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9689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2.新民主主义革命。

『名师导语』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北伐战争成为这一时期革命潮流的顶点。

从近五年全国卷考查情况来看,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2018年全国卷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特征(如2015年全国卷Ⅰ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从新高考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要求来看,五四运动蕴含的爱国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地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

1.导火线: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

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心在上海。

3.结果:

初步胜利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

(3)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

(1)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3)促使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近代社会转型的新起点——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倾向几乎决定了以后几十年中国的思想、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在这场思想骚动中开始形成的深刻的社会和民族意识一直长盛不衰。

五四以后,新知识分子继续和更强烈地要求现代“科学文化”,要求有一个有效力的政府以保证多民族国家大家庭中各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背景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

(2)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1)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领导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3.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一大”提出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为目标,这一目标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实际,说明中共当时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知识点三 国民大革命

1.国共合作

(1)背景

(2)标志: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影响:

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北伐战争

(1)目标:

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过程:

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3.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

(2)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国民革命的新特点

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漫画说史】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信息提取: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收回山东权益。

会议结果是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同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国际上依然毫无尊严。

【构图解史】五四运动

【构图解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漫画说史】国民大革命

信息提取:

图示体现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时代主题,说明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大革命取得巨大历史功绩的主要原因。

探究1 解读重要“历史概念”

1.巴黎和会与山东问题

(1)巴黎和会:

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

它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

(2)山东问题:

1919年,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期待收回被帝国主义侵占的主权,特别是山东权益。

在美、英、法三国的操纵下,山东问题并未在巴黎和会上得到解决。

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两国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规定: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胶济铁路由中国向日本赎回。

2.“左”倾与右倾

(1)“左”倾:

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等。

(2)右倾:

是保守主义、机会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

如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

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

1.(2019·北京朝阳区模拟)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

A.维护政局稳定B.进行革命动员

C.建立统一战线D.培育国家认同

解析 由材料“‘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可知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意识、国家认同思想的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8·安徽蚌埠调研)陈独秀在谈到党内合作的方式时说:

“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这表明(  )

A.中共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

B.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

C.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

D.陈独秀排斥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 迫于第三国际(共产国际)的压力,说明中共没有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表明中共在政治上尚不成熟,故B项正确。

答案 B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五四运动和北洋军阀统治

1.五四运动彰显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1)反专制独裁运动高涨:

革命派开展了反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护法运动等;思想文化领域爆发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2)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转变:

君主专制被推翻,成立了中华民国。

后来民国虽有名无实,但仍能显现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

(3)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入绝境。

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4)新的阶级因素和新的政党出现:

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5)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共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统一战线,掀起了人民大革命的高潮。

1.(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测评)“世界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

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

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

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解析 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下表为国民革命时期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

据此可知(  )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600

27.3

江西

1153

0.1

382617

4.2

河南

270000

27.5

245500

2.7

A.地域性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迅速

B.湖北的政治环境一度比较宽松

C.广东农运对北伐的反应较为理性

D.湖南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区域

答案 B

探究3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五四运动和北伐战争彰显的主流精神

1.五四运动蕴含的时代精神

(1)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2)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3)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统一:

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2.北伐战争体现的爱国精神

中华儿女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打倒列强,除军阀”,体现了北伐战争中爱国主义最显著的特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是中华儿女用爱国主义的热血挥洒在神州大地的英雄史诗。

中国人民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爱国热潮,成为北伐战争中爱国主义的又一突出特点。

1.(2019·山西运城考前模拟)有学者指出:

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

这种转变表明(  )

A.民族意识日益增强B.社会矛盾发生改变

C.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十月革命影响扩大

解析 从“先救人后救国”到“先救国后救人”,反映救亡压倒一切,体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民族意识的增强,故A项正确;社会矛盾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都是在民国初年,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十月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广东佛山模拟)对于蒋介石久攻南昌不成,中国共产党虽对他有不满,但仍尽力“去帮助他,不使他江西的战事失败,不使他离开北伐革命的战线,不使他失去军事上的地位”,并极力主张第四军、第八军东下对他进行增援。

材料表明当时(  )

A.蒋介石展现较强的革命性

B.国共积极维护统一战线

C.中共右倾思想占据上风

D.革命统一战线名存实亡

解析 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期间,这时的蒋介石还没有叛变革命,还具有较强的革命性。

为了保证北伐的胜利,中共在军事上援助了蒋介石,故A项正确。

答案 A

探究4 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和大革命的教训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

齐奋斗,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

核心论点: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国民革命的打击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工农学兵,大联合”说明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比较广泛。

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夺的权益。

2.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首先,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其次,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无产阶级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

再次,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一支自己掌握的军队,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

核心论点: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必须充分发动和武装工农,使革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

1.(2019·陕西师大附中模拟)农会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建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权。

1927年中共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

它推翻了地主阶级政府,成为新的政权形式。

这说明当时(  )

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性质变化

B.土地革命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乡村民众政治追求高于经济诉求

D.中共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

解析 1927年中共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中共对乡村的权力改造,表明中共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8·河北保定模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思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有学者通过对北平人力车夫的调查显示,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无产者居然有半数不赞成革命,而他们正是革命要解放的对象。

这表明(  )

A.革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B.底层民众普遍排斥革命

C.近代改良思想影响广泛D.革命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解析 根据材料“有半数不赞成革命”,说明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法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征

【考题1】(2015·课标全国Ⅰ,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

“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 D

★明立意 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

★抓关键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

★清误区 本题属于历史概念型选择题,难度适中。

考生片面认为材料描述的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统治分崩离析的场景,而材料真正强调的是地方争斗与混战。

考法2 有关五四运动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争论

【考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

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

“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

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

……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

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统一性。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2分)

答案 观点:

爱国主义是激情与理性的统一。

讨论:

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

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

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

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

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

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信息

信息1 材料“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

”说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爱国方式。

信息2 根据材料“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

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可知非理性爱国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观点评述类试题,材料以五四运动为例,分析爱国的两种方式,即感性爱国和理性爱国,二者是统一的。

评述时可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论证两种爱国方式的利弊。

如义和团“扶清灭洋”、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民众“抵制日货”等,都属缺乏理性的激情爱国。

总结升华时可适当联系当今现实社会,呼唤科学爱国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