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9419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88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docx

《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docx

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背景篇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时事背景

我国商业领域自1992年对外开放,十三年来,城市商业取得长足发展,到2004年底,商业领域共利用外资约30亿美元,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264家,其中依法批准的76家;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批发、零售业于2003年12月11日允许外方控股,于2004年12月11日允许外方独资。

我国商业领域的过渡期将于2004年12月11日结束,届时我们对外资商业的准入将基本取消地域、股权和数量的限制。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国际大型商贸流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他们通过开设新店、兼并和联合等形式迅速开拓市场。

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排名前50位的零售商,约80%已进入中国市场,外资商业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已占有3%左右的比重。

根据对全国27个城市的统计进一步表明,外方投资的“大卖场”所占比例已高达23%。

商贸全球化对六安传统商贸业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会促使六安市现有的商贸企业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对外开放总体上仍处于发展期,国内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市场份额上,仍占绝对主导地位。

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总量不是很大,但是结构性的矛盾值得关注。

在业态上,主要集中在"大卖场"。

据统计,外商投资的大型综合超市占同类业态的23%以上。

在地域上,60%以上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大城市。

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的投资主要来自于非国有部门,大部分是商业之外的投资者,受利益的驱使,相当一部分投资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商业网点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布局不合理。

东部多西部少,老城市多新城市少。

二是业态结构不合理。

大型百货过剩,新型业态发育缓慢。

三是经营者店址选择、经营定位的科学性比较欠缺,社会资源浪费大。

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加快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二、政策背景

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2]44号),要求大中城市尽快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同时在《“十五”商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将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行听证制度作为推动城市商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流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003年1月24日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贸易[2003]83号),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商贸主管部门在抓好省会(首府)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同时,应着手辖区内其他设区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工作。

商务部、建设部于2004年1月25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通知要求各地级城市在2004年12月底前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及依法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

2005年3月安徽省商务厅下发了《关于尽快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皖商建字[2005]11号),2005年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联合下发《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通知要求在2005年前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到期仍未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原则上不得再批准新的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

从上述通知与编制规范来看,新一轮的网点规划应重点做好三个层面的内容,即:

网点发展规模预测、空间结构布局、业态结构布局。

综上所述,《六安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势在必行,由于机构变动等种种原因,六安市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地级市之一,省商务厅要求我市在2005年底前完成,并要求在深度、内容、理念上都必须有所突破。

加之商业网点规划是近年来新的规划课题,各方均在摸索,没有成熟和规范的经验可借鉴,时间紧,任务重。

三、编制背景

商贸流通业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窗口,商业网点是城市商贸业的重要载体。

搞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有利于商贸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历史上是战略要地,商贾云集。

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

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门户,皖西中心城市。

古时赞曰:

“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

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

撤地建市以来,六安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商贸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也暴露诸多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六安中心城市,以适度超前的城市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未来的十年正是六安市高速发展的十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宁西铁路的建成通车、沪汉蓉高速铁路的建设、商景高速、六武高速的建设,使六安市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现,在皖西地区乃至大别山区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得到了提升,六安市正在加快融入省会合肥的经济圈,承接辐射,服务中原。

为此,六安市政府于2003年重新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新一轮规划明确了“七纵七横加三环、两带三区四广场”的城市空间结构。

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45万,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60万。

根据市有关部门要求及与城市发展协调同步,本轮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以最新版的《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为依据,规划区范围与新版的总体规划一致。

为了建立与六安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商业网络体系,解决商贸流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和规范六安市市区商业网点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服务于六安市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发挥商业对六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章商贸发展趋势

认清六安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背景,研究未来城市商业发展轨迹,必须首先掌握国内外商贸流通业的变革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

一、国际商贸流通业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和经营观念更新,国际商贸市场经历了传统商贸市场到现代商贸市场的转变。

国际商贸流通市场发展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

——趋势一:

世界商贸向国际化、一体化、有序化方向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世界商贸在世贸组织推动下,向国际化、一体化、有序化方向发展。

国际化的表现在开放市场,凡加入世贸组织的成员,必须全方位开放市场,体现市场国际化;一体化,首先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

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然后逐步向全球市场一体化过渡;有序化,在世贸组织内通过多边贸易谈判达成贸易总协定,在总协定的约束下,各国商贸向更加开放和有序化方向发展。

——趋势二:

市场竞争势态向高速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各国为驾驭市场的竞争力,国际商贸流通市场出现高速化、联合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一些有实力的跨商贸企业、大型批发市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组建连锁跨国集团,向全球市场扩张。

中小商贸企业、本国、本地商贸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与国际大资本抗衡,以联合方式,组建共生互利的新型一体化商贸联盟。

一些有实力的大型工业集团,为了获得稳定的市场,也逐步向流通领域渗透,建立生产销售一体化的集团。

一个商贸、工贸、农工贸一体化的各种连锁企业蓬勃发展,如美国沃尔玛集团和日本的丰田集团。

——趋势三:

市场建设和商贸流通业态向多样化、连锁化、物流化方向发展。

国外,特别是欧美、日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商贸流通市场经过三、四次产业革命和近百年的发展,到目前商贸批发、零售、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相当发达,经营业态呈多样化格局。

据统计,美国各类业态销售市场比例为:

超市占6%,百货店占63%,便利店占1.1%,家居服务中心占63%,仓储式俱乐部占6%,专卖店12%,超级购物中心占8.3%服装店占3.3%药品店占7.8%,邮购占3.4%三大店(sears,penny,wards)占4.3%。

国际市场占4.4%。

无论何种业态,基本上都采用连锁经营方式,连锁经营成为美国零售业的主要形式。

欧美和日本等国零售业也由百货形式转向大型超级市场和购物中心及连锁店。

国外发达国家批发业,已由传统商品批发形式向新兴批发方式转化,重要的大宗商品转向期货交易,一般大宗商品由传统的集散式批发市场自由交易转向拍卖交易、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

随着零售业走向集约式连锁经营,批发业由为生产商产品分销服务转向零售业物流配送。

传统的批发业相对萎缩,新兴的以物流为中心的批发业扩展。

商业加工、物流配送、市场服务是未来批发业的主导方向和主要业务。

批发业与交通运输和邮电信息业紧密结合,批发业与厂商、零售业相互渗透是未来商贸流通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趋势四:

市场设施与管理手段向简约化、人性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度、高效益的社会。

商贸市场一方面以自动化、大批量和简洁、宽敞的购物空间,为大众化的日用品和食品开设高效、廉价、量大的实惠型购物环境。

如超级市场、仓储式大卖场、大众便利店等;另一方面,商贸市场以环境豪华、舒适、服务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高级商品交易所和购物中心方向发展。

各种大型的市场设施因服务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向简约化、人性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管理运作手段上,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走向商业自动化和电子数据化。

二、国内商贸流通业发展趋势

——趋势一:

外来资本的影响了零售业的格局。

中国商贸流通市场体系是在计划经济商业体制基础上逐步发展建立的。

中国市场经济经过20多年发展,虽然取得重大突破,但与国际经济发展相比,还十分落后。

中国加入世贸后,市场竞争加速,近几年出现国外商业资本抢滩零售业市场的局面。

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速零售市场竞争,在国外商业资本影响下,我国的零售业开始走向连锁化经营。

未来中国的零售市场向多业态的连锁商店发展。

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连锁百货店、连锁便利店、连锁专卖店等在网点布局上分三个层次,在居民小区、居民院、居民村内,小型专卖店、小型超市、便利店、平价店星罗棋布;社区街道,将会出现专业商业街、大中型超市、大中型专卖店,在城市繁华中心商业街,将出现大型购物中心、超大型超市、专卖店、专卖店等。

城市中的农贸市场将逐步实现超市化经营。

——趋势二:

批发市场向多元化、多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未来的批发市场向三个方向发展。

城市中现有批发市场大多数是初级市场,其发展方向是:

零批合一的货仓式大卖场,少数辐射能力较强、规模较大的市场提升现代化程度向中、高级批发市场过渡。

未来的中级批发市场是一种集分销交易、商品分级加工、储运配送一体化的分销物流市场,是以物流配送为主导的商贸分销服务市场。

未来的高级批发市场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向期货市场过渡、另一种是向大型拍卖市场和物流中心过渡。

这种市场以展示拍卖交易为主导业务,对经济拉动影响较大,能形成市场价格中心。

——趋势三:

功能结构逐步完善,市场形态向多元化演变。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

国内通常将市场分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大类。

就市场体系而言,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网络体系。

从空间形态上分为有形市场、影子市场、无形市场;从功能结上分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支撑要素市场;从时间动态上分为现实市场、潜在市场、未来市场。

只有从时空上、功能结构上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大厦才能建立。

三、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趋势

——趋势一:

长三角领跑和中部崛起。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之间对有限生产要素和市场空间的争夺更趋激烈,区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面临新一轮的洗牌。

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将继续领跑全国,尤其是高层次商业商务、新型业态等方面继续升级和创新,同时一些传统商业将向包括六安在内的长三角毗邻地区扩展。

六安要把握这些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的分工合作,大力引进长三角的资本、技术推动当地的商贸业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把实现中部崛起作为我国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地处中部的六安,要把握国家政策带来的机遇,积极创新,力争在此过程中快速崛起,成为皖豫鄂交接地区的区域商贸业竞争的获利者。

——趋势二:

融入合肥城市圈。

今后一个时期,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将进一步成长为安徽的增长极,对周边地区的极化效应继续加大。

作为省域二级城市的六安在融入合肥城市圈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共同发展,引入合肥高层次商业要素推进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努力减少合肥影响力扩展过程中对六安城市商圈的挤压效应,努力通过形成特色高效的城市商业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

——趋势三:

与周边城市竞争更加激烈。

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

和周边城市一样,今后一个时期,六安正进入工业化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和服务业比重迅速提高的发展新阶段。

各地围绕资源、市场和投资环境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以规模和功能为基础的城市竞争十分明显,城市对区域经济的极化效应进一步增强,作为城市重要功能的商贸流通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筹码。

为此,六安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才能在与淮南、安庆、河南南部等周边地区的商业竞争中获得优势,才能扩大自身的商圈,奠定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商业中心城市。

特别是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市区范围内主干公路网的强化,六安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将有增强的趋势。

——趋势四:

区域范围内的商业吸引力多极化。

由于历史上六安市域长期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地域,六安市行政地域形成较晚,因此六安城市的影响范围不能够达到整个行政范围,周围县受到外部城市影响较大,如寿县为淮南所吸引,舒城为合肥所吸引。

根据六安、合肥与淮南的吸引区划分研究,六安城市的吸引范围仅为市域的中部和西南部,包括金安、裕安、叶集、金寨、霍山的全部以及寿县、霍邱的南部。

六安只有增强城市商业的竞争力,强化城市和辖区内各地的交通便捷性,才能真正将商圈范围充分扩展,否则六安传统的商圈将会因此受到外界挤压。

面对上述发展趋势,作为安徽西部的重要城市,六安商贸业发展的关键是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和特色专业市场的辐射功能,进一步整合资源、凸现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实现有机融入长三角、乃至中国,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状篇

第三章城市概况

一、区位概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为皖西地区中心城市。

界于东经115°20′~117°14′、北纬31°01′~32°40′之间,东邻省城合肥市和巢湖地区;南接安庆地区和湖北省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河南省商城、固始毗连;北接淮南市并与阜阳地区隔岸相望。

东起舒城县舒三乡的太平村、西至金寨县西河乡余家湾,宽176公里;南自霍山县太平乡的挂龙尖、北至霍邱县朱港,长179公里。

市域面积1797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9%。

江淮分水岭,由西南向东偏北横贯本区,属于淮河流域面积14912平方公里,长江流域面积3064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六安地区建置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

据史书记载,夏属皋陶后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

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故六安又称“皋城”。

至西周,境内形成英、六、蓼、群舒诸方国。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

秦属九江郡。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目,“六安”之名沿袭至今。

三国时由魏控制。

两晋时,分属豫周的安丰郡,扬州的淮南郡、庐江郡。

隋时,分属淮南郡和庐江郡。

唐时,分属寿州和庐州,其间置舒城县和盛唐县。

两宋时,大致与唐相当。

元末,始设六安州。

明时,北属寿州、南属六安州。

清初,属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辖的寿州和六安州。

江南行省改为江苏、安徽两省后,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的六安州。

中华民国初年,寿县、霍邱属安徽省淮泗道,其余县区属安徽省安庆道。

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县一部分)和英山、罗田、商城五县成立工农民主政权,曾称“五星县”。

1940年,改称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区专员公署,隶属皖北行署。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安专区辖境未变。

1952年2月4日,增领肥西县。

4月12日,皖北行署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六安专署隶属安徽省。

1958年6月21日,肥西县划归合肥市,7月12日增领庐江县。

1961年4月13日,肥西县复由合肥市划入六安专区管辖。

1965年7月14日,庐江县划归巢湖专区。

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辖境未变。

1978年9月23日,成立六安市,隶属六安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6月7日,肥西县划入合肥市,管辖舒城、金寨、霍山,六安行署领一市(六安市)六县(六安、寿县、霍邱、霍山、舒城、金寨、霍山),延至1985年。

1992年12月,六安市与六安县合并,称六安市(县级)。

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六安撤地设市,原县级六安市分设为金安区、裕安区。

2000年3月,省辖六安市正式成立。

、现状人口规模

六安市为安徽省辖市,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全市188个乡镇、8个街道。

六安市域土地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占安徽省土地总面积的34%,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总人口675.1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2%。

有29个民族,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占0.7%,以回族居多。

其中,六安市区规划土地总面积399平方公里,2005年建成区总面积35.7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36万人。

、社会经济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1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03.93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25.68亿元,增长12.6%。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5054元(折合61l美元)。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lO.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6.1:

29.4:

34.5变化为2005年的26.7:

33.5:

39.8。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65元。

从业人员稳定增加。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81.1万元,比上年增加1.4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232.8万人,减少2万人;第二产业66.1万人,增加1.6万人;第三产业82.2万人,增加1.8万人。

年末在岗职工20.99万人,比上年增加0.23万人;城乡私营企业4236户,从业人员达5.83万人;个体工商户11.78万户,从业人员达29.86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优,工业、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不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不足,支柱产业不壮;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形成;财政增收压力较大,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5.4%,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增值税增长65.6%,营业税增长23.9%,企业所得税增长14.1%。

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

全年财政支出39.2亿元,增长20.9%,其中基建支出增长19.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4.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4.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25.9%。

“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2%。

市场销售活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2亿元,增长17.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1.2亿元,增长10.8%。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5亿元,增长92.0%;餐饮业零售额12.8亿元,增长11.5%。

“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2%。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全年进出口总额1.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7%。

其中,出口1.79亿美元,增长63.1%;进口701万美元,下降14.5%。

“十五”时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达5.73亿美元,其中出口5.44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1.2%和21.4%。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2家;利用外资5375万美元,增长22%;实际到位1497万美元,增长26%。

旅游业快速发展。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63万人次,增长24.6%。

旅游总收入12亿元,增长33.5%。

其中,旅游外汇收人192万美元,增长6.7%;国内旅游收入11.8亿元,增长34.0%。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35.7%。

其中,城镇项目投资72.0亿元,增长44.7%;农村投资25.6亿元,增长45.0%。

‘‘十五,,时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8亿元,年均增长20.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535元,增长12.9%。

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7810元,增长28.0%,按可比口径,实际增长13.2%。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8.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76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5元,增长6.5%。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十五”时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年平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2005年末,全市有15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21万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有21.3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6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4.17%。

表3-1六安市1995~2004年经济状况总表

项目

单位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总人口

万人

655.65

662.11

664.88

667.75

66950

675.14

681

非农人口

万人

93.57

95.14

96.86

96.86

98.02

*

*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79.1

170.90

180.61

196.23

209.07

253.10

312.8

其中

第一产业

亿元

71.02

64.01

64.78

70.31

64.84

80.03

83.21

第二产业

亿元

48.35

53.92

57.22

62.10

72.17

87.73

103.93

第三产业

亿元

47.56

52.97

58.61

63.82

72.06

85.34

125.68

工业总产值(现价)

亿元

225.82

193.18

119.64

78.88

84.14

*

*

农业总产值(现价)

亿元

127.23

118.77

77.86

78.66

130.88

115.9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68.73

73.48

77.86

83.32

89.09

99.7

119.4

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

148202

149607

1300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