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47749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docx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docx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

东阳卢宅的古建筑文化

马美爱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浙江金华321004)①

摘 要:

卢宅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物质外壳,而且还显示出复杂的传统文化内涵。

其巧夺天工的物质创造系统地反映了明清时期东阳的建筑技术和住宅装饰水平;轴线对称、主从分明、功能齐全的建筑规划典型地显示出礼乐和谐的儒家文化;相形取胜的聚落选址、藏风聚气的空间布局则完美地体现了古代盛行的风水理论。

极高的文化欣赏价值赋予了卢宅恒久的生命力,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

卢宅;古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035(2006)03-0064-05

坐落于浙江东阳城东的卢宅,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南宋初,枟封神榜枠中出将入相、分封诸神的姜太公之后裔———卢氏迁至此地。

明清两代,卢氏家族以诗礼传家,科第绵延,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卢氏家族共出进士8人,举人28人,涉足仕林者一百二十余人,荐举恩封三十余人。

科举场上曾出现过“同胞三凤”、“一跃双龙”、“祖孙父子兄弟同科甲”等史迹。

卢宅也正是因其主人的显赫家世而得名。

由于家世兴盛,卢宅相继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厅堂宅第、园林台榭。

它是国内唯一一座拥有九进纵深、面阔五间的古民宅,因其空间序列与北京故宫紫禁城如出一辙,而被称为“民间故宫”。

[1]卢宅聚落布局构思独特,厅堂宅地气势恢弘,装饰雕刻豪华艳丽,被古建筑专家称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东方住宅”。

建筑语言表述着社会物质文化和观念形态,卢宅的建筑系统地反映了明清

首先,提高建筑的耐火性能,采用砖石等非燃烧材料,是重要的防火技术措施之一。

雅溪卢氏祖先卢和(1440-1515)针对木构建筑易发生火灾的情况,提出了“砖厅事之,墉免火患”的建议。

卢宅除梁、檩、枋、椽、艺术化斗拱采用木料外,其余如柱、墙、壁都用石、砖等非燃烧材料。

当地人也仿而效之,降低了火灾的风险。

其次,设置防火墙是卢宅又一重要的防火措施。

在卢宅,常见的是马头山墙、观音兜山墙。

马头山墙随屋顶的斜坡而成阶梯形,上覆瓦顶;观音兜山墙则随屋顶斜坡呈半圆弧形,也覆瓦顶。

它们的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三尺多,因此一家着火,不致很快越过山墙祸及邻家,有防火作用。

尤其是肃雍堂第四进和第五进之间乐寿门坊上用极薄的水磨砖包装起来的移门,是古代建筑中罕见的防火屏障,是极其宝贵的发明创造。

第三,卢氏祖先在村落规划、宅第营建时,优先考虑了包括消防用水在内的水源问题,并保留着传统的灭火器械木制“水龙”。

在卢宅,雅溪东、中、西河三水如玉带穿村环流,村民利用天然水源,打井修池蓄水,作为消防水源,就近取水救火。

村民还集资置办了木制“水龙”,成立了民间消防组织“水龙会”。

每年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为分龙日,这天水龙集于一处,喷水祈祥,进行消防演练。

这既增强了村民的消防意识,也提高了实际的消防能力。

这些设施是卢宅祖先同火灾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至今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

(二)精致细腻的住宅装饰

卢宅所在的东阳是中国木雕之乡,明清两代木雕大师辈出。

同时,东阳又被喻为“江南小邹鲁”,这里文风昌盛,修建了许多书院,文化氛围非常浓郁。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人们有了普遍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

工匠们也潜移默化了文化的精髓,领悟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他们在卢宅这望族宅第里大显身手,运用镂空雕、深浮雕、浅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创作了别具神采、美轮美奂的作品。

繁荣的文化为建筑的装饰提供了必要的人力和艺术支持,使文化和建筑有了完美的统一。

文化在建筑中得到体现,建筑因文化而提升品位。

当你步入卢宅的古民居,就一定会被各种极富想象力的精雕细刻的木雕装饰深深吸引。

雕刻遍布卢宅屋宇的各个部位,从门廊到斗拱、从窗棂到梁枋,几乎所有可雕刻和彩绘的部位,都被加以装饰,目之所及均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卢宅的东阳木雕题材广泛,寓意丰富,装饰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名胜古迹、花卉动物、博古器皿、几何形纹饰等。

既有八仙、三国、西厢记等人物画面,又有牡丹、莲花、梅花鹿等常见的吉祥花卉动物图案。

刀功娴熟、线条流畅、气势连贯。

其构图别开生面,雕镂玲珑剔透,可独立成章,也可连续成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雕饰不仅是成功的木雕艺术品,也寄托着卢氏主人的美好心愿。

如肃雍堂明间额枋下方金柱上的枫叶拱,寓意为“乌纱帽的两官翅”;“琵琶形”撑拱上的牡丹花图案,则寓意为“荣华富贵”;在东西次间上,有莲花盘根交错而枝、叶、花茂盛的图案,表示“本固枝荣”,寓“世代绵延,家道昌盛”。

在捷报门前檐枋雕刻了“周初分封图”,左侧牛腿雕刻着“姜太公钓鱼”。

这些雕刻说明了卢氏家族纪念先祖、从不忘本的良好礼德。

在捷报门的后檐枋的雕刻是寓意深刻的一幅“笔锭如意”图,其与正对卢宅的笔架山遥相呼应,两者合在一起,寓含了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当大官、光耀门楣的美好愿望。

在善庆堂前檐牛腿雕的是四大金刚,琴枋雕的是封神演义故事,以纪念先祖姜子牙。

大小梁用冬瓜梁、虾脊背梁雕刻成龙头吐水形状,以示镇火。

在一片片不起眼的隔扇、裙板和绦环板上,还有水浒、百寿图、姜子牙遇文王等多种透雕浮雕,以及渔樵耕读、福禄寿喜等小品人物。

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留神看去,恍若神品。

人们以这诸多的图案刻画出一幅幅生活的画卷,反映了情趣盎然的民风民俗,寄托着心中美好的期望。

彩绘既可以起到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又能获得显著的审美效应,因而在木结构的古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卢宅为了增加其建筑的美感,也在肃雍堂大厅施以朴素清雅活泼的彩绘。

不过,总体来说,卢宅建筑在用色上讲究自然清淡。

宅内大多数建筑物都取材料本色,粉白色的墙壁和黛青色的屋瓦,构成了宅院的基本色调。

而悬挂在大厅和门楣上的大红灯笼则打破了黑白两色的沉闷,素淡而不失活泼,自然而不失生气。

肃雍堂内保存着各类宫灯三百余盏,最值得一提的是“宝盖索络联三聚七彩穗羊角灯”,用40万枚玻璃珠穿成,通高4.05米,最大直径2.10米,重127.5千克,精致华丽,令人叹为观止,现已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每年元霄时节灯火辉煌,别有一派锦绣风光。

曹雪芹在枟红楼梦枠中曾有精辟的论述:

“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楹联、匾额这两个中国古建筑中必不可少的装饰部分,也为卢宅建筑增添了神采。

卢宅素来鸿儒辈出,曾多人受皇帝嘉奖;又因其构建奇伟而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如文徵明、董其昌、刘墉等慕名前往,留下大量的文墨宝迹。

卢宅有许多短小精悍、独立成趣的楹联和匾额,如“衣冠奕叶范阳地,诗礼千秋涿郡宗。

”“捷报”、“解元”、“恩荣四世”等等。

往往寥寥数语,追溯家史,画龙点睛,使人感到意味无穷。

文字为古建筑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情味,显示出高雅的文化品格。

可以说,卢宅的古建筑群是一座座集艺术美和科学美于一身的艺术之宫,给人以雄伟、威严、华贵、古朴的美感。

二、礼乐和谐的儒家文化

建筑是人们的安身之所,它首先是物质的、技术的、实用的。

同时,建筑也是人的文化态度、哲学思想、宗教情感、伦理规范、艺术情趣与审美理想的一种综合物化形式。

正如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

“建筑不但可以表现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成就,并且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情况。

我们不能不承认它是能多方面地反映社会面貌的艺术创造,而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

”[2]透过土木这些物质材料,我们往往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内涵。

很多游客参观卢宅都是冲着有“北有故宫,南有肃雍”[3](P16)之美誉的肃雍堂而来。

“肃雍堂”这一名称据枟肃雍堂记枠上解释:

“肃,肃敬也,礼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乐之所由生也。

”[3](P32)肃雍敬和弘扬礼乐,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

的确,走进卢宅,我们能够广泛而深刻地领略到礼乐和谐的儒家文化。

(一)宗族聚居的生活形态

在古代中国,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了下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由于中国人崇拜祖先,把血缘关系看得过重,使得建筑的群体组合成了血缘大家庭的文化象征。

”[4](P185)卢宅之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不仅是限制于土木材料与服从于功能之需,其间也蕴涵着执著于宗族聚居的文化情结。

卢宅在明代最盛时期,全村有74个堂、84个厅,主从分明、众星拱月的整体布局较好地反映了宗族聚居的生活形态。

主体性建筑肃雍堂处在整个卢宅村落的中轴线上,九进院落采用前堂后寝的格局,前四进是祭祀、吉庆、聚议、迎宾的场所,后五进作为内眷生活起居的空间。

以肃雍堂为主体,按照族系分支划成数片,依据宦林品位营造府第,在东西两侧形成了多条副轴线。

东一副轴线有世德堂三进、大雅堂三进、爱日堂三进;东二副轴线有树德堂三进,其后有大夫第、东吟堂;西一副轴线有存义堂二进,西二副轴线有冰玉堂、忠孝堂一线五进,其后还有五台堂五进,西二副轴线之外还有太和堂三进,龙尾厅、毓台堂四进及翰林第、铧和堂三进。

[3](P56-72)这些建筑以三合院为单元,各自形成轴线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完整而封闭的建筑组群。

卢氏家族在此生息繁衍,诗礼传家,成为了婺州望族。

规模大大超过一般民宅的肃雍堂建筑,则成为卢氏家族权势地位的表征。

在封建社会里,九进是只有皇家或特许的建筑如孔庙之类才能使用的建筑模数,而卢宅如此“超规格”的建筑能够保守“机密”数百年,除了归功于远离京城的地利和显赫家族的权势外,不能不说宗族聚居的生活形态也立了大功。

因为在森严的宗法制度下,本族人不敢泄密,外姓人则难以深入细究。

宗族聚居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它与传统农耕社会的保守观念相适应。

反映在建筑上,则是“中国建筑形成群体结构时,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圆明园、皇城,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

”[5]因此,中国传统殷实人家的住宅,大多建造院落式房屋,并有院墙围护,自成一体。

院内有完整的分区,厅堂、卧房、灶房,一应俱全。

卢宅作为望族宅第,经过周密设计,精心建造,整个聚落分区明确,功能齐全。

枟肃雍堂记枠中有“三峰峙其南,两水环其北,前有蔬圃,后有甫田”之说,由此可见,卢宅按中国传统方位观念分成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

[3](P82)以肃雍堂为核心的中心区,主要是居住区、商业区及举办大型吉庆活动的公共区。

东区和西区都以居住为主,但按中国“左宗右庙”的传统布局模式,在东区设有雅溪卢氏大宗祠,祠堂是祭祀祖宗的礼制性建筑,它的规模是一个宗族权势地位的象征。

在西区安排了铜佛殿、大士阁、白塔庵、关帝庙等庙宇。

南边区块是种植区。

北边地块除了耕地,还有牡丹园、金谷园、芙蓉园等二十多个园林。

从建筑单体看,除了大量的住宅、厅堂、庙宇、祠堂,还有书院、亭台楼阁塔,以及众多的牌坊、坟墓、桥梁、水井、堤坝和石人石马等雕塑,各种类型应有尽有。

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形成了雅溪卢氏聚落封建士大夫居住区极其齐全、丰富、完整的功能设置系统。

卢氏家人足不出村,即可读书教子、著书立说、敬神礼佛、欣赏自然。

这种住宅形式满足了宗族聚居较少与外界交流的要求。

生活于其中的卢氏家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的家规礼仪:

如枟兰露斋家训枠、枟礼约枠及配套的宗祠祭祀、婚丧礼仪,更是典型地反映了宗族聚居的生活形态。

(二)等级森严的伦理体制

中国古建筑作为一个“艺术系统”,它的主导思想一是体现一种伦理道德观念,让人遵德守序,去恶崇善;二是体现“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蕴。

[6]在卢宅,园林、天井以及瓦当和马头墙上的卷云、树木、鸟兽之类的纹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意蕴;就建筑主体形式来说则是非常明显地受伦理道德观念的制约,由此呈现出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

如前所述,卢宅古建筑群以肃雍堂为中轴线,在东西两侧形成了多条副轴线,并以三合院为单元,各自形成轴线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完整而封闭的建筑组群。

这种中轴对称、均齐布置的平面布局,正是强调“尊者居中”的等级严格的儒家“礼制”精神在建筑上的反映。

“这种关于中轴对称均齐的历史嗜好与建筑形象,不仅具有礼之特性,而且兼备乐的意蕴。

可以说,这是中国式的以礼为基调的礼乐和谐之美。

”[7](P63)

儒家礼制还要求住宅建筑形式须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单体建筑中,等级体系主要表现在用材、开间、斗拱、屋顶等形式上。

“中国建筑的大屋顶形制多种多样,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伦理品格。

⋯8943.庑殿顶为最尊,歇山(九脊)次之,悬山又次之,硬山为下,而攒尖顶为末”。

[8](P11-12)斗拱虽然有承重的实际功能,但“在伦理学功能上,斗拱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品位、等级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象征。

”[8](P40)据枟明史·舆服志枠记载,按洪武皇帝颁布的建筑规定,住宅府邸的形式有森严的等级区分,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五品官以下包括庶民,只能建筑三开间的住宅,不得装饰斗拱彩绘。

[9](P304)卢宅肃雍堂面阔五开间,三间开敞挟持两个封闭式的东西雪轩,平面呈工字形,以穿堂将前后二堂联结成一体。

其中前厅外貌似悬山顶,但室内木构架仍保留歇山转角做法,而且斗拱彩画式样也很华丽。

肃雍堂祖卢溶一生不曾担任官职,只在去世后第二年获得“赠知县”的头衔,相当于现在的荣誉性职务。

虽然他是当时东阳很有财势也很有胆识的乡绅,也还是属于庶民阶层。

肃雍堂的建筑显然超越了庶民等级,违背了儒家礼制。

因此,虽然有当时正处于土木堡之变,政局动荡,距建筑等级的规定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比较松弛,东阳所处的江浙离京城较远,商品经济发达等可以突破礼制的有利条件,卢溶仍不免产生矛盾害怕的心理。

反映到建筑上,前厅的歇山造躲在悬山顶之内;五开间旁边的东西两间雪轩,客人来时关闭;而且整座肃雍堂都漆以黑色。

这些做法都可以视作卢溶为逃避“逾制”之罪而采取的补救措施,肃雍堂的建筑生动而又深刻地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儒家礼制对建筑的约束。

三、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

“中华建筑的传统文化因子之一,是被古人看得很神秘的所谓风水之术。

”[4](P187)一切门类的建筑物都浸透了风水文化的观念。

不可否认,中国的风水文化有许多封建迷信的东西,但是,当撩开封建迷信的面纱,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时,却会发现“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

[10](P8)它“是一门有关房屋建筑选址与空间布局的艺术”。

[10](P3)其根本的目标是追求适合人生发展的生产生活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自然为本,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风水作为一种环境观,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民居、村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各种聚落的选址、朝向、空间结构及景观构成等,均有着独特的环境意象和深刻的人文含义。

卢宅作为婺州望族的宅第,其从风水理论出发的聚落规划,既包含着丰富的实用价值,也蕴含着浓厚的审美情趣,被当代建筑名家称为“千古佳构”。

[3](P74)

(一)相形取胜的聚落选址

相地选址、相形取胜,就是通过对山川地貌、地形地势等自然景观方面的观察比较,而选用其优胜之地。

卢氏家族诗礼传家,书香不绝。

在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涵育下,他们视自然为有机的生命体,赋予自然高度的精神象征意义,并对人与自然的感应关系投以热切的关注。

卢氏由范阳迁天台,由天台迁东阳西部,又移居巧溪,最后选址雅溪。

考察其一再搬迁的原因,资料有记载:

卢氏十三世卢员圭,因慕卢宅这块地方“南对笔架山,北枕东阳江,东西两侧雅溪水环流,山水形胜,举家搬迁至今卢宅定居。

”[3](P28)可见,这是卢氏对自然审时度势后的理性选择,是符合传统风水文化中相形取胜的聚落选址原则的。

中国的古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一个四面有山环护,水流其间,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有山、有水、有气的环境,这便是古人心目中的‘好风水’”。

[8](P199)一个典型的吉祥地,左有青龙蜿蜒,右为白虎踞蹲,前方是朱雀翔舞飞升,充满生气,后面以玄武(龟)为依靠,稳如泰山。

卢宅前有笔架山和南山,即风水中的朱雀———案山和朝山;后有层层叠叠的北山,即风水中的玄武———祖山、少祖山和主山;东部有七里寺区块高阜以及其后的覆船山等,是风水中的青龙;西部地势较平坦,但有县衙,为风水中的白虎。

东南方向雅溪水蜿蜒而来,缓缓地进入村落,并与西溪形成合抱之势。

整个聚落四神俱全,面屏、环水、枕山,其风水环境的大格局,不仅仅是村落,而且还像一个城池选址的最佳模式。

肃雍堂居于“龙穴”位上,正好是万物精华之“气”的凝结点,于山水环抱之中,是居住的最佳福地。

站在肃雍堂前眺望,笔架山三座山峰正好呈现于正门之内,有“云外插三峰,好安画石笔”之说,成为卢氏家族具有神圣意义的一种文化景观,被卢氏家族视为文脉所在,历代严禁有所遮挡。

作为明清时期江南古建筑的代表,卢宅在选址上很好地运用了“相地选址、相形取胜”的风水理论,而对风水理论的运用则为卢宅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

从现代建筑的眼光来看,卢宅功能齐全,框架合理,景观丰富,构思巧妙。

可见,传统风水理论中“相地选址、相形取胜”的精髓实在是一种科学与艺术相交融的选址模式。

(二)藏风聚气的空间布局

在传统的风水学说中,“气”是最根本的东西,郭濮枟葬经枠中说: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因此,“风水学说对吉祥地的要求是藏风聚气”。

[10](P33)使气聚而不散,行之有止。

受这种理念的影响,古人在选择居所或设计建筑时,往往采取一种封闭空间的处理手法。

卢宅四周都有山或建筑物聚密包围,从建筑的外部环境而言是一个明堂兜收的藏风聚气之所。

从其内部空间布局来说,卢宅通过对各种建筑要素进行合理设计与组合,成为了一个藏风聚气的温馨怡人的居住处所。

住宅的大门在风水理论上又叫“气口”,事关重大,因此历来古建筑都特别看重开门修造。

古建筑中要求“门不宜多开,多开则气散”,宅门不可开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易“漏气”。

卢宅的甬道,三转两折直角拐弯,其入口安排在东边,与头门平行相距五十多米,入口设八字照壁,在空间上起到轴线转折的作用,以挡住冲煞之气。

风水认为:

“人身之穴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塘之蓄水是以荫地脉,养真气。

”水是关系到气的一大要素,卢宅依照这些理论对地形进行了积极处理,使之趋于理想模式。

首先在环抱聚落左右的雅溪上构建了多座石桥,增强锁阴气氛。

又在雅溪中、西河交汇的宅后,开辟月塘阻滞溪流,使之成为“水口收藏积万金”的蓄财之库。

风水要求月塘进口开敞,出口关闭紧密,最怕直泻无收。

卢宅在月塘泻口建造一道跌坡,使溪流弯曲不至于直去无收,又在其上建一座石桥,形同关锁。

石桥之后又建文林阁“坐镇”,彻底扼住关口,以巩固一方之元气。

从风水上看,这样的设计表现出了深不可测的藏风聚气的奥妙。

天井也是古代建筑藏风聚气的空间布局的一个特征。

天井的表层功能是通风、采光、排水,深层功能则是精神上的要求,如枟八宅明镜枠所说:

“天井乃一宅之要,财禄攸关,不可深陷落槽,不可潮湿污秽,大厅两边有椼二,墙门常闭,以养气也。

”由此,卢宅对天井的设置也非常重视和考究。

以主体建筑肃雍堂大厅为例,天井19米×22米见方,地势最低,四周房子雨水都流入这里,意为肥水不外流,有聚财之说。

明沟留有一寸积水,意为聚四方之财,财水不可流尽。

卢宅古建筑群遵循“前不宜高,后不宜空”的原则进行布局,以前面的各重屋分作一、二、三重案山,以左右两侧的厢房为护卫,中间分设大、中、小三种天井为明堂,整个建筑群的排列从后往前次第下降,成错落有致之势,表现出特有的空间组合,符合风水中空间结构藏风聚气的要求。

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这是中国风水文化的一贯主张。

风水以建筑为中介,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为一体。

在迷信的外表下,风水富含合理的成分。

卢宅古建筑群对理想环境的追求,很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与当今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殊途同归。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经典的建筑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卢宅作为中国古典民居之瑰宝,文化赋予了它丰富的审美内涵。

古建筑文化使卢宅超越了建筑的使用功能,产生了更强的艺术魅力,也为卢宅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民间故宫———东阳卢宅[J].建筑知识.2004(1):

27.

[2]梁思成.祖国的建筑[A].梁思成.拙匠随笔[C].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35.

[3]洪铁城.经典卢宅[M].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4]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82.

[6]聂鑫森.触摸古建筑[M].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引子.

[7]王振复.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王振复、杨敏芝.人居文化———中国建筑个体形象[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04.

[10]高友谦.中国建筑方位艺术[M].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4.

OnAncientArchitecturalCultureinLu-FamilyResidenceofDongyang

MAMeiai

(CollegeofTourismandResourceManagement,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

TheLu-FamilyResidenceishithertothelargestancientarchitecturalcomplexinsouthChinabuiltinMingandQingdynasties(14th-20thcentury)thathasbeenkeptintact.Itisnotonlyahouseforpeople’smateriallife,butalsoadisplayofthecomplicatedtraditionalculture.ItsperfectstructurerepresentstheheightofarchitectureanddecorattainedinDongyangatthattime;itsarchitecturalprogramme,characterizedbysymmetricalaxes,cleardemarcationofprincipalandsubordinateparts,andcompletefunctions,typicallyreflectstheessenceofConfucianism,whichadvocatescourtesy,amusementandharmony;itssiteselectionandspatiallayoutareperfectproofsofthethenprevailinggeomantic—omentheory.ItsspecialculturalvaluehasendowedtheLu-FamilyResidencewitheternalvitality,makingitheritageofancient-Chinaarchitecturalart.

Keywords:

theLu-FamilyResidence;AncientArchitectrre;Culture

①收稿日期:

2005-12-28

作者简介:

马美爱(1973-),女,浙江永康人,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

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金华市著名景观发展史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廖向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