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6435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精校解析版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湖南省怀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改“帝”为“王”,并明确规定王位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这表明周朝

A.宗法制开始确立

B.家国体制最终确立

C.宗法制得到完善

D.开始实行王位世袭

【答案】C

【解析】周朝之前宗法制已经确立,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不能说明家国体制,故B错误了;“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说明宗法制得到完善,故C正确;夏朝已经开始实行王位世袭,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分析选项,注意回忆宗法制、王位世袭制的时间,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历史学家李治安评价某一制度:

“它是中央集权模式的演化形态,它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与单纯的地方分权。

”这里李治安评价的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答案】D

【解析】周代分封制时期并未形成中央集权,故A错误;郡县制属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故B错误;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威胁了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同时有较大的地方自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内容、特点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都发生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两次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都有着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其在制度法理、公民资格、政治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

这两次改革

A.确立了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基调

B.对于贵族特权的态度截然相反

C.都缩小了政治参与群体的规模

D.差异源于两人思想意识的差别

【答案】A

........................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商鞅改革和梭伦改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改革的内容、性质、作用、影响入手,即可认识到它们对东西方政治传统的影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4.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

“美国革命(独立战争)实际是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运动内部的一场冲突。

”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A.革命的历史任务是争取美利坚民族独立

B.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卢梭的主权在民学说

C.革命的历史使命是改造本土王权的统治

D.革命的对象是实行民主的资产阶级国家

【答案】D

【解析】美国独立战争的对象是英国,当时英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故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运动内部的一场冲突”,故D正确;争取美利坚民族独立的任务不能说明“民主政治创制运动内部的冲突”,故A错误;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未涉及斗争双方的国家性质,故B错误;美国本土没有王权存在,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关键词“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运动内部的一场冲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对谷物的进口实行限制或禁止,以保证谷物的价格水平。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国内开始反对《谷物法》甚至出现了“反谷物法同盟”。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A.英国谷物价格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B.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动

C.英国国内谷物出现供过于求现象

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开始确立

【答案】B

【解析】材料并不能说明英国谷物价格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且谷物价格并不是问题的本质,故A错误;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土地贵族逐渐衰弱,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故英国国内开始反对《谷物法》,故B正确;“英国国内谷物供过于求”说法缺乏史实依据,故C错误;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开始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完成后,故D错误。

故选B。

6.加尔文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神职人员的产生,应通过教徒的投票选举;即使教会的首脑,也要服从“由信众兄弟组成的大会”的决定。

这在当时的实质意义是

A.建立高度自治的教会组织

B.阐述教会组建的民主原则

C.打破天主教皇的至高权威

D.破除人们对上帝的迷信崇拜

【答案】C

【解析】加尔文宗教改革通过教徒的投票选举神职人员,这就打破了天主教皇的至高权威,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教会组织高度自治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阐述教会组建的民主原则,而是教会首脑和人员的选举产生的问题,故B错误;宗教改革并不反对人们对上帝的崇拜,故D错误。

故选C。

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

孙中山看到了西方的民主、独立与繁荣,但也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

为预防资本集中他主张节制资本,为应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长带来的土地问题他主张平均地权。

这反映了孙中山

A.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B.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

C.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

D.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答案】B

【解析】中共民主革命思想主要内容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无法体现孙中山深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故A错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外来文明的思想成果,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看到了西方为工业化问题所困扰……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国情、西方文明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8.在某一时期,湖南某地出现了群众成群结队争着卖鸡,挤不上卖就急得直哭,说是带回去就要归公了;甚至有农民烤了一个月需要的粮食饼子,怕办起食堂后粮食就要归公了。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引起群众的恐慌

B.“大跃进”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C.右倾错误遭到人们的自觉抵制

D.体制调整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答案】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归公……办起食堂后粮食就要归公”,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民公社运动创办公共食堂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9.河南大学李振宏用数据库方法对西汉、东汉时期各10部名著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进行了数据分析(如下表,单位:

次)。

由此可知两汉强调

时期

著作

西汉

《史记》《春秋繁露》等10部

970

1790

1612

1273

1282

359

574

918

东汉

《汉书》《论衡》等10部

822

1720

2052

1540

1922

539

643

1679

 

A.礼乐文明

B.以法治国

C.以孝治国

D.外儒内法

【答案】D

【解析】仁、义、礼、信、忠、孝、诚等信息体现了儒家思想内容,法体现了法家主张,两汉实行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故D正确;礼乐文明片面强调儒家思想,故A错误;以法治国片面强调法家思想,故B错误;以孝治国的说法也过于片面,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学生应该从“仁、义、礼、信、法、忠、孝、诚”等主张所代表的思想流派出发,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的答案。

10.1842年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50卷,“长计”只限于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之后他将其扩充到100卷,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如美国制度等。

这一变化表明魏源

A.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

B.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

C.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

D.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

【答案】B

【解析】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这说明他意识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故增加介绍西方制度,故B正确;魏源并不主张借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的真正败因,故C错误;《海国图志》也没有倡导清政府进行制度变革,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海国图志》的相关知识,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增加了西方政教国情等很多内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制度的差异的角度出发,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有学者认为“经济上,辛亥革命爆发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该学者

A.认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

B.不认同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C.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

D.完全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并不具备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也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未涉及资本主义道路是否适合中国的问题,故A错误;该学者从革命条件和革命任务等角度论证了辛亥革命不具备资产阶级性质,故B正确;材料观点并未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完全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12.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由“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的变化,意在

A.否定国民党自始至终坚决抗日的态度

B.弱化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的作用

C.突出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D.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持续性

【答案】C

【解析】由“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的变化,与国民党抗日的态度无关,故A错误;该变化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战的作用也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十四年抗战”增加了1931年到1937年的阶段,当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而中共积极领导抗日斗争,故材料所述变化突出了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故C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13.二战后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

据此判断当时的两极格局中

A.冷战重心地区变更频繁

B.冷战出现持续缓和态势

C.美苏两国形成军事僵局

D.美苏两国敌对意识淡化

【答案】C

【解析】二战后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东欧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这说明当时美苏两国形成军事僵局,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为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故C正确;冷战重心地区一直在欧洲,没有变更频繁,故A错误;冷战时期不是持续缓和态势,而是紧张与缓和并存,故B错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敌对意识没有淡化,故D错误。

故选C。

14.一位美国学者评论说,1956年,毛泽东向政治局提交了供选择的建议,即他的《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虽然用词、含义模糊,但要求却十分清楚,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

对“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是

A.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

B.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

C.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问题,体现了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故A正确;“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1956年后我国国民经济并不是可持续发展,故C错误;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属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A。

15.下表是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对比。

这反映出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1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B.西方已经进入了民主社会时期

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D.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

【答案】D

【解析】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故A错误;16、17世纪西方还没有进入民主社会时期,故B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故C错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伽利略和牛顿的学说都属于近代自然科学,这说明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故D正确。

故选D。

16.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

“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

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

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

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说明对于太平军占领地区经济破坏持反对态度,说明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故D正确;其他说法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7.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

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

这反映了

A.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D.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答案】C

【解析】白银流入并未投入工商业生产领域,中国资本缺乏原始积累,故A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故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故D错误。

故选C。

18.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

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答案】B

【解析】由原有的横向对比到了后来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于自身发展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外部到内部逐渐加深,由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民族矛盾在当时依旧是最主要的矛盾;C选项错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在逐步加深;D选项错误,这种转变是一种自我反思,并不是自我保护。

点睛:

中国从外部找原因到从自身找原因,体现出的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这是在寻找原因上的一个深入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充分理解材料中的这一变化。

19.据记载,1916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20多张。

此现象说明

A.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

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

D.“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

【答案】C

【解析】1916年处于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时期,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大增,说明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故C正确;旧中国时期中国工业化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故A错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重工业受到严重阻碍,故B错误;当时“实业救国”并未变为现实,故D错误。

故选C。

20.唐代出现了大绢行、小彩行、丝帛行、米行等行会名称。

诸行设行头,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

这表明

A.行会是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C.行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合理化

D.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会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不是政府控制商业的机构,故A错误;行会行头的出现也不能说明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故B错误;“维持市场秩序……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说明行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合理化,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农产品商品化水平大大提高,故D错误。

故选C。

21.下图是一幅题为《反全球化者的全球化装束》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B.反全球化已成为各国主流民意

C.只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受益者

D.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漫画说明即使是反全球化的人,本身也无法摆脱全球化的冲击,反映了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A项正确;漫画主题是反全球化,无法说明反全球化已成为各国上流民意,排除B;漫画未体现只有发达国家是全球化受益者,排除C;漫画未体现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排除D。

所以选A

点睛:

本题为漫画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漫画的能力,同时考查对“全球化”的理解,漫画说明反全球化,可他本身也无法摆脱全球化,可知全球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22.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发达国家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给其福利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考验。

对“经济增长乏力”的正确理解是

A.国家干预过多,主动性不足

B.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繁荣

C.企业成本增加,竞争力降低

D.增长模式变化,新经济出现

【答案】C

【解析】国家干预过多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主要存在于20世纪50、60年代,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经济增长乏力”,故B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欧洲发达国家企业成本增加,竞争力降低,故“经济增长乏力”,故C正确;增长模式变化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错误。

故选C。

23.从1985年开始,国家由“以调为主,转向“调放结合“,除了有计划地提高部分粮食收购价格外,还取消了粮食派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即实行“死一块,活一块”的“价格双轨制”。

材料表明当时

A.农民可以自由销售粮食

B.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深入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答案】D

【解析】粮食的“价格双轨制”规定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而不是农民可以自由销售粮食,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开放的问题,故B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在21世纪初才确立,故C错误;粮食的“价格双轨制”说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24.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讲,他强调:

“为把这项急迫的任务完成好......英联邦、强大的美国,而且我真挚地希望还有苏联,都应该成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

”这说明丘吉尔

A.主张建立包括美苏的欧洲合众国

B.认为欧洲联合是欧洲自己的事情

C.主张英国在新欧洲之外发挥作用

D.认为欧洲统一需要各国力量帮助

【答案】C

【解析】1946年雅尔塔体系已经建立,美苏两分天下的局面形成,材料并未反映建立包括美苏的欧洲合众国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不仅仅限于“欧洲自己的事情”,故B错误;“英联邦……都应该成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者”说明丘吉尔主张英国在新欧洲之外发挥作用,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主张欧洲统一需要各国力量帮助,故D错误。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选择题(共3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

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后,中国才正式形成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

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

史载,广东“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

……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到16世纪中叶甚至达到90。

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学徒法案》(153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英国海外贸易。

——摘编自张乃和《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材料二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示“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

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

“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

”有的声称:

“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

”有的指出:

“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

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答案】

(1)异:

中国:

①地主、豪富和官僚居于主导地位;②职业化的自由贸易商人开始出现,但是往往处于非法的私商地位;③商人局限在沿海部分省份。

英国:

①职业化的海外贸易商人占据主导地位;②伦敦公会商人是职业化的海外贸易商人的主力,他们在政治上与王室关系密切,英国通过立法保护商人。

③各阶层都加入了商人群体。

同:

①社会来源日趋复杂;②两国都存在着职业化的自由商人。

(2)新特点:

具有时代使命感;抵抗外来经济侵略;始终受到本国封建势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束缚;商人群体意识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商人群体的地位不断提高。

原因:

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西方民主思想和经济思想的传人;近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主要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英国海外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人的主导地位、职业化、商人地域范围、与王室关系、社会来源等方面概括指出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的异同点。

(2)本题根据材料二“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时代使命感、抵抗外来经济侵略、受到本国封建势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束缚、群体意识增强、地位不断提高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自强不息等方面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