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91392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docx

《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docx

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

新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4道小题,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

张颐武

①汉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②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

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丰厚。

③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

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

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④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

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

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

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⑤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

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

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

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

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

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

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

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应对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⑦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

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⑧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⑨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

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

(选自《新湘评论》,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

D.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2.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3分)

A.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C.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D.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C.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D.作者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有时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

因而,他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宝物”圆月桌

聂鑫森

已经70岁的和乐明,一到吃饭的时候,望着餐厅里的这张圆月桌,就愁得眉毛打结。

在古城这条长长的巷子里,和家是一个独立的小庭院。

两个卧室,一个是和乐明和老伴儿的,可惜一年前老伴儿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

另一个卧室是两个儿子大和、二和的,但是十多年前,两个儿子相继成家,陆续搬到各自工厂的宿舍区去了,如今都过了40岁,一家一个孩子,分别读高中和初中。

餐厅里那张圆月桌边,吃饭的人数由四个变成三个再变成两个,眼下就只剩下和乐明一个了。

当然在节假日,圆月桌有时也会围得满满的,有儿子有儿媳有孙子,但毕竟这样的机会太少太少了。

现在,他一个人坐在宽大的桌子边,自己都觉得自己可怜。

圆月桌上年岁了,漆色早已脱落,但却结实。

它是哪一辈传下来的呢?

和乐明不知道,反正从他懂事时起就在这张桌子边吃饭。

这张圆月桌由两个半圆桌合在一起,分开来各有一个半圆桌面和三条桌腿,合起来是一个整圆桌面和六条桌腿。

合起来叫圆月桌,分开来叫月牙桌。

和乐明一个人吃饭,用得了这么大的桌子吗?

拆开来就用一个月牙桌吧,他又觉得费事,而且感觉不吉利——圆圆满满,为何要一分为二呢?

隔壁院子的宗学,隔三差五地会来坐一阵子,与和乐明聊聊天。

宗学在市博物馆当馆长,快60岁了,一肚子的学问。

在一个月色清朗的夜晚,宗学敲开了和家的院门。

他们喝茶、抽烟、聊天。

宗学说:

“和师傅,过两天是中秋节了,孩子们都会来陪你过节吧?

”“都打电话来了,会来的。

”“你做饭也是内行?

”“这样的机会少啊,他们都忙。

每当我一个人坐在圆月桌边吃饭,就愁得不行。

“圆月桌?

是可分可合的圆月桌?

”宗学的眼睛睁大了。

和乐明说:

“一个老物件,不堪入目。

要不是图个念想,我早扔了。

宗学到了餐厅,看了桌面看桌腿,又用手在各处敲击了几下,说:

“这是黄花梨木做的!

”他请和乐明帮忙,各抬一端,把两个半圆桌分开再并拢。

“和师傅,这是明代的东西,了不起的一件宝贝!

和师傅,我在博物馆干了几十年,这眼力你不会怀疑吧?

”“当然不怀疑。

”“我告诉你,它的价值在80万元上下。

和乐明的眼睛直了,然后长长地“啊”一声。

宗学似乎也为他高兴:

“这是个吉祥物。

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

圆月桌,‘圆’者,和谐,快乐;‘月’者,圆满、明亮。

正应了你的姓名。

这个院子,这件宝贝,你和儿孙们要好好地守护。

”“我一天不闭眼,就一天不会离开它。

”老和说。

宗学又提醒:

“不过,你一个老人守着这样一个院子、这样一件宝贝,怕有闪失啊。

你把我对圆月桌的鉴定结果告诉贤侄们吧,他们会想出办法来的!

放心,圆月桌是个秘密,我不会对外说的,你们也要嘴严!

”和乐明说:

“一定,一定!

很快,和乐明就把宗学的鉴定结果告诉了孩子们。

中秋节刚过,和家的长子大和领着一家人住进了院子。

此后每天,和乐明高高兴兴地做饭、炒菜,脸上的笑堆得满满的。

特别是双休日,二和一家人也会到这里来,热闹得很啊!

三个月后,二和一家人又替换大和一家人住了进来,和家庭院充满了欢声笑语。

隔壁院子,宗学每当吃饭的时候,望着桌子边的自家人,总会想到邻家那张围满了人的圆月桌,圆圆满满,快快乐乐。

于是,他想起了自己做的那次“走眼”的鉴定,举筷而笑。

(摘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写了年已古稀的主人公和乐明坐在圆月桌边发愁,既是设置悬念,给读者以疑问,又自然地引出他的家庭故事。

B.和乐明怕不吉利不愿将圆月桌分开使用,以及宗学对圆月桌“走眼”的鉴定,可见两人都有希望家人团聚的心理。

C.和乐明的两个儿子开始并没有察觉到老人需要陪伴,在听说“家有一老,不亚于一宝”后,有所领悟并高兴地轮流陪伴老人。

D.文章中的“宝物”圆月桌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取名“圆月桌”寄托着阖家团圆的愿望,宗学说“圆月桌”寓意和谐、快乐、圆满、明亮。

E.小说全文采用倒叙的方式,以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动作,情节紧凑连贯,而故事的结局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5.划线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6.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宗学这一人物形象。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

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

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7.对标题的理解,下列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新鲜的内容了,所以说“没有新闻”。

但作者却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B.作者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所以说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新闻”,但其他没到过这里的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C.奥斯维辛的现在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城市,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没有二战期间作为集中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新闻”。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新闻标题融入作者愤怒的感情,使作者不愿把更多可供报道的新闻报道给人们。

8.结合文章内容,揣摩划线语句的内涵。

(4分)

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9.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

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0—13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军函陵                  军:

军队

B.又欲肆其西封肆:

扩张

C.唯君图之                  图:

考虑

D.以乱易整易:

替代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

因人之力而敝之

A.公从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子犯请击之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晋侯、秦伯围攻郑国的理由来看,秦郑两国之间并没有很深的矛盾。

B.晋军和秦军驻扎的地方不同,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有利条件。

C.秦伯接受了烛之武的建议,与郑人结盟,完全是为郑国的利益考虑。

D.秦国与郑国结盟后,晋文公认为此时攻打秦军“不仁”“不知”“不武”。

13.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分)

                                                              

(2)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6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

(2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身居异地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B.颔联 “倾”、“涨”两个动词表现力强,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年华逝去,内心不乐,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中表达的感情复杂,有客思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也有归隐的追求。

16.联系全诗,赏析颈联中“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

③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

(《短歌行》)

④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

⑤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

⑥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字形有误的一组是()(3分)

A.彳亍(chù)蜕变(tuō)抚恤(xù)苍海一粟

B.平仄(zè)落蕊(ruǐ)肄业(yì)浪遏飞舟

C.执拗(niù)形骸(hái)震慑(shè)义愤填膺

D.干涸(hé)纤细(xiān)颓圮(pǐ)星辉斑斓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

B.噪音其实也是肥胖的诱因之一,这种最新的研究结果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C.在新春庙会的民间工艺秀现场,刺绣、面塑、剪纸、吹糖人等众多民间绝活亮相,令观众目不暇接。

D.自己再也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不为人知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20.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天津港爆炸事故造成巨大的破坏,大多并非来自直接爆炸,而直接原因是由冲击波引发的玻璃、碎片等造成的二次伤害引起的。

B.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社会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D.周五下午,校学生会成员围绕“梦·我的梦”的主题,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讨论会,会上大家踊跃发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1.下列各句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经》原称《诗》,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它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D.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

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比较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小强觉得今天一天糟透了。

一大早按时起来,小强推窗一看,车道上湿漉漉的一定是下雨了。

他穿上不合脚的胶鞋,带上雨伞出门。

到十字路口时,信号灯坏了,路口车来人往,一片混乱。

小强想,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出车祸,还是绕道上学吧。

结果小强迟到了。

走进教室,班主任老师批评小强:

“你一定是赖床了才迟到的!

①车道上湿漉漉不一定是下雨了。

②                                                         

③                                                                 

23.名著阅读(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你沿途要多写信来,你的书等你到了我就给你寄去。

”依旧是觉新的话。

他唯唯地答应着。

“你在,要用钱你尽管放心用。

不管你进什么学堂,我总负责接济你经费。

你放心,家里有我在,不会对你怎样,”觉新继续说,眼泪流到脸颊上了。

他还是含糊地应着,他极力压住悲痛的感情。

“你倒好,你现在就要脱离苦海了,只是我们……”觉新说到这里,再也说不下去,身子支持不住,便退了两步坐倒在椅子上,右手蒙住了两只眼睛。

以上文字选自的《》(著作),它与《春》《秋》三部长篇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他()(人名)在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决定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反叛封建旧家庭。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冬天里,哪一道风景你最欣赏,或者最记得,最感兴趣,最触动人,最……

请以“冬天里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1.C

2.B

3.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4.CE(选对一个2分)

5.参考答案:

①交代和乐明的家庭情况,突出了他孤独的处境。

②暗示和乐明的儿子没能常常陪伴老人。

③与结尾全家团圆的情景形成对比。

(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

6.参考答案:

①知识广博、阅历丰富。

是博物馆馆长,“一肚子学问”。

②待人友善,乐于助人。

他常陪伴孤独的老和,还暗中促成老人一家团圆。

③有巧点子,练达人情。

他假鉴圆桌是宝桌,交代老人将鉴定结果告诉孩子们,叮嘱老人保密,巧妙地使老和得享天伦之乐。

(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7.A

8.参考答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残暴。

(言之有理即可)

9.参考答案:

(1)作者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