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4102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docx

《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docx

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题

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试题20161121

1.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林(则徐)的方法是否过激,而在于其方法是否有效……只要英国商人在鸦片贸易中遭受损失,英国政府就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

”(《天朝的崩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行为过激,负有全部战争责任B.英国政府维护本国资产阶级利益

C.英国侵华是偶然的D.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没有任何责任

2.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列强完全控制上海  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C.太平天国占领上海  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担城市发展的职能

3.1906年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

”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1877年,何如璋出任清政府第一任驻日使臣。

他指出,日本政府对欧美各国的“新拟约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欲加外货进口之税,一欲管外国流寓之人。

”为此中国应当“窃拟日本改约之时,我国亦当及此”。

在他看来不平等条约中危害最大的内容是。

 ①准许取得居住权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

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Marco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

这一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8.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②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9.“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

……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0.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列对这一社会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①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②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③“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④“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

11.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B.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C.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D.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1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C.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13.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

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4.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15.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6.“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句诗应写于下列哪次战争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7.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要求”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18.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

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

C.缓和一战前夕在远东地区的形势D.共同支配中国

19.右面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能振臂疾呼、望饼兴叹。

漫画中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时期是

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20世纪初D.20世纪中期

20.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两次战争期间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21.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哪些战争破坏了北京的文物古迹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甲午中日战争

A.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

22.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2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4.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族冲突”。

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25.《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

26.“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7.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

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

28.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④⑤

29.《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①关税自主权②内河航运权③九龙司地方一区④香港岛

A.①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

30.“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31.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B.1895年C.1898年D.1906年

32.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

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我,众汉人,拱手降洋。

”《辛丑条约》的各个条款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条款是

A.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B.对镇压反帝斗争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C.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D.对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监禁、流放和处死100多人

33.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34.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时说: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

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个观点表述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被民众普遍接受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众对“民国共和”观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D.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3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

这说明中华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