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93752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docx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docx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

中共江苏省委文件

 

苏发〔2008〕8号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

(2008年7月9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

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

更加坚实的步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

主要目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

务。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坚持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积极推进产业优

化升级,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切实加强节能环保工作,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

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

不合理、自主创新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

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事

关江苏发展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实现率先发展、科

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和胡锦

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

的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抓早抓紧抓实,增创发

展新优势,开拓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以调高调优调轻产业

结构为根本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环节,以加

强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有力保障,

着力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产业结构

从一般加工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加

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机

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坚持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

合,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坚

持分类指导与优化生产力布局相结合,促进苏南、苏中、

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

合,在更大范围内集聚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的优势资源。

  (三)近期的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

进展,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

上,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50%。

自主创新能力明

显增强,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到2%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专利申

请量达到12万件以上。

节能环保水平大幅度提升,能源利

用效率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到2010

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二氧化硫排放量削

减18%,COD排放量削减15.1%。

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显

著提高,到201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80000元,财政

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2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20000元和8000元。

 

  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

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

化的要求,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到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均达到40%以上。

  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

抢抓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

遇,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

加大财税、土

地、价格、人才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金融、现代物流、

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优

势。

到2010年,金融业实现营业收入5000亿元,现代物

流业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2000

亿元。

  积极推进集聚区建设。

重点抓好软件园、创意产业园、

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中央商务区和产品交易市场等

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功能,推动与工业开发

区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

善、与生产生活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到2010年,

力争形成15个百亿元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发展服务外包。

坚持离岸外包与境内外包同时拓

 

展,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骨干服务外包企业。

力吸引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到我省建立分包中心和承

接基地,支持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到海外设立接包机构。

力发展供应链业务外包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

到2010年,

力争建成2-3个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打造一批省级

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

  大力培育总部经济。

发挥中心城市交通便捷、设施完

善、服务效率高的优势,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

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销售中心、

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

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集团到省外、

国外建立分公司、子公司,加快培育一批本地企业总部。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

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加

快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

培育新型文化市

场主体,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塑造江

苏文化品牌,壮大省级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骨干企业。

  (五)着力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

以建设制造业强省

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扎实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

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重点建设100个重大

产业示范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制造业由一

 

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江苏

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

  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

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

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

技术含量环节延伸。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打造软件、集成电

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平板显示5条产业链,装

备制造业重点打造工程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型

电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数控机床、新能源装备6条产

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重点打造大石化产业链和延伸发展精

细化工、农用化工。

到2010年,三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

分别突破2万亿元、2万亿元和1万亿元。

  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

和环保四大新兴产业,着力占领市场制高点,形成先发竞

争优势。

到2010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

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新材料、医药和环保产

业销售收入分别达2000亿元、1300亿元和2000亿元。

  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

围绕纺织服装、冶金和轻工建

材三大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形成一批在国

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江苏品牌,力争到2010

年新创100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培

 

育10个品牌企业,创建40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轻工

建材产业重点培育20个知名品牌企业,创建50个中国名

牌和驰名商标。

冶金产业重点培育5个知名品牌企业,创

建10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六)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

心,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到2010

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达到35%。

  积极发展高效农业。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

业科技进步,着力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粮食产业基

地、特色牧业基地和特色园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

业,形成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高效农业基地。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逐步使每个县(市)至少形成一个年

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到2010年,全省优

势农产品生产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达75%以上。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

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

权流转,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扩大农业生

产规模。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

组织化程度。

稳步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优化土地资源

配置,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

 

加工和现代流通业,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

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

  (七)积极推进集约发展。

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契机,

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引导经济资源向“四沿”产业带、开

发园区、重大基地、大企业集团集中,提升产业集群、企

业集聚发展水平,促进苏南加速提升、苏中加速崛起、苏

北加速振兴。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快推进沿海地区综合开发,充

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土地后备资源优势,坚持港口、

产业、城市联动发展,着力建设新兴的工业发展基地和现

代农业发展基地,使之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沿沪宁

线产业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和现代服务业,

努力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沿江产业带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建

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沿东陇海线产业带重点发展资源加工、机械、医药等产业,

打造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的加工业基地。

  提高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

按照“集约开发、主业突

出、功能完善”的要求,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

围绕主导产业整合生产和服务,进一步强化特殊功能区、

 

生态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继续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

区,积极支持苏南地区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产业加快

向苏北转移集聚。

以优势产业为基础,注重发展与主导产

业配套的相关产业,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

集群特色。

到2010年全省建成20个业务总收入超千亿元

的开发区。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

重点抓好南京软件、苏州电

子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连云港新材料等国

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造船、汽车、新能

源、工程机械、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到2010

年力争形成10个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八)推动企业集团做强做大。

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

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

业、跨所有制重组,着力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

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

团。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以品牌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

为纽带,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努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大企业集团。

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为大

企业集团协作配套。

到2010年,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企业达到120家以上,其中超千亿元企业3家,超500亿

元企业8家。

  (九)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以铁路和轨道交

通、港口、机场建设为重点,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

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支撑。

  加快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

突出长三角城际网建设,

构架长三角新型快速轨道交通网。

加快建设沪宁城际铁路

江苏段、京沪高速铁路江苏段、宁杭铁路江苏段、宁安铁

路江苏段、沪通铁路江苏段。

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业总

里程达到2000公里,到2012年突破3000公里。

  重点建设连云港港和太仓港。

加快连云港港30万吨

深水航道和重点产业码头建设,进一步改善集疏运条件,

推动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互动并进,加强港口与经济腹地

的联系与协作,加快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长三角和渤海湾

之间重要的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到2010

年力争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达到1.5

亿吨。

加快太仓港三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服务功

能,推进昆山与太仓联动发展,加快把太仓港发展成为上

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干线港,到2010年集装箱吞吐量

达到4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

加快推进洋口

港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开发。

整合长江流域港口资源,加

快形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提升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功能。

以建设一流大型枢纽机

场为目标,大力发展国际航线,同时将航线覆盖全国省会

城市和重要地区城市,加快完善口岸功能,着力推进南京

中邮航空物流中心建设与营运,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机场第

二跑道、第二航站楼等重大项目,打造较大规模的空港物

流园区。

到2010年,力争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800万人

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建设,

加快建设国际通信出口专用通道,满足高速宽带国际通信

需求。

推进城市宽带无线上网工程建设,南京、苏州、无

锡等重点城市和重点软件园区率先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

盖。

推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三、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实施自主

创新“双百工程”,到2010年完成1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

业化项目,重点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规模

实力的企业。

认真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研发投入

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

开展研发活动,到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

 

入的比重达到85%以上。

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

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快培育一批集

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激发民营科

技企业和中小科技型企业在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

大力引

进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支持我省企业、高

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

立研发机构。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研发。

  (十一)大力推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我

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人才集中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地

方、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

今后,将地

方对高校的支持与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结合起来,

引导高等院校面向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积极开展应用研

究,推进产学研深层次合作,实现高校研究项目与企业科

技需求互动,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扩大

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的规模,各市、县

也要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带动更多的企业资本、社会

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力争到2010年全省专利总量达到12万件以上。

  (十二)加强科技服务平台与载体建设。

加强技术公

共服务平台建设,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5个省级示范孵

 

化器和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重大科技平台。

强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发展技术评估咨询、科

技成果推广、技术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为促

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加强创新创业融资

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各类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积极

发展民间风险投资和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更多的科

技型企业上市,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企业创新创业

的融资渠道。

加强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

培训、交流、咨询、法律等配套服务,调动创新创业人

才的积极性。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发挥各类开发园

区特别是高新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江苏

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十三)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

省战略,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实施江苏“科

技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到2010年,引进1000名高层次

科技创新人才。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激发科技人才的巨大潜能,加快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

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切实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十四)组织实施五大工程。

推进节能改造工程。

 

炼铁高炉、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和高耗能

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加快推进节能改造

工程,力争到“十一五”末节能2000万吨标准煤。

推进

减排治污工程。

重点突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等

基础设施建设和燃煤电厂、冶金行业脱硫改造,加大淮河、

长江流域和南水北调东线等国家重点治污项目实施力度。

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二级)达到85%。

推进太

湖水污染治理工程。

全面实施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治理

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整体

推进调水引流、控源截污、清淤捞藻、生态修复等各项措

施,确保太湖治理每年都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推进循环

经济示范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扩大

循环经济试点规模,加快培育一批示范园区和企业,实施

500个高水平清洁生产改造项目。

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系

统工程。

在县级以上所有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执行节

能50%的建筑设计标准,并逐步过渡到65%。

优先发展公

共交通,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

全面推广节能减

排适用技术。

严格实施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

  (十五)建立健全三项机制。

建立倒逼机制。

完善环

境资源价格体系,加大生产要素差别价格实施力度,倒逼

 

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尽快退出市场。

建立约束机制。

严格

实行投资项目能评环评,对“两高”行业实施产能总量控

制、能耗等量替代和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

建立激励

机制。

运用产业、财税、价格、土地等政策,充分调动企

业与社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十六)切实完善四个体系。

建立监测体系。

全面开

展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能源审计,健全年耗能

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完善全省重点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

建立统计体系。

制订节能和主要污

染物排放统计实施办法,建立全省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和主

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库。

建立责任体系。

分解落实节能

减排年度任务,严格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目标任务完成

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建立监

督体系。

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

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五、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政策措施

  (十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

量的原则,对分散在各部门的32项相关省级财政性专项

资金进行整合集中使用,并扩大资金规模,由去年的30

亿元增加到46亿元,省级财政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

 

引导资金12亿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18

亿元,节能减排专项引导资金5亿元,中小科技型企业发

展专项引导资金7亿元,外经外贸发展专项引导资金2亿

元,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专项资金2亿元。

随着省级

财力的增长,逐年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十八)调整财税分配政策。

以2007年为基期年,

对地方营业税增量部分,省级分成的20%不再集中,全额

留给地方;对地方新引进的银行、保险机构缴纳的营业税,

由省给予50%返还奖励;地方增值税增量省集中比例提高

到12.5个百分点(省与市县对半分成),其中,对新能源

发电企业的增值税25%地方部分增量,省级不再集中,全

额留给地方。

从2008年1月1日起,对新办火电厂的增

值税25%地方部分,全部上交省级,按区域发展要求实行

不同的返还政策。

  (十九)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多渠道增加省高新技术

风险投资公司注册资本金,扩大风险投资资金规模。

鼓励

发展、积极引进民间风险投资和各类创业投资基金。

争取

设立江苏省产业基金。

鼓励信托投资公司创新产品和服

务,更多地吸纳民间资本和省外资金,加大对省内优质企

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资。

支持更多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

 

资。

探索建立省级金融控股集团。

  (二十)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提高项目用地计划“点

供”比例,对鼓励发展、达到一定规模要求的高新技术产

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重大项目,由

省“点供”用地指标。

工业用地供应向开发区和重点工业

集中区集中,鼓励乡镇在开发区兴办企业。

积极推进城镇

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合理确定

服务业用地比例,对现代服务业项目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

斜,年度土地供应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

  (二十一)加快推进南北产业转移。

在符合产业政策、

实现达标排放和污染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促进苏南产业

加快向苏北转移。

继续抓好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工

作,对其它符合条件的苏北省级以上开发区,报经省政

府批准,可设立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并享受相应

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对苏南转移到苏北的产业项目产生

的税收和规费地方分成部分,可由两地政府按照一定比

例分成。

  (二十二)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价格支持。

对列

入鼓励类的服务业项目用水、用电实行与工业同价。

对进

出连云港港、太仓港的集装箱运输车辆,在省内免收普通

 

公路通行费、减半征收高速公路通行费。

  (二十三)实行差别价格政策。

在对钢铁、水泥、电

解铝等八大高耗能行业中的限制类、淘汰类企业实行差别

电价的基础上,将差别电价政策执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建

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中限制类、淘汰类企业。

足额收取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

风力发电、垃圾发电、秸秆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上网电

价给予补贴,支持“太阳能发电示范工程”和“屋顶计划”。

扩大脱硫电价补贴范围,对安装脱硫设施并投入运行的非

统调燃煤机组,与统调燃煤机组享受同等待遇,一并纳入

补贴范围,每千瓦时提高0.015元。

对苏南地区工业污水

处理费(政府定价部分)按高于生活污水处理费0.2元/

吨征收,重污染行业污水处理费按高于一般工业、服务业

1.5倍的幅度征收。

  (二十四)深化环境资源价格改革。

实行排污权有偿

取得,在太湖流域和电力行业推行排污权有偿分配和交易

试点,争取在2012年之前在全省推广,建立排污权一级、

二级市场和规范的交易平台。

提高太湖地区污水排污费征

收标准,由现行的每当量0.9元尽快提高到1.4元。

从2008

年7月1日起,在太湖流域乡镇建成区全面开征污水处理

 

费,对新建污水处理单位征收氨氮、总磷超标排污费。

2009年1月1日起,对太湖流域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单位

征收氨氮、总磷超标排污费。

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

行建筑工地扬尘排污收费。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加快实施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建立上下游污染赔付

的补偿机制。

  (二十五)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激励政策。

继续实施高

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逐步加大对人才引进的资金

支持力度。

省财政每年拨款2亿元,引进150名左右高层

次领军人才,每人提供不少于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提

供一定数量的银行贷款贴息。

对于在我省工商注册且税务

登记的企业聘用的缴纳所得税的归国人员,由当地财政部

门按其上一年度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80%的标准予以奖励,每年限申报一次,奖励总额原则上

累计不超过30万元,用于其在我省投资或消费。

对资金

来源于财政、用于各类高层次人才的专项奖励,经相关部

门审核后,免征其个人所得税。

  (二十六)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考核

体系。

制定和实施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干部考核

体系,加强对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作成效

 

的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评先创优和干部提

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根据本文件精神,省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实施办

法,并认真组织落实。

(此件发至县)

主题词:

经济工作转变发展方式决定

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2008年7月10日印发

(共印2050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