

第四章語文課堂的收束技能

課堂收束有多個名稱,如“結束”、“結尾”、“收結”、“作結”、“收綰(wãn,把長條形的東西盤繞起來打成結)”等,它與課堂導入正好相反,屬於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

如果說,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被譽為課堂教學交響樂的序曲的話,那麼,課堂收束就可視作課堂教學交響樂的尾聲。

收束,即結尾,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品質。

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有一個響亮的讓人震動的開頭,而且也應該有一個讓人感到餘音回繞、不絕於耳的精彩收尾。

語文教師上課,猶如寫文章,鳳頭、熊腰、豹尾是必不可少的。

一、收束的含義

收束是課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指教師和學生一起通過歸納、總結、轉化、創新、實踐等方式結束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活動。

明代的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比喻寫作結尾的作用時曾說:

“凡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

”課堂教學的收束也如此。

完美的收束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習慣。

部分或全部知識的講解,在這個環節中將得到歸納、總結和提升,同時還要延伸、拓展,過渡到新知;或是將學過的知識學以致用,化為技能與經驗。

因此,收束的作用主要有歸納和延伸的作用。

二、收束的要求

(一)自然貼切

教學收束要建立在整堂課的內容之上,要與前面的教學內容銜接自然,而不要給學生以畫蛇添足或節外生枝之感。

(二)語言精練

課堂結尾不是對教學內容的講析和重述,語言必須儘量精練概括,使學生抓住重點、掌握要點。

同時,下課在即,容不得煩瑣冗長。

(三)方法靈活

中學生注意力的最佳狀態可保持在30分鐘左右,課堂尾聲的四五分鐘,是學生注意力相對分散和比較疲乏的時刻。

在這段時間裏,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情況,設計新穎的結尾形式,不能千篇一“尾”,使學生興味索然。

三、收束的功能

(一)綜合歸納

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思維始終處於向前運動的動態過程中,學生所獲資訊大都是來不及梳理的。

這就是為什麼語文課教師講得多而學生收穫少的重要原因。

因此,優秀的語文教師總會在每堂課結束前,抽三五分鐘進行教學小結,這有利於學生及時有效地歸納整理所學內容,促進知識系統化。

一旦學生理清了知識脈絡,並能夠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遷移,那麼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就不會只是一紙空文。

[案例快照]

某教師執教《<呐喊>自序》一文的收束:

從作者的生活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年輕時的夢想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學醫救國夢,一個是文藝救國夢。

一直貫穿在作者夢想中的是他那一是顆救國救民的熱心和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我們應當很好地去體會。

[一家之言]

這則收束概括了文本的主要內容和教師對文本的本質看法,這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雖然這些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肯定已經做了闡述,但在課的最後加以概括,就可幫助學生從眾多的資訊中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學生對《<呐喊>自序》的主題也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強化記憶

課堂歸納總結的一個顯性功用就是幫助學生強化記憶。

心理學研究表明,課堂上進行及時的回憶要比6小時後再來回憶,記憶的效率要高出4倍。

良好的課堂收束,不但起到了知識梳理、歸納、綜合的作用,同時也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深學習記憶,提高學習效率,使課堂學習效果最大化。

【案例快照】

某教師執教《沁園春·長沙》的收束語:

綜上所述,這首詞上闕先圍繞一個“立”字,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

接著用一個“看”字總領6個短句,描繪紅山碧水、魚翔鷹飛的湘江秋景圖,並以“萬類霜天競自由”收束,為下文蓄勢。

最後作者通過一“悵”一“問”引出下闕之“憶”,憶什麼呢?

崢嶸歲月裏,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同學,少年糞土萬戶侯的氣勢和浪遏飛舟的豪情。

巧妙地回答了上闕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

[一家之言]

這個收束實標上只是將本文內容梳理了一遍,但由於教師在梳理時注意到了抓住關鍵字,這實際上提醒同學背誦的關鍵點,一般同學只要抓住了“立”、“看”、“悵”、“問”、“憶”這五個動詞,就很容易把全詞背下來,而且也能把全詞的情感基調、主題思想、結構等牢記於心。

(三)把握重點

如前所述,語文課的資訊量一般比較大,而且比較雜,因此,一方面要通過教師的梳理,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記憶;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課堂小結提示學生文本及教學的重點,使學生能從眾多的教學內容中提煉出重要資訊加以儲存,不至於上完一堂課後“眉毛鬍子一把抓”,最終什麼也沒學到。

(四)促進遷移

遷移與知識銜接有相同之處,即都屬於知識的融會貫通。

其不同點在於:

知識的銜接是指學生已學知識和在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繫;而知識遷移則是指學生把在學知識與未學知識聯繫起來,或從一種知識自然遷移到另一種知識。

教師在進入新課之前,引入一些學生未知而可能很感興趣的課外知識,將會使學生學得更有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跳出教材,將教材中的內容引鈞向課外知識,則能使學生產生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感覺。

總之,優秀的教師都能注重導入或結束中的遷移功能,通過有效的知識遷移,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的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自主地獲取知識。

【案例快照】

錢夢龍老師上《死海不死》一課時的收束:

“不過,死海究竟會不會死,恐怕不是一個計算的問題,而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造成死海海水連年下降的原因,不全因為海水的隨蒸發量大,更主要的是人為的原因:

以色列和約旦大量截流約旦河水用於灌溉和城市用水,致使約旦河輸入死海的水量越來越少。

這一嚴峻的事實已引起不少科學家、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憂慮,一項名為“讓死海繼續活下去”的活動已經開始。

死海處於地球陸地的最低點,人稱“地球的肚臍”,不僅有獨特的旅遊景觀,而且它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物資源。

同學們雖然沒有去過死海,但我相信大家都關心地球的命運,為此我建議大家用我們的智慧參與到“讓死海繼續活下去”的活動中去。

請回去做兩件事:

一、上網搜索關於死海的資料(建議用搜索引擎);二、參考、運用網上資料,以《救救死海》或《死海不能死》為題寫一篇文章,為拯救死海進行呼籲,或提出挺拯救死海的辦法、建議。

當然啦,我們的丈章救不了死海,但至少可以表明我們關心地球命運的立場。

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長大後都能夠成為一名自覺的壞境保護主義者。

[一家之言]

錢夢龍老師是一位非常善於調動知識儲備的名師,他的課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通過課外知識的介入來促進學生的遷移。

此案例中,錢夢龍老師引入了社會事件、專家研究,並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進一步拓展知識,還有科學與人文的素養。

 

三、收束的方法

課堂收束與課堂導入具有諸多相似處,換言之,凡前面提到的導入的方法,基本上可以用之於收束。

但為便於中文系師範生自我促進與提高,豐富受訓者的教學技能,我在此再提供幾類常見的收束方法。

(一)總結式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收束方法。

它是對教學內容、課文特色作提綱挈領的總結和歸納,以及對知識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的工作,意在讓學生由博返約,綱舉目張,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

這樣的收束,的利於形成知識系統,加深學生的印象,起到強化和深化的作用。

教師用準確精練的語言,對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提綱挈領地歸納和總結,使學生明白知識線索,鞏固知識內容,加深理解,強化記憶,並上升到新的認識。

[案例快照]

某教師教學完葉聖陶的《夜》,這樣結尾:

這篇小說寫於1927年,反映的是‘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殺。

它沒有正面描寫反革命大屠殺的真實場景,而是選取一個普通家庭在這場反革命大屠殺中的悲慘遭遇,深刻揭露了反革命政變的殘酷和給全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親,她經歷了一個由悲痛到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變化過程,反映了人民群眾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

小說用了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明線寫母親,暗線寫其子女;明線正面實寫,暗線側面虛寫。

此外,心理描寫推動了故事的發展,環境描寫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氣氛。

[一家之言]

這樣的結語,既有對課文內容的總結,又有對課文藝術特色的歸納,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起到強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呼應式

寫文章講究起承轉合,首尾呼應,以顯示構思之精妙。

一堂好的語文課也可以首尾呼應,使整堂課渾然一體。

結尾呼應的內容要包括開頭設置的問題、懸念、困難、假設等。

是問題則解決,是懸念則釋疑,是困難則克服,是假設則證實。

這種結尾方法具有點題性、呼應性、完整性、統一性四大特點。

這種結尾方法邏輯性強,能使學生豁然開朗,激起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案例快照]

某位教師教學完《荔枝蜜》時,是這樣收束的:

大家很害怕蜜蜂,因為它能蜇人,蜇了人很痛。

那麼,我們能不能因蜜蜂蜇人而在心裏貶斥它呢?

為此,我們看一看散文家楊朔同志對蜜蜂的認識過程是怎樣的吧。

”與之相對,教師可這樣設計結尾:

“學習了《荔枝蜜》這篇散文,可以使我們深受啟發,作家對蜜蜂的認識是由不喜歡到喜歡的,其最終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蜜蜂蜇人是它的防衛本能,正因如此,方顯出它的個性和力量,也才顯得可愛。

更可貴的是,蜜蜂能夠釀蜜,為人類作貢獻,精神崇高。

因而我們要愛蜜蜂,更要向那些像蜜蜂一樣釀造生活的人學習。

[一家之言]

這段結語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義,也使教學系統完整,渾然一體。

 

(三)練習式

知識的獲得和技能的掌握,都離不開訓練。

以練習為主,目的在落實教學重點,培養語文能力。

而長期以來,語文課受某種定勢的影響,講多練少,有的甚至只講不練,留幾道抄寫字詞、解釋詞語、造句等簡便的作業了事。

假如我們能利用課末幾分鐘,抓住一堂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一些精巧的問題,通過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無疑能幫助學生消化吸收,增強語文能力。

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荷塘月色》一文,強調了新接觸的修辭方法---通感。

文中“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在師生共同探討了“縷縷清香”和“渺茫的歌聲”之間的相通之處後,教師佈置作業:

每人用通感修辭方法造一個句子。

又如,有位教師教完一篇文言文後,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現象(諸如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等)進行抽查學生。

事實證明,通過必要的練習,既能檢查落實課堂教學的效果,又能鞏固新學習的知識技能。

(四)拓展式

根據講課內容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拓展,使結尾成為與第二課堂聯結的紐帶。

因此,教師宜在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時,用簡短的話語向學生介紹與課文有關的內容,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拓展。

[案例快照]

某教師教學完《阿Q正傳》一文,學生意猶未盡,很是關心故事的下文,關心阿Q的最後命運。

於是教師就簡要地講述一下《阿Q正傳》第九章“大團圓”的情節,然後說:

“要知詳情,請同學們課後閱讀《阿Q正傳》全文。

[一家之言]

像這樣的課堂收束,與其說是課的結束,倒不如說是課的開始,它能成為聯繫第二課堂的紐帶,促使學生運用已知去獲得未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五)懸念式

課堂教學的結尾也應像文章的結尾一樣,講究懸念迭出,回味無窮,給人一種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感覺。

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有時採用巧設懸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藝術效果。

[案例快照]

例如,教學完《裝在套子裏的人》第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課堂結尾:

“戀愛,多麼誘人的字眼。

一位哲人說過,如果沒有愛情,人間將成為一座墳墓。

的確如此。

就連別裏科夫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人,也禁不住愛情的誘惑,居然從套子裏探出頭來,要品嘗一下戀愛的滋味了。

像他這樣的人,會獲得姑娘的愛嗎?

他的愛情結局將會怎樣呢?

[一家之言]

這樣的結尾,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在學生的心裏激起懸念,誘導著學生去閱讀後面的故事情節。

同時,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使前後課時互相關聯,形成一個整體。

(六)對比式

有比較,才有鑒別。

這種結尾方式,就是在課堂教學結束之際,從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有所側重地將課文與以前學過的其他課文進行對照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案例快照]

程紅兵老師在講宗璞的《西湖漫筆》時,結尾就運用了對比的方式,程老師將《西湖漫筆》與峻青的《雄關賦》比較:

這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不同的,同學們回去還可以進一步深入比較,這裏僅作一個簡單提示。

如果把西湖比作婀娜多姿、溫柔秀美的少女,那山海關就是威武雄壯、高大勇猛的武士;如果把《西湖漫筆》比作一支柔美、清新的小夜曲,那麼《雄關賦》則是一聲聲激越昂揚的戰鼓。

[一家之言]

經過這樣一對比,學生既能溫故,又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七)討論式

在課堂的尾聲,針對教學中的關鍵之處,提出一些有爭論或有疑惑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參與其中,去圓合,去接續,有效地啟動學生的思維,把學習引向深入的目的。

[案例快照]

在《變色龍》一文結束時,有一位教師以“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

”這一問來引發學生討論。

有學生說“善變”;有學生說“不變”,人物儘管反復無常,但作為沙皇走狗的本質不變。

[一家之言]

通過學生的討論,不僅有效地訓練了學生分析、表述問題的能力,而且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這對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的妙用是不言而喻的。

(八)激勵式

即從教材的德育因素與學生思想特徵的結合點入手,用富於激勵性的語言,以激發學生的感情和思維的結尾方法。

[案例快照]

在講完餘光中的《鄉愁》後,有一位教師用這樣的結語來結尾: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裏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

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筆端,於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這一首首淒婉哀傷的詩歌。

當我們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時,我們由衷地希望,這種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隔閡能真正成為歷史;我們期盼,歡樂的笑聲能久久回蕩在海峽的兩岸。

[一家之言]

這種方式,能緊緊抓住學生,激人奮進,同時,能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利於培養學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總之,語文課堂收束的技巧是豐富多彩的。

但不管怎樣,最終應當給學生一種“餘音繞梁久未絕”的感覺。

[實踐練習]

1.下麵所選的是課堂收束的一些不同類型,請為這些收束方法歸類,並試作評析:

(1)《孔乙己》的收束:

老師問到:

“孔乙己有腳嗎?

”學生不假思索地答道:

“有啊!

”老師又問:

“他在離開酒店的時候用的是腳嗎?

”學生肅然答道:

“用手。

”老師順勢用低沉緩慢的語調說道:

“孔乙己就是這樣用一雙滿是泥汙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臺……”老師一邊說一邊隨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個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

(參考答案:

激勵式收束。

這麼巧妙的一“擦”,化靜為動,學生感受強烈,課後想像無限。

(2)下麵是錢夢龍老師《死海不死》一課的收束:

(見錢夢龍著(導讀的藝術》,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頁。

文章結尾一段說,由於死海的蒸發量大於約旦河水輸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趨下降。

長此下去,南部較淺的地方海水將會消失;較深的北部,數百年後也可能乾涸。

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

你們完全同意作者的預測嗎?

你們能不能從作者預測的根據推出不同的結果?

學生一時不能回答。

於是我稍稍點了一下:

“死海的蒸發量是永遠不變的嗎?

”一下子,學生思維的“電路”仿佛突然接通了似的,豁然開朗了。

他們說,死海的蒸發量和死海的面積成正比,而死海的面積由於海水的蒸發而逐漸縮小,它的蒸發量也必然隨之減少,一旦減少到與約旦河水的輸入量相等,那時的死海,就會維持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既不如現在這樣浩瀚無邊,但也不致完全乾涸。

(參考答案:

這是一個拓展式或討論式的收束。

在教學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提出一個“高難度”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活躍的思維達到高峰。

經過思考和討論,學生堅信自己的預測比作者的預測更接近實際。

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比教師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這一收束設計,使這一節課形成了“豹尾”之勢)

(3)特級教師洪宗禮在教學《阿Q正傳》一課的課尾,忽然不緊不慢地問大家:

“明朝末年,有個吊死在煤山上的皇帝是誰?

”“崇禎。

”追問:

“怎麼寫?

”(板書:

崇禎)洪老師打趣地說: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我們學的《阿Q正傳》裏,卻又冒出了個‘崇正’(板書:

崇正)皇帝了!

同學們看一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課本上赫然寫著“……穿著崇正皇帝的素。

奇怪了,怎麼又冒出了“崇正”來了呢?

大家又立即興奮了起來,隨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會不會是筆誤呢?

……”

“會不會是排版中的差錯?

……”

猜測都被否定了。

“藝術不等於歷史。

《阿Q正傳》中的‘崇正’,不等於歷史上的‘崇禎’。

”“藝術真實固然不等於歷史真實,但是,藝術真實必須符合歷史真實,而不能違背歷史真實。

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等,都是二者完美結合的典範……”洪老師又插了一句:

“能不能從後文用‘柿油黨’代‘自由黨”得到一點啟發呢?

”有同學作出反應:

“我認為,魯迅先生把‘崇禎’寫成‘崇正’,很可能是有深刻含義的。

課文裏用‘柿油黨’去代替‘自由黨’,諷刺藝術的效果很好。

我想,用‘崇正’來代替‘禎’,至少是對封建帝王的一種譏諷和嘲弄……。

最後,洪老師笑著說:

“魯迅先生為什麼要把‘崇禎皇帝’寫成‘祟正皇帝’,這個問題,課外可以更深入地去讀書討論。

現在,我要說的是,像《阿Q正傳》這樣的名篇名著,都是一座座充滿神秘和魅力的藝術殿堂,我們對它們的認識,決不是課堂裏讀幾遍,問幾個向題就能一次完成的,‘要我們去反復研讀,反復探索。

”說完,轉過身,板書了葉聖陶先生的讀書名言:

“一字未宜忽,語悟其神。

試對這個課堂結尾進行評析。

你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

(參考答案:

這是一個拓展式或討論式的收束。

《阿Q正傳》一課的結尾,用由淺入深的啟發方式,著眼“細處”,導向“大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變“死知識”為“活知識”,在歷史人物和作品人物藝術形象的辨析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短短幾分鐘結尾,不僅誘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層發展,而且對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良好讀書習慣也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