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1455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6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docx

《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docx

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

挖掘大明宫古建筑群特色

建筑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时代生产力和人们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成熟时期,这时期的建筑,在继承两汉以来成就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建筑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这个体系由都市建筑、宫殿建筑、佛教建筑等方面组成。

就唐代宫殿建筑而言,大明宫、兴庆宫和华清宫最具代表性,有着鲜明且彼此不同的文化特征。

  唐大明宫地处唐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原前沿,地势高旷。

从考古发掘可知:

大明宫的平面北部呈梯形,南部呈东西长方形。

宫城内除了三座正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外,另外还有门下盛中书盛翰林院、御史台、命妇院等近臣、机要官署建筑。

同时唐玄宗还置“左右教坊于蓬莱宫侧”。

宫城以丹凤门至紫宸殿为中轴线,中轴线上建有三座主殿,在中轴线两侧建有对称的殿阁楼台。

宫城的中部有太液池,太液池周围诸殿是皇帝后妃居住之地。

而宫城东西又对称地辟有专门供皇族游赏的园林佳区———内苑。

这种建筑组群方式,使大明宫有着明显的建筑分区———即皇帝办公议事的办公区,供皇族居住的居住区以及游乐区。

办公区内的宫殿庄重典雅,居住区又沿太液池而建,而游乐区又以园林为主。

这种既有区域的明确区分,又构成统一整体的布局,主从分明、左右对称的建筑组群方式,反映了盛唐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设计风采,更体现出我国唐代皇宫建筑以正殿为主而又突出皇宫园林特色的文化特征

 

  

  唐大明宫在平面布局上有着显著特点:

三座主殿,把用于皇帝会见外国使节,举行国家庆典等重大活动的场所含元殿建在最前面,其后是日朝宣政殿和常朝紫宸殿,这种排列方式既符合实际需要又能体现封建等级观念;把举行国宴和游乐活动的主殿———麟德殿置于太液池西岸的高旷之地,距左银台门和翰林院仅90多米,这样,既便于参加饮宴的文武百官、皇族贵戚出入,又能突出皇族权威,同时也使饮宴的喧闹之声不影响办公和居祝由此可见大明宫在平面设计上,既体现出封闭性的“空间”艺术布局,也反映出统治者高高在上的统治思想。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也是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

从构图布局分析,这座殿利用龙首原做殿基,突出了殿基的高大。

阁基又高于殿基,犹如鼓风欲翔的两翼,加上上殿的坡道所谓龙尾道的设置,更增加了该殿的凌空感和宏大气势。

整个含元殿建筑群面对一个开阔的广场,似巨鹰从天而降,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宫殿建筑所呈现出的壮丽、雄浑、大气的风格。

此外,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建筑遗物可知:

含元殿的墙面是白色的,殿顶的覆瓦是黑色的,屋脊是绿色的,柱子是红色的,斗拱是赭黄色的,这种色彩配合使建筑物显得庄严而素净,突出了中国建筑以“厚”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

麟德殿由前、中、后三殿组成,殿西建有西亭和结邻楼,东建东亭和郁仪楼。

三殿相连,翼以两楼二亭,并周绕严密,构思精巧。

这种用楼亭衬托中央大殿的组合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庭院与组群建筑的布局上,采用左右均衡对称借以突出中央大殿的建筑特色。

这在甘肃敦煌唐代壁画上也有所反映。

同时,麟德殿的建筑,还开创了三殿相连的建筑形式

总之,大明宫在建筑艺术方面多有创新,体现出我国中古时代宫殿建筑艺术追求雄浑大气、和谐统一之美的文化特色,堪称中国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建筑。

  兴庆宫乃盛唐时期所建,占地面积2016亩,它是唐代园林与宫廷建筑相结合的典范,宫内的主要建筑如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等多呈楼阁式。

这些楼阁式建筑所显示出的艺术形象,是高台基,大屋顶,大屋顶的垂脊呈弧形,屋檐也微微翘起,整个坡面呈“旋轮线”形。

“旋轮线”是最速降线,如遇大雨,屋顶上的积水可以最快速度流走。

同时“旋轮线”形,不仅屋面形象很美,还起到一个重要的平衡作用,加强了柱子的稳定性,对房屋结构有利。

这是艺术与科学的巧妙结合,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屋脊的两端饰有“鸱尾”,使整个建筑更加壮观,更富有神采。

兴庆宫的建筑还采用硕大的斗拱,挺拔的柱子,绚丽的彩绘,高高的台基,有机地结合为统一体,显示出尊贵、豪华、富丽、典雅的建筑文化特色来。

华清宫是唐代帝王游乐的离宫,因此选在京城长安近郊的骊山建筑。

这座离宫依山临水自然风景优美。

在平面布局上,许多殿阁分布在山上山下,掩映在花丛树林中,突出了自然风光的美韵,给人以宽松清新之感,以满足皇族贵戚来此休憩的需要。

这座离宫,主要是为皇族贵戚来此沐浴温泉而建。

因此宫内建有浴殿汤池多处,正如晚唐诗人陆龟蒙所写:

“暖殿流汤数十间,玉渠香细浪回环。

”为了突出山林野趣,这些浴殿建筑所呈现的外观形象精巧秀美,规模也小,而浴池外观装饰则极尽豪华。

由南向北进入大明宫,首先要经过大明宫南面正门,也是整座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

丹凤意为红色的凤凰,寓意国泰民安之时,凤凰就会降临人间。

丹凤门北面是大明宫第一座重要建筑含元殿。

在丹凤门与含元殿之间,是长630米的含元殿广场。

丹凤门以北,是通往大明宫的丹凤街,光是丹凤街的宽度就达到了176米。

每日文武百官早朝都要步行通过含元殿广场,相当在400米跑道上步行一圈半。

现在的机动车道大约宽4米左右,丹凤街的宽度可以划出44条机动车道,国内正在兴建的最宽长江大桥鱼洞长江大桥宽41.6米,丹凤街比四个长江大桥并列还要宽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皇宫和离宫在建筑上的不同:

皇宫突出宏大的气势,庄重雄伟的风格;而离宫突出园林风光,建筑分散,多呈小巧秀美的特色。

但都达到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们今天研究唐代宫殿建筑的文化特征,既希望人们对古城西安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也是为给今日西安建筑突出古城风貌提供资料,使古城西安能更显示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与风采来。

大明宫在唐代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

此宫建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命令扩建,第二年即迁入大明宫听政。

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此宫毁于兵火。

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

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北京故宫的四倍.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

经考古发掘在大明宫内有含元殿遗址、麟德殿遗址、三清殿遗址等大型遗址。

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

宫城之北,为禁苑区。

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

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

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

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

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

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

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

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

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

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

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

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

 

2008-6-2915:

09

回复

2楼

唐代的大明宫,它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峰巅之作”,因为电视剧《大明宫词》的原因,人们已不再陌生。

《含元殿赋》中称其“如日之升,则曰大明”。

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名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而宫殿还未建成,太上皇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

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

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

“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

当时为修此宫曾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在龙朔三年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

经过这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才算基本建成。

当然,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如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宫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

不过这些工程只是增修补葺罢了,大明宫在郭城的东北处,南接都城之北,西接宫城的东北隅,占据龙首原的高地之上。

 

大明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之一,另两座是太极宫和兴庆宫。

大明宫在太极宫之东,所以又称为“东内”, 大明宫原是太极宫后苑,靠近龙首山,较太极宫地势为高。

龙首山在渭水之滨折向东,山头高二十丈,山尾部高六七十丈。

汉代未央宫踞龙首山折东高处,故未央宫高于长安城。

唐大明宫又在未央宫之东,地基更高。

唐高宗中年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内。

 

,是北京紫禁城面积的3.5倍。

平面形制是一南宽北窄的楔形。

它西墙长2256米,北墙长1135米,南墙为郭城北墙东部的一段,长1674米,东墙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东墙东北角起向南(偏东)1260米,转向正东,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长1050米,与宫城南墙相接。

它是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一处宫殿区。

 

大明宫周围环筑有宫城,墙面与太极宫一样为夯土板筑,只有各城门两侧及转角处内外表面砌有砖面。

城基的宽度,据考古实测,除南面墙基用郭城北墙宽约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墙基均宽13.5米,深1.1米。

城墙筑在城基中间,两边比城基各窄进1.5米左右,底部宽10.5米,构筑十分坚固。

此外,在宫城北部之外,东、西、北三面都构筑有平行于宫城墙的夹城,亦为板筑土墙。

北面夹城最宽,距宫城墙宽160米。

东西两面夹城距宫城墙宽均为55米。

夹城的修筑,在宫城的后部,配合宫城城墙共同构成严密的防卫体系结构。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

大明宫的范围很大,东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有含元殿、宣政殿、紫晨殿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

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馆。

而有名的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位于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

此外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

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

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

整座宫殿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规模宏大,建筑雄伟。

王维有诗云: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朝末年黄巢也曾在这里稍稍满足了“他年我若为青帝”的心愿,没当成皇帝也凑合了。

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干宁三年(896年)被烧毁。

数年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也都被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

2008-6-2915:

10

回复

4楼

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之一,称为“东内”。

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们大都在这里居住和处理朝政,作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二百余年。

唐朝末期,整座宫殿毁于战火,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城区的北郊。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历史沿革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原为唐太宗为其父李渊修建的夏宫永安宫。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去世后,改称为大明宫,又称“东内”。

唐高宗继位后,认为原来居住的太极宫过于潮湿,便于龙朔二年(662年)对大明宫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更名为蓬莱宫,并入住其中。

咸亨元年(670年)宫殿再次改名为含元宫,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大明宫。

 

自唐高宗开始,大明宫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234年。

整座宫殿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描绘了当时的盛景。

唐朝末年朱泚和黄巢先后据此称帝。

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

数年后,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也都被拆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

 

宫城大明宫选址在唐长安城宫城东北侧的龙首塬上,利用天然地势修筑宫殿,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

宫城的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南宽北窄的梯形。

城墙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城墙南段与长安城的北墙东段相重合,其北另有三道平行的东西向宫墙,把宫殿分为三个区域。

所有墙体均以夯土板筑,底宽10.5米左右,城角、城门处包砖并向外加宽,上筑城楼、角楼等。

 

宫城共有九座城门,南面正中为丹凤门,东西分别为望仙门和建福门;北面正中为玄武门,东西分别为银汉门和青霄门;东面为左银台门;西面南北分别为右银台门和九仙门。

除正门丹凤门有三个门道外,其余各门均为一个门道。

在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筑有与城墙平行的夹城,在北面正中设重玄门,正对着玄武门。

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

 

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

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

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前朝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位于丹凤门以北约600米处、龙首塬的南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之所,俗称“外朝”。

主殿面阔八间,进深四间,每间宽5.3米。

实测殿基高于平地15.6米,东西长75.9米,南北长41.3米,四周有宽5米的副阶。

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翔鸾阁和栖凤阁,各以曲尺形廊庑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

主殿前是一条长78米、以阶梯和斜坡相间的龙尾道,分为中间的御道和两侧的边道,表面铺设花砖。

在龙尾道的前方还有一座宫门,可能是牌坊式建筑,其左右各有横贯东西的隔墙。

含元殿建造时充分利用了龙首塬的高地,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可俯瞰整座长安城,诗句“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就形容了它当时的巍峨气势。

 

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

殿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40多米。

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

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

 

内庭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

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面积约16000平方米。

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作蓬莱山。

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的西北部,是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建于高宗麟德年间,是皇帝举行宴会、观看乐舞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

殿基用夯土砌筑,四壁铺砖,实测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

高台上原有前中后毗连的三座大殿,分上下两层。

东西侧分别有对称的郁仪楼和结邻楼以飞廊与主殿上层连通,楼前有亭,全都建在夯土高台上。

整个麟德殿的总建筑面积达12300平方米,周围有回廊环绕,目前已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了其平面布局。

 

唐朝的统治者崇尚道教,认老子为祖先,因此在大明宫内也有三清殿、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道教建筑。

三清殿位于宫城的东北隅,殿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台上是楼阁式建筑。

此外,清思殿、大福殿等遗址也是重要的考古发掘对象。

2008-6-2915:

14

回复

5楼

大明宫第一正殿——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存在了220余年,其间每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

 

含元殿修建在龙首原上,殿基高四丈多。

殿前东西两侧建有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翔鸾阁,西名栖凤阁。

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

唐李华《含元殿赋》描写说:

“左翔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

” 

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极殿相似,它与丹凤门配合是举行“外朝”的地方,每至元正、冬至,皇帝则临此殿听政和举行朝会。

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当时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含元殿南去丹风门四百余步(约588米),东西广五百步 (约'735米),殿庭极为宽阔。

由于它高高地屹立于龙首原南沿之上,殿基高出地面四十余尺,为了百官朝见的方便,于是在殿前修建了二条平行的斜坡砖石阶道,共长70余米,每遇朝会,群臣即由此两道而上。

这两条阶道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生而垂其尾,极为壮观,故称为龙尾道。

 

龙尾道的修筑更加映衬出了含元殿的高大雄伟,但也因这条道坡长阶高,成为年边大臣朝见之畏途。

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宣宗在含元殿卜尊号为“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

当时太子少师柳公权年一八十,从坡下步行至殿前,力已委顿,误听封号为“光武和孝”,结果被御史弹劾,罚了一季俸。

总之,含元殿的高大宏伟历来为人所称颂,统治者为建此宫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李华在其《含元殿赋》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其中建筑木材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选运来的所谓“择一干于千木”的荆杨之材。

为了砍伐这些木料,“操斧斤者万人”,然后“朝泛江汉,夕出河渭”,运至长安,“拥栋为山”。

建筑工人都是能工巧匠,所以殿屋修得非常壮丽,站在含元殿前,终南山清晰可见,长安街道尽收眼底。

现在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但在宫殿遗址上仍可体会到当日登高望远,视野开阔的情景。

 

 近代考古研究显示,含元殿建在高出南面地面10米以上的高岗上,前面用砖砌成高大的墩台,设三条坡、平相间的道路登上,称龙尾道。

台顶又建二层殿基,下称“陛”,上称“阶”。

墩台、龙尾道、陛、阶四周都有雕刻精致的石栏杆环绕。

殿即建在最上层台基上,为重檐庑殿顶建筑,总宽近58米。

殿身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四周加一圈深一间的廊,形成面阔十三间、深六间的下檐。

含元殿东西侧各有廊十一间,至角矩折向南通向翔鸾、栖凤二阁。

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

二阙下左右外侧有各长十五间的东朝堂和西朝堂。

 

含元殿居高临下,两翼开张,包括二阁在内,建筑群总宽约200米,气势弘大,大朝会时数万人列于殿下广场,是最能反映唐代气魄的宫殿。

其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

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

 

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

古时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

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

 

新近发现的唐代殿前渠道位于含元殿遗址土台以南130米处,东西走向,已探知长度为400余米。

从部分试掘区看,渠道在唐代时南北宽约4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直,局部有砌砖护岸现象。

在渠道遗址上,考古人员还清理出3座唐代木桥遗存,其中中央一桥正与含元殿中心相对,从桥桩柱洞的遗迹可知,桥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4.3米。

东西两桥则与百官上朝前暂时休息的东、西朝堂南北相对,其作用犹如后世皇帝宫殿建筑中的“金水桥”。

 

遗憾的是,如此壮丽的宫殿,于886年毁于战火。

明宫里的皇帝办公室:

宣政殿 

 含元殿后300余米处就是宣政殿,为大明宫第二大殿,规模也与含元殿相仿。

这里也是皇帝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之处。

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会群臣。

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

 

殿基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40多米。

殿前130米处为3门并列的宣政门,东西则有横亘全宫的第二道横墙。

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

这里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

 

含元殿是举行大朝会之殿,性质相当于太极宫的承天门。

它左右的翔鸾、栖凤二阁实际是双阙,阙外有朝堂,也和承天门外的情况全同。

宣政殿则是皇帝每月朔望见群臣之处,相当于太极宫之太极殿,殿左右建官署的情况也相同。

自含元殿至宣政殿一段是宫中的朝区。

 

据近年考古发掘图,大明宫南北衙建制和太极宫有很大的不同,南北衙以宣政殿为界限,一道东西向的宫墙将大明宫拦腰截断,其北为宫城,其南为皇城。

宣政殿两旁为东、西上阁门,西有延英门、光顺门,东有崇德门,以分段禁内外。

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则布列在宣政殿前东西两侧,已在宫禁之外矣!

原来的中朝这时变成了外朝。

 

据《隋唐嘉话》下篇载:

武后临朝,薛怀义势倾当时,虽王主皆下,苏良嗣仆射遇诸朝,怀义偃蹇不为礼,良嗣大怒,使左右牵拽,搭面数十。

武后知曰:

“阿师当北门出入,南衙宰相往来,勿犯也。

”可见此时宰相所居已称“南衙”,禁宫内外南北界限十分严格。

中书、门下两省完全被驱逐出了宫城,而居于皇城,实际上已不存在中书内省和门下内省了。

 

决策机构被撵出宫禁,宰相议政居于禁外,致使其决策地位大为削弱,实际权利自然降低了,这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大变局。

将决策机构撵出宫禁,降低宰相的权利地位,是武则天打击政敌,扫除唐开国以来把持中枢政权的关陇勋贵的绝妙一招。

2008-6-2915:

18

回复

7楼

唐朝皇帝日常办公室:

紫宸殿 

 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为寝区主殿。

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

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

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

 

由于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故入紫宸殿又称为“入阁”。

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在当时是大臣颇为荣耀的事情。

 

朝参是唐朝在京官员最重要的政事活动。

按照制度规定,唐朝朝参有三种不同的举行时间和形式,一种是元日和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最隆重,需要有“大陈设”,展宫悬鼓吹,陈车辂舆辇,到时皇帝“服衮冕(冬至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以出,曲直华盖,警跸侍卫如常仪”,接受群臣客使朝参礼贺(《大唐开元礼》卷97《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

其日有“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