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1971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docx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docx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永字八法3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

永字八法3

黄简书法讲座第34课笔记:

永字八法3

1.竖为努

这堂课讲讲“永”字八法第三笔,一竖。

一竖怎样写,我在25、26课中讲解过了。

“永”字八法中,竖笔称为“努”,这里讲讲对“努”的认识。

《玉堂禁经》这样说:

“弩不得直”。

还有一个注:

“直则无力”。

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直”,二是“力”。

上次讲到,张旭的“永”字八法只是改造前人所言,张旭之前,唐太宗《笔法诀》就有这两句话: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前一句话,《玉堂禁经》没有采用,只保留了后一句。

仔细读一下,这话有点问题。

2.关键字:

问题一,就是这个关键字:

直。

《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

唐太宗说:

“直则失力”。

初看之下,好像一竖写直了,就是没有力的,不好的。

但历代书法作品中,一竖写直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看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和欧阳询《化度寺碑》的“永”,中间一竖都很直。

那这两位大书法家都是“无力”了?

再早一点,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一文这样说:

“努如植槊,勒若横钉。

”“槊”,《说文解字》说“矛也”。

长柄的矛就是槊,槊当然是笔直的,王僧虔是王羲之四世族孙,他说写“努”要像直立的槊,难道他也不懂?

读古书要注意,“永”字八法是跟你讲写点画的技法,就拿我们已经讲过的三个笔画来说,《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

“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策须背笔。

”这三句话都有一个“笔”字,都是在讲用笔。

并非说写出来的点画形状。

所以,讲到一竖“弩不得直”,应该是“弩不得直(其笔),(直则无力)”。

宋人《“永”字八法详说》正是这样的。

它的引文是:

“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

“偃”就是倒下,伏倒。

“左偃”就是手腕向左写下来。

各位还记得吗?

我在25课中讲过,线条的左中右是这样的,而手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左中右是这样的。

二者方向不同,所以,只有手腕偏向左,才能写出线条的“中”。

当你手腕偏左时候,笔管必然倾侧,明代丰坊说这时候笔管好像指向自己的鼻子。

这就是写一竖的姿势。

《玉堂禁经》原文的几句话,意思是连续的:

“侧不得平其笔”,这是讲手腕在右;“勒不得卧其笔”,这是手腕在中,“弩不得直(其笔)。

”手腕在左。

这样手腕三个位置左、中、右都有了。

简言之:

努不得直,是指手腕向左时笔管不要直,不是说写出来的一竖形状不要直。

3关键字:

第二个关键字:

力。

《玉堂禁经》说“直则无力”。

唐太宗说“直则失力”,笔管垂直为什么没有力呢?

这和人手腕的生理有关系。

在15课“用腕”中我讲过,手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笔管垂直,只有手腕在中才可能、才自然,这就是正锋位置。

手腕向左、向右时,笔管必然是倾侧的。

自古以来,有些人追求笔管永远垂直于纸面,一是摇腕,二是用古怪的方法。

比如有人把手腕回绕过来,用指尖

“努”是一个动词,基本义就是用力,汉代有一首很著名的乐府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努力就是用力、勉力。

“永”字八法八个点画的名称,全部都是动词,因为是讲笔法,笔法当然都是动作。

我以前跟各位讲过,书法线条,有动手腕和不动手腕之分,譬如一横手腕向右,一个动作写到底,这是最简单的横,就是王羲之批评的平拖。

随着书法的发展,曲线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手腕的摇动逐渐成为主要的方法,那就有先右后左的横,称为覆,或者先左后右的横,称为仰。

在真行草书中,长笔画都会动腕,在“永”字八法中,有五笔都是短笔画,包括已经讲过的侧、勒、策三笔,还有没有讲过的趯和啄。

这五个短笔画,行笔可以用一个动作,但剩下的三笔,都是长笔画,一个竖、长撇、长捺。

这三笔都是要动手腕的。

一竖跟刚才讲的横笔一样,也有三种情况,最简单就是手腕向左,一个动作写到底。

如果你能竖得很直,那也不简单了。

但这线条只是平拖线条,用来写短笔画还可以,长线条就要动手腕,否则就很单调。

动手腕的竖笔,先左后右,称为努。

后右后左称为裹。

你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永”字,中间一竖主是努。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永”字,中间这一竖,也是弯曲的,“努”。

至于另外一个“弩”,这是名词。

它是古代射箭的武器,跟弓的功能一样,只中间多一个臂,臂上放箭就比较平稳,《说文解字》说:

“弓有臂者”就是弩。

“永”字中间的长竖,因为动手腕而弯曲,有些人就写为“弩”。

刚才提到宋代《永字八法》口诀一中的“弩弯环而势曲”,这句话就是形容笔画的形状。

我想就是因为笔法称为“努”,所以笔势用了同音字“弩”。

那为什么不叫弓呢?

弩多了一个臂,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吗?

所以“永”字八法第三笔,应该是“努”,不是“弩”。

其实“努”本身就有向外鼓出的意思。

如“金刚努目”,就是瞪眼睛,眼珠子凸出来。

又如努嘴,就是撅嘴,嘴唇鼓起来,如《水浒传》:

“却才见押司(宋江的官职)努嘴过来。

总之,什么东西鼓出来就是“努”,一竖也是如此。

要注意,26课中我讲到,当手腕动作做得很小,这竖笔就近于直线。

虞世南和欧阳询的“永”字中间一竖,看起来很直,其实和王羲之一样,只是手腕来回很小而已。

元代有一篇《书法三昧歌》,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夫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

”任何点画,都有一波三折,都要动手腕,否则这个线条就不好看。

至于你动手腕的幅度有多大,这没什么规定。

简言之:

“永”字八法讲述写笔画的技法动作,其他七法“侧勒趯策掠啄磔”都用动词,所以“永”字一竖还是用“努”比较好。

今天再写一下一竖,以前写过的。

那么现在我的手是正锋位置,这是向右,这是中,这是左,我们写一竖的时候,手向左一点,这个就可以取得一竖的中锋。

我们先写最简单的,就是平拖的,平拖的一竖。

然后写努,先左后右,然后写裹,先右后左。

那么当你动作做得小的时候,这个努就会趋向于直线。

先左后右,动作小它就接近于直线。

 

本节要点:

“永”字八法中间一竖,称为努。

写努时手腕在左,笔管倾侧。

长笔画手腕要来回,不能平拖。

要点解读:

思考题:

《玉堂禁经》为什么没有采用《笔法诀》“为竖必努,贵占而雄”这一句话?

假如一竖笔法称为“努”,笔势另称为“弩”,你认为好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