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
《伦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知识点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伦理学知识点整理
不定项2x10=20
评述10x3=30
看图说15
案例分析15
论述20
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联系:
在通常情况下,这两个词意思相近,可以互换。
在英语中,伦理直接具有“道德”的含义。
区别:
(1)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
(2)作为价值本身,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等),道德的核心是善(美德、德性等)。
(3)作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
(4)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
(5)伦理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最基本的价值;道德是一种目的,是一种超越性的价值。
伦理与道德的关系
伦理是关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讲人际关系应该如何。
道德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和规范,强调人们应该遵从什么样的规范和准则。
没有伦理,就不会有道德出现。
因此,伦理是道德的基础和前提,道德是伦理的形式和载体,道德为伦理关系服务。
伦理以关系为核心,强调和谐,是外在的和客观的;道德强调规范,是内在的和主观的。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概括为道与德、群与己、义与利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体现如下:
第一,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伦理学研究对象的矛盾特殊性。
第二,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伦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伦理思想发展的始终。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
一方面是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即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关系,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从属于个人利益的问题。
(注意选择)
孔子的伦理思想
①折中主义的道德起源论;②重义轻利的义利观;③“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论;
④“道之以德”的道德教育思想;⑤多层次的理想人格;⑥“为政以德”的政治伦理思想;⑦对孝、忠道德规范的强化;⑧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孟子的伦理思想
①“仁、义、礼、智根于心”的道德起源论;②性本善的人性论;
③良知、良能或良心是道德意识的核心;④以性善论和良知论为基础的修养论;
⑤“大丈夫”道德理想人格;⑥以“五伦”为基础的伦理秩序设计;⑦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⑧重义轻利的义利观;⑨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
荀子的伦理思想
①“人性恶”的道德起源论;②对作为规范体系的“礼”的阐发;
③“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墨子的伦理思想
①“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原则;②“合其志功而观焉”的道德评价论
老子的伦理思想
①“见素抱朴”的道德修养之道;②对于至善的解读:
“上善若水”;③复归于婴儿的道德理想;④“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庄子的伦理思想
①“物我同一”的生态伦理思想;②以个性自由为追求的人生观。
管仲的伦理思想
①“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道德决定论;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对老庄思想的评价:
积极因素:
主张不刻意追求名利,顺其自然而生活,这对于社会生活日趋紧张和为名利所累的人有启迪作用。
主张顺应客观的自然本性而生活。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保护环境有启发作用。
消极因素:
道家思想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及世风下降的强烈不满,又无力采取行动去改变现状,被迫把道德的完善和对自由的追求放置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无效的方法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启示
(1)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
(3)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4)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
(注意选择)
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
①诸德为一;②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③做恶是出于无知;④知识可教。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①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②回忆认识论;
③有形与无形;④知识与意见。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两个伦理原则:
自然向善、中庸中道。
西方伦理思想传统的主要特征
(1)价值两分的张力结构
(2)神人二元的理论互竞
(3)个人很权利优先
(4)道德与目的的两分
中西伦理思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西方近代伦理思想比较
(1)从经济形态方面比较
中国封建社会是封闭式的自然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总体上属于封闭型或保守型,主静、内求以及中和为基本特征。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属于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体制,伦理思想总体上呈现开放型或发展型,以主动、外向、竞争为基本特征。
(2)从国家起源方式比较
中国的国家起源方式为氏族的血缘家庭关系为基础,伦理思想重视家族成员关系,家庭道德规范成为首要伦理原则。
西方以居住地区和财产划分阶级而形成国家,伦理思想主要调节自由民个人和城邦群体关系,很少涉及家庭伦理思想。
(3)从人性论视角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德性主义人性论为主流,认为人性是天赋的,道德不需外求,而在于“存心求性”,是德性主义人性论。
西方伦理思想以感性主义或理性主义人性论为理论前提,道德是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的本身,是人性主义道德论。
(4)从道德和哲学的关系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把伦理观与本体论、认识论紧密联为一体,形成哲学伦理化和伦理哲学化的特点,而且以伦理为本位。
从总体上具有否定人的欲望合理性的禁欲倾向,形成重人格、重气节、重修养、重道德的优良传统。
西方伦理思想和哲学分开,伦理学的目的是认识人自身,哲学的目的是世界。
(5)从伦理和政治的关系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特点是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伦理和政治一体化。
西方伦理思想中伦理与政治双轨化而相对分开,两者均服从人的幸福。
(6)从道德价值导向上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道德价值导向是整体主义。
西方伦理思想道德价值导向是个人本位主义。
(7)从伦理学的重大问题义利观比较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是重义轻利。
西方伦理思想宣扬利即义。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在德学说史上的变革?
1、从人类生活的社会关系出发代替了从自然人性出发。
2、实现了道德学说在研究方法上的变革。
3、揭示了道德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4、正确地指出了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注意选择)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正式形成:
1、道德的阶级性问题2、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问题
3、人类道德的发展规律问题4、共产主义的道德问题
②列宁第一次提出和阐释了共产主义道德的科学概念。
③斯大林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④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和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的思想。
(注意选择)
中外伦理思想史上的道德起源说
①天意神启论,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孔子;
②先天人性论,代表人物:
康德、孟子;
③情感欲望论,代表人物:
康有为、洛克;
④动物本能论,代表人物:
费尔巴哈、可鲁泡特金、管仲。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第一劳动创造了道德的主体。
第二劳动分工与协作促使道德不断成熟与发展。
2、道德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需要的产物,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道德是人的道德,人需要道德;道德是社会关系的道德,社会交往需要道德
3、道德是人类自觉意志的结晶,人类意识的产生和理性能力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主观前提;
(注意选择)
一、原始社会道德特征
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关系和原始人道德行为、道德品质的基本特征。
①平等互助的原始共同体道德。
②单纯质朴的道德形式及其绝对的道德权威。
③超脱于蒙昧的道德与野蛮并存。
二、奴隶社会道德的特征
奴隶社会道德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开始形成并发挥其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功能。
在奴隶社会道德中,道德进步与道德堕落并存。
奴隶社会道德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阶级道德,占主导地位的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
(1)奴隶主阶级的道德
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原则:
维护奴隶对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关系。
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观:
忠诚于奴隶制国家、男尊女卑、鄙视劳动及劳动者。
(2)奴隶阶级的道德
奴隶阶级的道德原则:
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戮杀,争取人的地位。
奴隶阶级的道德观:
勇敢、团结、互助。
三、封建社会道德的特征
①确立了内容更加系统、结构更加严密的道德规范体系。
②道德进一步规范化、理论化,道德功能进一步强化。
③封建社会道德具有表面的正当性与实质的虚伪性。
④地主阶级道德是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农民阶级表达了一定程度的道德自觉。
(1)地主阶级道德
地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
地主阶级的道德观:
忠君孝亲、男尊女卑、鄙视劳动及劳动者。
(2)农民阶级道德
农民阶级道德原则:
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法等级制度,要求社会平等。
农民阶级的道德自觉:
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乐于助人;追求平等。
农民阶级革命的两重性及道德的两重性:
知足而目光短浅、封闭而各自为营、斗争而不彻底。
四、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特征
①人际关系的商品化。
②拜金主义的蔓延。
③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④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价值追求。
五、无产阶级道德的主要特征:
①崇尚集体主义精神;
②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③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革命勇气。
六、共产主义道德的特点
①共产主义道德从无产阶级完整利益中引申出来;
②共产主义道德与公有制经济形态相适应;
③共产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
④共产主义道德阶段性地表现为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全人类道德。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道德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①道德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制约;
②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③经济和利益关系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作用。
(2)道德在善恶矛盾的辩证运动中发展
①辩证理解恶在道德进步中的作用;
(所谓的恶或者是道德上的恶,一是指:
在阶级对立社会的矛盾运动中,被压迫阶级的反抗以及他们对自身正当利益的追求虽然被统治阶级视之为道德的恶,但却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作用,是一种历史的善,真正人类社会的善;二是人的特定的情欲和贪欲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人们的竞争心,客观上成就了阶级利益目标的实现,推进了社会事业的进步;三是恶的存在必然引起善与恶的斗争,人类社会道德正是在善与恶的不断斗争中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
因此,恶在一定意义上也能推动道德的发展和进步)
②善恶观念的碰撞与澄清推动道德观念的更新;
③扬善抑恶的评价推动道德行为的进步。
(3)道德在批判继承中发展
①批判继承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人类社会道德的发展史是批判继承规律的生动呈现;
③在对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中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道德的本质
试说明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
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大的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而表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