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docx
《诗意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意语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意语文
荷尔德林,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一个被誉为“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人”,面对人生和人类的种种苦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 人就会欣喜地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是的,人生,语文,充满劳绩但却诗意盎然。
让自己、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正是我们用神性来度测人生的肇始吗?
这是一个梦,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和纯真去守望的梦。
为了这个梦,我们努力着、我们求索着、我们渴盼着、我们感悟着——
诗意语文沉积于千年历史文化之中,她简单而明净,绝不故作高深;她厚重而深邃,绝非苍白无力;她温婉而含蓄,绝不急功近利。
诗意语文,让每一个生命拥有内在的充盈和美丽,让每一个生命诗意地栖居于这一片深情的土地。
让诗意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美丽的花园,那么诗意则是花园里百花齐放的幽香;如果说语文是一片蔚蓝的大海,那么诗意则是海面上浪花跳跃的欢快;如果说语文是一方秀丽的山林,那么诗意则是山林中生机盎然的翠绿……
诗意,它不仅属于人生,属于生活,它同样属于语文。
拥有了诗意,语文就不再是简单的读书识字,它传承着中国文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厚重和智慧。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具有工具性,它同样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为“求器之术”,传统的语文强调它的工具性;而诗意的语文则更注重它的人文性,认为它是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情感的塑造,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生命的滋养。
诗意,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最高形式,它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没有绿意浸润的枯涩。
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才能开出生命之花,需要诗意之水的滋润才能结出心灵之果。
当我们的课堂变的绿意葱茏、芬芳四溢之际,也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崭新的诗意境界之时。
语文教师,如果不是诗人,至少也要具有诗的气质,包含诗的魅力。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
“诗人是令人敬慕的。
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
教学理念要有诗的精神
1.关注生命。
2.树立民主。
3.张显个性。
诗歌一向高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成为文学园地里打动读者心灵的一方净土。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教学也就拿起这面大旗。
然而,个性的缺失,仍然是困扰当前语文教育的痼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
语文教师要有诗的魅力
1.对待事业要有诗人一样的激情。
2.锤炼课堂语言要有诗的感染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最讲求课堂语言的锤炼,经过语言锤炼的于漪老师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
她说:
“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于漪老师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
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昂然的景象。
2.个人素养要像诗人一样宽广丰厚。
诗人的气质不是天生带来的,其形成一定是经过文化的长久熏陶的结果。
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突破过去的那种“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模式,建立起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互支撑的多层复合、不断更新的合理的知识系统。
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有可能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
他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甚至他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透露出其诗性的文化素养,都能打动学生的心坎,都能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
让语文诗意飞扬
语文原本是缤纷绚烂、浪漫瑰奇、充满诗意的:
苍松云海是黄山的雍容;青山秀水是武夷的瑰丽;银装素裹是北欧的风情;桑巴探戈是南美的神秘。
没有诗意的语文是苍白枯燥令人厌恶的,是没有语文的语文,如同娇艳的花朵渐渐褪去了美丽的色彩,而这更泯灭了学生对文学这一神圣殿堂的向往与热爱。
这里所说的“诗意”,就是语文课应该像诗一样给人以美感,创设出一种富有诗意和人文气息的情境。
而这种诗意的美感意境的营造,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撷文本的“诗意”
人一出生就面对着一个诗意的世界,一缕光、一片云、一座山、一道水……无不蕴含着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寄托着有心人的万缕情丝。
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学生每天都在与文章交流,有时候有些优美生动的文章只有通过美读才能感觉到它的美与内涵。
普希金说:
“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和着嘹亮的韵脚,随着梦涌流。
”
语文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例如:
《岳阳楼记》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风筝》中追求自由的勇敢叛逆,《安塞腰鼓》的壮美与豪放,《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背影》的绵长回忆与感激,《散步》中透露的温馨与和睦……一篇篇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它们所呈现的诗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生活的智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顿悟;也有平常人等在生活中的那一点点欣喜和感动;还有曹操把酒临风、横槊赋诗的豪迈;更有辛弃疾报国无门、把栏杆拍遍的悲叹与愤慨……语文教学的诗意就应如百花园中绽放的花朵,芳香各异。
作为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好好的挖掘文本中的诗意,品味文本中的内蕴。
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那么再好的文本也黯然失色。
只有教师自己真正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了,才能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思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二、建设学生诗意的言语和精神家园
语文,它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世间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它总是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它总是选择最精美的文字来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
从诗境、诗情、诗句的语言中,学生能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
学生更会得到一种温暖而厚重的精神力量,会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占据一个“制高点”,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颠沛流离的孔子到慷慨激昂的岳飞,从君子好逑的《诗经》到受过宫刑的《史记》,从李太白的杯中酒到曹雪芹的梦中泪……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
柏拉图曾这样说起过亚里士多德:
“我的学园由两部分组成:
一般学生构成它的躯体,亚里士多德代表它的头脑。
”丘吉尔曾说:
“我宁愿丢掉十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是的,任何一个民族或者说任何一个有出息的民族,都不会忘记自己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精神导师,都会如饥似渴地从他们那里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以滋补民族的灵魂。
所以,语文取其琼浆醍醐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语文是通过言语教育来实现学生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成长的。
语文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装盛知识的容器;而且知识也不是过去人们理解的那种抽象的知识、死的知识。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有生命的。
一个词为学生打开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一个句子,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一篇文章,则为他们打开一个通道。
每扇窗、每扇门、每个通道里都别有洞天。
语文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思、悟的言语经历,在言语经历中,学生把言语作品内化到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去。
语文不单单给予学生实用的知识,更要给孩子充实的精神世界。
俗话说,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
语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言语实践,使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积累、独特的珍藏,从而拥有独特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使学生拥有优雅的言谈、生动的文笔和优美的个性。
教学的本源是在为学生的生命垫底。
为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一道亮丽的底色。
让学生生成智慧、丰富情感、锤炼意志、完善人格等,使他们知、情、意、行的发展和谐统一,成为一个完善的独立的人。
三、感悟诗意的生活
生活是充满诗意和情趣的,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审视语文,在语文中感悟诗意的生活。
强调语文的诗意,旨在强调一种诗意的人生,引导学生善于在语文活水与生活源头中感知美、发现美。
如果李白躲进小楼,那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流泻到诗人的诗中,只有在高峻的庐山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诗情飞扬。
如果范仲淹闭门造车,那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就不会如此洒脱地栖落到诗人的笔端,只有在壮美的岳阳楼上,作者才会凭栏远眺,壮思遄飞。
语文学习就要打开门窗,让思想的骏马奔驰草原,在蓝天与远方的召唤中,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
语文以它的审美特质呵护着人的感性。
科学里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
但在语文里,感性本身就包含着理性,有人称之为直觉理性。
也就是说语文是靠感性把握世界的。
为了表述方便,我把它称为审美感性。
领略一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片残阳,一条古道,一座小桥,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可这一份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我们将永远珍藏在心头。
在拥有审美感性的人的眼里,世界、生活也不是单纯的物,而也像人一样富有灵性。
审美感性不仅使人与人之间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而且能够使人与物之间进行交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即是。
所以从本质上讲人是审美的动物。
黑格尔说,人只有在审美中才是自由的。
语文坚守着人的感性,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帮助人们杀开一条血路,让人自由、自主、聪明而有意义地生活,让人美丽地生活,诗意地生活。
四、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坐在语文的课堂里,摒弃道德的假恶丑,走向人生的真善美。
同赏谪仙李白那轮寄自然人生哲思的明月;共听易安居士那阵含流离之苦、家国之痛的细雨;抒发陆放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树立杜子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气。
与莎士比亚、雨果、泰戈尔对话;和鲁迅、冰心、巴金交流,与鲁滨逊一起漂流,和格列佛共同游历……语文课堂原本就是如此的广阔,它会给你播种智慧的火种,吹奏思想的号角,点燃精神的灵光,培养审美的内力!
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
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
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如今干枯、板结,令人可怕地乏味,甚至面目可憎。
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
“就像一首诗!
”这里的“诗”,并不单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
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首先来自于师生众里寻他的投入,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进行全身心的投入——投入理想,信念,人格,情感……投入整个的生命。
其次来自于师生心有灵犀的融通。
语文教师应把课堂作为情感通道,在师生精神世界的情感领域力求融通,教师只有把准学生的脉搏,进入学生的内心,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和撞击,课堂才能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
再次来自于师生轻舞飞扬的创造。
课堂教学中的诗意并不单指那些收在语文教材诗歌单元中让人反复吟咏、细细咀嚼的篇什,而是更指那些本质的东西、闪光的地方、内在的火花。
师生在课堂上的美学追求应当是,以自己的知识积淀和人生经验为基础,发现、开掘并创造出这一诗意。
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让语文课堂上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
学生在课堂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诗意的语文课堂。
五、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
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诗意的语文教师。
教师的教学魅力源于自身的激情,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深厚的语言功底。
诗意的语文教师应多一点激情。
语文教师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
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语文教师本身也会光彩照人、鲜亮无比。
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适意地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的本领与素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
有了这样的底气,言语中才能包蕴着文化和智慧的含量,教学才能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才能像磁铁般地深深吸引学生徜徉于语文课的诗境。
诗意的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欣赏,有意识地加重语文课堂的文化含量和思想内蕴,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够以自己的儒雅、自己的博学和自己对生活的深切而独到的感悟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诗意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真正能够达到远离卑俗,远离丑陋,注重修养,完善人格,追求诗意,从而最终触动学生的情感和灵魂,使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
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
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颖。
不是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是从学生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学生渐入佳境。
不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是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
不是像走程序,而是创造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迷人的世界。
诗意的语文教师最讲求教学语言的锤炼,经过语言锤炼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享受诗意的乐园。
于漪老师说:
“教师的语言要锤炼、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因为努力追求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所以她的教学语言生动隽永,能给学生如坐春风的艺术享受。
呆板、枯燥、机械的讲述,只能使教学氛围冷漠、压抑,而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描述,则会使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语文应该是诗意永远的学科,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灌溉,语文教师亟需诗意的滋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当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充满灵性时,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境界之时,也是把诗意的语文还给孩子们之时!
何谓“诗意语文”?
一言以蔽之:
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1、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
诗意语文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以至,诗意语文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由、自然的氛围,诗意语文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自由品质的人。
2、诗意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
诗意语文,不必把学生绑在“字、词、句、篇”的肢解上,也不必要求学生苦苦追寻“准确、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
3、诗意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
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同在。
4、诗意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
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
5、诗意语文,是实现自我的语文。
诗意语文,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高峰体验,在当下实现自我。
从目的上看,诗意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习惯的养成。
更为关注的是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摘自王崧舟《诗意语文,追寻生命化教育的境界》
我以为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不谋而合。
“诗意语文像是语文之镜中一次‘美丽的日出’,日出已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而更加灿烂的美丽当是日出后的升腾。
”我一时无法全部领悟诗意语文的内涵,但诗意语文给我朦朦胧胧的感觉就是,他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灵动的,智慧的,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全身洋溢诗的味道,应该是身心舒畅的,好像全身的细胞都在呼吸着诗歌的气息,那是无比惬意的事情。
在这样的课堂里浸泡的学生,语文的素养能不得到全面提高吗?
语文路漫漫,吾将努力而求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走近大师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更多的不足,未来的路还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1、要象诗人赋诗一样拥有热爱自己事业的激情,关注每位学生的生命成长。
2、要象诗人炼字一样,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3、要象诗人拥有满腹诗书一样努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底蕴……
省略的是无数个“要象”,表示的却是我还需要付出的无数个努力,应学诗者也应学思者,我只求能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每次哪怕进步一点点,已是我莫大的满足!
谢谢领导和老师们!
唐校长点评:
师=诗1、丰富的积淀,老师是一首永远吟唱不完的诗。
2、精美的语言是师震撼心灵的诗。
3、锐敏的教育智慧是师开启心灵的诗。
4、炉火纯青的技巧是师演绎生命成长的诗。
一言以蔽之:
诗意语文者,乃生命融于语文,语文成为生命也。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
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
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
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
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朱熹有言:
“凡读书,须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
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语文课堂,让诗意飞扬
语文是什么?
有学者这样描述:
“语文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这是一种非常诗意的描述,它形象地说明语文是具有诗性特质的,用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话来说: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
”他就把语文教育当作“生命的诗意存在”,当作他人生的终极梦想。
所以说:
语文的本色是诗意的,没有诗意的语文课是苍白的、枯燥的、令人生厌的语文课,语文课堂,就应该让诗意萦绕,让诗意飞扬一、营造美妙的诗境课堂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展现教材的美妙意境。
教师应善于用诗的情怀,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种入迷入痴的情境,一种令其学而不厌的气氛,一种使之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如歌如吟的感情流动。
诗意的语文课堂体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诗意的导语中,体现在学生一次又一次摇头晃脑的吟诵中,体现在对优美画卷和音乐构建的画面的津津有味的欣赏中……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环境中就会充满生机,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诗意的安抚慰藉、润泽滋养就会真正生根、发芽、开花。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就会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把学生引入美妙的诗境的:
1、激情飞扬的导语设计
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魏书生老师说: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两位语文教学专家都用诗意的语言对导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是徐徐拉开的序幕,让观众屏息凝神,凝视舞台中神秘而又异彩纷呈的世界;更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好的导语,本身就应该是一首诗。
教学布封《马》时,我用自己写的诗谜导入“你从天山走来,扬起一路的尘埃;你向战场奔去,昂起高贵的头颅。
你是驯服诚实的奴仆,更是英勇忠义的战士;你是豪迈犷野的游侠,更是典雅高贵的士。
”教学《外国诗两首》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你可听到桃花开放的声音,她用轻盈舒缓的小提琴曲拉开春的序幕;你可看懂蜻蜓在荷叶上写的文字,那是一首用小篆书写的抒情诗;秋野里,你可看见红薯南瓜丰盈的笑脸;冬阳下,你可注意蚂蚁的对话……让我们在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吧。
”因为重视导语设计,我的课堂往往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
去年我接手的七年级156班,写作水平很低,我就要求学生把我的导语记下来,长期的熏陶感染,使他们进步很快。
2、如醉如痴的朗读训练语文课堂的诗意氛围,可以通过形式各异的朗读训练来营造。
比如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
在教授新课时,我认为,教师的范读仍很有必要。
毕竟,教师的情感体验、知识水平要高于学生,教师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范读更容易直接将学生带入文章意境。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说:
“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他曾回忆一次给学生朗读的情景:
“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氛围,每一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跳动的声音,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的青春激情而汹涌澎湃……”特级教师韩军更是追求通过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状态——“还原文本初态”,他在长沙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一开头就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将全场三千余名师生的心牢牢抓住了,以致整个课堂激情飞扬,一气呵成。
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诵读中体验诗情。
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