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课堂语言文档2.docx
《浅谈教师的课堂语言文档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教师的课堂语言文档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教师的课堂语言文档2
一 教师语言的分类和课堂语言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语言史就是一部文明史。
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丰富变化的历史是和语言的发生,发展,丰富,变化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历史。
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无比丰富复杂精彩的文化成果无不以某种形式的语言信息凝固和储存下来这一事实,我们就不难理解后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谈到语言时说:
“你以为是世界创造了语言,其实是语言创造了世界;你以为是人类发明了语言,其实是语言发明了人类”。
无疑,教师作为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接力者理应更多地关注和钻研合理的语言对教学的重要影响。
语言决非仅仅是说话问题,语言问题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能力,技巧,方法,和素质这些当前教育改革大潮中经常被人们挂在口头上的东西最终无不要通过教师以恰当,合适,科学的特定形式的语言(口头或书面或动作)落实到教学中去。
而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方法,技巧也必须借助某种特定的语言组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思维认知模式,最终才能以口头书面等语言形式外化为文章,试卷,演讲,设计等语言材料来证实自己水平的提高。
因此,教师的语言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决定着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成败的关键性问题。
教师不能不注意,研究,体会和改善自身的语言特别是课堂语言。
甚至我们可以把研究教师如何科学地使用和训练课堂语言的问题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枝来处理。
众所周知,教师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如体语(身体语言);眼语(教学中以眼神传达特定信息);手语(教学中以特定手势传达特定语言信息,也属体语一种);书面语言(教案,试卷,评语,论文等)。
但是最为重要的决定性语言形式仍是口头语言,特别是课堂语言是教学工作的成败关键。
也是我们准备探讨的教师语言的核心和主要形式。
课堂语言的科学,合理,精彩与否直接决定着知识传授的到位程度,能力渗透的程度高低,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
决非仅仅是让学生愿不愿意听的简单问题。
二 教师课堂语言的几个原则性思考:
作为传达信息,贯穿能力的课堂语言应该有那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里所谈的原则决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
任何教学原则其实也不可能是超越时空亘古不变的东西,而应是特定教学阶段,特定教学环境下的某种方法性的精神总结。
是进步的阶梯而并非是奉行不悖的指令。
正如我们不可能将“四步教学法”,“自学教学法”不加区分地推广应用于地区不同,教师,学生水平各异,教学指导思想千差万别,文化背景判若云泥的所有教学实践中去。
但是在这些优秀的教改实践中则有一种真正超越时空的更为根本性的相通之处则是我们应该真正学习的东西:
即实事求是地在不断借鉴中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的这一不断探索的行为模式。
也就是说,他们有这样一种行为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他们能够不断地在实践中借鉴,创造,丰富,改善甚或抛弃自己的教学模式。
所以,教师课堂语言的所谓原则也只可能如此。
试想,如果全国千百万教师都采取同一种语言模式教学,都采取读,讲,练,评的四步课堂教学设计,究竟是教育的进步,还是教育的悲哀?
因此,所谓原则也只可能是自己的一己之见,借此能够激起同仁们新的思想火花。
(一)关于科学化的思考
教师传授的是严密准确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历经数百千年的积累,不断修补发展完善为极其准确严谨的知识体系;而且无数的各学科的专家们在编撰教材是也殚精竭虑地设计了极为科学,严密的语言体系。
因此教师应该遵循这种科学的语言思想以科学的语言传达科学的知识。
科学化包括逻辑严谨,用词准确简洁,修饰到位等语言要求。
例如我校刘慧平老师的数学颗,据众多听过课的数学老师反映:
“刘老师的课真是“用语如金”,去掉一个字就影响理解,加上一个字就显得累赘。
”此言甚是,真正科学化的课堂语言不害怕说得少,却害怕说得太多。
这有其语言学上的解释,从认识学和心理学上讲,很多情况下,如果用10句话就能把某概念完全解释清楚,而若用20句甚至更多的话加以阐释,非但不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反而会干扰已经形成的清晰印象,使大脑中的认知图象模糊化,混乱化。
教师的本意是强化印象,结果反而起到了淡化作用。
这不能不引起教师的警惕。
语言随意化是教师课堂语言的大敌。
有时离题万里,不知所云;有时隔鞋搔痒,辞不达意;有时顾此失彼,头重脚轻;有时牵强附会,自相矛盾;有时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有时喋喋不休,拖沓冗长;有时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有时拖泥带水,杂乱无章。
大量的课堂时间被浪费,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如此长久以往,学生必然厌烦,反感。
更可怕的是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语言的感染,使其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发育不良。
既然教学是个可控制系统,教学语言是实现这一控制系统的中介,因此教师课堂语言的科学化就是教师使命所在。
科学化的课堂语言是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
(二)关于艺术化的思考:
艺术化和科学化并不矛盾,是课堂语言的两个方面。
如何以巧妙,生动,形象,通俗的语言形式表达科学化的逻辑思想是教师应加以认真思考并研究的问题。
艺术化的语言或生动,或风趣,或通俗,或精美,或典雅,或丰富,不一而足。
去年在和2000届高一的同学谈老师的课堂语言问题时,一些学生非常感性但又非常准确尖锐的指出:
董长生老师的物理课之所以倍受学生的赞叹,除了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巧妙的思维外,另一个关键之处就是借助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作为学生很难理性地归纳出董老师的语言艺术特征,但他们一致觉得董老师的话好懂。
学生的话使我对课堂语言的本质豁然开朗:
不管你采取什么语言和方法,都是为了让学生听懂,进而使学生会。
即教师自己内化的科学知识,分析知识的方法,技巧通过恰当的艺术语言形式外化为种种教学设计,通过讲课使这些东西内化为学生们自己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终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能力。
这就是教和学统一。
艺术花的语言,语言的艺术化,孔子云: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富于文采,艺术化的语言在于巧妙地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具备极强的感染力。
如马克思在谈到英国资产阶级的控制思想舆论和实行思想专制是说:
“大自然的花朵并非只有一种色彩,但英国资产阶级却只允许思想的花朵有一种颜色。
”这种语言就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科学的内容。
使我们不由对假大空,公式化,僵化的语言敬而远之。
课堂语言应该是活泼泼的,有生命、有气息、有呼吸、有感觉甚至有形状的思维载体。
科学化和艺术化是他的两个轮子。
也许我们早就该反思如下这样的课堂语言形式对学生的思维可能是反面影响了,如:
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 ╳节,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节⋯⋯”何等呆板!
本应变化变化的语言却成了僵硬的套子箝制了思想。
又如这样的课堂语言:
“本文通过⋯⋯描述了⋯⋯讴歌了⋯⋯揭露了⋯⋯批判了⋯⋯表现了⋯⋯。
”当然,并非不是不能采取这种语言,关键在于这种语言形式的模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太多太滥了,长此以往,积年累月,学生不成机器人才怪。
(三)关于风格化的思考:
风格化就是个性化,独特化,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性格魅力。
不同的老师的气质,性格,修养,学识,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必然反映在课堂语言上。
有的善分析,丝丝入扣;有的善叙述,一波三折;有的善归纳,得心应手;有的善动情,感人至深。
总的说来,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自身的优势形成自身特色的风格化课堂语言。
我校许多老师的课堂语言就具备极为鲜明的风格化特色,如戴志良老师的旁征博引,李根保老师的系统深刻,董长生老师的深入浅出,刘慧平老师的简洁严谨,王怀智老师的高屋建瓴,徐保和老师的娓娓道来,张昭廉老师的清晰透彻,库胜军老师的明快准确,韩辉老师的机智锐利等。
实践证明卓有成效。
风格化原则是和个性化一致的,培养和铸造自己的风格化语言忌讳见好就学,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
风格化另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是把风格化理解为一成不变的套路化,公式化的东西。
真正风格化的教师善于在不断的实践丰富改善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风格在变化中保持常新,否则风格化也会失去生命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那样: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
风格化更不是一味求奇,求新,求惊世骇俗,求所谓特立独行。
比如抒情的风格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常用,但若过滥过多恐怕就会显得矫揉造作,不是抒情而是煽情,反而得不偿失。
可见风格化要把握好一“度”字。
三 教师课堂语言构成的技术分析
这里所说的课堂语言构成是从语言学,语义学,修辞,词汇,语音等诸方面等对课堂语言的构成要素加以分析,从而对优秀的科学的艺术的风格化的课堂语言的技术特征进行总结,以便于在教学中从这些方面加以提高。
(一)句子:
课堂语言是为了传授学科知识并体现能力。
教师选择恰当的句式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如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这也是从语气加以区分。
)可以结合教学步骤应用恰当句式。
例如用逻辑严谨的陈述句进行推理论证;用疑问句深化知识点;用反问句加强印象或者引导教学内容的过渡,承上启下;用感叹句抒发情感,贯注老师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德育;用祈使句推动教学程序。
优秀的教师总是通过恰当的句式选择来组织教学。
又如从句型结构看,有单句,有复句,也有复杂的句群。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特色选择设计不同的句型。
如果通堂都是以单句为主,就会显得单调乏味,缺乏变化。
反之如果复句过多,甚至大量使用句子关系复杂的句群,则可能会显得冗长拖沓,影响学生的理解。
多种形式应该适当结合,使句式句型富于变化而又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当然,还是应该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
(二)词汇:
句子是词的汇合。
有了合适的句式句型,还要有恰当,准确,生动,贴切的词汇,才能体现老师的教学思想。
所谓辞不达意,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词不达意。
有语言学家称:
“在众多的词汇中,真正能表达你的意思的词其实只有一个。
”
汉语中词汇极为丰富,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凭借自己高度的职业敏感捕捉到最为传神的哪个词。
例如某老师在谈到安阳忝列我国七大古都的名实不符时说:
“咱安阳硬“挤”进了七大古都的队伍。
”一“挤”字儿的生动传神,尽现无遗。
又如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一穷二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时说:
“十一亿人民九亿农民手工工具搞饭吃。
”谈到了我国当前人口多,农民多,生产力低下,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国情的基本特征,全句每一个词都恰到好处,言简意赅。
又如利用反义词加深印象。
如马克思在谈到拿破仑三世和拿破仑一世的历史地位比较时说:
“伟大伯父的卑小侄子。
”
运用适当的成语,典故甚至是俚语和流行用语,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够简化,深化,形象化所教知识。
有位物理老师在讲到一道文字表述很少但难度较大,运算较繁,拐弯较多的题目时为引起同学的注意用成语“静水流深”来概括该题特征,收效明显。
这方面文科的老师可以更有作为,如有历史老师在谈到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形容其“心太软”,谈到国民大革命我党的失败原因时形容为“该出手时没出手。
”
活学活用他学科的专门词汇有时收效尤为巨大。
如政治历史老师用物理学上经典力学词汇,“力”,“合力”,“功”,“负功”等分析不同阶级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作用。
用数学上的“集合”,“真子集”,“补集”,“并集”,“映射”,“一一映射”等表述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表面是借鉴学科词汇,其实更是借鉴学科思想。
总的说来,词汇的选择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三)修辞:
修辞可谓多矣,常用的如比喻,借代,排比,对偶等。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恐怕不少是修辞出了问题。
老师善于修辞,精于修辞但又不滥用修辞定会使教学增色不少。
如比喻:
“像一只被母鸡捉住的狐狸那样害羞”(雨果),“像一只刚下过蛋的母鸡般自豪”(马克思)。
又如列宁在评价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莎·卢森堡时说:
“罗莎·卢森堡是德国无产阶级的一只鹰,尽管这只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鸡们却永远也飞不了鹰的高度。
”既指出罗的一些幼稚之处,又肯定了她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并讽刺了那些小资产阶级的“鸡们”。
这种语言真是优美之极,辛辣之极。
又如借代,记得某次我校刘醒龙老师讲课,说假如你有五个馒头,一秒钟吃一个,问几秒吃完?
生答五秒。
又问以初速50m/s竖直上抛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加速度计10m/s2,问小球几秒到达顶端?
又问小球几秒回到出发点?
就这样一加借代,巧妙地揭示了速度和加速度的物理关系,浅显易懂,突破了教材难点。
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加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这一抽象表述的物理含义。
排比在课堂语言中则更为常用,无须赘述。
修辞可使教学简化,深化,巧妙化,生动化,形象化,不可不用,但也不可滥用,否则有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之感。
(四)情感:
课堂语言应饱含老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深厚情感,这已经超越了语言问题而深入精神实质了。
有时情感的投入甚至决定了教学的成败。
固然教学的本质是把学科的知识,方法,规律传授给学生,但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也能感到学科特有的学科美,使他们在真善美的境界中成长,这应该说是教育教学的高境界了。
这当中,老师的情感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传达出自信,乐观,坚强,向上的情绪和性格特征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
不止利于教书,更有利于育人。
试想,若老师完全把自己置身于教材内容之外,只做客观主义的介绍或空泛说教,面无表情,冷若冰霜,学生又怎能全身心地投入呢?
记得去年河南省中青年教师历史优质课大奖赛上,来自开封十中的一位年轻历史教师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讲到专制国王的残暴时情感低沉、压抑、愤怒,讲到内战反复时时而低落,时而高昂,当讲到革命高潮,处死国王时,则以高亢的情感喷发如涌。
当时全场数百名师生纷纷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情感投入源于对学生,对教材,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来不得半点的矫揉造作,例如我校的韩辉老师讲地理课时,学生时刻能感受到老师对科学,对人生,对世界的发自内心深处流露而出的既深刻又自然的热爱,这就为情感的投入奠定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五)语言本身的音量、音高、音色和语速、语调、语气等汇合而成的语言的节奏和韵律问题:
音量,音高,特别是音色问题属于声学问题,和个人先天的嗓音条件有很大关系,但也可后天予以一定程度的改善。
语速,语调(包括重音的变化),语气等汇合成的节奏和韵律则可以后天逐步的培养训练。
音量以多大为宜?
不宜过大或过小,以最后一排同学能够毫不费力的听清为宜。
有老师音量忒小,如莺歌燕语,后排同学须全力倾听,久之必然疲惫。
有老师音量则如雷贯耳,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音高,激烈处宜高音,舒缓时宜低音,突出重点和难点时则经常变换高低音,引起学生的注意。
忌讳全场统一女高音,或男低音,前者易使听者疲倦,后者则易使人昏昏入睡。
音色较难改变,所谓音域宽广,音色灿烂是演员标准,老师大不可吊嗓苛求。
如我校李克宇老师优美匀称的中音,付宏老师浑厚典雅的中低音,恐怕我们这些男尖音们永远只能艳羡而已。
但音色还是能够加以适当改善的,否则刺耳的金属般的铿锵声怕没人爱听。
语速,当快则快,当慢则慢,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若快则如倾盆大雨,学生没有思考时间;慢若老牛破车,学生必然昏昏欲睡,甚至酣然入梦。
语调宜富于变换,有老师为高亢型语调,语调一直高亢激昂,久则学生易浮躁。
有老师属抑制性语调,语调一直平铺直叙,低沉平缓,久之学生可能东张西望,神不守舍,乃至交头接耳。
理想的语调属变换型语调,抑扬顿挫,轻重强弱恰到妙处,虽称不上大珠小珠落玉盘,但富有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是显而易见的。
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映适时调整语调。
重音放在最合适的应予强调的位置,自然而然的突出教学重点和陈述重点。
但也有的老师别出心裁地把重点处理成轻音则是为了有意引起学生的注意。
法无定法,律无定律,因人因时而异。
四 教师课堂语言的改善途径:
课堂语言是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加以改善的。
教师课堂语言的训练和改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不揣鄙陋谈一谈自己的个人浅见。
(一)提高思维能力:
提高思维能力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源泉和本质所在。
语言的本质就是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语言特征其实是思维特征,语言风格其实是思维风格。
(当然,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目前仍是认识学的一个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思维比语言更活跃,更丰富,更超前,更复杂,它存储和实现的途径不仅仅是语言。
但它只有在借助了语言这个强大有力的第二信号系统后才能完善,强大。
)因此,思维的清晰,科学,逻辑,活泼,机智等无数特征直接反映在语言能力的表现上。
所以有语言学家称:
“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语言。
”(不可否认,有人思维发达但口头语言并不丰富,如许多科学大师。
但科学大师们特定的语言形式特别发达,如数理语言等。
)
思维力包括,分析力、判断力、综合力、比较力、创造力以及系统化等。
如果这些思维力强大而发达,反映在课堂语言上必然逻辑严谨,论证有力,富于变化。
那么如何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维力呢?
仍是认识论的一个难点问题。
但就中学老师而言,首先可以通过钻研本学科较为精深的问题来加深思维的深度。
使自身的学科思维深度远远超过学生,才能在课堂语言上表现出学生所想象不到的高超语言形式。
虽然大学都学过系统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但这些东西老化退化极快,如果长久不追踪学科先进思维,久而久之教师的学科思维深度就会下降,流于匠人水准,思维深度的下降必然带来语言表达的浅薄。
可能本准备给学生一瓢,却发现自己也就只有一瓢而已,结果只能给学生半瓢。
不仅导致思维能力未能有效贯输到位,而且语言表达也会捉襟见肘。
看似语言欠缺,实为思维肤浅。
提高思维的深度并非是给学生拔高难度,而是从更高,更深、更新的角度去分析中学现行知识,是方法而已。
思维深度的改善会使课堂语言更加得心应手。
例如上述刘醒龙老师的语言借代其实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另外也可在思维的广度上着手。
思维宽广,才能语言丰富。
教师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就扩大了思维面,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单一思维的误区。
表现在课堂语言上就丰富多彩了。
例如韩辉老师课堂语言之所以多彩多姿,其实是因为他本人的思维广度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地理学科,新词,新的修辞方法,新的学科词汇借鉴层出不穷,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另外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必然反映在课堂语言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上。
善于联系,善于类别,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思考问题方式必然带来相对应的课堂语言形式。
创造性思维带来创造性的语言,新思维产生新语言,可能会使课堂语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例如多学科协同思维必然带来极富魅力的多学科协同语言。
必须指出的是,课堂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僵化的语言必然不利于甚至箝制思维的发展,而良好的语言习惯会使思维更趋科学化。
总的说来,要想具有科学、灵活、幽默、严谨的课堂语言,必须首先有一个发达的思维着的大脑。
这样,课堂语言才能获得春天和生机。
而获得生机的语言又使思维更有序、更系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从读书中丰富自己的语言艺术:
读万卷书,知识丰,思维强,语言活。
语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实同理,“读书破万卷,张口也有神。
”一般说来,语言技巧高超的人也是读书多的人,如毛泽东。
(当然,也有多读书而短于口头表达者,但其可能长于书面语言。
)
我个人认为,经典作家(马恩列毛)的论著是学习语言艺术的宝库。
他们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运用语言的大师。
例如列宁在称赞马克思的《资本论》时指出:
“在理论上,像钢铁那样坚密,利刃那样锋利;内容上,像海洋那样渊博丰富;语言上,就像它的真理那样健全,美丽,动人。
”从经典作家的论著中我们不仅能够掌握认识和分析世界的思想武器---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能够学习到如何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明白晓畅。
从读书中学习语言,还应该从文艺著作中汲取语言艺术的精华,如诗歌,小说,戏剧等(这些文科老师不能不加以注意,理科老师也可参考。
)毫无疑问,如果一个语文老师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大量戏剧,那他的课堂语言必然不会呆板凝滞,枯燥单调;如果熟悉海明威的小说风格,那他的语言可能会变得含蓄深刻,简洁锐利;如他熟知屠格涅夫的作品,他的语言就可能明净和谐,优美宁静起来。
又如历史老师在讲述法国大革命前熟读了雨果的《九三年》和狄更斯的《双城记》,那讲起来可能就不会简单地枯燥处理教材,而是更多一分情感投入了。
至于诗歌,包括古诗,古词,新诗的阅读可以使我们课堂语言的内在节奏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
另外,教师适当阅读一些语言学的有关书籍,如王力著《语言学》,以及《现代汉语》等,了解语言学的一般规律,在课堂语言组织时自觉地遵循这些语言的基本规范,对于自觉,合理地改善课堂语言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三)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课堂语言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身的课堂语言水平,还是一要学习,二要实践。
前者是借鉴,为我所用;后者是创造,自我提高。
学习老教师的语言艺术,老教师在课堂语言的多与少,广与精,深与浅,静和动的辨证关系的把握上历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是我们学习的最好素材。
当然学习不仅仅是模仿,但有时模仿确实是学习中关键的一步。
试想,如果连模仿的能力尚未具备,何能奢谈创造自己独有的模式?
正如我们反对“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可事实是,要想克服满堂灌,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满堂灌才行。
模仿更不是照搬,忌讳邯郸学步。
向学生学习是为人师者容易忽略和漠视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最少现成模式的束缚,具备活泼性和创造性,勇于向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言风格上能够贴近时代。
更为常见的是时时处处在生活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生活就是工作的延伸,点点滴滴都能从某个方面促进教学语言的改善。
例如,对计算机的了解就可大大地丰富和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
比如形容使用方法比较陈旧:
“还停留在DOS时代”;形容学生考虑问题思维敏捷:
“奔腾II速度”(慢则为286速度。
);善于在在不同的知识间构建联系形成整体:
“WIN95工作方式”;课堂信息容量的大小:
“高密或低密”;思维和语言表达不清晰:
“大脑应予格式化”等等。
这种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活泼、幽默且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向广播,电视,电影学习语言,学习转折、停顿、悬念、包袱等等。
更为关键的是实践,实践比理论更丰富、更复杂、更微妙何止万千倍!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有计划地设计不同的语言形式,从语句、词汇、修辞、音量、语调等方面都做出精心的准备,而后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再根据落实的课堂反馈予以及时的调整和丰富,这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的不断付出艰苦劳动的系统工程。
但只要我们真正去做,必定收获甚丰。
综上所述,教学课堂语言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它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
提高课堂语言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平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结语:
当我终于结束了这篇繁琐拖沓,沉闷乏味的文章时,我突然对它通篇的人云亦云、缺乏新意而深恶痛绝。
当初我怀着极大的热情去组织和构思它,但在写作的过程中热情逐渐被厌倦所取代。
能把它打印出来我应该感谢纸张的廉价和印刷术的进步。
我深深地感到:
当语言形成之时,就是思想的结束之时。
最后让我以这样一段话作为全文的结语:
培育人的事业是世界上最复杂、最艰巨同时又最伟大、最美丽的的事业,因为她的工作对象是形形色色,丰富异常的人的灵魂世界。
而所有教育者的失败几乎都源于这样一种信念:
施教者把自己放在了永远正确的立场上。
真正的成功不是成功本身,而是不断的探索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