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6级高三模拟考试语文
2019.03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
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
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
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
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
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
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
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
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
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
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
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
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
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
因而必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的角色。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
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
相对而言,
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
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
(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熟人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
B.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否则,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
C.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
D.三个外部条件的作用并不等同,前两个条件缺失,社会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
B.文章指出与自己无关仍乐于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C.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并阐明第三个条件最重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三个外部社会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效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间相互了解、关注,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社会性道德评价。
B.只有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才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
C.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那么社会性道德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导向效力也相同。
D.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效力,社会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性道德评价。
【答案】1.D2.C3.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选项曲解文意,“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错误,根据原文“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可知是在做出新的评价前都不会改变,而不是“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
B选项篡改文意,“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错误,由原文“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可知,是“最大的威力”,而不是“产生威力”。
C选项张冠李戴,“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
”错误,由原文“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可知,其次的是“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选项“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错误,文章没有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只是论述了各自对道德评价的作用。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
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选项以偏概全,“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错误,根据原文“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
”可知除了外部条件以外,还有“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
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
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
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最终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据介绍,嫦娥四号着陆地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将取得突破性发现。
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其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地月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一系列的月球背面探测研究。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2月10日第2版、2019年01月04日第2版)
材料二:
月球背面像一个“盾牌”,为地球挡住了陨石的直接撞击。
因此,月球背面陨石坑的数量远远多于正面,而且,月面布满沟壑、峡谷、悬崖,平坦区域极少,如何实现软着陆是月球登陆的技术性挑战。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上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出软着陆用关键产品“缓冲拉杆”,为此次月背软着陆提供了关键保障。
自2007年起,固体所就开始承担拉杆材料的研制任务。
经过了无数次实验,历时六年,最终研制出一种新型缓冲吸能拉杆材料,命名为高效吸能合金。
据介绍,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只能达到50%,而高效吸能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
也就是说,一根l米长的缓冲拉杆,最大可拉伸至2.1米。
“这种材料的吸能特性远远优于现有的金属材料,在国际也属于领先水平。
”
就这样,固体所项目组研制的高效吸能合金,为着陆机构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也填补了我国地外天体探测器着陆缓冲用拉杆材料的空白。
而利用高效吸能合金材料研制出来的缓冲拉杆产品,塑性达到70%以上,能够吸收巨大的冲击力,从而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在月面着陆时提供重要的保障。
除了科学岛上的固体所,还有多个研究机构,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1月10日第8版)
材料三:
《日本经济新闻》12月29日报道《中国探月领先世界一步》称,月球正面与背面的地形和构造等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实际着陆展开调查,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望在水资源等调查上取得成果。
进入2l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只有中国,此次通过挑战月球背面着陆,中国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在截至目前的各国探月研究中,有关月球背面的数据不断积累,这是因为“着陆需要地形等详细的数据”。
以2007年发射、在环绕月球的同时调查详细地形等的日本探测器“月亮女神”为代表,2010年前后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印度的“月船1号”相继对月球进行了探测。
中国则先后在2007年和2010年发射了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
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提出再次将人类送上月球的计划,随后全球对探月的关注出现升温。
不仅是国家,民营企业的月球旅行和月球资源开发等计划也浮出水面,但都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具体的计划。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3日报道《中国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开创历史》,称中国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开创世界先例,标志着中国成为太空大国和科研强国。
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专家认为中国登月说明中国科技已经达到高度成熟水平。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从成功发射到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B.固体所研制出的缓冲拉杆产品的塑性达到80%~110%,是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的一倍左右,其吸能特性远超现有金属材料。
C.月球背面与正面的地形和构造等存在明显差异,在月球背面着陆并开展探测研究,在水资源等方面的调查上可能会取得成果。
D.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国探月研究不断加强。
近年来,全球对探月的关注出现升温,甚至有了月球旅行和月球资源开发等计划。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事业持续发展,嫦娥四号在从未实地探测过的月球背面登陆,可能取得突破性发现。
B.月球背面遭受陨石直接撞击的次数多于正面,陨石坑数量众多,地形复杂,平坦区域极少,增加了嫦娥四号软着陆的难度。
C.日本的“月亮女神”、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印度的“月船l号”在月球着陆,为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提供了参考。
D.国外媒体对我国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并登陆月球背面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科技水平已高度成熟。
6.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与着陆的原因有哪些?
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B5.C
6.①国家批准实施;②我国数次成功探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③多个研究机构的参与提供了保障;④各国探月研究积累了数据。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选项篡改文意,“是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的一倍左右”错误,由原文“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只能达到50%,而高效吸能合金的塑性可达到80%~110%。
”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是目前商业应用的金属材料最高塑性的一倍左右。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
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C选项“为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提供了参考。
”错误,由原文“以2007年发射、在环绕月球的同时调查详细地形等的日本探测器“月亮女神”为代表,2010年前后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印度的“月船1号”相继对月球进行了探测。
”可知,并没有说为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提供了参考,只是说“在截至目前的各国探月研究中,有关月球背面的数据不断积累”。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可知成功发射与着陆的原因是国家批准实施。
由原文“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对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乃至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此句可知发射与着陆的原因是我国数次成功探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由“除了科学岛上的固体所,还有多个研究机构,为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作出了贡献。
”可知发射与着陆的原因是多个研究机构的参与提供了保障。
由“在截至目前的各国探月研究中,有关月球背面的数据不断积累,这是因为“着陆需要地形等详细的数据”。
”可知原因是各国探月研究积累了数据。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
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
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罗霄山
徐向林
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巷战。
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一双双惊恐、焦虑的眼睛,将目光投向山脚下的田野和村庄。
罗霄山海拔并不高,山势呈环状绵延,恰好将山村环揽在怀中。
这也导致小山村的偏远和交通不便,但也正因为罗霄山的拱卫,当大山外面的世界硝烟四起时,小山村的村民们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清贫,却也安宁。
两天前,一支在淮海战役中被击溃的国民党残军,慌不择路地窜进了罗霄山下的小山村。
他们还没来得及喘气,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某部独立营就追击而至,将山村团团围住,他们的战斗目标是歼灭这支残军。
国民党残军退无可退,他们是国民党军嫡系部队,没人敢提投降二字,他们只得困兽犹斗、拼死相抗。
双方的短兵相接打得很艰苦,丁营长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
负责正面主攻的二连长老于急红了眼,他请示丁营长:
“咱们用迫击炮轰他娘的。
”
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
“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
”
“那咋办?
”老于不断摩拳擦掌,劲儿却没地方使。
“村子西面有个开阔地,咱们开个口子,放他们出来,再伺机歼灭。
”丁营长说。
口子一开,占据村子的国民党残军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往开阔地带跑。
他们刚出村子,二连长老于就率部堵住了村口,封住了残军的退路。
战斗再度打响。
残军被前后夹击,双方都明白,暴露在开阔地上的这支残军,已成了刀俎下的鱼肉,被歼灭是迟早的事。
然而,战端刚开,村里突然窜出了六头山羊,估计是受了枪炮的惊吓,从隐藏地跑了出来,它们一头扎进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光打圈,并不往远处跑。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如果继续打下去,这六头山羊将一个活口也不会剩下。
山羊窜出来后,丁营长立即下令停火。
他亲自拿着扩音喇叭,对国民党残军喊话:
“为了老乡们的山羊,我们可以放你们一马,你们自己选个方向逃跑。
谁要是开枪打死或打伤一头山羊,我对你们绝不会手软,要你们以血偿血!
”
残军的几个军官经过一番商量,他们提出了条件:
往罗霄山上跑。
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跑出了罗霄山,解放军仍会对他们穷追猛打,而跑进山林茂密的罗霄山,兴许还有一条活路。
丁营长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老于不甘心地说:
“让他们逃上山,几乎就没有歼灭的可能了。
”
但丁营长没理会他,他命令已下,就不能再更改。
国民党残军开始往山上跑,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刚爬到半山腰的国民党残军,竟然纷纷掉了头,又往山下跑。
到了山脚下,他们向解放军举起了白旗,正式投降。
原来,村民们用石头在半山腰上封堵了上山的路。
有人想攀爬过去,村民们居高临下,举起石头朝他们猛砸。
领着国民党残军投降的,是一个团长。
他长叹了一口气,对丁营长说:
“没想到你们这么得民心,在这个偏远的穷山村,村民们都支持你们。
”
丁营长心里明白,这个山村,过去从来没有红色部队进驻过,村民们的选择,完全是自发性的。
若干年后,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山羊养殖致富村,村里盖起了许多小别墅,连城里人都经常开车过来度假。
这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村史纪念室,他在罗霄山解放战役的展板前久久伫立。
讲解员告诉他:
“当年,是解放军保住了小山村,也是解放军,保全了村里仅有的六头种羊,现在的山羊,都是当年种羊的后代。
”
听完讲解,老人嘴角露出了微笑,这微笑,是他在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点赞。
那时的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
因为,他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那个团长。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写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这为后文村民们封堵上山的路并用石头猛砸败逃的国民党残军埋下伏笔。
B.“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是因为这支国民党残军战斗力强、拼死相抗。
C.小说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解放军丁营长、于连长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真实可敬。
D.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致富村,巧妙地呼应了前文战斗过程中解放军保护六头山羊这一情节。
8.小说写战斗过程跌宕起伏,请简要概括其跌宕之处。
9.小说结尾写白发苍苍的老人参观村史纪念室,这一情节是否多余?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B8.①包围了村庄中的国民党残军,却不能开炮。
②将残军放至开阔地歼灭,却出现了羊。
③残军逃至罗霄山,却遭到村民猛砸,只得回到山脚下投降。
9.不多余。
①白发老人成为村民致富的见证者,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②点出老人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团长,情节安排巧妙,颇具匠心。
③升华了爱护百姓、热爱和平这一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选项“是因为这支国民党残军战斗力强、拼死相抗。
”错误,由文章“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
“‘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
’”可知,是解放军不想毁老百姓的房子。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
“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
”此句可知包围了村庄中的国民党残军,却不能开炮。
由“然而,战端刚开,村里突然窜出了六头山羊,估计是受了枪炮的惊吓,从隐藏地跑了出来,它们一头扎进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光打圈,并不往远处跑。
”此句可知将残军放至开阔地歼灭,却出现了羊。
“原来,村民们用石头在半山腰上封堵了上山的路。
有人想攀爬过去,村民们居高临下,举起石头朝他们猛砸。
”此句可知残军逃至罗霄山,却遭到村民猛砸,只得回到山脚下投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情节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看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
由“当年,是解放军保住了小山村,也是解放军,保全了村里仅有的六头种羊,现在的山羊,都是当年种羊的后代。
”句可体现文章的主旨爱护百姓、热爱和平。
“听完讲解,老人嘴角露出了微笑,这微笑,是他在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点赞。
”此句可知白发老人成为村民致富的见证者,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由文章中“那时的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
因为,他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那个团长。
”此句可看出老人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团长,造成了情节突转的艺术效果。
【点睛】小说中,情节设置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它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篇小说能否很好地表达主题,体现其社会价值。
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情节结构技巧,尤其是探究结尾安排的合理性,是小说阅读情节类探究题中最常见的题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仲文,字次武。
少聪敏,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九岁,尝于云阳宫见周太祖,太祖问曰:
“闻儿好读书,书有何事?
”仲文对曰:
“资父事君,忠孝而已。
”太祖甚嗟叹之。
其后就博士李祥受《周易》《三礼》,略通大义。
及长,倜傥有大志,当时号为名公子。
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迟迥作乱,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迥怒其不同己,遣宇文威攻之。
仲文迎击,大破威众。
迥又遣宇文胄、宇文成复攻仲文。
贼势逾盛,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檀让拥众数万,仲文以赢师挑战。
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生获五千余人斩首七百级。
檀让以余众屯城武,仲文诈移书州县曰:
“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飨士。
仲丈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
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其妻子在金乡。
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
“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
”金乡人谓为信然。
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善净望见仲文军,以为檀让,乃出迎谒。
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
未几,其叔父太尉翼坐事下狱,仲文亦为吏所簿,于狱中上书。
书曰:
“当群凶问鼎之际,黎元乏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