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9208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docx

《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docx

最新毕业设计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

settalkoff

5.1.1选择题

B.使用HAVING子句的同时不能使用WHERE子句

A.只计算当前记录的工资值B.计算前8条记录的工资和

18.学生成绩表STUDENT.dbf的结构如下:

姓名(C,8),语文(N,5,2),数学(N,5,2),英语(N,5,2),总分(N,6,2)。

其中前4个字段均已有值,要求统计每位学生的总分并存入总分字段中,下列命令中不能实现的是________。

C.末记录的后面D.首记录的前面

24、要把学校里行政楼和实验楼的局域网互连,可以通过(A)实现。

accept"学号:

"toxh

D.循环体中的LOOP语句为跳出循环体

【答案】C编号:

000000

 

毕业设计(论文)

(2007届大学本科)

题目:

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

 

学院:

人文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

班级:

XXXX届行政管理(X)班

姓名:

XXX

学号:

XXXXXX

指导教师:

XXX

2007年3月

 

摘要…………………………………………………………………………………………1

绪论……………………………………………………………………………………………1

1、行政舆论监督的相关概念………………………………………………………………2

1.1舆论监督的概念………………………………………………………………………2

1.2舆论监督机制的概念………………………………………………………………3

1.3行政舆论监督机制的概念……………………………………………………………3

2、我国行政舆论监督机制的实施现状………………………………………………3

2.1行政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重视…………………………3

2.2我国保护行政舆论监督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6

2.3行政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开始发挥出来…………………………………7

2.4维护行政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体系已经建立………………………………………8

3、当前实施行政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9

3.1在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9

3.2在中立化方面存在的问题………………………………………………………………10

3.3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12

3.4缺乏民主环境,降低公众的参与度……………………………………………………13

4、健全行政舆论监督机制的对策………………………………………………………13

4.1加强行政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14

4.2提高行政舆论监督的相对对立性………………………………………………………14

4.3加强对行政舆论监督的社会保障机制…………………………………………………15

4.4加强民主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16

结束语………………………………………………………………………………………17

参考文献…………………………………………………………………………………18

致谢…………………………………………………………………………………………18

浅论我国当前行政舆论监督

[摘要]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舆论作用及其影响不断扩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也在不断的扩大,公权力的扩大易乱用、滥用,而易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积极地发挥应有的机能,而舆论监督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方式而成为对现代政府实行监督使其规范行政的一种必然监督方式。

[关键词]舆论监督:

立法:

中立化:

社会保障:

民主化

[Thesummary]Theconstantdevelopmentofmediamakepublicopinionfunctionandinfluenceandexpandconstantly;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theexecutivepowerofthegovernmentisintheenlargementconstantlytoo.Itiscommonthepowertheenlargementeasynotthemessywith,abuse,andtheeasytobreedbycorruption.Traditionalsupervisionwaybecausetheirone'sowncharacteristic,Somefunctionsbygivingplaytoandansweractivelythatdifficult.Supervisebypublicopinionwhatbecomeandimplementandsuperviseandmaketheiraadministrativekindmustsupervisethewaytomoderngovernments,becauseofitsone'sowncharacteristicandfunctionway.

绪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并明确提出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这一论述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同时也为新闻舆论监督的法治化指明了方向。

在当今社会中,不少学者称舆论监督手段为“第四种权力”,可见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重视。

网络、电视新闻、报刊杂志成了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少优秀的传媒机构,它敢于大量披露开展行政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揭露幕后黑幕,有效发挥了行政舆论监督的作用,如报刊类《南方周末》、《羊城晚报》,电视节目《今日说法》、《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等。

这些报刊、节目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正是因为这些新闻媒体从群众利益出发、对群众负责、替老百姓说话。

然而,随着一些纪实节目和报刊知名度提升,不少新闻媒体受到了当地权力机构的压制,再加上行政舆论监督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少记者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监督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阻碍重重。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新闻传媒作用日益重要。

因此,探讨如何有效发挥行政舆论监督机制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现今和将来的政府管理、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行政舆论监督的相关概念

在探讨行政舆论监督机制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与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该课题所涉及的领域,现状和改进措施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1.1舆论监督的概念

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我国《辞海》中对监督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所谓舆论监督是指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具体来讲是指公民或组织表达一种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的活动。

我们平时所称的舆论监督,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的监督,即舆论对立法、司法、行政这三方面的监督,并且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上的舆论监督,即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并且主要是通过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的。

“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评论。

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

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

舆论监督的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作为社会上多种监督,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中不可或缺、极具有战斗力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几种监督相比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

然而,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经超过1000起,新闻界的败诉率在30%,屡屡败诉,即使有的胜诉,也使自身精疲力竭。

这种现象,说明新闻舆论承担着重大的法律责任,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也反映出有些人在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理解上存在着偏差。

1.2舆论监督机制的概念

“机制”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所谓机制,就是某社会运行领域所实施的一系列规范以及依据该规范体系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运行结构与运行模式。

舆论监督机制就是对舆论监督所实施的一系列规范以及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习惯惯例、法律制度等形成的较稳定的舆论监督的运行结构和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有关舆论监督由谁来进行、舆论监督的对象、舆论监督的形式和效力等的规范和现实状态,它决定了舆论监督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政治环境。

1.3行政舆论监督机制的概念

行政舆论监督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外部行政监督手段,是指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做的监督。

行政舆论监督机制,顾名思义,就是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实行舆论监督的一系列规范体系。

其有特定的监督对象--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

在当今社会,不少学者称之为“第四种权力”。

因为它对传统的三权构成(立法、司法、行政)的制约在许多方面一点也不屈于三者之间的制约,因而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受人关注。

2我国行政舆论监督机制实施现状

2.1行政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重视

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行政舆论监督在我国政府监督机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位正逐步上升,一些重要的舆论工具在反腐倡廉、揭露社会阴暗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1.1国家领导人对行政舆论监督的重视

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工作。

各级领导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把舆论监督摆在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指导性的批示。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党报要发挥“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实现这三个方面监督的有效途径,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

“新闻宣传工作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舆论监督。

2004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信件中写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评和监督,只有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犯骄傲自满的错误。

2004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看望《焦点访谈》栏目组全体工作人员时发表讲话:

“党和政府重视舆论监督,人民群众欢迎舆论监督,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004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

“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

“强化行政问责制,对行政过错要依法追究。

各部门都要加强内部管理,积极配合和支持审计、监察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整改。

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

总之,在一代代国家领导人及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这些年来,舆论监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开展舆论监督工作也确实存在不少困难。

2.1.2中央出台加强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宣部2005年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5]11号)和中宣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为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各地方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和意见。

十六大报告对“加强舆论监督”已有明确表述,2004年初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更是将舆论监督列为“十项监督”的一个内容,与“分工负责”、“述职述廉”、“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监督制度相提并论。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

”可以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是对所有公共权力机关提出的一个刚性要求。

2.1.3权威媒体介入行政舆论监督

媒体具有广泛性、公开性、及时性的特点,所以,媒体舆论监督的效果就更明显和及时一些。

舆论监督对于我们国家现在提出的媒体搞“三贴近”,对于党中央现在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帮助人民群众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它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权威媒体,强势介入行政舆论监督的行列,为其他媒体做出了榜样,加速了行政舆论监督进程。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它的舆论监督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人民服务,使政府工作顺利开展,通过舆论监督的形式解决问题。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它的舆论监督的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了促进政府的工作,都是为人民群众通过舆论监督的形式解决问题。

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主任吕明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舆论监督对推进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对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包括将来推进我们国家的民主政治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4句话表达自身的追求:

“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6年后,浓缩为一句话:

“用事实说话”。

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舆论监督品牌,其报道的80%的舆论监督节目都使问题获得了解决。

“以前,报纸、通讯社也反映一些问题,但从没有像电视这样直观、生动地把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出来。

”《焦点访谈》记者曲长缨说。

《焦点访谈》播出广东省德庆县非法采血的报道,引起卫生部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连夜进行处理。

而在准备播出的沙尘暴系列报道中,他们意外发现,3年前因水源使用不合理已经干涸的湖泊,如今又有了水,这一切都缘于在《焦点访谈》报道后,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进行的有效整改。

事实上,因其特殊影响,《焦点访谈》一直被视为舆论监督的“晴雨表”。

在其走过10年之际,他们将自己制作的特别节目命名为“责任”。

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就曾表示:

“《焦点访谈》是让社会保持痛感,我们的社会不能麻木到连痛感都没有了。

由于报道选题80%来自观众来信、来电,直接倾听百姓呼声,《焦点访谈》在“下情上达”上起到了特殊作用。

总制片人梁建增一看到反映问题的人“衣着朴素,一脸沧桑,就觉得心里很不好受”,特别想“做些什么”。

“痛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

1995年底,《焦点访谈》播出了《盗伐危及大动脉》,反映三北防护林被滥砍滥伐。

一个画面是60年代郁郁葱葱的森林,另一个画面是30年后同一地点,风沙满天,残根断桩。

国务院领导公开表扬《焦点访谈》“这个问题反映得好”;随后,国家出台了天然林保护政策。

2.2在我国保护行政舆论监督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采访难度大、缺少安全感、社会阻挠多,是很多记者做舆论监督时的共同感受;期待出台明确的法律和规章来保护和规范新闻舆论监督,则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众多迹象表明,加强舆论监督,勇于听取批评之声,正逐渐成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把舆论监督定性为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工作的职责、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手段。

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团体及其工作人员要重视舆论监督工作,支持新闻媒体的采访活动,为采访报道提供方便。

基层单位不得封锁消息、隐瞒事实、干涉舆论监督,不得以行贿、说情等手段对舆论监督进行干预。

有关地方和部门应当对舆论监督作出积极反应,对媒体揭露的问题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通过媒体公开处理结果。

最近几年来,上海、广州、深圳、海南等地也陆续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文件。

2004年底,海南省出台了《关于舆论监督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配合新闻媒体展开舆论监督。

必要的、负责任的舆论监督被证明确能给政府带来实实在在的长远利益。

在贵州省,舆论监督被引入了投资环境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该省利用世界银行技术援助项目,采用国际通行的统计和分析方法,首创了与联合国技工贸组织接轨的投资环境考核评价体系。

其中,舆论监督对当地投资环境的评价,在整个投资环境评价体系中占2.1%的比重。

政府能明确规定“追究阻碍舆论监督者的责任”,正说明中国正在形成一种保护新闻舆论监督的潮流。

国家行政学院杨小军教授认为:

“在民主法制尚待完善、政府改革日趋深化之际,加强新闻监督尤为重要。

一些政府执法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依靠媒体加强对政府权力运用的监督十分必要。

温家宝总理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

事实上,地方政府部门十分配合媒体的工作。

只要是负责任的新闻舆论监督,就有利于稳定社会情绪、清除腐败现象,让群众更相信政府。

“疮疤”不揭,任其恶化,只会更痛。

2.3行政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开始发挥出来

近年来,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行政舆论监督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每一次重要的成功监督后面,都促进了我们行政部门的作风改善,推进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彰显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2006年5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考察时强调,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扶正祛邪,惩恶扬善。

他还说,纪检机关要支持新闻媒体搞好舆论监督,注意通过舆论监督发现问题,听取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

这些意见,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重视,也反映了舆论监督对反腐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全国很多典型的案例都可以显示出这一点,比如:

南丹矿难:

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发生特大矿难,当地严密封锁消息。

7月31日,人民网刊发《广西南丹矿区事故扑朔迷离》,各媒体也相继推出相关报道,事件最终被曝光,责任人受到严肃查处。

南丹矿难是我国首例由新闻记者最先披露的重大灾难事故。

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2003年底,中央电视台报道了阜阳劣质奶粉残害婴幼儿事件。

此后,媒体的持续关注使“奶粉之祸”引起社会各界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调查组进驻阜阳,各地也对奶粉市场进行了紧急清查。

2005年1月,“黑心”企业和商人受到法律严惩。

西安宝马彩票案:

2004年3月23日,西安青年刘亮摸中体育彩票特等奖,3天后陕西省体彩中心却宣布刘亮所持彩票为假票。

4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先后3次推出调查报道,为案件侦破打开重要突破口,涉案人员相继受到法律制裁。

6月4日,刘亮领回宝马车大奖。

副市长下跪事件:

原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兼济宁开发区主任李信,在贪污受贿等丑行败露后,采取一切手段迫害知情人,甚至下跪推脱罪行。

2004年6月10日,“中国舆论监督网”刊登了相关文章和李信的下跪照片,随后,《南方周末》等媒体全面报道此事,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7月26日,李信被依法逮捕。

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发生特大矿难事故,当地政府隐瞒不报。

《中国青年报》于6月29日发表了《惨剧真相扑朔迷离——聚焦繁峙金矿爆炸案》,并随后进行10多天连续报道,有力推动了矿难调查。

2003年2月24日,湖南湘潭21岁的女教师黄静裸死在宿舍内。

此后近一年时间内,该案一直未能审结,黄静的死因也一直未有定论。

50余家媒体关注此案,数百家网站进行转载报道。

舆论压力促成了多次尸检与司法鉴定,公安机关也对此案进行了重新审定。

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未带证件,在广州收容所被打致死。

4月25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对此进行披露。

5月13日,涉案犯罪嫌疑人全部被缉捕归案。

此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又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了深入反思。

6月20日,实行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

2.4维护行政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体系已经建立

首先,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言论自由是舆论监督的前提,宪法这一条规定的是一般的言论自由,但言论自由不等于就有批评政府的权利,所以我国宪法第45条进而规定:

“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享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

”从上述两条宪法条例中我们可知,我国公民的舆论监督权是有法律保障的。

其次,我国宪法第41条第1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并且在第2条中规定: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宪法直接赋予了人民群众对于行政机构以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利。

而新闻媒体,则是人民群众进行行政舆论监督的主要手段之一。

舆论监督就其效力上来讲,是不同于国家权利机关和参政议政机关的监督的。

新闻舆论对于行政机关以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监督,属于大众监督,并没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也就是说,新闻监督的作用在于揭露事实,发表意见,提请有权机关予以关注。

新闻监督,必须要和具体的有权监督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真正的监督功效。

另外,现在不少省市也相继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建立了媒介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机制,为媒介舆论监督法的立法积累了不少经验。

广东省珠海市1999年在全国最早出台《珠海市新闻监督办法》,以支持本地媒介舆论监督;安徽省人大、省政府分别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定由政府法制机构和监察部门建立健全对曝光的违法行为进行追查,对干扰记者正常采访活动和正常舆论监督的行为要进行处理;浙江省也以党委文件的形式,对媒介和记者正常的舆论监督权利作出了保护性的规定。

3当前实施行政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行政舆论监督在我国有了长足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了舆论监督在整个社会参与政治、维护人民正当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毋庸置疑,我国当前的行政舆论监督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3.1在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舆论监督与政府行政中这种互动关系中还存在一个关系司法审判的问题,司法审判机关在理论上讲应该是一个独立于政府行政的机关,但在现行的体制下,法院在人财物等诸方面都依赖于同级政府,在涉及政府部门或其他机构的案件中,如法院在司法过程中一味地严格依据法律,不惜开罪与他们,法院的正常运行乃至法院院长的官位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