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2720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ocx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docx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甘肃政法学院

论文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年级:

2011级

学号:

************

*******************************

专业:

公安分院侦查学1班

***************************

二零一二年十月四日

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全世界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虽然其战争规模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其带给人类的影响仍是毁灭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战双方分别是同盟国和协约国,这次战争持续4年之久,约有一千六百万人在此次战争中丧生,难以数计的人受到伤害。

一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日的兴起,苏联的成立使得欧洲原有的政治结构土崩瓦解。

 

关键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政治结构同盟国协约国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自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中,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

战争时期,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余人,其中死亡515万余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

战争双方直接战争军费约为1863亿美元。

以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今天单讲本次大战的影响,具体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二个方面,下面我们具体来讲: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1、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俄罗斯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灭亡了。

欧洲的三个反动堡垒被摧毁,代之而兴的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

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

从表面上看,英帝国的疆域更加扩大,但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印度等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火如荼,再也无法把它们平息下去。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1913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战后,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

但它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遭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反对与破坏。

1924年法国占领鲁尔失败后,便最终丧失了处理德国问题的主动权。

当30年代纳粹德国崛起后,法国统治阶级只想苟安求和,保住既得的利益。

而一般的百姓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伤亡和破坏记忆犹新,人心厌战。

朝野上下弥漫着和平主义和畏战情绪,以致在1940年5月德军进攻时,不仅没有再出现凡尔登的奇迹,而且在短短的40多天内就战败投降了。

总之,欧洲已经走向没落,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已经兴起的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之机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力量。

美国除未遭受战争破坏外,其战争费用也比其他国家低。

英国的战争费用占国民财富的32%,法国占30%,德国占22%,美国只占9%。

战争中,美国接受了各国的大批订货单,从1914年6月到1917年6月,美国共输出了69亿美元的商品,美国的贸易顺差由1914年的4.3亿美元激增到1917年的35.6亿美元。

出口的猛烈扩大带动生产的急骤发展。

从1915年起,美国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新的“战争繁荣”周期。

以制造业为例,1913年至1920年的7年间,欧洲制造业生产量下降了23%,美国却增长了22%。

至1920年,美国的发电量相当于欧洲的总和,钢产量占全世界产量一半以上,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3。

参战前的1916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313亿美元,1918年上升到1518亿美元。

农业总收入从1914年的78亿美元,激增至1915年的100亿美元的空前未有的水平,再猛增至1919年的177亿美元(以上均按1958年的美元价格计算)。

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美国的国外投资从1913年的大约20亿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亿美元,其中30%投放在欧洲。

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

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

英国的黄金储备量从1913年的2亿美元到1921年只增加到8亿。

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畸形发展。

它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的市场,趁英、荷、法忙于战争,加紧向其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

俄、英等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也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

由于德国实施潜艇战,协约国船只遭到打击,日本海运业首先发展起来。

海运业又带动了其他行业,工农业生产空前活跃起来,兴办企业投资越来越狂热化,公司利润成倍激增。

大战期间,对外贸易增加4倍,银行资产增加2倍,各项生产平均增长1倍。

1914年至1919年工业总产量实增1.8倍,其中尤以造船和海运最为突出。

短短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过其工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仍不高),由外贸长期入超变成出超,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1914年至1919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额累计为30多亿日元,除抵偿日本战前所欠外债17亿日元外,还购买英、法、俄国战时公债和贷给外国27.7亿日元。

2、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以及在俄国革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发动战争时所绝对没有料到的。

战争开始时,双方都抱有速胜希望,但到1916年底战争已形成僵持局面。

这时,协约国的前后方军队已达2500万人,同盟国也达到1500万人左右。

每一次大战役都是一场大屠杀。

由于大批农民被征入伍,以致许多土地荒芜,农畜产品普遍减产,物价则不断上涨。

1916—1917年间的严寒冬季给交战各国的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许多人冻饿而死。

人们越来越怀疑究竟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

随着交战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人民的反战运动日益高涨。

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

德国1917年4月的罢工最为激烈,参加人数达30万,工人们强烈要求实现不兼并别国领土的和平。

前线士兵的反战情绪高昂。

1917年5、6两月的法国兵变最有代表性。

大约有3至4万士兵拒绝执行作战的命令,他们说再也不愿为每日的5个苏(相当于1/4法郎)去送命。

在交战各国中,反动、腐朽的沙皇俄国危机最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了革命。

列宁说:

“沙皇制度的极端老朽和腐败(加上极其痛苦的战争的打击和负担)造成了一种反对自己的莫大的破坏力量。

”俄国的落后经济本来就支持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更何况国民经济在战争中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914—1917年间,有1500万人应征入伍,但仅制造了330万支步枪。

无枪的士兵在暴风雨般的霰弹片中耐心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

由于农民大批入伍,农业劳动力大大减少,耕畜从1914年的1800万头减至1917年的1300万头。

粮食收获量减少1/4。

指挥无能,再加上严重缺乏武器弹药,俄军到1917年1月底已损失600万人(包括死、伤、失踪、被俘)。

战争临近结束时,损失人数增至800万左右。

工人、农民和士兵忍饥挨饿,流血牺牲,他们忍无可忍,只得起来斗争。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执迷不悟,继续帝国主义战争,这就决定了它必然走向灭亡。

在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领导下,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终于取得成功。

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

3、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俄国1905年革命以后,土耳其、波斯、中国相继发生了革命,印度也出现了革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

列宁说:

“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

”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等,说明: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4、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

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

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也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

战败的德国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约,一定要复仇。

战胜的意大利和日本觉得分赃太少,伺机重新瓜分世界。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首先在远东打破了华盛顿体系,继之意大利在1935年进行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又在非洲和地中海区域打破了凡尔赛体系。

1935年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则是对凡尔赛条约的公然撕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战胜国和一个战败国终于结合在一起,缔结了同盟,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出现了上述两股新兴的、巨大的进步政治力量,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是帝国主义战争,而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并且从一开始就具有这种性质。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的进步过程加速了,但这当然是帝国主义战争发动者所预料不到的。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战”的爆发,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可谓一次重大“危机”。

一是“危”,即危险或挑战;二是“机”,即机会或机遇。

若把握得好,中国则可能一举摆脱内外枷锁,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社会;把握得不好,则会坠入深渊。

幸运的是,“一战”时期的中国有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急切寻找新的国家认同、加入国际潮流的浪潮在中国波涛汹涌;二是中国有一批学贯中西及对国际体系深刻认识的精英;三是对中国不利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因为“一战”的爆发正在崩溃。

中国人急于改变传统孤立主义的世界观,“一战”被认为是中国加入世界新秩序的绝好机会。

中国渴望加入世界,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和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主义的观念催生了中国的革命、内部革新以及国家转型。

1、中国参战,华工赴法。

1917年8月,中国历经三年的奋斗,终于正式向德奥宣战。

一战期间中国为英、法提供了14万精壮青年华工。

这14万青年实际上间接为英、法提供了14万大兵。

因为这些人的驶赴欧洲大陆,才让英、法腾出14万自己人走上战场。

更须一提的是,这些华工有约五千人或在赴欧途中死于德国潜艇攻击,或捐躯欧洲,血染沙场。

更应提出的是,早在1914年中国表示愿意参战之始,即有出兵之意。

梁士诒的“以工代兵”的最初版本亦是“带枪华工”。

当1917年中国终于挤入战团时,出兵似乎更是情理之中的。

正如顾维钧当时指出,对中国来说,参战并出兵是中国的一大“妙着”。

出兵欧洲一举,不仅能提高中国言而有信,实际参与的信誉,因此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能在实战中提高中国士兵的素质和斗志,为中国的富国强兵打下基础。

对主张出兵的段祺瑞来说,甚至可以趁机以出兵来练兵、增兵,以此增加自己的资本及实力。

虽然出兵遭到各国列强的阻挠,这种做法着实向西方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2、一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发展良机,民族工业在蓬勃发展,呈现出“短暂的春天”。

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纺织业、面粉业等领域最为显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制造业、火柴、造纸、玻璃、肥皂、食品加工等行业也均有所发展。

在1922年华盛顿会议以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宣告结束,虽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其自身的弱点,但在大战期间及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勃兴的民族工业对中国的发展具有进步作用,首先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培养了大批技术员工,对提的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很大意义;其次,生产走向集中,以前许多分散的集体开始联合,对于神会生产力的提高、工人阶级团结的加强、革命的发动,都有重要意义;第三,最重要的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展的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使中国的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一战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的对德宣战,不仅展示了中国利用外交进入国际社会成为平等一员及国际化的成功之举,并首开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系统收复国家主权的先河。

中国一宣战,不仅立即宣布中国同德奥两国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随之废除,并收复德奥在中国的租界,终止支付德奥条款,更重要的是,德奥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也被中国一概取消。

中国人坚持不懈的利用欧战的爆发并力争正式加入战团,充分反应了中国人寻求国际化的决心,并以参战外交一改传统中国人传统落后的世界观,承认西方主宰世界体系,并力求加入国际社会成为受人尊重的平等一员。

中国初涉近代外交,即身手不凡,以远大的目光、灵活的外交,让世人吃惊,其在巴黎和会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

中国能够跻身战后巴黎和会本身,即是中国一战外交一个成功的例证,实现了其在战争伊始即要参与和会的目标。

在和会上,中国代表敢于并精于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设,力图让战后新世界秩序有中国的烙印、声音。

这本身就是一大外交胜利。

  中国参加一战,从小处着眼,是为了应付日本,为了在战后和会上占一席之地。

但从长远看,是为了加入国际社会,为了国际化,为了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有发言权。

在巴黎和会上正因为中国代表团的据理力争,并大义凛然地拒签对中国不利的凡尔赛和会,他们的行动不仅把所谓“中国问题”带到了世界最高论坛,且赢得了道义的胜利。

也为山东问题在巴黎和会结束后的迅速解决提供了契机。

因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并未完全失败。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大获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人积极参与战后新秩序的建立。

例如顾维钧系起草国联宪章的 15 人委员会之一,对宪章的撰稿,贡献颇多。

中国人甚至从大局着眼,支持日本代表团提出的“种族平等”条款。

凡此种种,不仅让国际社会听见了中国的声音,甚至显示了未来中国成熟的一个范例。

然而巴黎和会的谈判失败又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一战”就没有“五四”。

也就不会有“德”,“赛”,两位先生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

 

总之,一战期间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奇怪的综合体。

政治上民族主义高涨。

文化上高度反传统。

外交上国际化及国际主义。

既有学贯中西,以天下为己任的一大批精英。

也有目光短浅,不知国家为何物的军阀。

凡此种种,莫衷一是。

但就是在这种新旧混杂,天下大乱的局势下,中国人开始系统书写其以一战为契机的国际化的壮丽篇章。

  中国的一战外交及国际化努力是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中国的参战才使欧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

同时由于中国对一战的政策,相当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内政及社会。

换句话说,欧战把中国变成世界史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把欧战世界化了。

  不论我们如何评论一战对中国的意义,或中国对一战的贡献,本文旨在把中国带回一战的集体记忆。

并通过研究中国与一战的关系,填补战争史、外交史、社会史上的一项空白。

对中国而言,20世纪是从一战开始的。

中国对一战的反应及政策是其国际化的开端。

 

 

参考文献

【l】徐铮,《祸追全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83年《世界知帆》.第23期

【2】孙立新.《德国史学家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的争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