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9081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docx

《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docx

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赵明资料

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谁动了孩子的安全感”。

今天特别巧,我今天下午的两个咨询案例恰恰是关于孩子安全感的。

一个是一个成年人,他最近遇到一个情况,就是他一上高速路就会浑身发抖,所以他只好走辅路;另外一个是一个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一到幼儿园就一句话都不说,大家要一起唱歌或者说英语的时候他会说,但是只要是一个人,他就从来不说话,从来不发言,老师问问题从来不回答。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两个案例恰恰都和安全感有关系,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谈一谈安全感的问题。

第四,要和家长谈一谈如何滋养孩子的安全感。

今天我们的内容分为四个主题,第一是孩子的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是那个阶段;第二,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第三,如果安全感不足,会出现哪些偏差行为;最后,要和家长谈一谈如何滋养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先看这张ppt——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我们一般认为,0-3岁时孩子形成安全感的关键时期。

对此,我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0-3个月,就是孩子出生的头三个月,这个时期我们把它叫做:

原型自恋状态。

他的能力是一种自闭的状态,这时候的孩子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

第二阶段的就是从四个月开始,这个时候的孩子开始从自体的依恋转向了客体的依恋,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对孩子的安全感有不同的影响。

我分开来谈谈,在谈的过程中,其实我可能会把第一部分、第二部和分第三部分的内容合并,就是谈到关键期的同时,也会谈到影响因素,同时可能会谈到孩子一些偏差行为。

我们先看零到三个月的时候。

零到三个月的时候孩子刚出生,刚才我们说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呢和妈妈的处于共生状态。

什么是共生状态呢?

就是一把剪刀妈把妈和孩子分离开来,脐带剪掉了,妈妈知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了。

而孩子并不知道这个时候她已经离开妈妈的身体了,在他的状态中,他以为我还是妈妈的,我和妈妈是一起的,这就叫做共生状态。

但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孩子也能感觉到的。

比如说,出生之前孩子在子宫里,子宫里面的状态太好了,理想化的状态,24小时恒温、恒湿,永远都是恒定的,他的身体有任何营养的缺失,母体都会通过脐带会把营养输送过来,所以说,子宫是孩子最理想的状态。

孩子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突然他感觉到温度变了,湿度也变了,一切都变了,噪音、说话声音等等。

孩子会有一种惊恐的感觉,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刚出生的孩子会哭。

这时候孩子会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也是我们说的高度不安全的状态。

那么在这个的时候。

怎么做才能降低孩子的紧张,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呢?

这时候我们有两个做法。

第一,就是妈妈的抚摸,妈妈把孩子放到身体,和身体的接触,然后对身体抚摸,这样的话,孩子会类似于接进了妈妈身体,因为他的妈妈身体也熟悉了,类似于回到子宫的状态。

我们现在知道,我们进入到妇产科去就知道现在我们现在是母婴同房,就是孩子出生以后,很快就放放到了妈妈身边,目的是什么?

就是让孩子更早一点儿的和妈妈接触。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家长,年纪稍微大的家长其实就会发现,母婴同房其实不是一直就有的,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那时候中国妇产科的做法是什么?

是让妈妈得到很好的休息,孩子是统一放在护士站的。

那么第二个是什么?

第二就是给孩子喂奶。

孩子吃饱了奶以后,孩子也会处于一种安全感的状态之中,给孩子及时的没奶。

但是可能在喂奶的问题上也会出现一些情况,很多男生没有经验,他们以为孩子天生就会吃奶,其实做妈妈的都知道,

有的孩子吃奶是挺容易的,有的是孩子吃奶时间挺麻烦的事情,他不会吃,他对妈妈的乳头不熟悉。

我们经常说,这人干活上使了吃奶的劲儿,形容一个人干活卖力,真的是这样子的,孩子吃奶是非常费劲儿地,有时候吃的满头大汗。

有的妈妈真的是强按着孩子头,来让孩子吃奶。

我不知道听课的妈妈有没这样的经历。

有的妈妈没办法会怎么办?

她会请楼上楼下有经验的妈妈,正好在哺乳期的妈妈因为已经哺乳过孩子的妈妈们的奶头是开的,更容易吸到奶。

这样,孩子学会了以后再吃妈妈的奶他才会吃。

有的妈妈不知道,觉得自己孩子半天不知道怎么吃,道理就在这里。

还有的妈妈可能喂奶的时候不及时,有的妈妈谈过,她想看着孩子哭一会儿再喂,我不知道听课的有没有这样的妈妈。

让孩子哭两声再喂,这来自于什么呢?

我们先不去说。

先说这个孩子会有什么表现,我们一般会以为孩子是不是迫不及待,立刻吃妈妈的奶头,其实我们做婴儿观察的时候发现不是这样的。

如果妈妈故意的说等一会儿再喂,这个时候把孩子抱起来他是不吃的,他是把头扭向一边的。

这个对孩子长大以后的人格会有影响,孩子有五种吃奶的方式,这五种吃奶的方式其实都会影响孩子长大以后人格的发展。

我们接着说断奶,断奶如果不得当也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一般来说断奶是一岁左右,我们先放到0-3个月这个阶段来讲,因为刚刚讲到喂奶的时候就说了。

首先,断奶时间是一岁左右比较合适。

在这个时候呢,如果妈妈第一是断奶的时间,如果过早的话,会影响孩子安全感,过晚的话,也会影响孩子安全感,或者是突然断奶,有的时候我们有民间做法,贴纸片、蘸辣椒油等等。

这对孩子安全感都会有影响的,我们可以想想,就像热恋中的一对情侣,今天晚上还在一起看电影儿,明天早晨突然消失了,你找不着了,那你猜这是什么心理啊?

肯定的是你的心里空落落的,长大以后他就会寻寻觅觅,这对孩子呢的安全感是有影响的。

那么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比如说,我对妈妈刚才讲了三点,第一是触摸,第二是喂奶,第三是断奶。

如果触摸不足,或者喂奶的时候不经心,或者断奶的时候突然了,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就是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连接的关系,依恋关系的影响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我现在讲一个实验,大家听一下。

这是美国做的一个实验,他们怎么做的呢?

他们邀请一岁左右的孩子,然后,在幼儿园里头和妈妈一起玩,就是妈妈在幼儿园陪着孩子一起玩。

当玩儿的特别高兴的时候,然后,实验室的老师试一招手,这些妈妈就趁着孩子不注意,一点儿一点儿地悄悄地退出了教室,然后观察者来观察孩子的反应是什么。

结果发现当孩子抬头发现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大致有这么三种反应。

我在这里讲的时候,各位家长一边听一边想一想,如果是我的孩子参与实验,他大概是哪些反应啊?

如果是我自己也参与这个实验,我变回小时候的我自己,我猜我是哪些反应呢?

大家了解一下。

那么这三个反应什么呢?

有百分之六十的孩子,发现妈妈不在了,哇的就哭,一分钟以后,妈妈就都回来了。

回来以后,孩子一看妈妈回来了,速度很快的跑到妈妈怀里哭。

妈妈把孩子抱起来,可能会安慰孩子“宝宝妈妈上厕所了或者玩吧喝水去了”,孩子一边听一边抽泣着,拉着妈妈继续玩游戏,一边玩一边看妈妈,担心妈妈走了。

但是慢慢地孩子注意力会一点一点地放到游戏上,她相信妈妈是爱他的,妈妈不会离开的,妈妈即使离开也会回来的。

这是百分之六十。

第二种情况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当其它孩子哭的时候,他没有怎么哭,他发现妈妈不在以后,茫然了一小会,然后低头继续玩玩具。

玩了一会儿,他听见幼儿园的孩子哭了,他一抬头发现原来妈妈回来了,但是他并没有跑到妈妈的怀里,他没有主动的往妈妈怀里扑,他干什么呢?

他假装低头玩玩具,而且假装玩儿的更专心了。

当妈妈走到身边的时候,他假装不知道妈妈到身边了,把头埋到玩具里,假装在玩。

除非妈妈主动抱他,否则他不会跑到妈妈的怀里,这个占百分之二十。

还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当发现妈妈不在的时候,“哇”出的嗓门最大。

过了一会儿,发现妈妈回来了,他们也是迫不及待的跑到妈妈的怀里。

但是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表现和第一类型的孩子的表现似乎有些不一样,同样是扑到妈妈怀里,但是他们是一边哭一边踢他妈妈,打他妈妈,在惩罚他妈妈,似乎是说“你怎么离开我呢?

你怎么能背叛我呢?

你知道吗?

我有多爱你,你辜负了我对你的爱”。

这三种依恋关系,我分别把它命名为: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矛盾性依恋。

第一种,安全型依恋,第二种回避型依恋,第三矛盾性依恋。

美国这个实验小组对三种关系追踪了二十五年,他们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

就把它命名为依恋关系理论,这是什么呢?

他们发现,小的时候和妈妈的这种依恋关系,直接影响了他们长大的婚姻关系。

比如说第一种安全型的孩子,占百分之六十,他们长大以后在他们的亲密关系中(亲密关系指他和他的爱人和他的孩子),他也能做的安全性。

他们开朗坦率善良宽容。

他们爱一个人能全力以赴的去爱;他们懂得奉献、懂得照顾和体贴;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边界,他们能尊重对方、尊重自己。

在亲密关系中给对方和自己都会有一些爱的空间,当和爱人发生一些冲突或争执的时候,或者面对生活压力的时候,他们懂得妥协,懂得让步,同时懂得争取,他们懂得主动的沟通;同时他们能正确解读对方的话语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安全型的依恋,我们说了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是回避型的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他们的婚姻中,有一半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修复,变成安全性的,但剩下百分之十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他们的婚姻中变成回避型的。

那么他们的表现是什么呢?

就是在婚姻中,他和你一样,相敬如宾,宾客的宾,甚至是冰块的冰。

在他的心里面,总有很多很多的地方,是不让你走进去的。

他无法辨认你的一些语言背后包含着哪些情感的因素,他不理解,因为他本身的情感词汇也不丰富。

他们热爱工作,他们的情感比较淡漠,他们很少发展出很好的友情,也很少有朋友,在亲密关系中也不知道如何有一些浪漫。

但是,我们知道人是需要天性需要情感的,而他们在生活中看上去木讷严肃,但恰恰他们是网络上一夜情的缔造者。

我曾经接过这样一个案例,当他的妻子去派出所。

老她丈夫的手他真的不能相信自己的丈夫会发生一夜情。

她说“我的丈夫非常严肃,他从来都不知道说我爱你这些字,他怎么会和一个陌生人上床呢?

”恰恰这是回避型依恋。

刚才我最后说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他们一边打妈妈一边爱妈妈,这叫矛盾型依恋。

他们长大以后同样有百分之五十的修复了,但确实留下了百分之十长大以后,在他们的婚姻中依然是矛盾性的。

他要紧紧的和伴侣在一起,这种强烈的欲望,肯定会把人吓跑。

他一直觉得别人没有和他一样的强烈的感情。

他总觉得他付出的是多的,别人的付出远远没有他付出多。

所以他的心里深处,他从来不信任他的伴侣,所以套用歇斯底里、唠唠叨叨来控制他的伴侣。

这是我们讲的三种依恋关系,我们也看的出来,第一种是安全的,安全感是很强的,而矛盾不安全性和回避不安全性,他们的安全感都是不强的。

一种人,他们回避来保留他们安全感,另外一种人,他们紧紧抓住不放,用控制来获取他们的安全感。

这是他们的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我记得十几年前,刘德华有一首歌,歌名叫《谢谢你的爱》,大家有印象吗?

里头有句歌词,他说,一个人孤独,却又害怕两个人相处。

这分明是一种痛苦,我们听到的心声是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关系的。

一个孩子,他想和别人发展友情,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去做,他害怕两人相处。

同样,我们多年前的一个电视连续剧,叫《过把瘾》。

电视剧里面的姜珊扮演了一个角色角叫杜梅,杜梅在任何时候都紧紧的控制她的丈夫,甚至不停的问她的丈夫,“你到底爱不爱我”?

我们听到这里,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网络上的好多歌,我们听歌名就能发现,他们安全感非常非常的差。

比如说网络上一首歌叫做《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还一首歌叫《伤不起》,还有一首歌,零点乐队的《你到底爱不爱我》,我们听到这里都能看到回避型,或者矛盾型的影子。

这是零到三个月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处理好,形成孩子的安全感,以后长大的一些表现形式。

希望我们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家人觉察一下自己的婚姻状态,你看看自己是哪种型的。

如果你是安全型的,那恭喜你,相对来说,你的孩子的安全感就比较强;如果你是回避型的或者矛盾型的,你也要去查一下,你有没有多多少少的把这样的状态带给孩子,然后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

这是零到三月的,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四个月到三岁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安全感特点是什么呢?

从四个月开始,我们说了孩子从自体型依恋转向客体型依恋,客体就是妈妈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呢?

因为四个月的时候,孩子有一个一个标志性动作就是抬头,抬头,别看这个动作非常小,但是他对孩子去用里程碑一般的意义。

它的意义是什么?

他的意义是孩子开始感知外部世界。

我们说孩子之前是属于自闭的,因为他以为和妈妈是一体的。

现在,头和妈妈的主动分离,代表着开始感知外部世界,开始感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开始感知身体的边界,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分离。

然后,开始一点一点的和妈妈分离,从头部的分离,慢慢变成孩子自己能坐、能爬、能站、能走能跑,一点儿一点儿有能力和妈妈进行分离。

那么,这个时候的安全感就来自分离。

这时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孩子和妈妈在一个房间里面玩,他的视线能看到妈妈的手,他是不焦虑的。

如果妈妈离开房间到另外一个房间,孩子就会有些紧张,孩子就会跑到另外一个房间,看看妈妈到底干什么,看妈妈在不在。

这个时候的孩子,应该在三岁之前就应该和妈妈应该完全分离。

因为我们说从四月开始分离,一直到三岁就完全分离好了。

孩子三岁左右的时候能独立的在一个房间做一些事情了。

如果说三岁左右的孩子依然粘着妈妈,去哪都拉着妈妈的手,惊恐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妈妈去厨房、去洗手间,甚至去卫生间孩子都想跟着,这就代表没有分离好。

分离的意味就是叫独立自主,是吧?

分离的目的就是独立自主,就是希望孩子一点点的独立、长大、成熟,然后有自己的世界。

我们知道所有的独立的背后,一定是有强大的安全感作为基础的,孩子有了安全感,他才愿意分离。

有句话叫做“独立自主,以情相系”,这样我们才能独立自主的。

妈妈们都要知道,我们对孩子的目标就是希望他独立自主。

所以,有句话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唯独一种爱是为了分开,就是妈妈对孩子的爱,这是一种伟大的爱”。

那么在这个阶段,妈妈怎么做?

孩子的分离焦虑就会减少呢,孩子会独立自主呢。

这里面有几点需要注意的,我把它的影响因素也说一下。

第一点就是良好的夫妻关系,这个放到最后说。

我们说第二点和第三点,第二就是妈妈的情绪,第三就是客体环境。

低血糖情绪。

因为妈妈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把这叫什么呢?

叫做初始印象,这时孩子的安全感,特别受妈妈情绪的影响。

如果妈妈是稳定化的人。

孩子的安全感会非常足。

这个理论背景是什么呢?

就是劳伦斯,劳伦斯是一个生物学家,他做实验的时候发现小动物一睁眼会把看到的第一个生物认成他的妈妈,然后跟着她,他曾做的实验,后来当了一段时间鸭爸爸。

孩子也是这样的,孩子会把妈妈当成她非常重要的一个模仿对象,如果妈妈总是情绪化。

孩子就会忐忑不安、就会恐慌,安全感就会不足,就是说说妈妈稳定的情绪,在这时候对孩子安全感非常的重要。

如果,有的妈妈说最自己的孩子三四岁了还粘着自己呀、胆小呀等等。

那么先觉察一下自己的情绪,足不足够的稳定。

我进入一个案例,就是这孩子闹肚子,所以晚上睡觉睡不好。

每天早晨的时候,这个案例不是妈妈的事而是婆婆的事,每天早晨的时候,婆婆一睁眼就这跑到妈妈的屋里,问妈妈孩子睡得是怎么样。

孩子一睁眼看到的就是他奶奶的一张惊恐的脸,这个孩子安全感非常的不足,在家还可以,出去以后特别的胆小。

上小学一年级测验。

在家说的都是好好儿的,“几加几等于几呀?

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呀?

你为什么上学呀?

”,都说的特别好,但是一看到面试老师就慌了,只会哭什么都不会说了,这是和情绪化有关系的。

第三点,我特别想强调的就是稳定的环境,意思是0-3岁的时候,孩子要尽量的待在父母的身边。

如果让老人带也可以,但一定要在父母的身边,我们不要把孩子送回老家去让爷爷奶奶带。

这样的话对孩子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孩子的安全感影响很大。

我最近两年接的一些案例,关于成年人安全感不足的都和这个有关系。

那我就简单说一下。

我们举个例子。

假如我们孩子出生以后几个月,爸爸妈妈没办法,要上班了,因为条件不允许啊,妈妈一狠心把孩子送到了爷爷奶奶家。

小孩第二天一睁眼,突然发现,怎么变了呢?

昨天在我眼前的,一直是白白的圆圆的一个脸,怎么今天变成皱巴巴的、像树皮的脸了呢,那个人哪里去了呢?

小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工作,他唯一能产生的感觉是什么?

我被遗弃了。

所以对他来说,他这种遗弃感和不安全感就非常的强烈。

如果说,爷爷奶奶带着还可以。

假设我们说的极端一点的话,假设爷爷奶奶带了半年,累病了。

姥姥姥爷听说了,非常热心的把孩子接回去了,“我们带吧,你们休息休息吧”。

姥姥姥爷把孩子接出去,孩子一睁眼,“嗯?

怎么又变了?

为什么呀?

我表现的挺好的啊,怎么又把我抛弃了”,孩子依然感觉到的是被遗弃感。

你们猜这孩子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中会有什么表现呢?

首先在能力上,他上学以后,他是好学生,他是老师的好帮手、好助手、左膀右臂。

因为他特别在意关系,他在关系中知道我一定要表现好,我才能走下去,我才能维持这段关系。

可是慢慢长大了,到了大学开始恋爱了。

当走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他的才发现每当和一个男生到了热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她就会开始发现自己男生的好多缺点,然后慢慢和这个男生吵架,然后分手。

分手以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一段新的恋情,她也非常的真诚投入,可是这个恋情似乎同样好景不长,处了一年左右以后又开始慢慢的变的争吵吵架,然后再分手。

甚至他毕业了以后上了班,他也发现自己似乎在一个单位待不长,一两年左右他就会跳槽,就会换一个新的单位,但是并不是因为不如意,他能力非常强,不知道为什么他就会心生厌倦,然后换一个单位。

我曾经接过一个恐婚症的案例就是这样的,后来问到是因为小的时候有这种不断的寄养到别人家庭的经历,这个我们把它叫什么呢?

叫做早期客体关系混乱。

它的意思就说,在小的时候,他没有在一个稳定的、长久的、长期的、亲密关系中生活的经历,长大以后他也没有这种经验和能力,维持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

所以在四个月到三岁的时候,我们的安全感的背后是分离焦虑,我们要做的有两点,第一妈妈要有稳定的情绪;第二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客体关系,客体环境住宿,就要在身边、自己带。

那么,如果安全感不足,就会引起很多很多的偏差行为。

我们刚才说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零到三个月,第二是四个月到三岁。

我们先看第一个阶段,就是原始自恋阶段,也叫原始自闭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看到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什么?

它来自妈妈及时的照顾和无条件的接纳。

所以,如果是那个时候造成的安全感不足,那么孩子长大有的偏差行为是什么呢?

偏差行为主要就是他内心就是有个观点,我不够好,我是不值得被爱的。

长大以后可能他会觉得被忽略、被冷落,他不会和人相处,他会郁郁寡欢,他会经常处于一种被忽略的一种生活状态,或者人际交往状态,他似乎觉得没有人可以相信他,没有人可以促进他,他会有这样的行为出现。

那如果是四个月以后到三岁期间造成的安全感的不足,对他来说,他有哪些偏差行为呢,第一,就是他有很多的情绪,这些情绪相对来说都是一些负面的、低能量的情绪,比如说胆小、怯懦,不敢离开妈妈,粘人啊等等。

第二就是说他长大以后就会想办法找安全感,怎么找呢?

控制。

安全感不足的人,他们用的方法就是控制。

这个我们是有体验的,就像我们开车一样,我们坐在副驾驶上,如果对方车开的非常的快,而交通路况也不太好,我们感到不安全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手上紧紧的抓着握把,我们就是我控制。

大家有机会去日本就发现日本的庭院都非常的漂亮,修剪得非常好,感觉日本人特别整洁。

其实心理上来分析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火岛上,他们天生就有种不安全感觉,他们通过把东西修的非常好来控制内心的焦虑,日本的建筑就体现了他们的千篇一律。

如果你去了欧洲,就会发现他们的建筑是讲究个性的,完全是美的建筑是一样的。

所以他们就会表现出很多控制人的行为,比如说控制自己的丈夫。

安全感不足的人就控制自己的丈夫,如果丈夫了控制不了的话,可能会控制自己的孩子,总之对他们来说,他们会用控制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还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

本来安全感不足的人是特别希望别人保护自己的,他们觉得自己容易依赖、没有主意等等。

但是人的心理的有种心理机制叫反向形成,就是恰恰相反,有些人安全感不足,他会表现为她要主动的去帮助别人,以此来掩饰内心的安全感不足,我把他叫做什么叫做拯救者。

似乎他的使命是拯救别人,他们义无反顾的要做别人的拯救者,这是第三种情况。

总之我们看到了安全感不足,是零到三岁之间形成的,安全感如果不足,长大以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会表现为不同的情况。

五六岁是五六岁的情况,上初中就表现为初中的情况等等。

每种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它的核心要点第一是依赖,第二就是控制。

比如说五六岁的孩子,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走哪儿都拿着一个心爱的东西,可能是小背心儿,可能是一个小裤衩,可能是她一个小玩具,我们觉得那东西已经脏呼呼的,没法要了,想让他扔掉,他不,走哪都带着它,这就是他安全的一个保障。

长大以后呢,就变成控制,在亲密关系中试图控制别人,控制丈夫、控制孩子等等,以此来获取自己的安全感。

所以同样我们说一下那么我们如何滋养我们的孩子。

首先我猜今天来听课的家长大多数的孩子已经超过了三岁了,就是说孩子零到三岁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期已经过去了。

但是请大家放心,没关系的,心理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意思是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什么时候做都不晚。

否则要我们心理医生,要我们心理咨询师干什么,我们就是重新做这样的事情。

当初我们不会,没关系,只要我们今天听到了,我们愿意去做,改变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发生的。

我们怎么滋养的我们的孩子呢?

我们已经知道影响因素是什么,如若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情况,重新再修改就可以了。

比如说我们的提到了的,妈妈的情绪,妈妈们的情绪会影响孩子安全感。

从今天开始我们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什么叫情绪稳定的妈妈呢?

送给大家四个字,温和而坚定。

第一就是温和,什么时候都不发脾气。

我看过美国育儿手册,特别有意思,它很有针对性,美国育儿手册是怎么写的呢?

它有一条,它说,每天向孩子发脾气只有三个指标,这可麻烦了。

假如说,早晨发脾气说该起床了,怎么还没起床啊;吃饭的时候又发脾气,别磨磨蹭蹭的赶紧吃;还有穿鞋的时候出门儿就发脾气,你怎么穿的啊,抓紧时间,车发动了。

那么早晨你就把这三个指标都用完了,接下来的一天,不管孩子发生天大的事你都不能再发脾气了,你把今天的指标用完了。

好,这是我们讲的温和,就是我们尽量的不要跟孩子发脾气。

因为我知道了发脾气带着情绪。

而我们恰恰知道,很多家长是通过心情教育孩子的。

比如说孩子要一个东西,芭比娃娃也好,其他玩具也好,今天心情好,买吧;心情不好,“买什么买?

家里还一大堆呢”。

所以孩子并不知道他提出这样的要求和请求是对的还是错的,因为有的时候,妈妈是同意的,有的时候,妈妈是不同意的。

所以第一点妈妈要做到稳定,二是坚定,温和而坚定,坚定的意思就是该说不的时候,一定要说不。

我们不能只温和,这是对孩子其实是有无为和放纵的作用的。

二要做到坚定就是定规则,说不的时候一定要说不,但是说不的时候不发脾气,是温和地说不,但是依然坚定,一次又一次的坚定。

好,这是我们说的第一点,如何滋养的孩子。

首先,从今天开始妈妈要做情绪稳定的妈妈。

第二点,如何滋养的我们的孩子呢,要一个良好的夫妻关系。

我们想,零到三岁的孩子认知还不是那么完全的发展。

外面风大雨大,可是家里一片温暖。

孩子是不会关注外在的,他内心是爱你的。

如果外面挺好,可家里都天天争吵、吵架,那么孩子就紧张恐慌,肯定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所以说零到三岁的孩子。

这个时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良好的夫妻关系。

所以我们看到了如何滋养我们的孩子,总的来说是有两点,第一,良好的夫妻关系,第二,情绪稳定的妈妈。

说到情绪稳定的妈妈,我突然想到其实中国的造字非常的有意思,大家看安全的安这个字它是怎么写的,宝盖头底下加美女。

大家看女的造型也很棒。

这女字是什么样子呢?

现在可以看到的妈妈,现在看着那个女是你把它的造型做出来,是不是一个非常温和的、稳定的那么一个状态啊?

对,这就是爱,就是说妈妈稳定,天下就安了。

所以为了孩子的安全感,你愿意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吗?

我邀请你。

第三点,具体来讲怎么做孩子就有安全感了呢。

我们有三不原则,就是有三句话不能说,这三句话是哪三句话呢?

现在告诉大家。

大家看到了第一句话,让孩子没面子的话不能说。

我们有些家长经常会说一些让孩子特别没面子、没尊严的话,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等等,这会非常影响孩子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