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2709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docx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docx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

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

某种变化的活动。

教育构成4要素

教育者:

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者

受教育者:

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和主体

教育内容:

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

教育手段:

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方式方法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其教育方针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的系统,以及为保证该机构的正常运行而确定的各种规章规范的总称。

其主体是学校教育系统。

2、学校教育制度

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学校教育从宗教教学分析出来,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参与学校教育。

4、教育立法的实施。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

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二、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由法国成人教育学者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起。

它是人们充

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和

训练的总和。

终身教育具有什么意义

意义:

1、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面理解。

它是建立教育体系的原则。

2、终身教育的过程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3、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发展完善自身的崭新之路。

三、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

包含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

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

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

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教育的民主:

教育普及化,教育质量和效果平等

民主的教育

教育体制:

由筛选型,集权型转向综合型,分权型

教育结构:

由刚性,封闭式转向弹性,开放式

师生关系:

由权威型转向互动型

教学方式:

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

教育评价:

由注重选择转向注重培养

教育管理:

由集中,封闭式转向参与式,自主式

教育平等是消除因经济、文化、社会地位以及种族、性别、区域等因素所导致的教育上的差别,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在内容上包括起点平等、过程平等、目标平等;在形式上包括效率平等、形式平等、实质平等。

教育信息化对传统教育形成了怎样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

式变革的过程,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

学习固定内容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

变。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决定和制约着教育,教育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有其自身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

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人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选择文化的功能

3.创造文化的功能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

2.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制约人的教育观念

个体发展的特征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观能动性,遗传,环境,教育

教育的个体功能的体现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

教育促进人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师职业的特点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职业训练的专业化1专业意识2专业态度3专业知识4专业技能5专业品质

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起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专业知识的发展:

具有宽厚的文化底蕴、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科的积累和更新。

(2)专业才能的发展:

教学技能与技巧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3)专业情意的发展:

专业理想的树立、专业情操养成、专业性向的调适、专业自我的建立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

(1)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2)教师的在职培训

学生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2、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1、要德才兼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2、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对学生一视同仁

4、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什么是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它制约各种教育活动,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根本要求

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其内容结构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其根本性质

五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它分三个

层次:

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

会素质居于素质整体结构的最高层,主要由政治、思想、

道德、业务、审美、劳技等素质构成。

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它分

为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

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

任务:

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学科课程优缺点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

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优点:

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特点,有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及高效地传递知识。

缺点:

科目之间界限分明,割裂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要及生活实践,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兴趣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

优点:

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重视儿童的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缺点:

儿童获得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传递文化遗产。

潜在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

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

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之中,包括物质情景(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景(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校风、班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新课改: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强调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双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改变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适合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知识技能。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功能。

改变国家集中管理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大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什么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过程,是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

展的过程。

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高效率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促进教育普及;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4、有利于学生的相互交流。

缺点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实践探索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3、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什么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它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模仿学科教学的道德课

所谓直接的道德教学,就是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所谓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指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简评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重视理性思维的德育模式,展示了一种从基础理论到开发应用的研究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缺陷:

一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的研究;

二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两难问题的局限性及其设计的困难性);

三是阶段理论也存有大缺陷(如发展阶段是否存在可逆性、文化背景的适应性等)。

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创。

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贡献:

1、体谅模式在众多的注重培养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德育模式中另辟蹊径,建立了一种从培养道德情感人手的德育模式。

2、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

它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及解决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3、“学会关心”是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体谅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不无启发。

缺陷:

1、把不同甚至对立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如,对于青少年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人本主义色彩,而关于观察学习的观点又有行为主义倾向。

2、关于学生在特定人际-社会情景中的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界定不清,并且在有无普适性上遭到怀疑。

3、实践表明青少年期是“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不严谨。

少年期之前是否已经开始?

什么是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教育评价的类型

1、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

诊断性评价

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出鉴定。

形成性评价

是指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

终结性评价

也称总结性评价。

它是指在某项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做出价值判断。

2、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分类

相对评价(常模参照评价)

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标准,然后将其余评价对象与该标准进行比较,或者是用某种方法把所有评价对象排成先后顺序的评价。

绝对评价(目标参照评价)

是在被评价对象集合之外,预先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该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

是指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为标准的评价。

3、根据评价的主体分类

他人评价(外部评价)

是指由教育活动实施者以外的人作为主体的评价。

自我评价(内部评价)

是指由教育活动实施者作为主体的评价。

4、根据评价的方法分类

定性评价

是指采用开放的形式获取评价信息,运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做出结论的评价。

定量评价

是指设定操作化的评价内容,收集并量化评价对象的信息,运用数学方法作出结论的评价。

教育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是指评价对被评对象起着引导作用。

通过评价目标、指标体系的引导,可以为学校和师生指明办学和努力的方向——指挥棒

2、诊断功能:

是指评价中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能够发现教育活动或被评对象哪些方面欠缺或偏离目标的要求。

3、鉴定功能:

是指通过评价能够认定评价对象的优劣或合格与否,具有选拔、分等的效能。

4、改进功能:

是指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信息,促使评价对象不断完善与优化。

5、激励功能:

是指教育评价的正确应用,能够激发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的潜能,增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等。

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指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单项或综合评估手段,对学生个体学习和个性某方面或整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

教师评价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

第二,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四,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

但是,教师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教师评价一要客观、公正、可靠地鉴别和评定教师各方面工作质量水平;二要能诊断和发现教师工作中的较为具体的优点和缺点,为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

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

1、学生评教(学生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评价,包括师德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

2、同行评价

本校的教师、校外的教师或专家对教师的评价。

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教师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合理性、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目的的适合性、教育科研水平等。

3、领导评价

教师所在学校、院系、组(室)的领导对教师的评价。

4、自我评价

教师依据某种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

5、学生成绩评价

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