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5048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docx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气象学与气候学 简答题系列.docx

气象学与气候学简答题系列

简答题系列

05年

1、简述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

答: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①对流层特点:

a.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0.65℃

b.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②平流层特点:

a.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

b.到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受地面温度影响很小,特别是存在大量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③中间层特点: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b.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④热层特点: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b.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其电离的程度是不均匀的

⑤散逸层特点:

a.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

2、简述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答:

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气体及其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态杂志所组成

①臭氧:

大量的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温,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重要。

②温室气体CO2、CH4、N2:

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却能强烈的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③大气气溶胶粒子:

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溢,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

④液体微粒:

以云、雾形式出现,不仅使能见度变坏,还能减弱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

⑤H2O:

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而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

答:

1)晴天,主要是空气分子有选择地对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进行散射,使天空呈蔚蓝色。

2)早晨和傍晚的太阳呈红色:

①太阳高度不同,太阳光通过大气厚度不同;②大气层愈厚则大气的吸收、散射、反射作用也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愈少;③太阳高度越小,日光垂直投射时穿过的大气质量就越大;④日出,日落时,日光通过的大气质量数最大,短波光散射增强,红色光在太阳光的比例增加。

 

4、什么是地面有效辐射,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

地面放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影响因素:

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

5、简述全球海平面温度的分布特点

答:

1、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极逐渐降低,北半球,等温线7月比1月稀疏

2、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南半球因陆地小,等温线比较平直,遇到有陆地的地方,等温线也发生与北半球相类似的情况

3、最高温度带并不在赤道上,而是冬季在5°—10°N处,夏季移到20°N左右

4、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仅夏季最低温度出现在极地,冬季最冷地区出现在东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地区

 

6、写出标准坐标中大气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以及连续方程

 

7、论述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答:

(动力作用)①对冷空气的屏障效应。

冬季,青藏高原阻挡住南下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纬度相当的印度半岛北部低;夏季,青藏高原对北上暖湿气流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就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阻滞作用还波及到对流层中层。

②气流遇山绕流形成冷暖平流。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碍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在背风坡汇合。

③(动力作用)冬季,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气温偏低,是冷源;夏季,青藏高原的地气系统是热源。

④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青藏高原季风。

 

06年

1、分析气温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及成因

答:

(1)日变化

A.一天中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有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原因:

地温的高低并不直接决定于地面当时吸收的太阳辐射的多少,而决定于地面储存热量多少。

正午以后,地面太阳辐射虽然开始减弱,但得到的热量比失去的热量还是多些,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长波辐射继续加强,气温也随着不断升高。

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给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随后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为止。

B.高纬地区气温日较差比低纬地区小原因:

高低纬太阳辐射差异,低纬>高纬

(2)年变化

A.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中高纬度大陆以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

B.气温年较差有低纬向高纬增加,以同纬度的海陆相比,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上大得多

2、利用地表辐射差额方程,分析地表辐射差额的影响因子对地表辐射差额的影响

答:

地面辐射差额:

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之差值

Rg=(Q+q)·(1—a)—Fo

①太阳总辐射影响因子:

太阳高度角、云量、大气透明度、地面反射率

越高越多越好越高

太阳总辐射(Q):

↑↓↑↓

②有效辐射的影响因子:

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量

3、简述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答:

大气环流:

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动,水平尺度数千千米,垂直尺度10km以上,时间尺度1—2日以上

①太阳辐射在地球不同地区的分布,形成单圈环流

②地球自转作用,形成三圈径向环流,同时在近地面形成三风四带

③下垫面的非均匀性,海陆分布,高大地形形成大气活动中心,高空槽脊,使大气环流复杂化

④地表摩擦作用加深了大气环流的复杂性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途径及其影响效应

答:

1)化石燃料利用及农业和工业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

气候效应:

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对降水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2)人类活动排放导致大气中气溶胶浓度的变化

气候效应:

大气中气溶胶增加可以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过程导致

①散射的太阳辐射量改变,造成地球平均温度变化

②大气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大气层温度增加

③减少地表的太阳辐射收入,造成地表温度较低

④导致地面反射率增大,引起地面变冷

3)人类社会的发展改变土地利用形式和下垫面的性质

气候效应:

①改变地面的反射率,影响地面的辐射差额

②改变地面的热容量和水分储存,影响下垫面温度变化

③由于以上改变了地面和大气间的显热和潜热交换,影响了气温和大气水分

④改变下垫面的粗糙度,影响地面风的大小,对大气降水产生一定影响

举例:

森林破坏、海洋石油污染。

4)城市化改变局地气候效应

气候效应:

①混浊岛效应:

城市污染物质比郊区多,凝结核远多于郊区,云量多,日照时数少

②热岛效应:

人为热的影响,气温高于郊区

③干岛和湿岛效应:

城市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白天低于郊区,夜间高于郊区

④雨岛效应:

城市风速小,局地差异大,有热岛环流

 

07年

1、分析云量对地表辐射差额的影响

Rg=(Q+q)·(1—a)—Fo

答:

①云的增大作用:

云量↑,有效辐射↓,Rg↑

②云的减弱作用:

云量↓,总辐射↓,Rg↓

白天或夏天(特别是低纬地区),云的减弱作用强于增大作用,云量增多,Rg减少

夜间或冬天(特别是高纬地区),云的减弱作用弱于增大作用,云量增多,Rg增多

2、辐射雾和平流雾形成的有利条件分布有哪些?

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答:

辐射雾:

地面辐射冷却使贴地气层变冷形成的

特点:

地方性

有利条件:

①充足水汽②晴朗少云③风力微弱④大气层结稳定

平流雾:

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而形成的

特点:

范围、厚度大,持续时间常

有利条件:

①下垫面与暖湿空气温差大;②暖湿空气湿度大;③适宜的风向和风速;④层结较稳定

3、假如没有了太平洋,世界气候以及我国气候分别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

答:

(1)海水储存大量的热量,使地球气候温度不至于太高。

海水的热容量很大,在全球热量平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海水具有良好的投射能力,能使太阳辐射传输到较深的海水。

(2)海水能释放大量热量,使得地球气候不至于太冷,海水通过对流混合作用,使下层温度较高的海水上升到海面,加热了海面的大气,海水通过洋流,将低纬度高温的海水输送到高纬度。

高纬度温度较低的海水输送到低纬,从而降低了低纬度海水温度,升高了高纬度海水温度,调节气候。

(3)海洋能溶解大量温室气体,地面温度不至于上升太高

(4)海洋温度异常,使产生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沃克环流

(5)海洋是地球气候循环水汽的来源,对全球的降水起着决定性作用,热带风暴,副热带高压带是主要的海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天气系统。

(6)海水的湍流混合作用,使海洋表面和下层海水进行热量交换,减缓了海洋表面温度的极端变化。

冷暖洋流对南北纬度之间海水和大气热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调节全球气候。

 

08年

1、简述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答:

1、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稳定少动、缓慢移动和跳跃三种形式,而且在北进过程中有暂时南退,在南退过程中有短暂北进的南北振荡现象。

同时,北进过程持续的时间较久、移动速度较缓,而南退过程经历时间较短、移动速度较快。

2、西太平洋副高是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

在它控制下将产生干旱、炎热、无风天气。

西太平洋副高是向我国输送水汽的重要天气系统。

平均而言,每年2—5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雨带移到黄河流域,而江淮流域处于高压控制下,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

副高南侧为东风带,常有东风波、热带风暴甚至台风活动,产生大量降水,因此7月中旬后,华南又出现一次雨期。

从7月下旬到8月初,主要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从9月上旬起副高脊线开始南撤,降水带也随之南移。

2、简述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答:

A对环流的影响

1、对近地层环流的影响:

夏季大陆为低压,海洋为高压,气流由海洋吹响陆地;冬季大陆为高压,海洋为低压,气流由陆地吹响海洋。

2、对西方扰动的影响:

使平直气流产生槽脊波动

B对气温的影响

1、海面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于陆面

2、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地,冬季相反

C对大气水分和降水的影响

1、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海面上的空气湿度大于陆地

2、对雾的影响:

海洋多平流雾,陆地多辐射雾

3、对降水的影响:

①对流雨:

陆地上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海洋上出现在冬季夜间

②地形雨:

陆地上

③锋面雨与气旋雨:

海洋多于陆地

3、空气上升为何冷却?

又为何发生凝结?

答:

空气的冷热程度只是一种现象,它实质是上是空气内能大小的表现。

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其内能增加,气温也就升高;反之,空气失去热量时,内能减少,气温也就随之降低。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此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达到最大水汽压,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4、作用于地球大气的力有哪些?

答:

重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

 

5、简述海平面气压场的特点。

答:

1)无论1月或7月,赤道附近是低压带。

气压按纬圈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

2)1月,北半球大陆有两个强大的高压区,蒙古高压、北美高压;在较高纬度海洋上有个强大的低压区,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

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分裂成为南太平洋副高、南大西洋副高、印度洋高压。

3)7月,北半球大陆低压加强,印度低压、北美低压;海洋上副热带地区的高压加强,亚速尔高压、北太平洋副高。

南半球北侧的副热带地区仍维持三个高压,即南太平洋副高、南大西洋副高和印度洋高压。

4)各活动中心和气压带的位置随季节不但有南北移动,而且整个环流还有明显的增强和减弱现象

 

6、气温非绝热变化有几种不同方式?

答:

传导、辐射、对流、湍流、蒸发凝结

 

7、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有哪些?

全球地表气温变暖

气候诊断、预测

 

09年

1、分析梅雨锋的活动特点及其与我国江淮流域气候的关系

答: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

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

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使得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

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

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

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范围广,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区域一般比台风要大。

 

2、为什么大地形可以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举例说明

答:

高大山脉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还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

有些山脉可以阻碍或改变气流的活动情况,使北来的寒流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流滞缓北上,又可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大量成为降水降落,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

所以在山脉两侧的气候可以出现极大的差异,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举例:

我国秦岭山脉横亘东西,其一般高度在2000—3000m,使冬季风的南下与夏季风的北上受到阻碍,使华北、华中气候显然不同,成为我国北亚热带与南温带气候的重要分界线。

3、解释为什么气候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

答:

1)气候变化各时间尺度

大冰期与大间冰期气候:

几百万年到几万万年

亚冰期气候与亚间冰期气候:

几十万年

副冰期与副间冰期气候:

几万年

寒冷期(小冰期)与温暖期(小间冰期)气候:

几百年到几千年

世纪及世纪内的气候变动:

几年到几十年

2)气候变化因素

①地球轨道因素的改变

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对时间尺度在万年以上的气候变化有影响

地轴倾斜度(黄赤交角)的变化

②火山活动引起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影响时间尺度为时数年以上气候变化

③太阳活动对时间尺度到几百年到近千年的气候变化有影响

④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宇宙因子:

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

地球物理因子:

地球重力空间变化,地球转动瞬间极的运动,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等

⑤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

海陆分布变化、地形变化

⑥环流变化

海洋环流:

百年—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形成机制

大气环流:

年际和年代际尺度

⑦人为原因

温室气体,气溶胶的排放、土地使用,热带雨林的破坏、城市化

 

10年

1、什么是逆温?

对流层的逆温有哪些类型?

解释它们各自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解释热带气旋与温带气旋的差异及相同点

答:

温带气旋是活动于中高纬度的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锋面气旋)

温带气旋前方是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

气旋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气旋中部是暖气气团天气。

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根据强度的不同可分为台风、热带风暴、热带低压。

热带气旋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具有很大的破坏力,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同时也带来充沛的雨水。

 

3、分析气候系统的辐射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4、什么是气候变化的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

气候研究中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划分?

 

5、什么是厄尔尼诺?

解释其发生与洋流分布的关系,为什么人们关注厄尔尼诺?

 

6、分析海洋与陆地间降水特点的差异及其成因

 

课外补充

二.问答题

1.南亚气候与东亚气候、城市气候?

(P207、241)

答:

①南亚季风以印度半岛表现最为明显,冬季亚欧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南亚的冬季风,带来干燥少雨天气。

夏季,亚欧大陆为热低压控制。

同时,北太平洋副高西伸北进,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

此时,亚洲南部位于赤道低压带内,南半球东南气流越过赤道到南亚,变为西南气流,这便是南亚的夏季风。

②东亚(我国东部、朝鲜、日本等)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居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热力差异比其他地区大,所以季风最强盛。

冬季,亚欧大陆为冷高压控制,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是东亚的季风。

③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局地气候。

其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和风速减小,风向多变。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P13)

答: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5℃(气温直减率)。

②垂直对流运动。

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冷锋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P162)

答:

冷锋降水在锋后或附近,雨区范围较窄。

因冷锋移动速度快,降水强度大而历时短。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降低,天气转晴。

4.有云的夜晚为什么比晴朗的夜晚暖?

(P46)

答:

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有保暖作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热量容易散失,所以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暖。

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形成有何影响?

(P205~206)

答:

季风主要是由海陆热力状况的差异和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所引起。

大陆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

冬季陆上空气密度大,气压随之升高;海洋上情况相反,气压较低。

于是在地面上大陆高压和海洋低压之间,气压梯度指向海洋,空气受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陆地流向海洋;夏季地面上的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大陆,气流方向和冬季相反。

6.何为极冰的正反馈作用?

答:

气温升高会使冰面融化,导致极地生物活动范围减小,海冰越少,反射率就越小,地表温度提高,使海冰融化。

7.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及特点是什么?

(P249)

答:

赤道多雨气候即赤道雨林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于南美亚马逊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地为典型)。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湿度大,气温年较差小。

10.试述暖锋过境时的天气过程和天气现象。

(P161~162)

答:

暖锋过境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多转为云雨天气,可能会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

 

11.简述寒潮对我国的影响。

(P174)

答:

冬半年进入中国的寒潮,最突出的表现是大风、温度剧降常达10℃以上,可引起霜冻、结冰。

冬季寒潮南下后,西北和内蒙古有风沙现象,其他地区较为少见;淮河以北少雨,偶有降雪;寒潮冷锋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

春、秋两级的寒潮除大风和降水外,北方常有浮尘、沙尘暴现象,尤其以春季最为严重;华北、长江流域可有零星短暂少量降雪,长江以南常在寒潮南侵时产生降水,但不致引起长时间的云雨天气;当寒潮到华南,特别是当冷锋转为准静止锋时,常引起大范围且持续时间很长的云雨天气。

12.以北半球大陆东岸为例,阐述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答:

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气候现象和过程随纬度变化而呈水平带状分布规律,其原因是热量条件的东西趋同和南北分异。

以北半球大陆东岸为例,由于温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其气候由南向北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苔原气候。

13.北半球7月份海平面主要气压系统有哪些?

(P141)

答:

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

14.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P271)

答: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雨热同期,无明显干季。

15.叙述厄尔尼诺事件。

(P209)

答:

有的年份,在圣诞节前后,沿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太平洋海岸出现的季节性水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水文上升范围小,时间短,使当地的海洋渔业生产形成季节性的间歇。

16.比较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P200~201)

答:

①气温日较差。

由于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所以大陆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比海洋性气候大得多;②气温年较差。

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比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大;③年温相时。

大陆性气候最高温出现在最高太阳高度以后约一个月(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最低太阳高度以后约一个月(1月),海洋性气候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时间比大陆落后,其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2月或3月;④春温与秋温。

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温上升速度快于秋温下降速度,春温高于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和缓,春温上升速度慢于秋温下降速度,春温低于秋温;⑤降水特点。

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降水多由暖季的热对流所引起,年降水量少而集中,降水变率很大,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盛行来自海洋的气流,空气潮湿,年降水量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变率小。

18.阐述准静止锋天气特点。

(P164)

答:

由于准静止锋运动缓慢,并常常来回摆动,因此多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有时可能产生暴雨。

 

19.阐述热带干湿季气候特点。

(P267)

答:

降水量季节变化非常明显,气候季节更替表现为干季—热季—湿季的形式,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湿季的土壤多余水量很大,干季的土壤缺水量很大,最冷月均温16℃~18℃。

20.阐述焚风及其危害。

(P216~217)

答:

①沿着山坡向下吹的干热风叫焚风。

(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是按照干绝热直减率降温,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这样过山后的空气温度比山前同高度的温度要高得多,湿度也小得多。

)②焚风可以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易引发森林火灾;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候可以引起雪崩;造成局部火灾等等。

21.比较冷锋与暖锋。

(P160~163)

答:

①冷锋是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②冷锋在中国一年四季都有,在冬半年更为常见,暖锋多在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大多与冷锋联系在一起;③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④冷锋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暖锋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⑤冷锋在低压中心左侧,暖锋在低压中心右侧;⑥冷锋过境时天气变化剧烈,暖锋过境时天气变化程度较冷锋小。

22.试述山地垂直气候带特征。

(P255~256)

答:

①山地垂直气候带(气候垂直地带性规律)是指山地气候现象和过程随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带状分异的规律。

②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达到最大降水高度以后,又随高度而减小。

③从山麓到山顶大致可分出热地带、暖地带、冷地带和冻地带等几个不同的垂直气候带。

④山体越高,所在的纬度越低,垂直气候带数越多。

23.试述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P199~201)

答:

①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海洋所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所吸收的太阳能,两者比热容不同,而且,海洋有充分的水源效应,蒸发量较大,失热较多,水温不易升高,陆地的情况正好相反,受热快,冷却也快,温度升降变化大,所以海洋的年最高及最低气温要比大陆延迟一两个月,气温不同,气压也不同。

②沿海降水多,陆地降水少,越靠近海洋,气候的海洋性越强,越是深入内陆,气候的大陆性越显著。

24.试述青藏高原季风。

(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