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附答案.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附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9《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_9_《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学校: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
1.划线字注音、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A.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筐)蹴(cù用脚践踏)
B.苟得(gǒu如果)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C.不辟(bì通“避”,躲避)勿丧(wùsàng不丢掉,不遗失)
D.羹(gēn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食品)奉(fèng侍奉,伺候)乡(xiàng通“向”,从前)
2.“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人皆有之B.得之则生
C.蹴尔而与之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义”是孟子常用的一个概念,是用来概括一种道德规范的,常和“仁”“礼”“智”并提。
B.“人皆有之”,强调了人性善。
而有人“失其本心”,只有贤者“能勿丧”,又强调了后天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C.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D.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使本文论证不但严密,而且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4.下列关于文章《鱼我所欲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说理充分,富于雄辩。
开篇,便以人们要舍鱼而取熊掌的普通事例为喻,将人们引到自己的论题上并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要舍生取义。
B.在文章中部作者逐层分析。
首先阐明义重于生。
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从反面说明义重于生。
既而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C.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D.最后孟子以行道之人、乞讨之人弗受嗟来之食为例,说明生活中人们是常常能做到舍生取义的,说明义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的。
5.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通________,义:
________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通________,义:
________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通________,义:
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义:
________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通________,义:
________
6.读《鱼,我所欲也》,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7.(15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
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
”
(2)《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说明每个人都有“本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行道之人弗受( )②妻妾之奉(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3)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画横线词语。
①呼尔而与之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所以动心忍性
④困于心,衡于虑
(2)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辍耕之垄上
B.国恒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必先苦其心志/寻向所志
D.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
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
【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的道理。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③。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
地名。
②养:
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
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
孔子名丘。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B.为宫室之美/斯是陋室
C.妻妾之奉/奉命于危难之间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既出,得其船
(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3)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乡为身死而不受……得我而为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
请用语段
(一)中的语句回答。
1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速去!
”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
“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③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
东汉桓帝时义士。
②胡贼:
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③班军:
即班师,出征而回。
(1)解释画线词的意思。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
③值胡贼攻郡________④不忍委之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吾今死矣,子速去!
(3)在下面语句中划分一处停顿。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4)试用【甲】文的主要观点,结合【乙】文内容,简要评价荀巨伯。
12.“孔孟之道”倡导“礼”“乐”“理”“智”“信”。
学完本文,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质,某中学围绕“八礼四仪”开展语文实践系列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活动一】演讲比赛。
学校团委定于6月28日在报告厅举办“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准备约请德高望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
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2)【活动三】专题访谈。
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个别学生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校园电视台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录制一期以“中学生的孝心怎么了”为话题的访谈节目。
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请你在学生、家长、专家这三类访谈对象中选择一类,预设三个访谈问题。
13.根据下面的材料、题目及要求,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在90年代即将到来的时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冬在中国北京召开的大会上,鲜明地提出迎接未来一个世纪的口号:
“学会关心。
”父母、老师乃至全社会都关心爱护我们,而我们是否需要学会关心,怎样去学会关心,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题目:
谈“学会关心”
要求:
(1)思想正确,观点明确。
(2)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答】B项中字义解释不正确,“苟得”的“苟”字应为“苟且”之意。
故答案B
2.【答案】D
【解答】前三项皆为代词,而D项划线“之”字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故答案D
3.【答案】D
【解答】D项,拟人、排比的说法不妥。
《鱼我所欲也》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运用比喻,引出主旨;运用对比,正反说理。
4.【答案】B
【解答】B项,在文章中部作者逐层分析。
首先阐明义重于生。
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从正面说明义重于生。
既而从反面假设,提出质问。
5.【答案】①辟,避,躲避,②辩,辨,辨别,③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④与,欤,语气词,⑤乡,向,过去
【解答】
注意通假字中的读音:
甲字与乙字通假,甲字就读乙字的音。
如:
①中的“辟”应读bi,而不读pi或pi。
6.【答案】《孟子子上》,孟勐,战国,儒
【解答】
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课文注释内容,直接填答,注意作者的生活时代要写具体,“战国”不能写“古代”。
7.【答案】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解答】
(1)由“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可推知答案,注意“辩”的正确书写。
(2)由“舍生取义”可推知答案,注意“兼”的正确书写。
(3)由“说明每个人都有‘本心’”可推知答案,注意“贤”的正确书写。
8.【答案】
(1)①不,②侍奉,③同“德”,感恩,感激
(2)①用脚踩踏后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②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天性。
(3)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解答】
(1)①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
弗:
不。
②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奉:
侍奉。
③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得:
同“德”,感恩,感激。
(2)①蹴,用脚踢;而,表修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句子翻译为:
用脚踩踏后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②此之谓,这就是所说的;本心,天性。
句子翻译为: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天性。
(3)通读文本,结合文意分析作者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
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及后文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作者批评、嘲讽了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之人,即那些贪图享乐、见利忘义、失其本心的人。
9.【答案】
(1)①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②为了;③用来……;④同“横”,梗塞,不顺。
(2)D
(3)①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
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
(4)人的尊严(骨气),逆境造就人才
(5)示例:
不失“本心”应该做到: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解答】
(1)①句意为: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
呼尔:
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②句意为:
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
为:
为了。
③句意为:
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
所以:
用来……。
④句意为:
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衡:
同“横”,梗塞,不顺。
(2)A项,前一句句意为:
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
之:
的。
后一句句意为:
停止耕作走到天畔高地。
之:
去,往。
B项,前一句句意为:
国家就会灭亡。
亡:
灭亡。
后一句句意为:
友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亡:
逃亡。
C项,前一句句意为:
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志:
志向。
后一句句意为:
寻找他以前所做的标记。
志:
标记。
D项,前一句句意为:
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
使……劳累。
后一句句意为:
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劳:
使……劳累。
故选D。
(3)①已:
停止;谓:
是。
句意为:
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
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②然后:
这样以后;死:
死亡。
句意为: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
(4)阅读【甲】文第一段,了解内容,从“乞人不屑也”中可知,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人的尊严(骨气)更重要。
【乙】文中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表明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5)答题时一是要结合选文的主旨,二是要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二者缺一不可。
可以围绕着“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等方面来回答。
10.【答案】
(1)B
(2)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作丧失了自己的羞恶之心。
(3)对比论证。
作用:
把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求优厚的俸禄而不讲礼义的人,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若答“此之谓失其本心”亦可)
【解答】
(1)A项,加:
益处/虚报夸大。
B项,室:
住宅。
C项,奉:
侍奉/接受。
D项,得:
通“德”,感激/找到。
故选B。
(2)已:
停止;本心: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译文为: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这就叫作丧失了自己的羞恶之心。
(3)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斥责了那些为求优厚的俸禄而不讲礼义的人,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4)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意思是:
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同语段
(一)中孟子的观点一样——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因此可以用语段
(一)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来回答。
11.【答案】
(1)①讨厌,憎恨,②假如,假使,③遇到,恰逢,④舍弃,离开
(2)①并不是圣贤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我现在就要死了!
您还是离开吧。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4)荀巨伯为了友情,宁愿舍弃生命。
他是一个重情义,讲道德,不背叛的君子。
【解答】
(1)①句意:
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恶:
讨厌,憎恨。
②句意: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使:
假如,假使。
③句意:
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
值:
遇到,恰逢。
④句意:
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
委:
舍弃,离开。
(2)①重点字词有:
是心,这种心;丧,丧失。
句意:
并不是圣贤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重点字词有:
去,离开。
句意:
我现在就要死了!
您还是离开吧。
(3)句意:
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在其后断句,故断句为: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4)根据本题要求,首先明确【甲】文的主要观点:
舍生而取义。
【乙】文荀巨伯宁死也不舍弃生病的朋友印证这一观点。
12.【答案】
(1)李老师,您好!
我是学校团委的xx。
我们打算6月28日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想请您担任点评嘉宾,如您能抽空参加我们的活动,是对我们极大的支持!
(2)(示例1)学生;①你觉得自己在孝顺方面做得如何?
②你怎么看身边这些不孝敬父母的现象?
③你觉得我们中学生在孝顺父母方面应该怎么做?
(示例2)家长;①您觉得您的孩子在孝顺父母方面做得怎么样?
②您认为现在孩子不孝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②在培养孩孝心方面您有哪些好的想法?
请说出来和其他家长共享。
(示例3)专家;①您认为目前中学生不孝顺方面的现象,根子在哪里?
②您对我们家长在培养孩子们的孝心方面有什么建议?
③您认为目前学校和社会在培养孩子们的孝心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解答】
(1)此题考查口语交际。
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得体,需用尊称、敬辞。
同时能够作自我介绍,说清来意。
(2)此题考查读图能力。
答题时,可以抓住图中的细节,如“梨”,再结合图中的人物形态,很容易得出图中的故事。
由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再结合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便很容易得出谦让的道理。
(3)此题兼具活动策划与口语交际两方面的考查。
设计问题时,首先要选择好对象;其次要围绕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
而针对不同的对象,预设的问题要符合人物身份,如针对学生,开口要小;针对专家,要从宏观角度把握。
漫画释意点评:
13.[参考例文]
谈“学会关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关心的社会中,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学会关心”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学会关心”已作为一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关心,是一个人责任感和人性的集中体现。
在有着5000年光辉历史的中国,“关心”作为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被人们弘扬:
《三字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融四岁,能让梨”。
一个4岁的孩童就知道将好东西让给老人、父母、兄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长辈、兄弟的关心。
“天下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就体现了一种责任感,-种对社会的关心。
龚自珍曾经吟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康有为、梁启超也曾本着对国家的关心,进行了有名的“百日维新”。
从古至今,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又有多少青年人,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参军抗日,渡江作战;建国后的今天,又有多小华侨同胞心系祖国,重返故土。
关心,是联系人与社会的纽带,给朋友的一声问候,给父母的一杯热茶,都会使社会洋溢着温暖;关心,是一种胶合剂,多一份关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亲密,人与人就会更亲近。
在世界跨入21世纪时,我们这些正值青年的人,难道不该学会关心别人吗?
时值灾年,我们向灾区捐款捐衣,为了让同龄人都能上学念书,我们拿出了心爱的文具,取出了舍不得花的零用钱。
俗话说: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但有人认为“捐钱、送礼”就是关心,那便错了。
这只是关心的一个方面。
关心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关怀:
当同学生病难受,你去探望,这是关心;当别人犯了错误,你大胆指出,帮其改正,这是关心;当你主动拾起地上的一-团纸,这是关心;你主动拧紧水龙头,认真进行值日,外出义务劳动,都是你内心萌发的一种关心。
总之,关心对周围人,对友人,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它给人欣慰,使社会进步,这是人们心灵的语言。
关心是一种微妙的爱,是一种责任感,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
让我们学会用真心去关怀每个人!
【解答】
这篇给材料作文写得符合要求。
文章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出“学会关心”这个严峻的问题,(即“论题”),紧接着就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观点;“关心,是一个人责任感和人性的集中体现。
”然后,先用例证法展开论述:
列举了“融四岁,能让梨”;用龚自珍的诗句及康有为的“百日维新”充分论述了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再列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青年人及建国后的华侨同胞关心国家的事例。
这样,便由个人对他人的关心发展到个人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关心。
到此,作者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人的责任感论述得清清楚楚。
接着笔锋一转,作者按照材料中的要求“联系实际”,提出“关心,是联系人与社会的纽带”“关心,是一种胶合剂”,然后,再重新紧扣题目的要求,论述“怎样去学会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作者又批驳了“捐钱,送礼就是关心”这种错误看法,把“关心”提高到是“发自内心的爱和关怀”,而租,能“使社会进步”,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
玟论述,既摆了事实,又讲了道理,而且逐层深入,令人信服。
最后,文章又以号召性的带有激情的语句“让我们学会用真心去关怀每个人!
”收束全文,使得文章-气呵成,中心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本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典型,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