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81746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2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docx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docx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带答案山东省德州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份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10月份)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如图哪个选项?

()

A.

B.

C.

D.

4.图1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则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d~e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5.在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菌中提取的DNA之后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肺炎双球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证明R型菌生长不需要DNA

B.补充R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的因素

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6.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7.如图所示,甲、乙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交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A.

B.

C.

D.

8.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得出这一结论的关键是()

A.用S型活菌和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分别对小白鼠进行注射,并形成对照

B.用杀死的S型菌与无毒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体液中抗体的含量

C.从死亡小鼠体内分离获得了S型菌

D.将S型菌的各种因子分离并分别加入各培养基中,培养R型菌,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9.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C.沉淀、上清液、沉淀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10.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处理中可得到S型菌的是④⑤⑥

B.可得到S型菌的是④⑤

C.除⑤外其余各项处理均可得到R型菌

D.可得到S型菌的只有⑤

11.格里菲思研究肺炎双球菌时,用了两种类型的双球菌﹣﹣有荚膜菌和无荚膜菌.下列关于两种类型肺炎双球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两种双球菌都能引起小鼠患肺炎而死亡

B.无荚膜菌不能引起鼠死亡,有荚膜菌导致鼠死亡

C.两种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在培养基上培养时无荚膜菌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

12.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够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能够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13.噬菌体内的S用35S标记,P用32P标记,细菌体内蛋白质含有32S,DNA含31P两种元素.用该噬菌体去侵染某细菌后,产生了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35S和32P的分布规律是()

A.外壳内含35S和32S,核心内只含有32P

B.外壳内只含有32S,核心内只含有32P

C.外壳含35S和32S,核心内含32P和31P

D.外壳内只含32S,核心内含有32P和31P

14.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b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如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实验编号

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

病斑类型

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a型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b型

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b型

a型

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

a型

a型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

15.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关于实验的结论错误的是()

A.说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B.说明了R型活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S型菌

C.说明了R型活菌是无毒性的

D.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是无毒性的

16.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17.下列哪项使格里菲思提出了“转化因子”的结论()

A.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B.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多糖,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C.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D.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小鼠患病死亡

18.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A.DNA、DNAB.DNA、RNAC.RNA、DNAD.RNA、RNA

19.在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与R型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证明R型菌的生长并不需要S型活细菌的DNA

B.用以补充R型菌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因素

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20.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A.3和4B.1、3和4C.2、3和4D.1、2、3和4

2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22.以下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关于此实验的分析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A.上清液的主要成分是细菌的培养基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沉淀物的主要成分是细菌菌体

B.此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

C.①实验说明噬菌体的标记部分进入了细菌

D.②实验说明噬菌体的标记部分进入了细菌

23.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两个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中的DNA

C.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RNA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

24.噬藻体是感染蓝藻的DNA病毒.A、B两组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藻体感染蓝藻细胞,培养一段时间,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噬藻体的遗传物质

B.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C.噬藻体增殖所需要的模板、原料和酶等均来自蓝藻

D.32P标记的是噬藻体的DNA

二、非选择题

25.肺炎球菌有许多类型,有荚膜的有毒性,能引起人或动物患肺炎或败血病;无荚膜的无毒性,不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如图所示为1944年美国学者艾弗里和他的同事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请回答:

(1)实验A,老鼠患败血病死亡.以后各实验中,老鼠的情况分别为:

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__.

(2)不致病的肺炎球菌接受了__________,使它的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

(3)肺炎球菌的毒性由荚膜物质引起,荚膜物质是一种毒蛋白,这说明蛋白质的合成由__________控制.

(4)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

26.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应含放射性物质,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

离心后,上清液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所体现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物质含量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

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属于误差的来源呢?

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4)在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同时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结果发现沉淀物中也出现少量放射性物质,为排除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5)请设计一个方法,来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简要说明)__________.

27.研究发现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体内仅有蛋白质和RNA两种化学成分,这类生物性状(如TMV能感染正常的烟草叶片,使之出现相应的病斑)的遗传是受蛋白质还是受RNA控制?

请设计实验探究TMV的遗传物质.

实验原理:

(1)利用水﹣苯酚溶液可以将TMV分离,获得TMV的蛋白质和RNA.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实验材料:

烟草花叶病毒、正常生长的烟草、苯酚、试管、玻璃棒等必需的实验仪器.

主要实验步骤:

(1)利用水﹣苯酚溶液分离TMV,获得纯净的TMV的蛋白质和RNA.

(2)取正常生长的烟草植株,选取__________.

(3)__________.

(4)正常培养烟草植株,并注意观察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1)__________,说明TMV中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2)__________,说明TMV中RNA是遗传物质.

28.(1995•上海)如图所示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应是__________.

(2)图中D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留在细菌外的是__________,注入细菌体内的物质是__________.

(3)图中E表明__________.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了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29.回答下面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问题.

(1)写出如表处理的实验结果: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①R型活细菌注射实验鼠

__________

②S型活细菌注射实验鼠

__________

③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实验鼠

__________

混合后注射实验鼠

__________

注射实验鼠

__________

注射实验鼠

__________

注射实验鼠

__________

(2)哪一实验可证明S型细菌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

__________.

(3)由实验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

(4)如果用⑤来证明实验假设“使R型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的DNA”,那么与⑤构成对照实验的是__________.

30.如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

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____,其内的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32P?

__________.

(2)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①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__________,仍存在于__________;

②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__________

(3)请你设计一个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的实验:

①配制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②__________;

③在培养液中提取出所需要的T2噬菌体,其体内的__________被标记上32P.

(4)本实验__________(能、不能)用3H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

(5)本实验__________(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015-2016学年山东省德州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C.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DNA,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考点】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

【分析】1、细胞类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它们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2、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因此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答】解:

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A错误;

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

C、除了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余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C错误;

D、绝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DNA,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几句结论性的语句即可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核酸→合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蛋白质留在外面不起作用.

【解答】解:

A、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是基因重组,S细菌的DNA使得R型细菌发生转化,研究其表型型的改变,故A错误;

B、两个实验中都没有诱发基因突变,故B错误;

C、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的作用,故C正确;

D、赫尔希和蔡斯是用32P、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研究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如图哪个选项?

()

A.

B.

C.

D.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解答】解: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时,由于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的存在,杀死一部分R型细菌,同时在S型细菌的DNA作用下出现S型细菌,破坏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直至小鼠死亡,导致两种细菌的数量均增加,所以B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图1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则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d~e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衍后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注入、合成、组装和释放,其中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

分析题图:

曲线a~b段,噬菌斑没有增加;曲线b~d段,噬菌体数量呈指数倍数增长;d~e段噬菌斑数量不再增加,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解答】解:

A、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在活细胞才有生命特征,所以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故A正确;

B、曲线a~b段,噬菌斑没有增加,说明细菌体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故B正确;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斑数量增长了10倍,但并不表示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因为噬菌体数量是呈指数倍数增长的,故C错误;

D、d~e段噬菌斑数量不再增加,原因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噬菌体失去寄生场所,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干和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5.在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菌中提取的DNA之后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肺炎双球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证明R型菌生长不需要DNA

B.补充R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C.直接证明S型菌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的因素

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

S型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加入S型菌DNA分子后会出现S型细菌;DNA酶会将DNA水解,因此将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用DNA酶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不会出现S型细菌,这与“以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证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故选:

D.

【点评】本题结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具体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6.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S是蛋白质的标记性元素,P是DNA的标记性元素,因此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由于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保温一段时间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

【解答】解: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如果保温时间稍长,就会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使上清液中也出现放射性,故A正确;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上清液中不会出现较多的放射性,故B错误;

C、离心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会进入到沉淀物中,不会出现上述实验现象,故C错误;

D、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有的含有P、S,而且P元素的含量很少,因此不用P元素标记蛋白质,故D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熟练掌握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7.如图所示,甲、乙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交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A.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