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9153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方剂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方剂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方剂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方剂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习.docx

《方剂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习.docx

方剂学习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炙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病机】风寒束表(主),肺气不宣(次)。

【治法】《内经》: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

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

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大枣枚生姜甘草炙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病机】风寒客表,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调和营卫:

是指能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疗上可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纠正这种营卫不和的状态。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

外感风邪,风性开泄,卫气因之失其固护之性,“阳强而不能密”,不能固护营阴,致令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恶风发热、汗出头痛、脉浮缓等;邪气郁滞,肺胃失和,则鼻鸣干呕;风寒在表,应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故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调正兼顾为治。

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

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

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综观本方,药虽五味,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本方证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发汗?

盖本方证之自汗,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

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

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

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止。

为了区别两种汗出的不同性质,近贤曹颖甫称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汗出为“病汗”,谓服桂枝汤后之汗出为“药汗”,并鉴别指出: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

”(录自《经方实验录》卷上)此属临证有得之谈。

本方的治疗范围,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及后世医家的运用情况来看,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而且还运用于病后、产后、体弱等因营卫不和所致的病证。

这是因为桂枝汤本身具有调和营卫、阴阳的作用,而许多疾病在其病变过程中,多可出现营卫、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正如徐彬所说:

 “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金匮要略论注》卷上)这是对本方治病机理的高度概括。

【类方比较】麻黄汤&桂枝汤

桂枝汤芍姜枣发汗力弱,调和营卫

桂草辛温解表表寒证

麻黄汤麻杏发汗力强,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虚证——汗出恶风,脉浮缓。

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病机】风寒湿邪外袭,热蕴于里。

【治法】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解】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

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

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

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

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

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根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

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

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正如《顾松园医镜》所说:

“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原书服法中强调“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明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对后世颇有启迪。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半夏桂枝五味子甘草炙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病机】风寒束表,(主证)表里同病,水饮内停。

(兼证)表证为主。

【治法】散寒解表,温肺蠲饮,(平喘止咳)。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

“形寒饮冷则伤肺”。

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

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宜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甘草炒  陈皮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病机】风邪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治证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咳仍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因解表不彻而其邪未尽,故仍咽痒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

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

方中紫菀、百部为君,两药味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皆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

桔梗味苦辛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白前味辛甘性亦平,长于降气化痰。

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为臣药。

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用。

综观全方,药虽七味,量极轻微,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

正如《医学心悟》卷3中所说: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故对于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加减运用得宜,均可获效。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

【病机】风热袭表,热毒偏盛。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风热表证)

邪留肌表—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邪毒上攻—咽痛;

热灼津伤—口渴;

风热犯肺—咳嗽;

【方解】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

汗不畅;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入,上犯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风热搏结气血,蕴结成毒,热毒侵袭肺系门户,则见咽喉红肿疼痛;温邪伤津,故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均为温病初起之佐证。

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

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二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是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药俱为臣药。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同为佐药。

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

本方所用药物均系清轻之品,加之用法强调“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

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运用】

1.《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表证。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3.临证加减:

常用治风热邪在卫分的病症:

4.名词术语解释:

制性存用

制性存用:

指在方剂配伍中,一味药物的药性被其他的药物所制约,但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银翘散中之荆芥。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病机】风热犯肺,肺气不宣。

(邪轻病浅)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本方证为温热病邪从口鼻而入,邪犯肺络,肺失清肃,故以咳嗽为主症;受邪轻浅,可见身不甚热,口渴亦微。

治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中桑叶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动,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共为君药。

薄荷辛凉,疏散风热,以助君药解表之力;杏仁苦降,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与杏仁相合,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而能止咳,是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三者共为臣药。

连翘透邪解毒;芦根清热生津,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相伍,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降,则表证解、咳嗽止。

   本方从“辛凉微苦”立法,其配伍特点:

一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一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

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用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二三日后,气粗似喘,是气分热势渐盛,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若咳嗽较频,是肺热甚,可加黄芩清肺热;若咳痰黄稠,咯吐不爽,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以清热化痰;咳嗽咯血者,可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凉血止血;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兼咽喉红肿疼痛,加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屑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4.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凉轻剂”,故肺热甚者,当予加味后运用,否则病重药轻,药不胜病;若系风寒咳嗽,不宜使用。

由于方中药物均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病机】外感邪气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喘咳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表邪化热,壅遏于肺之喘咳证。

热邪熏蒸—身热不解,脉浮数;

肺失宣降—咳逆气急,甚至鼻煽。

热灼津伤—口渴;

热壅于肺,迫津外泄—汗出;

热闭于肺,毛窍闭塞—无汗。

【方解】本方证是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风热袭表,表邪不解而入里,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内外,故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故咳逆气急,甚则鼻煽。

若表邪未尽,可因卫气被郁,毛窍闭塞而无汗;苔薄白,脉浮亦是表证未尽之征。

治当辛凉透邪,清热平喘。

方中麻黄辛温,开宜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

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以宣肺为主,一以清肺为主,且俱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共用为君。

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

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是相制为用。

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与麻黄相配则宣降相因,与石膏相伍则清肃协同,是为臣药。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相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为佐使药。

四药合用,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宣肺与降气结合,以宣为主。

共成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

本方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学时应用心体会。

   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俱用麻黄、杏仁、甘草而治喘咳,但前方主治之喘咳。

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故以麻黄配石膏,清热宣肺为主,兼以解表祛邪;后方主治之喘咳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故以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为主,兼以宣肺平喘。

二方仅一药之差,功用及主治证病机却大相径庭,仲景精于遣药配伍,于此可窥其一斑。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

因石膏倍麻黄,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伤寒论》原用本方治疗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

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但见邪热壅肺之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皆可以本方加减而获效。

   对于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现身热烦躁、咳嗽气粗而喘属疹毒内陷,肺热炽甚者,亦可以本方加味。

   2.加减变化 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4.使用注意 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方解】本方证乃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

外感风寒,本应恶寒较甚,而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为寒郁肌腠化热所致。

·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

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

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

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

治宜辛凉解肌,兼清里热。

方以葛根、柴胡为君。

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既为“解肌要药”(《明医指掌》卷1),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

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

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

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

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本方的配伍特点:

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

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热表证之方,当有区别。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太阳风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微洪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增强发散表寒之力,值夏秋可以苏叶代之;热邪伤津而见口渴者,宜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生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见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者,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功。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4.使用注意 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桔梗茯苓人参甘草

【病机】风寒湿邪外袭肌表;正气虚弱(气虚)。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而外感风寒湿邪之证。

风寒湿风寒客表—憎寒壮热,无汗,脉浮。

邪外袭风寒犯肺—咳嗽有痰,鼻塞声重。

湿滞经络—肢体酸痛,头项强痛。

正气不足(气虚体弱)—脉浮而重取无力,(气短体倦)。

【方解】本方证系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

风寒湿邪袭于肌表,卫阳被遏,正邪交争,故见憎寒壮热、无汗;客于肢体、骨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犯肺,肺气郁而不宣,津液聚而不布,故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按之无力,正是虚人外感风寒兼湿之征。

治当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

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

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

生姜、薄荷为引,以助解表之力;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

方中人参亦属佐药,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综观全方,用羌独活、芎、柴、枳、桔、前等与参、苓、草相配,构成邪正兼顾,祛邪为主的配伍形式。

扶正药得祛邪药则补不滞邪,无闭门留寇之弊;祛邪药得扶正药则解表不伤正,相辅相成。

   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意即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

此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正气未虚,而表寒较甚者,去人参,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气虚明显者,可重用人参,或加黄芪以益气补虚;湿滞肌表经络,肢体酸楚疼痛甚者,可酌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咳嗽重者,加杏仁、白前止咳化痰;痢疾之腹痛、便脓血、里急后重甚者,可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4.使用注意 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

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第二章泻下剂

【定义】凡以泻下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为泻下剂。

属于“下法”的范畴。

【功用与适应范围】泻下剂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所以可以用于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积,大便不通或寒积、蓄水证等。

【分类】由于人体素质有虚实的差异,症候表现有热积、寒积、燥积、水积的分别,因此立法用方亦随之不同,在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本类方剂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注意事项】

1.表证未解,里(实)证未成者,不宜使用泻下剂。

如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

2.有兼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

如兼有淤血者,应配合活血祛瘀之品;兼有虫积者,应配合驱虫药同用。

3.泻下剂除润下剂较为和缓外,其余均属于峻烈,故孕妇、产后、月经期以及年老体弱,病后津伤及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尤其是对孕妇。

体弱者,必要时可考虑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

下剂易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4.调饮食,忌进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5.苦寒泻下剂大多易于耗伤“胃气”,又伤“正气”,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

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产生,在使用本类方剂治疗疾病时,一般维持在3~4次/日为宜。

病情控制后应该减少攻下药,并酌情加入健脾和胃的药物,攻补兼施,防止攻伐过度。

第一节 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三

【病机】热邪、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本方为治阳明腑实证的主方。

其成因系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