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软件学院西方经济学大作业.docx
《南昌大学软件学院西方经济学大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大学软件学院西方经济学大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昌大学软件学院西方经济学大作业
NANCHANGUNIVERSITY
软件学院大作业
课程名称:
世界经济概论
题目:
浅析80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专业:
班级:
姓名及学号:
起讫日期:
2014.5.25—2014.5.29
任课教师:
陈悦
部分管主任:
完成时间:
2014年5月28日
【摘 要】:
2008年发生了50年不遇的世界经济危机,最先从泥潭里走出来的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经济体。
其中,中国又交出了GDP升幅超8%的成绩。
然而中国真如许多经济学家所预料的将再次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吗?
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真的理所应当地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级吗?
显然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机很具有代表性,它就是内部控制不健全和外部竞争对手集体施压的结果。
无论从经济发展增速和市场形态来看,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有很多的相似,所以我们需要看着前人“跌倒”的过程来避免受伤。
【关键词】:
日本;经济危机;中国;资产泡沫;启示
1、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危机及其原因
1.1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危机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兴与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地位的变化,造成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
日本与欧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尖锐,日本的产品出口更加困难。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贸易的限制措施,要求日本“自主”限制出口,并采取反倾销、使日元升值等措施,以减少日本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
特别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西德和日本5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达成降低美元汇价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如脱缰之马,一发而不可收。
1985年,原来1美元兑换263日元,当年即降到200日元以下,1986年又降到152日元,1987年更进一步降到121日元。
两年间日元升值1倍以上。
这一状况给日本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困难,有的不得不宣布破产,使日本的出口能力大大下降。
1.2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衰退原因
像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
战后日本一直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投机的行为被经营者视为歧途。
但8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日本经济史上未曾有过的狂热投机,其背景及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自由化造就了制度上的泡沫条件。
80年代初,为对付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存款利息率大大低于物价上涨率的局面,美国政府开始逐步实行金融自由化,废除了30年代以来一直实行的利率限制。
从此,各金融机构竞相开发新金融商品,在吸收存款上展开了激烈竞争。
在美国的压力和日本金融资本自身的要求下,日本亦在80年代后半期开始大力推行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金融商品,为企业和个人进行虚拟资本创收活动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在1984年后,实行了“特定金钱信托制度”,使日本大企业能够将巨款委托给信托银行和证券公司,从事金融交易,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如1985一1989年间,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企业,本行业利润为1.25万亿日元,金融收入则为1.91万亿日元。
另外,非银行金融机构被允许设立,由于其提供贷款条件宽松,又为泡沫经济准备了便利条件。
2.低利率和日元升值掩盖了泡沫经济的真像。
1985年9月后,日元不断升值。
为避免日元升值可能带来的经济箫条,从1986年1月起5次下调再贴现率。
1987年2月降至2.5%.日本经济从此走向繁荣阶段,本来拟采取适当紧缩的政策,但1987年10月美国出现了“黑暗的星期一”,纽约股价狂跌,日本需要保持低利率来保证日本资金流入美国。
因此2.5%的低利率又持续了两年四个月。
低利率导致经济繁荣,日元升值导致物价稳定,经济情况呈现良性状态,从而使人们产生了资产价格猛涨属正常现象的错觉。
这种情况也导致经济政策上的失误和滞后。
3.外汇储备猛增为资金投机准备了条件。
为避免日元急剧上升,日本银行多次介入外汇市场,支撑美元。
其结果,外汇储备额从1985年底的265亿美元剧增到1987年底的815亿美元,净增550亿美元(约合8万亿日元)。
造成国内货币流通量大大增加,成为国内流动的过剩资本。
由于物质需求基本达到饱和及物价稳定,这些过剩资本并不流入物资领域,而是成为股票、土地投资的原始资本。
尽管与整个泡沫经济规模比较,8万亿日元的数目不大,但它是实实在在的资本,是一个可观的数目。
4.企业生产能力过剩。
大规模的设备投资,曾是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但当时,这个因素的作用大大减弱,日本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迫使企业不得不削减设备投资。
1988年度日本的民间企业设备投资比1987年度缩减了12.4%。
日本企业的过剩设备和过剩投资。
造成国内供大于求的局面,阻碍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5.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
作为一个追赶型的国家,日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创新而取得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究。
因此,在当今需要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日本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后盾。
日本科研经费投入虽然也不少,但是80%以上来自私人企业,因而长期重技术开发,轻科学研究。
而且,在广泛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的技术人才方面,日本的吸收能力远不及美国。
6.产业结构调整滞后。
日本在战后形成的追赶欧美型的产业结构,日益暴露其局限性。
主要问题在于相对优势产业、相对劣势产业和非贸易部门之间存在生产能力和效率之间的巨大差距,形成日本产业结构上的“三重构造型”。
劣势产业方面的输入低于优势产业的输出,产生了大量的贸易赤字,带来日元升值的压力;优势产业必须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
如此循环,造成国内的“产业空洞化”现象,国内各部门成本的提高,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创立。
7.经济体制调整失误。
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战后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实施了广泛的国家规制。
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化和全球化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当初政府建立规制的基础已开始弱化,规制体系的消极作用日益显露。
国家规制的大量存在,使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受到限制;后发效应的消失和“制度疲劳”的出现,使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带来的问题暴露无遗。
8.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
高新技术要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有金融业、尤其是风险投资的大力支持。
“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包袱。
到1998年9月末,经审核,日本所有银行不良债权总额高达730270亿日元。
这使得银行不愿意向企业贷款,并干方百计地收回以前放出的款项,从而造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筹资困难,致使许多企业破产。
9.财政危机严重,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日本一直奉行凯思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支日益失去平衡,日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中财政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
自“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大型对策的不断出台使日本财政状况日趋恶化。
总之,日本经济增长停滞并不是局部性问题,而是综合性、体制性问题。
放松企业管制,改革经济体制,才是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根本出路之所在。
在上述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形成泡沫经济运行机制的可能性就产生了,即一旦资产价格上涨,资产价格就会持续上涨,出现恶性循环。
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情况是:
由于经济繁荣股价上升→因帐外浮余资产增加可以按股票时价招股或发行附有新股购里权的公司债,其筹资成本仅为1一2%→部分资金用于设备投资,另一部分资金投入股票市场一股价上涨,由于土地价格上涨,抵押价值上升→从银行借入款用于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价格上涨。
2、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当年的相似性
虽然现阶段我国经济与当时的日本经济在发展水平上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还没有日本那样完善,但是单就两国经济形态而言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点:
同为东亚国家,两国都存在着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职能的发挥或效率对两国经济的影响都非常巨大。
从外部环境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冲击。
从内部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存在房产泡沫,产能过剩等问题。
日本经济危机时的经济环境与当代中国颇为相似。
2.1相似点一:
“僵尸企业”占据社会资源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设备投资增长迅速,仅1983年为负值。
从1988年开始,受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在低利率的刺激下,日本的设备投资增长率均超过15%,但日本工矿业生产率并没有显著增加,部分设备闲置和产能过剩现象加剧。
目前中国很多行业面临显著的产能过剩,也有不少因获得放贷或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闭的“僵尸企业”,这都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
2.2相似点二:
货币异常宽松
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有相当大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扩张。
从M2占GDP比重来看,日本1980年该比例为140%左右,到1991年泡沫爆发前增加到近190%,流动性明显过剩。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4万亿经济刺激带动大量项目推进,配套资金大规模下发,带动了银行信贷屡创新高。
截至2013年5月末,中国的M2余额达104万亿元,较十年前翻了5倍多,中国的M2与GDP比重接近200%,创下全球新高。
2.3相似点三:
经济增速反转下行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经济保持较高增速。
1950年至1970年经济起飞阶段,日本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0%,在70年代至80年代,增速也达7%。
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如同吹起的肥皂泡,表象极度繁荣。
但1991年春,日本终于在泡沫中沉沦,至今仍然低迷。
反观中国,在改革开放与加入WTO等利好之下,中国经济增速多年保持较快增长。
但受制于结构性矛盾困扰,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受到挑战,去年开始增速延续下滑趋势。
2.4相似点四:
股市表现令人失望
日本泡沫时期,地价、股价疯狂联动,资产价格循环上涨:
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达38915点,此后泡沫破灭,到1992年8月跌至14309点。
2006年至2007年,中国也经历了严重的股票泡沫:
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上证综指增长了5倍,并于2007年10月达到峰值,其后一年内,上指下降72%。
由于国内经济基本面与企业盈利情况不尽如人意,中国A股市场仍维持在2000点左右的较低水平。
2.5相似点五:
出口困境与升值压力
从1981年开始,日本出口拉动GDP大幅增长,对GDP贡献达23%左右。
但是当时美国正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美国政府运用综合贸易及竞争法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在广场协议后的三年内升值50%以上。
反观中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出口需求疲软,发达国家货币量化放松,也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2.6相似点六:
避免创造性破坏
1986年,日本政府发表“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
很多行业竞相扩大,企业和银行部门相互持股十分普遍。
而企业、金融和政府的盘根错节,导致20世纪80年代日本“僵尸企业”大量存在。
与之类似,当前中国国有企业长期占有廉价资源,中国银行业享受存款上限带来的利润,或将推动“创造性破坏”进程。
2.7相似点七:
日本和中国都面临着相同的国际压力
日本和中国都面临着相同的国际压力,即美国双赤字,本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介入国际外汇市场,强迫日元快速升值。
自从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以来五年间,美国大量抛售美元导致日元持续升值,日本股票价格每年以30%、房地产价格每年以15%的幅度上涨,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仅大约为5%,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现在中国也同样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美国等国将本国经济衰退推卸到中国,并多次指责中国为“汇率操纵国”企图强迫人民币大幅升值缓解出口压力。
而一旦人民币升值,中国经济通货膨胀将导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上升,使中国产品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变得荡然无存,对中国出口到成严重影响。
故当前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与当年的日本一样的汇率升值压力。
2.8相似点八:
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的方案相似
随着90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实施了增加公共投资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1992年至1995年间,日本政府实施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先后出台6轮经济对策,总规模达到66.5万亿日元。
这一期间,财政政策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以公共投资为主。
从规模上看,6轮经济对策,公共投资比重达到73.6%;从增长速度看,1992年至1996年期间,公共投资实际增速分别为14.3%、12.9%、1.3%、0.7%、6.4%;二是实施减税政策。
实行了规模为4.5万亿日元的一次性“特别减税”政策,以后又调整为3.5万亿日元永久性减税和每年2万亿日元“特别减税”。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严重影响,中国经济也显现出后劲不足的疲态,为此中国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以此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在经济危机时采用的刺激方案基本一致。
3、日本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经济衰退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发展中解决经济问题。
日本政府想要通过改革走出经济困境,但在经济不景气,环境偏紧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必将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甚至可能因此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
因此,改革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许多经济问题要在发展中才能解决。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与坚持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战略方针分不开的。
(二)坚持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防范财政奉献和金融风险。
世界经济大国无一不时以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为主。
日本政府在1985年日元升至、出口压力增大时,决定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由外向型经济转为内向型经济,注重扩大国内需求。
但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内需求一直没有启动起来,经济衰退由此逐步加重。
中国一定要充分注重国内需求,把扩大和开拓国内市场做为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来抓。
(三)提高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配套性。
日本政府的结构改革和经济再生计划,主要是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提高企业自主性和加快技术创新,实现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民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解决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
中国经济正面临入世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改革,提高基业的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四)对中央银行进行改革,提高其在制定金融政策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独立性。
“泡沫经济”的教训使日本各界在以往争论不休的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上达成共识:
要重视金融政策的作用,就要提高和加强日本银行的地位及作用,特别是要提高和加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及作用。
为此,日本对现行银行法进行修改,强化货币政策委员会,确保日本银行的公开独立性。
我国在总而言之,对于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这一现象,我国应当认清其本质,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方面把握好经济走势。
在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放宽政策,整合企业,扩大内需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以日本经济衰退的历史为鉴,采取相关政策,努力稳固经济金融环境,保证二十一世纪里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这一现象,我国应当认清其本质,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方面把握好经济走势。
在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放宽政策,整合企业,扩大内需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以日本经济衰退的历史为鉴,采取相关政策,努力稳固经济金融环境,保证二十一世纪里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季侃,姜春明,世界经济学[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元桥一之,日本经济的竞争力衰退了吗?
[J]中国金融,2007(12)
[3]祝青,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探析[J]华商,2007
[4]张舒英,新时代的日本经济[M]昆仑出版社,2006
[5]凌星光,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及启示[J]管理世界1993(3)
[6]崔婧,浅谈日本经济衰退的制度性原因及启示[J]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
[7]王学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降日本经济衰退之谜解析[J]北方论丛2005(4)
[8]李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宏观经济政策:
特点及其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