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403086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docx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迷失”的第一课时

概括起来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看似扎实,实则无序的第一课时。

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一项教学任务,但不同于第一学段的字词教学。

有些老师仍沿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逐个字事无巨细地学习,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习字词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挤占了学生练习朗读、了解文章大体内容等学习时间。

一节课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大。

二是看似丰满,实则空洞的第一课时。

由于觉得第一课时上起来也没什么花样,没什么看头,于是,把品读课文安排在了第一课时。

有限的时间和扩大的课堂容量又成了一对无法回避的矛盾。

最终选择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把初读课文和生字词教学的时间进行压缩,像举行形式般匆匆带过,然后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在这一课时内几乎已经完成了整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不得不让人对这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质疑。

“迷失”了的第一课时教学,必然陷入如下困境:

其一,学生字词不过关,为理解文本埋下隐患;其二,学生读文不充分,进入精读文本时读文仍不流畅,易读破句子或读错句子,无法将文章传递的情感更好地通过读表达出来,以致教师不得不再花时间组织学生重读文本,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其三,学生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使得对文本的理解难以深入,教学推进跌跌撞撞,影响阅读教学的最终效果。

二、让第一课时“回归”本位

面对“迷失”后的困境,惟有呼唤“回归”才能从困境中解脱,首要工作——明确第一课时的目标。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顺利走进文本进行“研读深究”做好铺垫的任务,它是老师和学生解读文本的“出发点”。

对于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一定要准确。

可以说,第一课时完成的更多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

若第一课时目标下移,将会“挤死”后继教学,使第二课时需要实现的目标变得“蜻蜓点水”,收效甚微;第二课时任务前置,也会“撑破”第一课时,使得学生应有技能由于“轻描淡写”,而落不到实处。

因此,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正确理清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水平的关系,将目标制定得恰到好处。

高林生老师等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

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于永正老师更是用自己的课堂践行着“书不读熟不开讲”的阅读教学底线。

这些专家的观点与做法告诉我们:

学会字词,读熟课文,理清文脉,为第二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才是第一课时教学的要务。

三、丰富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扎实灵动,生动有趣。

导入新课、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感知大意、理清脉络这些是第一课时相对稳定的构成要素,也是第一课时基本的教学流程。

如何使第一课时的教学不程式化,不使学生厌烦,这是我们要重点研讨的问题。

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感受、心态,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年龄特点,设计好第一课时的教学。

(一)巧妙设计新课导入,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俗话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参与,至关重要。

为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屏幕出示导入的多种方法)或故事简述、或激情叙述、或资料巧现……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氛围中走进文本,拉开课文学习的序幕,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案例】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曼谷的小象》这一课时,充分利用课题中“曼谷”的丰富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他告诉学生:

曼谷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城市,汉字译音全名是“共台甫马那坤奔他哇……”,于老师憋足气念完了40个字,学生们都咯咯笑了,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悄然形成。

于老师接着解释说:

“曼谷是个神仙城、伟大的城、玉佛的城、坚不可摧的城。

”曼谷这一地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它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确实感觉是新鲜的,学生对曼谷、对曼谷的小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自学字词,重点指导,教给方法

关于字词,《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

第二学段: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目前,我们需要统一两个认识:

一是不少教师认为,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到了高年级,字词的学习只是为学生顺利阅读扫清障碍,字词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

于是,很多老师布置学生在家里预习,自学字词。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课外预习并没有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缺少设计、反馈检查和及时评价,学生在预习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心中茫然。

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的时候,很少动手动脑,从字词解释到文章的大体内容,翻开教材详解,那里面什么都有,把上面的文字搬个地方了事。

详解代替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字典、词典,详解代替了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体验。

这样的预习现状,的确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与其这样去预习,不如把它安排在第一课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扎扎实实地学更好。

二是有的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字词教学板块的教学套路就那么几招,没什么好讲的,也没什么好上的,这也正是许多老师感到困惑的地方。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多样、科学巧妙地采用不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字词教学生动有趣。

字词教学的总体原则:

对字词的教学不应孤立进行,应该改变单纯识字的做法,将字词教学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及理清文章脉络等能力结合起来,是使字词教学活起来。

1.关于生字的教学

①把握会认字与会写字的不同要求

课文后面两条横线中的字要求会认,要读准字音,其中包括要求掌握的多音字。

田字格里的字要求会写,理解字义,会简单运用。

②中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不能像低年级那样,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哪些字音容易读错,哪些字的重点笔画需要强调,哪个字的意思需要重点理解,有了这样的教材分析,教学时才会突出重点,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

除了横线中的会认字外,对于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音也应该加以强调。

③教学生字时,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做到字不离词,不能只局限于字音单纯地认读和字形的记忆,还应注意把握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联性,适时、适度、整体地开掘有关生字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掌握汉字学习的基本规律,提高识字的效率。

【案例】《登上企鹅岛》一课中“黑白相间”中“间”的读音

“我看到长城站旁边有几只黑白相间的小动物。

啊,原来是企鹅!

“间”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iān”,一个是“jiàn”。

通过查阅字典,学生很快发现了,什么时候读“jiān”,什么时候读“jiàn”。

在这个词语中,应该读“jiàn”,是隔开、断开的意思。

回到句子里读一读,看着课文的插图,更清楚了什么是“黑白相间”。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这一个词的读音,还清楚了“间”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正确读法。

④指导写字,既要“动口”,更要“动手”,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写字,要求第一、二、三学段,必须保证每天写字10分钟。

因此,第一课时要安排写字的指导。

这是训练学生写好字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将写字教学融入日常课堂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学生掌握巩固生字词的主要形式之一。

中高年级,要抓住重点生字,如笔画繁难、易错易混的生字,突出重点,指导书写。

书空、听写、抄写多种方法交替使用,自我反馈、同桌互检、教师指导相结合,最终使写字落到实处。

2.关于词语的教学

词语是文章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词语教学是相伴于阅读教学而出现的。

学习生字词是为了扫清阅读障碍;理解词语是为了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可以说,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明晰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作用,准确把握词语自身的特点。

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老师要首先明晰它们在课文中的地位作用,准确把握感知、理解、记忆、运用等不同层次的要求:

有的词语学生生疏,需要感知;有的词语含义深刻,必须深入理解;有的词语需要积累,要强调记忆及运用等等。

另外,我们要准确把握词语的自身特点,了解词语的构词方式,以便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词语的教学内容一是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二是学生自学遇到的不懂的词语。

要注意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②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并巧妙地与课文结合,做到“词不离句”。

长期以来,一些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对有效的策略。

其实,理解的词语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

(大屏幕展示解词方法)我们要根据词语的特点,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要善于借助文本,将词语学习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对词语与课文融会贯通。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语,不仅要解读该词语的语表之意,还要深入挖掘该词语与文本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词语在文章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使词语教学丰满起来。

【案例一】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中对“有气无力”的教学——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师:

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学生大声地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于老师说:

“你没有完,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你再试试。

”学生喘着气把这句话又读了一遍,这时于老师说:

“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

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

”这回,学生喘着气、小声地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摈弃了为解词而解词的简单做法,将理解词义与朗读训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释义,使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体验中真切地感悟到“有气无力”一词的含义。

【案例二】于永正老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对“饱经风霜”一词的理解——运用想象理解词语

老师说:

“请大家想一想,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想好了,说一说。

生1:

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补丁。

生2:

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喘着褪色的衣服,光着双脚,手上的皱纹很多。

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

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虽然天气很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耳朵冻得通红。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的方式,理解了“饱经风霜”一词的意思,而且充分体悟到了“饱经风霜”一词的情感意味和言语意象。

【案例三】聂红云老师《勇敢的少年》一课中“自告奋勇”一词的教学——联系上下文促解

首先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自告奋勇”的本意——自己主动承担某种艰巨的任务。

那么,文中指的是谁?

承担什么艰巨任务?

为什么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学生联系到句子前面的关于情势恶劣的语句和后面汉斯妈妈的话,体会到任务艰巨。

从汉斯的主动承担,你体会到什么?

这个教学片断中,老师没有停留在词典的解释上,而是联系课文的上下文,更清楚地了解了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案例四】徐菁华老师《登上企鹅岛》一课中“流线型”一词的教学——图片促解

学生在自学时,提出疑问:

“什么叫流线型?

”对于“流线型”,词典做了如下的解释:

形状类似水滴前圆后尖。

这种形状的物体在空气或水中运动时阻力最小。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生疏的词语有所理解,徐老师出示了飞机机身、小汽车、潜艇等图片,结合图片讲解流线型。

然后,出示企鹅的图片,结合图片理解“企鹅的身体呈流线型”。

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动手查阅字典、词典的习惯;及时在书上做批注的习惯等等。

这些习惯的养成,靠平日点点滴滴地训练。

  (三)强化初读训练,体验读书的快乐

①充分认识初读的意义

初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首要任务,它的执行程度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说过:

“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

最近,有一位专家作了一次调查。

在一位青年教师掌声如潮的好课结束之后,专家立即组织一批人,一人一生,面对面,现场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实际情况。

结果怎样呢?

全班学生能够“一字不错、一句不破”的读通课文的只有可怜的百分之三十一!

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连最最基本的读通课文都不过关。

但可这又仅仅是个别现象吗?

舍不得拿出时间,带领学生练习朗读,而把朗读的练习放到家里去,家长监督,并签字“课文已读N遍”,这样的做法在我们地区很普遍,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语文书上这样的签字。

但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朗读真的能起到应有的督促指导作用吗?

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初读课文,舍得花时间,肯于下功夫,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正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给足学生自由读书的时间,抓难读的语段耐心地一遍遍指导学困生的朗读,努力达到朱熹所主张的“凡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的要求”。

在这里摘录于永正老师在一篇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这是“保底工程”,人人必须做到。

读得有感情更好。

但由于每个人的悟性不一样,感受能力不一样,所以这个要求要因人而异。

初读课文时,我特别关照后进生,必定听听他们的朗读,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做示范。

对小学生来说,示范就是指导,必要时领读。

有时不厌其烦,一遍不行,两遍;两边不行,三遍。

这一点,我是从音乐和英语老师那儿学来的。

“一篇课文学完了,结果还有的学生不能流畅地读下来,这样的课要避免。

”这是张庆老师经常告诫我的话。

张庆老师还常说:

“全班学生不把课文读熟,你就别开讲,先把读这一关过了再说。

白话文,真正要讲的,很少。

于是,“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就成了我阅读教学的一个信条。

学生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不仅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即得“意”了,而且也得“文”了,因为有专家说,学生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的规范的语言就基本属于他了。

坦率地说,我的所有公开课,“初读”这一环节都不如平时扎实。

公开课上的我,不完全等于平时的我。

真正的我,在平时的课堂上。

通过于老师这些真诚的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于老师对于引导学生初读、熟读相当重视。

②准确把握朗读的要求,严格训练

正确:

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没有错字、别字、填字、漏字,不重复,不唱读;

流利:

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逗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

有感情:

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

强调,在进行第一课时备课的过程中,老师自己要反复练习朗读,找准朗读的重点、难点;另外,在倾听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专注认真,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导。

③讲求策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

我们在解决了认识上的问题后,还要想到,在课堂上老师如果仅仅布置学生反复读书,一次又一次,一成不变,会令学生感到厌烦,感到疲倦。

这样的读书无法产生良好的效果。

儿童喜欢新鲜,喜欢变化。

因此,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练习读课文,反复地读,变着花样地读,读出新鲜的气息,读出浓浓的趣味。

  比如:

听录音读、教师范读、同桌检查读、小组接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让学生反复的熟读,使课文中的语言和他们贴得更近,为第二课时的理解感悟作好铺垫。

在练习熟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个别检查与全体练习的关系,尽可能地将时间交给学生练习,珍惜课上的每分每秒。

检查读书,不是“展示”而要“督促”。

它重在检查学生的真实情况,并指导全体学生读好课文,而不是几个读书能力强的孩子的展示。

它是一个督促的过程。

我们应该将目光关注到更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读书水平不高的学生。

检查过程中,老师对于课文中难读的、重要的段落,要舍得“迂回”,在此处让学生们多读几遍。

在采用不同方式练习朗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多数孩子参与进来。

在小组内展开竞赛,每个孩子都有练习和展示的机会,这样会大大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

尽量少用缺少变化的“开火车读”,因为当学生发现,在一段时间里没有机会读书之后,就会游离教学活动,容易让学生开小差。

(四)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张志公先生说过:

“读一篇文章,是先通读全篇,得其大要……”这充分说明通读课文后,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有如下的表述:

第二学段: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学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

我们要充分了解儿童的特点,尊重儿童的个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参与学习,展开思考,并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使学生拥有真正的“活”的知识,真正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案例】

一位老师在执教《白鹅》一课时,引导学生从姓名、昵称、性格等几方面为白鹅制作明星小档案。

实际上,制作明星小档案的过程就是梳理文本、感知大意的过程,但这样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文本梳理平添了不少情趣,学生不禁乐不可支,倍感新鲜。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感知文章大意的方法不胜枚举。

不同的文本,运用不同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新鲜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大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合并段意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二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三是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

找出文章中的这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四是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五是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

读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

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是怎样做的?

又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她会这样想?

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

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我们不要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只单纯看成一个教学环节,它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准确简明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面对学生们不完整、不简练、不准确的概括时,不要操之过急,要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尝试着进行归纳,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得出最佳答案。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除了了解文章的大意内容以外,还要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梳理课文的脉络,是学生了解课文篇章结构的主要举措,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并深化课文内容理解的重要步骤。

因此梳理文章脉络,我们更要关注“过程”。

文章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一个完整的场景等等,在第一课时都应解决。

经过这样的“梳”,才为第二课时走进场景,抓住细节的“理”做好铺垫。

第一课时如何教得有效,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大家相互学习,共同研究。

只有我们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才会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做得从容。

预祝大家工作顺利、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