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45601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余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余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余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余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余华.docx

《余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华.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余华.docx

余华

目录

一、余华小说前后期风格变化1

(一)小说主题的转变2

(二)描写人物状态的变化2

(三)故事情节的转变3

二、余华小说叙事艺术的解读3

(一)叙事时间4

(二)叙事角度5

(三)叙事结构6

三、余华小说叙事暴力和历史的艺术体现7

(一)对暴力叙事的艺术7

(二)、对历史叙事的艺术8

四、结语8

参考文献:

10

Abstract11

谢辞11

摘要

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作家,他的小说以冷漠的风格,表现出死亡、暴力和世界的混乱,极端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他对生活常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他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作家有个明显的区别,对生死的叙述成为余华小说中最亮丽的地方。

本文以从小说作者的叙述前后期风格变化和从个别人物形象、暴力的写作方式及其暴力因素等方面分析入手,来分析余华小说叙事策略和叙事艺术的独到之处,得出余华对现实社会及人性的思考,引起对人们对研究余华小说叙事艺术的价值的探讨。

关键词:

余华小说叙事艺术暴力生死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一直受到文坛的极大关注,余华小说中体现出的暴力因素、苦难意识和生存哲学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在余华作品中打破了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突破了故事的叙事时间,将传统现实主义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引导叙事,采取多元化的叙事角度对传统的小说一种叛离和超越。

本文从余华小说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解读余华小说的叙事策略,从而分析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余华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叙事艺术的探讨,发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一、余华小说前后期风格变化

余华被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代表之一,在先锋小说逐步走向衰落的时他的作品却日益走红,成为文坛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作家,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读者的眼光。

余华早起作品中主要表现死亡、血腥、暴力、变态等阴暗的内容,艺术风格主要运用的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而在80年代末,他创作风格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内容多以温暖人情和乐观豁达生存态度为主,更多地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站在民间立场来叙述普通人的冷暖人生,多以长篇为主。

(一)小说主题的转变

在余华早期的小说中,主题上多表现人的生存困境,人们在生活中冷漠、麻木、没有理想、没有热情,精神空虚、卑琐,生活苦难、怪异诡秘,在生活的压力下人物异化,他的冷静的笔端揭示出人性的丑陋与阴暗,在暴力、苦难与灰色人生的看似荒诞的情节中传达着某种理性世界的真实。

作品传播出人物绝望的心境,由此人物做出极端的事件,导致毁灭的来临。

在转变风格后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温情脉脉,人物之间不再是像早期作品那样相互残暴的攻击而转变为相互关心相互安慰,人与人之间共渡难关,小说的主题由生存的悲剧到生存的美好。

比如:

在《现实一种》中人物一开始就展现出一种虚无、忙碌的状态。

老母亲每天都在感到自己的身体的衰弱,她在唠叨,却没有人安慰她,儿子和媳妇在无声中表现出对她的厌恶,似乎她就是一个赘物。

老妇人生活在无望之中,她的死已经注定。

当然她自己也是一个冷漠之人,她对小孙子漠不关心,对门口的血的出现也不看个究竟,只是觉得不吉利,只关心着自己的要垮塌的身体。

一大家人挤在一起,在很小的空间里生活着,在一起干活,却无话可说,人与人之间没有适当的距离,造成了这一家的相互厌恶、相互仇视,直到相互仇杀。

余华在《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生存之悲这个主题。

但是在余华转型后的作品中体现出的坚忍主义与尼采的悲观主义相契合,在小说《活着》中主人公富贵经历了亲人们一个一个的离别痛苦之后,最后能够平静的看待,甚至还能让牛的名字与人的名字相对应;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也是这样,在承受着苦难时,人物并没有悲痛欲绝,终止生命,而是在苦难面前尽力地穷乐。

余华的作品由前期所表现的对生活的苦难、无望、相互残杀都后期面对苦难时坦然的心态,一种对痛苦的解脱和享受自然的能力。

小说由先锋的反传统姿态回归到传统的姿态,抓住了读者的胃口,体现了艺术作品传播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人们以鼓舞。

(二)描写人物状态的变化

余华早期作品中人物多以一种变态的性格呈现出来,人物性格残暴、冷酷、反常,而后期作品中人物性格体现出一种温情、奉献和关心的精神,人物多以健康的姿态出现在小说中。

比如:

《十八岁出门远行》中除了小说中的“我”满腔热情外,司机、群众都是变态的。

司机在众人纷纷前来抢苹果时,不仅不帮护他自己的东西,反而像一个陌生人一样乐哈哈地跳上了另一辆车走了,“我”却由于单纯只身抵御着众人的入侵,为他人出力,尽力维护世界的正常秩序,但他的努力只是徒劳。

他原有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有了动摇。

《现实一种》中的人物更是在理性与非理性之下,由自己的不理智的欲望牵着走,他们不作冷静的思考,而是互相攻击、互相杀害,要彻底地毁灭对方,尽管是亲兄弟。

在矛盾上升后,亲情显得那么脆弱。

而余华小说后期作品中刻画的人物许三观、李光头等都是平凡小人物,但是他们重情义,知道关心别人,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洋溢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人格也是健康的人格。

(三)故事情节的转变

在现代主义小说中荒诞性是其主要的特征,而余华前期的小说正是如此,以人性的荒诞、反讽、人的异化为表现手法,对传统价值和意义的颠覆,对现实的反叛。

余华认为,人的生活常识中包含着一种很强的理性内容与庸俗气息,这种认识态度对任何事情都要证之于一定的事实,严重束缚了人的想象,成为作家创作的桎梏[1]。

比如:

在《现实一种》的故事情节是由堂哥皮皮摔死堂弟,导致叔叔山峰摔死皮皮,在嫂嫂的怂恿下哥哥山岗为给儿子报仇又害死了山峰,山峰的妻子告发了山岗,山岗被判死刑。

这对兄弟的老母自体身衰弱经常预感着死亡,经过儿子的互相残杀后不久也去世,一个大家庭由于内讧,五口人相继死去,只剩下两个媳妇还在人世。

而她们也已经互为仇人。

这个故事本身就让人毛骨悚然,作者在表现恶的膨胀时用了冷漠和血淋淋的笔调,展示了血的色彩。

而在《兄弟》中宋钢和李光头都是苦孩子,他们不像《现实一种》中的兄弟互相仇杀,相反他们是父母再婚后结成的兄弟,却情同手足,相互体贴,真诚关心,虽然在同时爱上一个女孩后,有点隔阂,但过后,他们仍然互相照应,不忘兄弟情义。

由此余华的作品的情节已经由荒诞不经,转变为温情脉脉的传统式故事,人物互相攻击让位于人物间的亲情联系。

可见,余华的作品从主题、故事情节到人物的刻画上在变化中革新,在守旧中有进步,余华小说前后期风格的变化给小说叙事艺术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余华小说叙事艺术的解读

在先锋小说中,真实故事的叙事传统被打破,在虚构的故事中进行自我颠覆性的叙述,叙述者在故事中直接点破故事的虚构过程,叙事的时间突破了故事时间的自然发展。

在叙述角度上从全面的现实主义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个人视角。

因此,可以从叙事的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的结构三个方面来解读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时间

余华在多年的创作经验中,不断的将时间这一概念加以改造和利用,形成了一套自己时间叙事模式,他说:

“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常识提供的价值都开始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将获得新的意义。

在那里,时间固有的意义被取消了。

十年前的往事可以排列在五年前的往事之后,然后再引出六年前的往事。

同样这三件往事,在另一种环境时间里再度回想时,它们又将重新组合,从而展示其新的意义。

[2]”

比如:

在《往事与刑罚》里的时间非常具有代表性,故事的开始时间是1990年的某个夏日之夜。

在故事向后发展时,时间朝向1965年的3月5日,其间又出现了四个时间:

1958年1月9日,1967年12月1日,1960年8月7日和1971年9月20日。

可以看出余华在故事开始叙事就出现了两种倒错的时间,故事第一叙事时间是陌生人与刑罚专家的接触过程,第二个叙事时间是刑罚专家单独的叙事过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刑罚专家不断指出陌生人所谓的追寻过去是不可能的,叙事内容上则是客观的显示了作者的时间观念。

第一层叙事的发展脉络是显而易见的,第二层叙事时间是借助第一层叙事时间出现的,第二层叙事中时间就变得模糊不清了,陌生人在刑罚专家的怂恿下不断回忆过去,回忆的时间顺序都是错乱的,自己所想的和历史顺序不相统一,出现了许多错觉,这样时间久混乱了。

余华说过“:

时间将来只是时间过去的表象。

如果我此刻反过来认为时间过去只是时间将来的表象时,确立的可能也同样存在。

我完全有理由认为过去的经验是为了将来的事物存在的,因为过去的经验只有通过将来事物的指引才会出现新的意义。

[3]”这就像小说中刑罚专家说的,事实上,我们永远生活在过去里,现在和将来只是过去耍弄的两个小花招。

叙事的节奏是叙事时间的一部分,它与故事的篇幅成比例关系,故事时间短而篇幅长节奏就慢,故事时间长而篇幅短则时间就快。

比如:

《许三观卖血记》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余华对于叙事节奏的掌控能力在这篇小说中淋漓尽致。

小说讲述了许三观为了一家的生计而不断卖血的故事,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一次血,但对于这十一次卖血作者用了不均衡的叙述。

许三观的前六次卖血,余华运用了大量的笔墨但是许三观为了救一乐在去上海的路上沿途卖的五次血,作者只用了一章的篇幅。

作者对卖血过程描写详略不同,不是因为前几次卖血重要而救一乐这次不重要,相反,卖血救一乐却是当务之急,如果对于许三观的卖血没有这样速度的急转和缓和,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将大大折扣。

纵观余华的小说,时间的叙事和叙事节奏的快慢,使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就像一个个音符,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就像一段动人心悸的音乐一样,具有很强艺术表现色彩。

(二)叙事角度

叙事角度就是叙事者描写和观察世界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小说选取的叙事角度不同,表达出来的叙事效果也不同,而叙事角度的选取也能体现一个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也决定了小说作品的艺术结构。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更多的倾向了客观的叙事,确立的人物角度也是多元化的。

比如:

小说《活着》中包含了两个叙事的角度和主体,一个是我,一个是富贵,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我是作为小说的整个故事的叙事者,因为“我”出现了小说的第二个叙事主体——富贵,而富贵作为叙事第二个叙事的主体也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故事,这就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的手法的运用,叙事者和主人公身份相一致,让叙述者和读者的距离更进一步,叙述者的内心想法和感情表达才能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余华在《活着》中将第一叙事者“我”和第二叙事者富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读者很快就进入“我”的世界里,来体会富贵活着的深刻含义。

在余华的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中,我们可以从叙事角度得出余华在医院渡过的童年和多年牙医的经历。

在《医院里的童年》中,“我童年的岁月在医院里。

我的父亲是一位外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

可见余华出生于医生世家。

“我经常看到父亲手术服上沾满血迹地走过来,对我看上一眼,又匆匆走去”,“这也是我童年经常见到血的时候,我父亲每次从手术室出来时,身上都是血迹斑斑,即使是口罩和手术帽也都难以幸免。

而且手术室的护士几乎每天都会从里面提出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将它们倒进不远处的厕所里”,“于是有一次我走进了对面的太平间,我第一次发现太平间里极其凉爽,我在那张干净的水泥床上躺了下来”[4]。

这些都可以看出,余华对鲜血和死亡已经是见怪不怪,他眼中的医院是美好的,死亡也同样是美好的,童年的经历给他后来的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现实一种》中,小说讲述了哥哥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戏弄自己的堂弟,也就是山峰的儿子,在如意中将堂弟摔死引发了一系列的杀戮,在叙述这种杀戮的场面是,余华从一个麻木的看客的角度来描写,冷冰冰地看着一个个杀戮的场面上演,对于这些暴力的描写,文中没有流露出任何的紧张和惊奇,只是一双冷冰的眼睛。

医生们对山岗的解剖不但把医生们抢夺器官谋取利益的行为描写过程中,解剖过程也描写得非常专业。

“然后她拿起解剖刀,从山岗颈下的胸骨上凹一刀进去,然后往下切一直切到腹下”,“接着她拿起像宝剑一样的尸体解剖刀从切口插入皮下,用力地上下游离起来。

不一会山岗胸腹的皮肤已经脱离了身体像是一块布一样盖在上面”“,胸外科医生已将肺取出来了,接下来他非常舒畅地切断了山岗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又切断了心脏主动脉,以及所有从心脏里出来的血管和神经”。

这样的描述在余华的作品中很多,余华的医生经历和从医生的视角进入到小说的叙事中。

由此可见,余华小说从独特的视角和叙事角度来进行叙事和人物的刻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相当于小说中的一个框架和条理。

余华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着突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

重复、循环和偶然,这三个特点在余华的作品中有突出的体现,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余华的小说的重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词组和句子的重复,一类是情节、事件和意象的重复。

比如:

,“后来我迷迷糊糊地感到右侧是大海,海水黄黄的一大片”,“我感到胃里也有那么黄黄的一片。

我将头伸出窗外拼命地呕吐,吐出来的果然也是黄黄的一片[5]”余华通过对“黄黄的一片”的三次重复,把人物在晕车时的状态从生理上的感觉到外在视觉上的感觉体现得很生动。

再如:

《许三观卖血记》里有这样的描写:

“来发,把茶壶给我端过来……来发,你今年五岁啦……来发,这是我给你的书包……来发,你都十岁了,还他妈的念一年级……来发,你别念书啦,就跟着爹去挑煤吧……来发,再过几年,你的力气就赶上我啦……来发,你爹快要死了,我快要死了,医生说我肺里长出个瘤子……来发,你别哭,来发,我死了以后你就没爹没妈了……来发,来,发,来,来,发……”[6]。

在一段话中“来发”一词重复了十次,到最后断断续续的声音,在这些重复中将故事的主人几十年的生活历程展现了出来,而且还写出了一种悲惨的感觉。

第二种重复就是事件上的重复,也就是死亡的重复。

比如:

《活着》中死亡就伴随着小说的起始到终结,展现出普通百姓在生活的磨难下一次一次的死亡后得到一次次的升级,富贵面对死亡所经历的磨砺也进一步加深。

生活对富贵来说是无情的、不幸的,像富贵这样经历如此多的亲人离世的场面,每一个亲人的离开都像一把尖刀扎在富贵的心上,他默默地忍受着,试图改变,但是是无可奈何,在这个普通老百姓家里,“活着”成了一个最大的奢求,但是苦难的加深没有击垮富贵,他还坚强的活着,抵抗着多重的侵袭。

余华小说叙事的循环,从开头到结尾形成了一个圈或者说一种回归,从故事情节中人、物或者事件的回归,到小说内在的意义的回归,在这些循环的背后都体现着余华小说叙事独到的艺术感。

三、余华小说叙事暴力和历史的艺术体现

对余华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从小说形式上,小说精神特质上都有相应的体现。

在小说所展现的隐喻中,对暴力、对历史都有很恰当的体现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对暴力叙事的艺术

余华在《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难逃劫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往事与刑罚》等小说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对暴力的描写,关于暴力余华说:

“暴力因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人类文明的递进,让我明白了这种野蛮行为是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7]”从《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小说中有着作者偏好的暴力进行张扬的因素,但是暴力在余华的小说里根本意义在于它是余华对人的生存凝视,在特定的境遇下人的本能迸发出来的相互残杀相互毁灭的本性,余华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残酷的生存图景,让我们认识到暴力的本能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引起我们的高度反思和惊醒。

比如:

《现实一种》就异常深刻地揭示了人们生存中所存在的暴力。

在小说中,亲人“皮皮”导致亲人堂弟之死诱发了家庭成员间的仇恨,以致兄弟间的相互残杀。

作为人声亲情友爱之本像的家成了暴力与死亡的居所。

山峰、山岗等家庭成员出于本能的爱而走向本能的相互仇杀,以致家的彻底瓦解。

这也象征着人类常态的生存被暴力所摧毁。

不仅如此,余华还将暴力与历史联系起来,厉史的深处来看待暴力的存在,在历史背景中来探求人的生存。

考察人类历史的演进,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也是暴力的历史,暴力是历史存在和进步的方式和动力之一,而暴力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欲望,人的暴力欲望构成历史的暴力欲望,而历史暴力又反过来残害着人的生存。

余华借助暴力这一中介对我们传统的善的历史进行了解读,揭开了其对人之正希生存之摧残邪恶的一面,从而对历史暴力进行了控诉。

但是,综观余华小说中的暴力表现,作为直接关注人的生存的中介,作为一种对历史的提炼,其最终的精神是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他的暴力叙事所表现出来艺术隐然可见。

(二)、对历史叙事的艺术

历史是余华小说中的潜在的逻辑,它凝集了余华小说的精神,对传统历史观念的解构和对人的生存的审视。

在《一九六八》、《往事与刑罚》、《古典爱情》等小说中,余华通过对历史中的暴力、刑罚、人吃人等现象的揭示,余华小说向我们揭开了历史深处沉寂着的血腥。

从而颠覆和解构了人们常规观念中那种由壮行义举、功德碑铭以及帝王将相们的丰功伟绩、奢华构成的历史。

这种解构也是对本真历史的一种还原。

人们通常所谓的厉史,不过是抹掉了血腥与暴力之后皮相事件的功利化记叙。

而本真的历史却往往是血腥和暴力本身。

这正好比火山:

本真历史恰似活的火山喷发的过程,人们通常所谓的历史则好比冷凝沉寂后的火山。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历史本身往往就表现为暴力,因此,暴力写作时期的作者余华,其对历史过程中的血腥与暴力对人生之威胁呈现具有艺术思考。

余华对历史叙事小说探析了人道内涵所在。

小说《一九八六年》不仅对“文革”历史对人的残害进行了控诉,而且通过对封建刑罚所凝聚的历史暴力的呈示,将其人道之矛指向更为深远的历史,使小说内涵得到了超越与升华。

《古典爱情》则借用我国传统的世道观来看取人们在好世道与坏世道里的历史境遇。

特别是坏世道里人吃人的生存图景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

《一个地主的死》则通过对抗日战争历史图景的书写,让我们既看到了日本鬼子的残暴与兽性、平民百姓遭受的苦难,更看到了王香火由苟且而舍身成仁的决然选择。

因此,余华其对历史过程中的血腥与暴力对少、生存之威胁的呈现了对历史叙事的艺术。

四、结语

综篇所述,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在多种角度和手法中体现出来,尤其是小说中“死亡”这个悲壮的主旋律反复出现。

对《活着》时更加让读者感到福贵活着的艰难和忍耐力量的强大。

曾对余华做访谈时,他说到,“反复,寻找到了一种最伟大的叙述,就是用最单纯的手法写出最丰富的作品,这个力量震撼人心”[8]。

因此,反复的“死亡”旋律,渲染、烘托着福贵忍耐力量的强大,“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9]。

使读者感到灵魂深处的震撼,也使余华走出了以往极端的冷酷,上升到一个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从余华这种叙述的转变可以看出,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错误和丑恶反应暴躁的余华,而是一个趋于成熟、老练、充满智慧的余华,不动声色地剖析着人间的苦难;不再是那个竭尽全力刻画血腥暴力吓倒读者、自己也被吓倒的余华,而是内敛、含蓄、沉郁的余华;不是只看到人世间血腥和暴力,而是同时也看到广大受难者坚韧、顽强的精神面貌的余华。

这一切,说明作家已经从一个“在细雨中呐喊”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成熟、老练、充满智慧的思想者。

余华在小说中对弱势群体为何受难、如何受难的思考,以及这种叙述策略的转变。

研究和出版余华小说,从生死中揭露了人性之恶,现实中的暴力。

感悟小说叙事艺术,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交流甚至是文化交流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余华.虚伪的作品[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3]余华.虚伪的作品[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4]余华.医院里的童年[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5]余华.死亡叙述[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6]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7]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J].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184.

[8]金华.本生不乐与顺其自然[M].浙江师范大学,2002.

[9]余华.活着[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0]徐正林.先锋余华[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1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2](美)C.S霍尔著,张月译.荣格心理学纲要[M].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

[1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明天出版社,200

[14]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乡.1989年第5期.

[15]余华.我永远是一个先锋派.文学世界,余华专栏[J/OL].www.White-.

 

Anotherkindoflifeanddeath--ananalysisofthenarrativeartofYuhua'snovels

Abstract

Yuhua'snovelisanexcellentwriter,hisnovelincoldstyle,showingadeath,violenceandchaosintheworld,extremeartisticexpressedhisdoubtsaboutcommonsenseandsocialnormsandsubversive,hisnarrativestyleandtheotherwritershaveacleardistinction,narrativeofthelifeanddeathofthemostbeautifulplacesinYuhua'snovel.Thispaperfromafictionwriter'snarrativestyleofearlierandlaterperiods,andfromthewayofwritingofindividualcharacters,violenceandviolencefactoranalysisinareassuchas,toanalyzenarrativestrategiesinYuhua'sfictionandnarrativeartwasuniqueandthatYuhua'sthoughtsonsocialrealityandhumanity,causingpeopletostudythevalueofnarrativeartofYuhua'snovels.

Keyword:

Violenceanddeath;Narrativeart;YuHua'snovel

 

谢辞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和同学互相沟通交流,大家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导师的指导点拨下,我们进步更快,对问题也有清晰的认识,更能清楚把握设计的每个环节,避免了不必要的弯路。

在此,特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这里,感谢所有的任课老师,感谢所有同学好友。

同时,我还要感谢学校、院系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在这样一个好的环境里,我不仅学到了与空调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开拓了我的视野,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让我学到来许多深奥的东西,这将是我终身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