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概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503096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河流域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淮河流域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淮河流域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淮河流域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淮河流域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河流域概况.docx

《淮河流域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河流域概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河流域概况.docx

淮河流域概况

淮河流域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187000平方公里。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

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5省,由于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现状淮河分为淮河水系及沂沭泗水系,废黄河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

整个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1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水系453亿立方米,沂沭泗水系168亿立方米。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县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的淮河镇的交界处,全长1000km,总落差196m,平均比降0.2‰。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县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的淮河镇的交界处,干流全长1000km。

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

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

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区,一般高程200—500m,沙颍河上游石人山高达2153m,为全流域的最高峰;南部大别山区高程在300一1774m;东北部沂蒙山区高程在200一1155m。

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延伸部分,西部高程一般为100—200m,南部高程为50—100m,东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

淮河干流以北为广大冲、洪积平原,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苏北平原高程为2—10m;南四湖湖西为黄泛平原,高程为30—50m。

流域内除山区、丘陵和平原外,还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与湖北随州交界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三江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

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

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

由于里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通扬运河及东串场河以北的苏北平原,共计有22440平方公里面积,水流向东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实际汇水面积为164560平方公里。

淮河安徽段,处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苏交界的洪山头止,河道长度430公里。

淮河以北是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1/5000~1/10000比降。

北部萧、濉、宿、灵、泗诸县境,分布有低山残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萧县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顶342米,宿县乾山312米,泗县屏山119米。

沿淮两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滞洪、行洪地带。

淮南主要是山丘区,西部大别山以白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别为1774米和1729米;大别山以东,地势显著降低,岗丘连绵,向东北延伸直抵洪泽湖以南,成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张八岭的北将军山为399米,沿淮寿县以下有浅山分布。

淮河干流比降平缓,平均为0.02‰,沿途流经峡山、荆山、浮山三处峡口,形势险要。

正阳关汇纳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区来水,总控制面积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称,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嵩山山区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

干流平槽泄量:

洪河口至正阳关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至涡河口为2500立方米每秒,涡河口以下至洪山头为3000立方米每秒。

两岸支流众多。

左岸有洪河、谷河、润河、颍河、西淝河、芡河、涡河、漴潼河、濉河等,还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远流长,具平原河道特征;右岸有史灌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窑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流程较短,具山区河道特征。

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汇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岗湖、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邮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历史上水利发展较早,如寿县的芍陂(今安丰塘),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灌田万顷;横贯宿、灵、泗三县的通济渠,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运河,沟通江淮,是当时的漕运孔道,12世纪起,经历了600余年的黄河夺淮,终至湮废。

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区已是水系紊乱,河沟淤阻,陂塘沟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浅,下受洪泽湖顶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畅。

域内洪涝灾害频仍,甚或旱蝗并发,赤地千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

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

虽然治理标准尚低,洪涝灾害尚很严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绩是很大的,除害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工、农业蓬勃发展,淮北地区已形成了煤、电能源基地和粮、棉基地,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水系组成。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k㎡和8万k㎡,有大运河及淮沭新河贯通其间。

▲淮河水系。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km,总落差200m。

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km,地面落差178m,流域面积3.06万k㎡;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km,地面落差16m,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k㎡;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km,地面落差约7m,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46万k㎡。

淮河干流自西向东,经河南省南部、安徽省中部,在江苏省中部注入洪泽湖,经洪泽湖调蓄后,主流经入江水道至扬州三江营注入长江。

河源至洪河口为上游,长360km,落差174m,流域面积3万多k㎡;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km,落差16m,流域面积13万多k㎡;中渡至三江营为下游,长150km,落差6m,流域面积3万k㎡。

淮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万k㎡的一级支流有4条,大于2000k㎡的一级支流有16条,大于1000k㎡的一级支流有21条。

右岸较大支流有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左岸较大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漴潼河、新汴河、奎濉河等。

见淮河主要支流特征表。

在淮河流域水系中有许多湖泊,其水面总面积约7000k㎡,总蓄水能力280亿立方米,其中兴利蓄水量60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缄西湖、城东湖、瓦埠湖、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等。

洪泽湖是淮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它承转淮河上中游约16万k㎡的来水,在12.5m水位时,水面面积2069k㎡、蓄水量3l亿立方米,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

现在是一个集调节淮河洪水,供给农田灌溉、航运、工业和生活用水于一体,并结合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湖泊。

设计洪水位16.0m,校核洪水位17.0m,校核洪水位时相应容量为135亿立方米。

入江入海水道。

1、入江水道:

自三河闸起,经金沟改道至高邮湖、邵伯湖,再由运盐河、金湾、太平、凤凰、新河汇入芒稻河、廖家沟达夹江,至三江营入江,长江与淮河的入江口地理交汇点,位于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九圣村“淮河入江口公园”,全长158km,设计行洪流量12000m³/s。

2、里运河:

该河是由历史上的邗沟演变而来,经近40多年的多次整治,已成为一条综合利用的河道。

它既可分泄淮河洪水,又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和南水北调东线的干渠。

从杨庄起至江都止,里运河全长159km。

两岸均筑有大堤,其西堤即入江水道的东堤,有防御淮河洪水,保障里下河地区安全的任务。

3、苏北灌溉总渠:

是利用洪泽湖水源,发展废黄河以南苏北地区灌溉的输水干渠,也是淮河洪水入海的一条入工开挖河道,西从洪泽湖口高良涧闸起,东至扁担港入海止,全长168km。

设计行洪能力800m³/s,实际动用时,超过了这一标准,1954年汛期,苏北灌溉总渠最大分泄了淮河洪水1020m³/s入海。

4、淮河入海水道:

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居其北侧,全长163.5公里,一期工程设计行洪能力3000m³/s,二期(远景)工程设计行洪能力7000nm³/s。

▲沂沭泗水系。

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均发源于沂蒙山区,流经鲁、苏两省,总面积近8万k㎡。

沂河。

沂河经山东省的沂源、沂水、沂南、临沂、郯城和江苏省的邳县、新沂等县市后入骆马湖,全长574km。

骆马湖以上流域面积11600k㎡。

主要支流有东汶河、蒙河、河、涑河、柳青河、白马河等。

现在的沂河干流的安全行洪能力:

临沂站为12000m³/s,李庄站为7000m³/s,华沂站为6000m³/s。

沭河。

沭河经山东省的沂水、莒县、莒南、临沂、临沭、郯城和江苏省的新沂、沭阳等县、市后汇入新沂河。

沭河距沂河约20km,两河平行南下。

沭河南流至临沭县大官庄时分为两支,南支为老沭河(亦称总沭河),东支新沭河。

沭河较大的支流有袁公河、鹤河、浔河、高榆河、柳青河和汤河等。

沭河总流域面积5970k㎡(其中大官庄以上4519k㎡),干流长300km。

泗河。

泗河是南四湖湖东地区最大的一条山洪道,发源于山东省新泰市的太平顶山西侧,流经新泰、泅水、曲阜、兖州、邹城、济宁和微山等县市,于济宁市郊入南阳湖,河长159km,流域面积2366k㎡。

河口的行洪能力约3600m³/s。

南四湖位于济宁以南、徐州以北,由南阳、昭阳、独山、微山等4个湖泊组成,故称南四湖。

湖区南北长125km,东西宽6~25km,湖面面积1266k㎡,最大防洪库容54亿立方米。

1958年在南四湖湖腰建成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南四湖分为上下两级。

上级湖面积602k㎡,下级湖666k㎡。

上级湖洪水位36.5m时,相应容量23.10亿立方米;下级湖36.0m时,容量30.78亿立方米。

汇入南四湖的河道有53条。

南四湖的水从韩庄运河、伊家河、不牢河、老运河等河进入中运河。

骆马湖位于江苏省宿迁、新沂两市的沂河与中运河交汇处,集水面积5.12万k㎡。

入湖水系有沂河、南四湖、韩庄运河及中运河等。

设计洪水位25.0m时,相应蓄水量15.85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26.0m时,相应蓄水量19亿立方米。

  沂沭泗河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大都属苏、鲁两省,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均发源于沂蒙山区。

泗河流经南四湖,汇集蒙山西部及湖西平原各支流后,经韩庄运河、中运河、骆马湖、新沂河于灌河口燕尾港入海。

沂河、沭河自沂蒙山区平行南下,沂河流至山东省临沂市进入中下游平原,在江苏省邳县入骆马湖,由新沂河入海。

沂河在刘家道口和江风口还有“分沂入沭”和邳分洪道,分别分沂河洪水入沭河和中运河。

沭河在大官庄分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至新沂县入新沂河,新沭河东流经石梁河水库,至临洪口入海。

沂沭泗水系流域面积大于1000k㎡的平原排水支流有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等。

该水系直接入海的河流15条,流域面积16100k㎡。

入海水道:

1、新沂河是一条人工开挖的入海河道。

自老沂河华沂开始,过骆马湖,切开嶂山岭,向东会合老沭河,至灌河口入海。

其中嶂山以下至入海口长146km,最大行洪流量7000m³/s。

2、新沭河是一条人工开挖的入海河道。

从山东省大官庄经大兴镇、石梁河水库、欢墩、沙河、小东关至临洪河口入海。

河道全长80km。

目前排洪能力为4000m³/s。

沂、沭河之间有分沂入沭通道,分沂河洪水入沭河。

3、分淮入沂水道是一条人工开挖河道,南起二河闸,经淮阴闸、沭阳闸至新沂河,全长97.6km,可相机将淮河洪水分入新沂河,设计流量3000m³/s,校核流量4000m³/s。

白露河:

淮河下游里运河以东,有射阳港、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滨海河道,承泄里下河及滨海地区的雨水,总流域面积为2.5万k㎡。

 洪泽湖以下淮河下游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还有苏北灌溉总渠和向新沂河相机分洪的淮沭新河。

上中游支流。

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

南岸支流都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7000k㎡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

北岸支流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从浚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积以沙颍河最大,近4万k㎡,其他支流都在3000—16000k㎡之间。

洪河水系:

洪河水系:

洪河发源于舞钢市龙头山,流经舞阳、西平、上蔡、平舆、新蔡,于淮滨县洪河口汇入淮河,全长326km,流域面积12325km。

为淮河主要支流。

洪河主要有两源,一源小洪河发源于舞钢市,流经舞阳、西平、上蔡、平舆、新蔡。

有滚河、杨岗河等支流。

主要有古代澺水和潕水发展而成。

另一源南汝河发源于泌阳五峰山,流经泌阳、上蔡、汝南、平舆、新蔡。

全长222千米,流域面积7376平方千米。

在新蔡县班台与小洪河交汇。

小洪河与汝河交汇后称大洪河。

大洪河在洪河口入淮。

溱头河为南汝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确山与泌阳交界的千眼岭,流经确山、汝南两县,于汝南县沙口村注入汝河。

全长135千米,流域面积1800平方千米。

溱头河古称溱水,今称“溱头河”,由于“溱”字生僻,又称“臻头河”。

洪河水系本属古汝水中下游支流,由于历史上的变化而成为今天的模样。

汝河本来只有一条,《荀子》中有“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

其中一源沙河发源于伏牛山区木达岭,北源北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在襄城县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古代统称汝河,亦名隐水。

古汝河于郾城县南流入西平、上蔡、汝南诸县,“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后),汝水泛滥,有司自舞阳截断汝水,约水东注,改道入颍,此即“汝水南北截分之始”。

南汝又经过两次变化之后发展为洪汝河水系,即今天驻马店的洪河与汝河水系。

其中发源于泌阳的古瀙水(古汝水支流)成为汝水南源,即今天的南汝河。

澺水和潕水(也为古汝水支流)发展为今天的洪河。

古汝水的一下游支流溱水今天称“溱头河”(即臻头河)。

地貌及历史变迁。

淮河流域位于东经111°55′~120°45′,北纬31°~36°。

东临黄海,西、南及东北部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和沂蒙山等环绕,山海之间为广阔的平原。

山丘区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2/3。

淮河流域东西长约700km,南北平均宽约400km,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海拔在600~1000m之间,豫西石入山最高为2153m。

淮河流域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

  历史上的淮河是—条从云梯关独流入海的河流,河道宽阔,水流通畅。

沂、沭、泗河都是淮河的下游支流。

受黄河侵淮夺淮的影响,现在的流域面积比当时要大。

原来在开封西北入黄河的济水改流入泅水,使部分济水流域成为淮河流域;黄河夺淮后,下游三角洲向东延伸了约50km;淮河故道淤塞后,迫使淮河从现在的入江水道入长江,使部分长江流域面积变成淮河流域的面积。

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不仅多次从北岸决口,淤积海河平原,河道向东北迁徙,而且也多次从南岸决口,淤积淮河平原,河道向东南迁徙,夺淮河入黄海。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水从泗水分流入淮;至1194年黄河完成了又一次大迁徙,黄水全部夺淮入黄海,直至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境内向北决口,经山东利津入渤海。

在1194~1855年的黄河夺淮期间,黄河也多次从南岸决口黄水从淮河北岸支流涡河、颍河入淮河干流,直到明清才形成较稳定的河道。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为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黄河主流自颍河入淮,直到1947年花园口堵复上,黄河又泛滥达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又一次普遍遭到破坏。

受黄河长期侵淮夺淮的影响,地形和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济河、钜野泽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废黄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条难治之河。

  皖境淮域,历史上水利发展较早,如寿县的芍陂(今安丰塘),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灌田万顷;横贯宿、灵、泗三县的通济渠,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运河,沟通江淮,是当时的漕运孔道,12世纪起,经历了600余年的黄河夺淮,终至湮废。

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区已是水系紊乱,河沟淤阻,陂塘沟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浅,下受洪泽湖顶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畅。

域内洪涝灾害频仍,甚或旱蝗并发,赤地千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

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

虽然治理标准尚低,洪涝灾害尚很严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绩是很大的,除害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工、农业蓬勃发展,淮北地区已形成了煤、电能源基地和粮、棉基地,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k㎡。

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准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干流全长1000km。

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

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

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区,一般高程200—500m,沙颍河上游石人山高达2153m,为全流域的最高峰;南部大别山区高程在300一1774m;东北部沂蒙山区高程在200一1155m。

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延伸部分,西部高程一般为100—200m,南部高程为50—100m,东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

淮河干流以北为广大冲、洪积平原,地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苏北平原高程为2—10m;南四湖湖西为黄泛平原,高程为30—50m。

  流域内除山区、丘陵和平原外,还有为数众多、星罗棋布的湖泊、洼地。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三江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

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

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

由于里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通扬运河及东串场河以北的苏北平原,共计有22440平方公里面积,水流向东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实际汇水面积为164560平方公里。

淮河安徽段,处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苏交界的洪山头止,河道长度430公里。

  淮河以北是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1/5000~1/10000比降。

北部萧、濉、宿、灵、泗诸县境,分布有低山残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萧县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顶342米,宿县乾山312米,泗县屏山119米。

沿淮两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滞洪、行洪地带。

淮南主要是山丘区,西部大别山以白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别为1774米和1729米;大别山以东,地势显著降低,岗丘连绵,向东北延伸直抵洪泽湖以南,成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张八岭的北将军山为399米,沿淮寿县以下有浅山分布。

淮河干流比降平缓,平均为0.02‰,沿途流经峡山、荆山、浮山三处峡口,形势险要。

正阳关汇纳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区来水,总控制面积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称,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嵩山山区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

干流平槽泄量:

洪河口至正阳关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至涡河口为2500立方米每秒,涡河口以下至洪山头为3000立方米每秒。

支流及湖泊。

两岸支流众多。

左岸有洪河、谷河、润河、颍河、西淝河、芡河、涡河、漴潼河、濉河等,还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远流长,具平原河道特征;右岸有史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窑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流程较短,具山区河道特征。

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汇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岗湖、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邮湖、沂湖、洋湖等。

气候与水文。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一16℃。

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极端最高气温达44.5℃,极端最低气温达-24.1℃。

蒸发量甫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mm,无霜期200—240天。

自古以来,淮河就是中国南北方的一自然分界线。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920mm,其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

流域内有三个降水量高值区:

一是伏牛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mm以上;二是大别山区,超过1400mm;三是下游近海区,大于1000mm。

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低于700mm。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一80%。

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系统为台风(包括台风倒槽)、涡切变、南北向切变和冷式切变线,以前两种居多。

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涡切变型,后期则有台风参与。

台风路径遍及全流域。

暴雨走向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大体一致,台风暴雨的中心移动与台风路径有关。

冷峰暴雨多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低涡暴雨通常自西南向东北移动,随着南北气流交绥,切变线或锋面作南北向、东南--西北向摆动,暴雨中心也作相应移动。

例如1954年7月几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涡切变线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现在淮南山区,然后向西北方向推进至洪汝河、沙颍河流域,再折向东移至淮北地区,最后在苏北地区消失。

一次降水过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

由于暴雨移动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

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早涝转变急剧。

年平均气温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最高月平均气温25℃左右,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mm,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平原小、沿海大、内陆小。

淮南大别山区淠河上游年降雨量最大,可达1500mm以上、而西北部与黄河相邻地区则不到680mm。

东北部沂蒙山区虽处于本流域最北处,由于地形及邻海缘故,年降雨量可达850~900mm。

流域内5月15日~9月30日为汛期,平均降雨量达578mm,占全部年降雨量的63%。

降雨量年际变化大,1954、1956年分别为1185mm和1181mm,1966、1978年仅578mm和600mm。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深约231mm,其中淮河水系为238mm,沂沭泗水系为215mm。

径流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

淮河干流各控制站汛期实测来水量占全年的60%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