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徐安龙
第一章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医药产业的集团化趋势
就全球的意义来讲,所有涉及化学制药、传统制药、生物技术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生物医药工程、医疗仪器等产业都属于生物医药产业。
近年来,竞争、动荡,兼并和重组成为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这种兼并来形成跨国制药集团,实现较大程度的垄断经营。
据统计,1989年仅美国就发生了130家企业的合并。
1995年瑞典的PHARMACIA制药公司与美国UPJ0HN公司以对等条件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的年销售额约为70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第九大制药公司。
而最为世人关注的合并事件是英国的GLAX0公司对Wellcome公司的收购。
合并后新公司的年销售达到151亿美元,成为世界排头制药公司。
全球制药集团公司在运作和经营上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有自己的专利产品,二是跨国经营。
大制药公司通过与发展中国家的医药公司进行合作,利用价格优势和药物资源丰富以及劳动力价格便宜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研究开发优势,扩大合作范围,使自己的产品更稳固地占领市场。
再加上,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纷纷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措施以压缩巨大的医疗保险费用。
在这种国际的大环境下,跨国制药集团为了更加具有全球的竞争性而进行了大联合,其大联合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市场的兼并,技术的占有,人员的优化,成本的降低。
新的合并形式的出现,新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将使医药的全球化经营更加明显,大的制药公司的实力越来越大。
世界前25名的制药公司在1994年占有世界处方药份额的43%,1995年排名前25宗制药公司销售额为1444.1亿美元,已占全球2660亿美元处方药市场的63.91%,而全球未来的十几年中将迅速形成50家巨型制药集团,未来世界医药市场的80~90%份额的处方药市场就将由这50家跨国制药集团所控制。
新药上市后的全球性经营活动,促使欧美各国政府制订统一的药品标准,迄今为止,已召开了三次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协调会(ICH),其目的是协调世界各国的新药开发步伐,用共同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T0)正在着手制订全球统一的GLP、GCP、GMP、GSP指南,以便为新药国际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奠实更坚定的基础。
二、国外生物工程与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领域的产业化
利用DNA重组的方法来将已知基因连接在一个特定的载体上,并通过该载体将这个基因导入靶细胞(可能是细菌、细胞株或人体组织的特定细胞)内,从而使之得以表达。
表达所产生的基因产品可以通过细菌发酵或细胞扩增的方法来生产该基因所决定的蛋白,如促血红素。
若基因表达直接发生在人体特定的靶组织细胞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那就是基因治疗。
生物工程新产品就是通过基因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杂交瘤技术等),生产出具有治疗或临床检验作用的产品。
基因工程产品是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中的最主要部分,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的几个阶段:
1970年以前为传统的发酵技术,主要应用于发酵工业,大多局限于微生物的酶学,这个时期可追朔至数千年前。
70年代发现了基因重组(r-DNA)和杂交瘤(Hybridoma),主要院校及研究所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对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趣大增,为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80年代初,国际上许多企业家开始投资生物工程技术,工业界开始以谨慎的态度向生物工程技术领域进军。
80年代后期,许多开发生物工程技术产品的设想未能实现,只有少数的成功者。
例如,美国Amgen公司,其促血红素成为第一个最成功的药品。
成功例子不多的原因是生物工程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要消耗大量投资。
90年代开始有更多的生物工程产品投放市场,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更着眼于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与传统工业生产结合,如何改变老的生产工艺等问题。
欧、美、日等国出现了不少专业性的生物工程技术公司。
生物工程技术的许多新方法和新产品不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为解决人类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尤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疑难疾病、人口剧增和食品短缺等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实施发展战略,投入巨额资金,加速发展生物工程。
1990年日本投入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费用达2900亿日元(约30亿美元)。
1993年美国投入生物工程的开发费用达40亿美元,以生物工程产品为对象的公司、企业不断涌现,生物工程产品也不断推向市场。
仅以美国为例,粗略估计目前从事生物工程研究的有1300多家公司,生物工程产品的年销售总额高达100多亿美元。
生物技术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在医药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
1983年美国的Lilly公司首次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胰岛素投放市场,接着,美、日、英、瑞士等国先后批准了10余种基因工程药品上市。
例如,EPO、G-CSF、tPA等,在治疗肿瘤等一系列疾病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生物工程技术在诊断疾病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近20种DNA探针投放市场。
据1990统计,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的产值已达20亿美元。
近几年来,以PCR为基础的诊断试剂也相继投放市场。
例如,美国加州的凯荣(Chiron)公司和罗氏生物系统公司(RocheBiOsystem,即以前的Cetus公司)为基因诊断传染病、遗传病提供了新的有利武器。
这些新的诊断试剂有针对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等传染性疾病的,也有基因分型的,如HLA的分型试剂盒。
生物工程技术产业日益被传统的大制药集团所重视,许多集团纷纷购买拥有独特专利技术的生物技术公司(下面的表格列举了近几年来成交额最大的一些收购)。
WB收购人WB收购对象WB成交金额(Mil)
WB年份
DW罗氏DW基因技术DW2100DW1990
DW(Roche)DW(GeneTechnology)
DW葛兰素DW埃菲麦克斯DW500DW1995
DW(Glaxo)DW(Affymax)
DW日本中外制药DW基因探针DW100DW1995
DW(Chuga)DW(Gen-Probe)
最近几年来,诺瓦迪斯(Novartis)收购了基因治疗公司(GeneTherapeuticsInc);罗氏(Roche)收购了宝利曼(Boehringer-Mannheim)。
这些例子从下面几个方面肯定了生物技术
的发展以及它未来能为医药行业带来的巨大潜力:
1.生物技术将成为未来制药行业的支柱;
2.生物技术将成为未来医疗服务的主要技术,如基因诊断与治疗;
3.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医药集团在资金和市场上的帮助,而大医药集团要拥有竞争的优势,必须十分关注生物技术中具有创造性的新技术与新产品的诞生,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控制和拥有它,从而使自己有与其他大制药集团抗衡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
生物工程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当今,全世界属于生物工程技术工业范畴的企业有2000多家,其中约500家在欧洲,美国有1300家左右。
大约1/3的生物工程企业都集中在制药领域,对制药领域来说,基因工程早就发展为一种关键的工艺技术,据有关部门估计,今年(1996年)用基因工程生产的药物和诊断用品的销售额达120~150亿美元。
到本世纪末,将增到500~600亿美元。
目前已有大约30种由生物工程工业实验室生产的药品上市。
另外,近20种药品已被批准投产,约有500种药品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三、国际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合作日趋紧密
生物医药产业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各类技术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结合的力度极强。
因此,医药产业“开发期长、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效益”的特征尤为显著。
据美国制药商协会的资料显示,一种新药从临床前试验到FDA批准,平均需要10~12年。
从研究开发费用看,医药产业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一些发达国家投放新药研制的费用仅次于国防科研费用,如美国1993年达106.5亿美元,占全部科研费用的14.6%。
名列前10名最大公司一年投入R&D的费用平均占销售总额的15%~20%。
过去成功开发一种新药只需数千万美元,而现在增加到2.5亿至3.5亿美元。
近年来,由于欧美国家纷纷改革医疗保险制度,严格限制药品价格和生产经销商的利润,限制某些药品使用,鼓励使用廉价的通用名药(GenericDrugs)等等,促使企业不能通过自由定价来弥补日益增加的研究开发费用和效益减少。
一个既能保持足够研究费用的投入又能降低公司开销的方法,就是通过合作来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效益。
而医药产业由于开发的成功率低,使投资风险增加。
上市的新产品中,5个中仅有一个可能盈利。
据统计,医药产品从早期的开发到销售,欧洲的成功率为4317:
1,美国为6155:
1。
近几年由于新药临床试验时间和新药评审时间延长,又使新药开发的风险增加。
只有通过研究与开发的紧密合作,新药研制开发的成功率才能提高,新药开发的风险才能降低。
总之,研究与开发紧密合作的原因和重要性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科技发展的需要,时间竞争的需要,降低研究的成本,自身能力的限制。
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新药研究开发降低成本的需求,新药开发时间的竞争和制药公司自身能力的限制,医药产业出现了研究与开发以及产品化紧密联合的体系,目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联合:
(1)制药集团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如Sandoz公司与Scripps研究所。
(2)制药集团与大学的联合,如强生(J&J)与Michigan大学。
(3)制药集团自身的纵向联合,如Lilly公司内不同部门在新型胰岛素研究与开发的合作。
(4)制药集团兴办或合办自己的研究机构,例如日本的irin创办LaJollalnstituteforA1lergyandlmimunology,罗氏(Roche)公司在加州湾区新建InstitueforMolecularBiology,史克公司(SB)参与建立TIGR。
诺瓦迪斯(Novartis)最近决定在加州圣地亚哥一个新的功能基因组建研究所。
HS44F第二章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在新中国近50年医药产业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的产业。
目前我国内地有医药工业企业3257家,其中化学药厂2200多家,中药厂700多家,而生物工程制药企业只占整个医药产业中的很少一部分。
但是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新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一个以生物技术等相关高新技术(包括:
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新型制药工艺与方法,新剂型的研制等)为主的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对国民经济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新型产业。
该产业的发展必将为我国的传统制药工业提供许多必需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促使我国的传统制药工业进行第二次创业。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当时的战略设想,我国的大型医药企业都是分布在内陆和战略安全的地方,例如我国以前医药企业的“四大金刚”就是分步在东北、华北等地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像我国的其他产业一样在沿海和南方地区蓬勃发展。
一些大的制药集团也相继在这些地方应运而生,如深圳的南方药厂和珠海的丽珠。
另外,许多国际制药集团公司(J&J,Squibbs,Upjhon,Merc,SB等等)近年来纷纷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或一些中心城市建立合资与独资的制药企业。
这样,新的制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如西安杨森),老的制药大企业停止不前,从而使我国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和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新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是以生物技术为主体的公司)研究开发的布局、结构、规模而言,我国新型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是分布在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地区以及其周边地方,如北京、上海。
另一个布局特点就是,许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较为集中,并且其产业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如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
如果从更广泛的区域而言,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开发,也像我国总的制药行业一样,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
这些地区以其良好的地理优势、资金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许多早期发展的生物医药企业。
就研究人员而言,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初具规模并且有一定竞争力的行业。
全国有高等医药院校3所。
另外,还在10多所高等学校中设有医药专业,有专业医药科研单位40多个,科研人员1万多人。
在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生命科学系或学院里,或者在医学院的基础院系里,还有许多科研人员从事生物医学早期和中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我国政府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很早(80年代初)就为发展以生物技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将其作为高新技术中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
在我国的“七五”、“八五”、“九五”计划中都将生物医药产业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国家通过各种基金(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家基金等等)来直接或间接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
另外还通过各种全国性的攻关计划,(如“八六三”、“火炬计划”等)更加突出地支持了一些重要的生物医药项目。
其中,有白介素-2和干扰素的研制与开发。
国家为了有计划地集中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在一些具有很高研究与开发水平的单位建立起国家级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如新药筛选中心、GLP安全评价中心、GCP临床研究中心等。
在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国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广东中山健康产业基地。
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
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如果与解放初的“缺医少药”相比,那成绩更加惊人。
但是,如果将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相比,那差距就非常之大。
目前我国内地尽管有各种生物医药企业近4000家,但是没有一家在技术与产值上具有国际竞争力。
如果将我国全国制药行业的产值与世界一些著名跨国制药集团相比较,其结果如下:
(单位:
亿美元)
WB1992WB1993WB1994
WB1995
中国DW67DW74.68DW92.35DW103.61
Glaxo-WellcomeDW72DW79.86DW84.84DW127.7
MercDW72DW82.15DW87.75DW97.5
我们整个国家制药行业的产值还不及Glaxo一家公司。
我国整个国家制药行业的产值现在以
及将来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如下(单位:
亿美元):
WB世界WB中国WB所占比例
1994DW2040DW92.35DW4.52%
2000DW3300DW188DW5.70%
2010DW6000DW470.5DW7.84%
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急需发展。
就生物技术工业而言,全世界属于生物技术工业范畴的企业有2000多家,其中约500家在欧洲,美国有1300家左右,从业人员约11万人。
美国成为这个部门无可争辩的中心。
大约1/3的生物工程企业都集中在制药领域。
据恩斯特-杨经济检测和咨询集团公司估计,美国的生物工程工业1994年的研究开发投资大约77亿美元,而销售额为93亿美元。
在1995年利润增幅最大的世界前10名制药公司中,美国占了7个,英国有2家,瑞典有1家。
加利福尼亚的绍森欧克斯市(ThousandOas)的阿姆金(Amgen)是其中利润增长最快的一家公司。
在美国,各生物技术公司实行综合一体化的做法,发挥各公司的优势,分工合作,主要是承包研究合同,制订生产合同,因为生物医药生产比化学合成更需要技术。
在日本,各制药公司的决算均取得了好成绩,这主要是因为对研究开发的不懈努力。
据统计,1991年度日本医药工业研究费占销售额的8.66%,大大超过了各产业的平均值--2.8%。
在70年代前,日本主要是从外国引进技术,开发自己的新药;70年代,能独立开发新药的公司约有20家,其他均为仿制生产的制药企业;80年代后期,仿制药市场急剧萎缩;1992年批准的数目减少到500个品种;进入90年代后,日本兴起了独自开发新药的热潮,大制药企业在海外开展新药的研究开发,以仿制为主的制药企业转向为以开发新药为主。
在新药品研究开发内容方面,日本制药业也出现了变化,过去的新药开发几乎都是对欧美制药企业创制的新药进行结构修饰,现在也开发了如H2-受体拮抗的抗溃疡“高舒达”(Gaster,通用名法莫替丁),这是一种在欧美受到高度评价的改良新药。
还有irin公司的EPO、G-CSF,以及中外制药(Chugai)的G-CSF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在我国市场上,都占有一个很大的比例。
在全球战略进程中,日本制药企业也与欧美制药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有的制药企业甚至在美国建立自己的研究所。
例如,irin公司在圣地亚哥建立了LaJollaInstituteforAllergyandImmunology,中外制药(Chugai)收购了圣地亚哥的Gen-Probe公司,以将其办成自己的新药研究开发基地。
由于重视新药的研究开发,目前在世界销量排名前25的药物中,日本也占有一席之地,可与美国、英国等国的公司竞争。
三、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所面临的挑战
几十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发展速度与我国其他行业相比也是很高的。
我国的制药行业的产值在“八五”期间几乎是每四年翻一番,每年平均保持15.8%的增长速度。
但是,我们的生物医药产业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我国现行的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仍然受着计划经济的束缚。
许多政策条例很不符合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也不利于调动从业人员的创造性,这大大限制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我国财力对生物医药产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我国新药的创新能力。
(3)没有健全的、符合市场规律的金融系统来帮助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技术成分高、风险大的项目。
没有一个投资机制来帮助不同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西方国家的风险投资机制(VentureCapital,VC)。
因为国家的财力有限,不可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各个方面、各个企业进行投资。
只能通过引进VC才能弥补国家财力的不足,并通过VC调动民间或国外的资金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4)我国对于高新产业的优惠政策不适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律。
例如,“三免二减”政策,就基本上不能带来任何的优惠,因为生物医药产业不像电子、材料、计算机等高新产业,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很长的研究开发期,至少3~5年其产品才能获批准上市,这样“三免二减”就根本不能在生物医药行业中体现出来。
(5)对知识产权、专利制度的认识十分薄弱,这样势必严重影响创新药物的研制。
这可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我们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常常想通过不正当途径来取得制药的新技术(这主要发生在企业);二是我国的研究人员缺乏对自己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常常只想发表一篇好文章,或报一个科研成果,而经常忽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申报专利,以致将自己的发明创造拱手让给别人。
(6)国家建立的各种与生物医药相关的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绝大多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
这里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机制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常常仍带有以前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没有按生物医药产业自身的研究与开发规律去办。
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合适的人才去管理,常常是“长官、家长式”的管理,而不是科学的管理。
(7)严重缺乏综合协调作战能力。
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单位、不同机构间几乎很少有协同攻关的计划、策略和胸怀。
这极不符合现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发展规律。
这种情况也造成了许多重复投资的严重浪费。
(8)生物医药企业的出现或项目的选择,常常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如一家搞G-CSF,其他几十家也同时跟进。
这样,不仅浪费了许多不必要的投资,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这对于我们这个财力、人力不足的国家来说更显得浪费严重(当然这与我国审批药物的政策有关)。
(9)我国新药创新能力薄弱,这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
基础研究差,研究经费投入少,人才队伍薄弱。
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关系到国民根本利益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以及许多地方政府一直都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来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各级政府都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中的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
在我国的“七五”、“八五”、“九五”计划中都将生物医药产业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国家通过各种基金(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等)来直接或间接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
另外,还通过各种全国性的攻关计划,如“八六三”、“火炬计划”、“攀登计划”、“星火计划”等,更加突出地支持了一些重要的生物医药项目。
其中有白介素-2和干扰素的研制与开发。
国家为了有计划地集中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分别在一些具有很高研究与开发水平的单位建立起国家级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如新药筛选中心、GLP安全评价中心、GCP临床研究中心等。
在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国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广东中山健康产业基地。
地方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特别是一些科技和经济发达的省市政府。
上海市政府在去年就决定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
上海已在松江、漕河泾、浦东建立三个生物技术区,在松江成立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大江公司,还将建立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的核酸药物研究与生产基地。
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是上海市政府与国家科委合办的一个基地。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政府早在10多年前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由省政府拨专款,选派了30多名留学生赴美欧日学习高新产业技术,其中12名在生物技术制药的有关领域进行深造,由此可见,当时广东省政府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魄力和决心。
广东省政府还与国家合办了几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如中山健康产业基地、佛山医疗器械基地等等。
这两个例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
香港特区政府也在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香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主要发展的方向。
所有这些都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第三章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
尽管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但是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再加上新药的研究开发难度大、周期长、淘汰多、投资高,所以非常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发展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既能保持国际成功经验的又有中国自己特色的风险投资机制。
以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从而培育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医药集团公司。
一、基因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机制
基因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是生物医药产业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
若要以技术创新来带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首先发展基因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
目前,我国生物工程技术制药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α和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乙肝疫苗、促细胞生长素、环孢菌素等已步入工业化阶段。
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TNF(肿瘤坏死因子)均已完成研制,细胞生长肽即将进入三期临床,一直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下游技术最近亦取得了较大突破。
在上海、深圳、长春、厦门、杭州等地,一批生物技术骨干企业迅速发展,预计到本世纪末,总产值可达40亿元。
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虽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具备一定实力,但与美、欧、日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