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22458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6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docx

《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docx

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网络征求意见稿

 

无锡市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O一一年七月

无锡市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序言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无锡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正逐步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破解瓶颈制约,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是无锡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实现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无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无锡市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循环经济规划》),根据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无锡市“十二五”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

《循环经济规划》是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性、指导性和综合性规划,提出了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框架、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策略、主要任务、示范项目与政策措施。

编制《循环经济规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指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序言2

第一章发展基础4

第一节无锡经济社会及循环经济发展现状4

第二节无锡资源环境基本情况及承载力分析6

第二章面临形势8

第一节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8

第二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8

第三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9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9

第一节指导思想10

第二节基本原则10

第三节发展目标10

第四章重点任务13

第一节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13

第二节建立资源节约利用体系18

第三节建立废弃物再生利用体系21

第四节建立循环型社会发展体系22

第五节建立可持续生态环境体系24

第五章空间布局26

第一节循环经济总体格局26

第二节循环经济重点园区30

第六章重点工程和关键技术33

第一节重点工程33

第二节关键技术35

第三节实施效果分析36

第七章保障措施38

第一节管理体制38

第二节法规体系39

第三节政策体系39

第四节技术支撑40

第五节资金保障41

第六节营造氛围42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无锡经济社会及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2010年,无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93.3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3.6%,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917美元。

财政总收入达到1579.9亿元,年均增长3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11.9亿元,年均增长23%。

无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始终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8%,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11.8:

55.1:

33.1调整为6:

55:

3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5.7%,比2005年提高12.3个百分点。

高效农业面积占农业用地面积比例提升到53.9%。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微电子、新能源、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发展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三)生态建设快速推进。

全面实施蓝藻打捞、底泥清淤、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各项措施,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

在2005年基础上,五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削减20%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削减32%以上。

五年累计关停“五小、三高两低”企业1900多家。

建成长江供水工程,形成双水源供水格局,保证饮用水安全稳定。

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4.7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65%,分别比2005年提高4.4和2.6个百分点。

无锡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行列,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全省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和生态城市群。

(四)社会民生全面改善。

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2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1.6%和11.8%。

五年新增城镇从业人员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

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大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均达98%以上。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

无锡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二、无锡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成立了无锡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研究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建立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扶持资金,鼓励重点园区和企业的循环经济项目发展。

(二)积极倡导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公众参与,创造社会氛围,推进和谐发展。

建立全市废弃物数据资料库,准确掌握全市各类废弃物产生量、分类分级利用处置情况及可再利用潜力;建立循环经济信息中心、固体废弃物利用管理中心、污水处理利用中心、废弃物回收利用中心、区域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利用中心和区域危险品废弃物处置中心。

(三)建立企业资源循环运作机制。

推行以节能降耗为基础,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为途径,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提高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循环型运作机制。

“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实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50家,其中,循环型农业企业5家,循环型工业企业33家,循环型流通服务业企业12家,以及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规划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园区15个,其中,循环型农业试点园区3个,循环型工业试点园区8个,循环型流通服务业试点园区4个。

(四)循环经济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十一五”时期,重点改造传统生产模式,淘汰了一批能耗高、物耗大、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以技术进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实施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力降低能耗、物耗和“三废”排放,提高对各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开发推广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和清洁产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建立包括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运与资源化利用、居民大件耐用消费品更新的回收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等的区域资源综合利用系统。

推进以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为主要内容的静脉产业发展。

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和丰富太湖流域湖泊及河流的滨岸景观。

(五)试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出现了很多循环经济的新技术。

无锡金园污泥处置新型燃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地创出了城市污泥经机械干化深度脱水后制造成污泥质新型燃料(人造煤)的技术路线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无锡盛基建材有限公司在生产原材料中掺加30%以上的粉煤灰,所生产的蒸压灰砂砖和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是实心粘土砖和多孔砖的替代产品,年产量达到2亿块。

无锡荣成纸业有限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及加上台湾荣成公司淀粉补强专利技术,用100%废纸为原料,生产高档牛皮箱板纸、A级芯纸,年综合利用废纸60万吨。

第二节无锡资源环境基本情况及承载力分析

一、无锡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一)土地利用状况。

全市土地总面积4627.47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2.91万公顷,占49.53%;建设用地13.56万公顷,占29.31%;未利用地9.79万公顷,占21.16%。

“十一五”期间农用地总量减少,耕地减幅较大,建设用地增幅较快。

农用地总面积减少了17013.93公顷,减幅为6.96%,其中耕地减少了17220.76公顷,减幅为12.65%。

建设用地共增加了19722.19公顷(29.58万亩),增长幅度达到16.72%。

(二)能源供应状况。

“十一五”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原煤、电力为主。

2010年原煤消费量为654.38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4.4%,其总量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17%,占比下降9.5个百分点;天然气(包括液化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32.34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202.3%,其总量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3.4%,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电力消费量达到1808.63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65.9%,其总量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47.0%,占比提升4.7个百分点;热力消费量达到了401.27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239.6%,其总量占到了全社会能耗总量的10.4%,占比提升5.8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高耗能行业能耗总量累计增长23.7%,年均增长4.4%,2010年能耗达到2797.19万吨标准煤,占到了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83.6%,高于2005年4个百分点。

(三)水环境质量状况。

至“十一五”末,太湖无锡水域总体水质大幅改善,与“十五”末相比,总氮浓度下降了28.7%,总磷浓度下降了15.2%。

全市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2010年,我市853个农村地表水河流断面上半年达标率为71.5%,下半年达标率为80.1%,均达到苏南地区2010年60%的目标值,我市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四)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0年,无锡市区、江阴市和宜兴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例分别为90.8%、93.1%和96.0%。

三地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五)生态环境状况。

2010年,无锡市区、江阴市和宜兴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68.39、57.17、68.89,级别均为良,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名列前茅。

二、无锡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利用供需缺口及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2008年无锡市国土开发强度位居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之首,达到26%左右。

对2008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国土开发剩余容量进行评估,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布局情形下,无锡市国土开发容量已接近临界,位于江苏省最末等级,可开发容量已小于3.9%。

从2009年无锡市9个市(县、区)来看,南长、崇安、北塘三个中心城区国土开发度已经高达84%以上,其他各市(县、区)除去水域面积后,国土开发比例也都达到35%以上,无锡市土地资源利用已经接近极限。

(二)能源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在我市能源消费中,仍以原煤、电力为主。

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原煤消费量占80%以上,新能源和天然气的使用还很少。

“十二五”时期,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节能降耗工作面临更大压力的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对节能降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水资源情况不容乐观。

无锡市虽然河道众多,但由于河网水流方向受控于长江,苏南运河、太湖之间的水流又受诸多入江、入湖闸门、泵站控制,因而造成水多但水流不畅,水体更换周期长。

加之人口密度高,经济总量大,产生的污染又无法排出,长期回荡滞留于城区河网之中,加大了水环境保护的难度。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压力。

高速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无锡的城乡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

一方面,总量减排难度加大。

随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的完成,电厂脱硫设施的全面投运,我市污染物减排潜力十分有限。

目前,单位面积COD和SO2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和1.9倍。

另一方面,农村环保难度较大。

我市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无锡的农业、农村污染源所排放的化学需氧量占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8%。

(五)垃圾排放处理有待改进。

“十一五”期间,无锡市区无害化处理的垃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除2006年处理量比2005年增长43.3%外(收运体系和计量系统的完善),2006年以来市区生活垃圾处理量平稳增长,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

无锡市城区实施垃圾分类收运试点,进展尚不明显,但中心城区已初步形成垃圾大分流,其他垃圾混入现象有所减少,垃圾质量有所提高。

目前,建筑垃圾仅处于粗放式利用,随着无锡市建设开发力度加大,建筑垃圾的处置用地越来越难以落实。

餐厨垃圾管理工作刚刚启动,目前仅少部分餐厨垃圾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大部分通过私人渠道处理,对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

第二章面临形势

第一节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我市经济发展虽然成效明显,但经济的高速增长仍以高投入、高消耗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主。

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55.7%,冶金、化工、纺织印染等高耗能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较大。

2010年,无锡万元GDP能耗约为0.736吨标准煤,用能效率低于深圳等先进城市,远低于日本、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我市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突出,亟待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

我市经济总量和环境容量的矛盾依旧突出,高速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无锡的城乡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资源能源持续发展压力加大,环境制约因素增多。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无锡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求无锡加快发展方式战略转型推动经济现代化,促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实现生态现代化。

无锡基本现代化的推进,迫切需要通过循环经济手段,构建区域大循环和产业内部小循环,实现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和再制造业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节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经济实力雄厚,循环经济基础较好。

2010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美元(以常住人口计算),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作为传统的工商业强市,无锡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物联网、新能源、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生态建设良好,技术支撑力较强。

无锡积极开展太湖保护、水源治理、生态重建工作,建设环太湖生态防护带,中心城区河道水质和太湖水质逐步改善。

无锡丰富的生态建设经验和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和设备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无锡金属表面处理科技工业园等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为在全市范围推进循环经济提供了经验。

(三)生态安全意识强,循环经济氛围良好。

经过2007年的供水危机后,全市干部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高度一致,通过水环境、大气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规划和制度的实施,不仅取得良好的生态建设效果,还大大增强了生态安全意识。

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制度、规定,为将来开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三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约束。

目前还有不少干部比较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缺乏认识。

部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相关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机制约束。

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缺乏高效的运作机制和价格体系。

资源再生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格体系、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区域间、产业间、企业间循环流动要素标准化程度不高,部分领域还存在市场准入障碍,政府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有效沟通机制缺位。

(三)政策约束。

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特别是需要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完善的与之配套的循环经济项目、企业、园区认定办法,落实循环经济专项扶持资金,建立循环经济发展考评体系。

(四)技术约束。

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的推广。

尤其是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循环”的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无锡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为建设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城、宜居城,率先实现现代化目标打造坚实基础。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使经济活动输入端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明显下降,输出端的废弃物多次回收利用和多级资源化,达到废弃物和污染排放明显减少,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实现资源利用的再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政府调控、企业主体、全民参与。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和政策扶持手段,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强化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引导公众“绿色消费”,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抓好示范。

在一些重点地区、领域、行业、企业和关键项目,先行试点推动,抓好示范工程、技术和项目建设;注重地区差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四)科技支撑、法制保障、制度推进。

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和运营制度体系。

强化基本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各项制度。

加大对循环经济的科技投入,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确立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重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循环经济观念深入人心,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领先、在全国有特色,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基本形成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全面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保障体系,水土流失和城镇污染得到根本治理,水环境和生态质量得到改善,有效解决能源、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的良性互动,将无锡建成循环型、节约型、生态型城市。

(一)资源消耗减量化。

基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使无锡成为循环型、节约型、生态型城市。

万元GDP能耗低于0.588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低于0.714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下降到45m3,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下降到7m3。

(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建立起布局科学、健全完善的生活垃圾、废旧汽车(包括摩托车)、废旧家电、废旧电脑、废旧电子、废旧塑料、废旧轮胎、废旧纸张、污泥及危险废物的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处理设施。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100%,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达33%。

(三)污染物废弃物排放。

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实现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较大下降,资源利用效率较大提高。

到2015年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控制在8.99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COD年排放量控制在3.94万吨以内,氨氮(NH3-N)、总磷(TP)、氮氧化物(NOX)削减率均下降20%,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到32154万吨。

(四)产业生态化改造。

着力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

大力组织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示范工程,重点在冶金、化工、机械等制造业领域开展清洁生产,每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不少于150家。

到2015年,重点农业、工业、服务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园区,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

表1无锡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名  称

单 位

规划目标值

2010年

2015年

资源消耗指标

1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0.736

0.588

2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0.92

〈0.714

3

万元GDP水耗

m3/万元

50

45

4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m3/万元

7.7*

7

5

单位播种面积化肥使用量(折纯)

千克/公顷

--

360

6

单位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实物量)

千克/公顷

--

25

7

单位播种面积氮肥使用量(折纯)

千克/公顷

--

230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8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80

9

全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5

>98

1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

100

100

11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85

95

12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率

%

92

100

13

秸杆综合利用率

91

93

14

市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

30

33

15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

--

60

1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废弃物排放指标

1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率

--

20

18

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

--

20

19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削减率

--

20

20

氨氮(NH3-N)削减率

--

20

21

总磷(TP)削减率

--

20

22

氮氧化物(NOx)削减率

--

20

载体建设

23

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数(累计)

1000

2000

24

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数(累计)

1000

2000

25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数量(累计)

150

26

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数量(累计)

15

注:

*为2009年数据

第四章重点任务

第一节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循环经济原理和生态学原理加快推动产业改造,形成完整的循环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体系。

一、循环型农业

全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园区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一)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加快发展规模化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建设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培育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以上;以万顷良田工程建设为抓手,以“两置换一转换”为动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高效规模化农业发展。

到2015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到90%。

加快环太湖农业休闲旅游带整合提升,形成一大批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农业休闲旅游园区。

大力推进现代畜禽养殖方式,加强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养殖基地建设。

改良生产工艺,整合优势资源,努力提高茶叶林果业工业化生产水平,促进产业集约化经营。

(二)农业品投入减量化。

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行业管理,健全农、畜、水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管,实现农业品投入减量化。

进一步加强推广配方肥,根据作物营养需求特性生产高质量的专用配方肥料,充分发挥配方肥在化肥减量、农田减污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商品有机肥的补贴推广;进一步加强推广绿肥种植,提高土壤肥力;积极尝试推广缓释肥、控释肥等新型肥料。

加强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积极开展安全用药宣传,加强病虫害预报,减少用药频次。

加快建设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组织,实现区域统防统治。

积极推广杀虫灯、防虫网等物理防虫设备和生物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