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8773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docx

《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docx

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概况

巴彦淖尔市产业化发展基本概况

一、巴彦淖尔市概况

巴彦淖尔市位于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在北纬40°13'---42°28',东经105°12'---109°53'之间。

北依阴山与蒙古国接壤,国界线长368.9公里,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东连草原钢城包头市,西邻阿拉善盟及塞外煤都乌海市,处于华北与西北的连接带上。

 

土地资源:

巴彦淖尔市土地资源丰富。

总土地面积.5公顷,人均占有土地3.91公顷,是全国人均占有土地的4.4倍,耕地.4公顷,人均耕地0.35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3.5倍。

  

水利资源:

 巴彦淖尔市水资源丰富,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市,流经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境内全长345千米。

多年平均过境水流量为315亿立方米。

河套灌区建有以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包括引水总干渠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也是全国三大灌区之一)为主体的完整的引黄灌溉系统和以总排干沟及红圪卜扬水站为骨干的排水系统,引黄灌溉面积达57.4万公顷。

境内湖泊资源较为丰富,有大小湖泊300多个,面积约47千公顷,多数分布于河套灌区,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就有10个,其中位于后套平原东端的乌梁素海面积3万公顷,平均水深0.7米,最大深度2.5米,蓄水量20993万立方米。

气候条件:

巴彦淖尔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天空晴朗,多见蓝天白云,雨雪集中,日照充足。

春季气温日夜温差较大。

夏季水量充沛,降水集中,雨热同步,是作物生长的旺盛季节。

秋季天气晴朗,温和凉爽。

冬季降雪甚微。

冬季1月平均气温为-10℃,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3℃,日照时数为3100—3300小时。

区位优势:

巴彦淖尔市土地及农畜产品资源丰富。

全市现有耕地1000多万亩,人均9亩多。

受黄河水自流灌溉之利,加之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盛产河套优质小麦、玉米、油料葵花、河套蜜瓜、苹果梨、番茄、枸杞、黑瓜籽等名优产品,乌拉特草原盛产牛、马、羊、驼,特别是二狼山白绒山羊和戈壁红驼驰名中外。

全市年产绒毛6000多吨、肉类13万吨、奶类15万吨、皮张180万张,作物秸秆、芦苇等300余万吨,均属品优质佳的绿色、特色产品。

围绕这些名品建设的乳、肉、绒、粮油、蔬菜(瓜果)、饲草料六大支柱产业和炒货、酿造、林苇、药材四大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

经济优势:

巴彦淖尔市位于连接东北、华北与西部的中心节点处,而且是处于呼市—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及乌海—银川经济区—蒙古国资源富集区所构成的大金三角的交通运输核心部位。

构建一个规模化的铁路网将有助于巴彦淖尔市尽快融入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循环圈,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形成产业相关的城市经济带,也将有助于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地位,进一步增强巴彦淖尔市在西部经济圈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交通条件:

巴彦淖尔市地处以京津为龙头的“呼(市)-包(头)-银(川)-兰(州)-青(海)”经济带上,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

北与蒙古国有369公里长的边境线,是自治区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这里交通便利,通讯便捷。

包兰铁路和110国道横贯东西,丹拉(丹东-拉萨)高速公路穿市而过。

临哈(临河-哈密)铁路与临策(临河-策克)铁路已建成通车。

二、农畜产品生产情况

(一)种植业

1、小麦:

2013年,小麦播种面积139万亩,同比上年减少39.4万亩;平均亩产699斤/亩,同比上年增加30斤/亩,平均亩产值978.6元/亩,同比增加108.9元;亩净收入476,同比增加54元。

主要种植模式有小麦套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和单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等,主要推广的品种有永良4号、农麦二号等。

2、玉米:

全市玉米播种面积为370万亩,较上年增加32.6万亩,占全市总播面积37%,单产1359斤/亩,同比下降9斤;总产50.2亿斤;同比增加4.1亿斤;亩均产值1495元,同比减少215元;亩净收入为972元,同比减少264元。

种植区域在全市分布比较均匀,品种主要有内单314、登海605等,栽培技术上今后主推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

3、花葵:

今年巴彦淖尔市葵花种植面积为350万亩,同比增加52斤;总产41.3亿斤,同比增加4.5亿斤亩产值1591元,同比增加167元,亩净收入1056元,同比增加140元。

4、油葵:

25.5万亩,同比减少4.6万亩;单产338斤,同比减少42斤,总产0.8亿斤,同比减少0.3亿斤;亩均产值为946.4元,同比减少117.6元;亩净收入为517.9元,同比减少136.3元。

(二)养殖业

1、奶牛:

存栏总数达到12万头,其中有机奶牛3万头。

2、肉羊:

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1750万只,

3、绒山羊:

存栏稳定在190万只,其中,成年公羊2万只左右,繁殖母羊125万只左右,育成羊3万只左右。

全市牲畜存栏973万头只。

据牧业年度统计,全市牲畜存栏973万头只,同比增加50.6万头只,饲养量2059万头只,同比增加609万头只,其中,羊存栏892万只,同比增加51万只,出栏1005万只,同比增加98万只,年饲养量1897万只,同比增加149万只,基础母羊存栏620万只,同比增加74万只。

奶牛存栏12.05万头,与去年持平。

生猪存栏56.3万口,同比减少0.5万口,出栏74.5万口,同比增加10.5万口,饲养量130.8万口,同比增加10万口。

全市肉类总产量25万吨,禽蛋产量8000吨,乳类产量47万吨,其中有机奶产量10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

(三)“三品一标”情况

近年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已成为巴彦淖尔市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主导品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

为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增进消费者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陆续启动了绿色食品事业、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工作。

“三品一标”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实行标志使用管理,适应国内外多元化市场需求;基本功能定位是引领农业品牌化发展,以品牌化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特别是“三品一标”产品作为我市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总量规模稳步扩大,近十年增长速度更快,全市无公害生产企业总数达到88家,产品总数269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39家,产品总数106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总数达到5家,产品总数21个;地理标志产品总数3个。

产品门类包括种植业、畜禽、水产及其加工产品、饮品,以及其它类产品等。

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近年来“三品一标”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消费者对“三品一标”产品的认知度不断加强。

2013年中心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严格规范认证监管,全面加强证后监管,强化企业自律意识,坚决查处假冒产品,进一步提升“三品一标”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四)基地建设

1、小麦:

我市年产优质春小麦占全区春小麦产量的40%左右,种植面积约是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的1/5,是国家和自治区的优质春小麦主要生产区。

2013年,全市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38.84万亩,总产9.7亿斤;

2、葵花:

向日葵种植面积376.21万亩,产量15.4亿斤,其中,食用向日葵种植面积349.96万亩,产量14.4亿斤,是全国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生产基地;

3、肉羊:

近年来我市把肉羊产业确定为全市畜牧业主攻产业之首,抓住“增量、扩草、提质、强防、精养”五个关键环节,从加强肉羊养殖基地建设,推进肉羊品种改良、培育巴美肉羊品种入手,引进企业建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推进肉羊产业进程,实现了畜牧业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

全市肉羊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有了一定数量的主导品种、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在质量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成为全国地级市中规模最大、常年育肥、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生产加工基地。

5、奶牛:

奶牛养殖区域主要布局在杭锦后旗、磴口县、临河区、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重点为杭锦后旗、磴口县、临河区,重点打造圣牧高科有机奶源基地建设。

6、酿酒葡萄:

从2009年开始,在市委、政府对酿酒葡萄产业的高度重视下,乌兰布和防沙治沙局全力推进酿酒葡萄引种试验示范工作,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乌兰布和沙区酿酒葡萄产业在种植技术与模式、产业园区建设、合作经营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预计到2014年,乌兰布和沙区酿酒葡萄种植企业达到14家,种植葡萄面积将达到2万亩。

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对巴彦淖尔地区现有品种赤霞珠、霞多丽果实进行对比分析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区是我国发展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最佳生态区之一。

7、优质牧草:

2013年全市牧草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5万亩,优质牧草总产达到3.3亿斤。

随着牧草总量的增加我市牧草市场短期内呈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牧草价格也比前几年有不同的程度下跌。

目前进口苜蓿草捆(蛋白≥17%)2900元/吨、国产苜蓿草捆1900~2000元/吨、玉米秸秆670元/吨。

(五)标准化基地建设:

围绕粮油、瓜籽、番茄、脱水蔬菜和肉羊、乳制品、绒纺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抓好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加工企业自建规模化原料基地和开展订单种植,建立产业化基地750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8%。

立足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引进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226家,完成销售收入329亿元;年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流通企业74家,完成交易额60亿元;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70%以上。

组建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118家,有农牧民会员4.8万户,带动农牧户13万户,占到农牧户总数的50%。

三、农牧产品加工现状

(一)加工、销售企业规模

目前,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3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3家,市级龙头企业128家。

已形成粮油、番茄、炒货、脱水菜、肉羊、乳制品、绒纺等在全区、乃至全国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

优质小麦、番茄、炒货、脱水菜、羊绒和肉羊等生产加工优势明显。

现已形成年加工小麦80万吨、玉米40万吨、油葵50万吨、番茄制品年加工能力40万吨、食用向日葵年加工能力15万吨、脱水蔬菜年加工能力2万吨、羊肉制品18万吨、乳制品设计加工能力80万吨,无毛绒加工9000吨、纺纱750吨的生产能力。

培育了恒丰、维信、河套王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和驰名商标。

现有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企业59家,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畜产品166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36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100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5家,获得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18个;3件农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生产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市场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制约着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

全市1000多万亩耕地及7900万亩草场分别由25万户农户和1.6万户牧户分散承包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吸收运用新技术、新农艺、新设备的能力差,不能适应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要求,这种小规模经营形式与大市场、大企业对接困难,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目前,全市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770家,合作社成员5.5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的20%,而且真正开展农牧业生产经营的合作社比例不高。

产品输出体系不完善,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电子商务、市场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各类市场规模偏小,组织形式分散的流通体系不完善加剧了小市场与大市场的矛盾。

2、农畜产品检测检验手段滞后,农畜产品、安全保障难度大。

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质量检验、标识管理等环节,尚未建立一套严格完整的标准和市场准入、准出监管体系,质量监测体系没有健全、运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可追溯制度没有建立,监测手段滞后,缺乏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指导、维护和监控,难以确保全市农产品真正实现质量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绿色、有机食品的健康发展。

农牧业执法和农畜产品安全监管资金投入不足,基层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不高,基层检测站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

3、科技创新能力差,支撑能力不足。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走入城市打工的机会增多,农牧业劳动力主要以留守老年人为主,文化程度相对不高。

随着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劳动力结构和教育程度明显不适应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目前,全市农技推广科技力量配备水平还不高,每万亩耕地拥有种植业科技人员不足1人,每1.1万头牲畜约有1名畜牧兽医科技人员,高水平、高技术的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尤其是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全市能够进行技术指导的科技人员只有57人,与按照600-800亩设施农业配备一名技术人员的目标差距巨大,远远达不到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

4、龙头加工企业带动能力弱,农畜产品附加值低。

加工企业规模小,以初级的原料加工为主,农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知名品牌少,产品知名度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产品市场认知率、占有率低。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低,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缺乏附加值高的产品。

当前,除拥有河套雪花粉、维信、河套王等驰名商标外,优势特色产业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导致产品优势没有形成品牌优势、规模优势。

(三)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1、金融服务: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部门要创新农村牧区金融产品,发展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季节性收购贷款,实行灵活的贷款期限;发展保单、仓单等质押贷款,推广林权、商标权、知识产权、股权抵(质)押贷款。

加快农牧业投融资担保公司筹建步伐,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发针对种植业、养殖业的商业性保险产品。

争取设立自治区政策性农牧业保险公司,扩大政策性农牧业保险覆盖面。

鼓励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建立银保互动机制,实现农村牧区信贷和农牧业保险有机结合,探索分散农牧业风险和解决农村牧区“贷款难”问题的有效方式。

健全风险补偿机制,设立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在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涉农涉牧龙头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企业债券。

 截至目前,包商银行巴彦淖尔分行已累计为547户企业和肉羊养殖户发放贷款4.34亿元。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举措,加快了畜牧业特别是肉羊产业的发展,肉羊的数量、质量和效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为进一步促使肉羊产业做大做强,做成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包商银行巴彦淖尔分行结合自身所具有的信贷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肉羊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取得了好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该行成立了由副行长为组长,以公司部、小企业部、微贷部等业务骨干组成联合营销团队,并指派专人具体负责推进肉羊产业信贷支持工作。

同时,该行制定并下发了支持肉羊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力推动肉羊产业发展。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

该行组成调研组先后多次深入肉羊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专业户进行走访调查,分地区、分层次召开座谈会,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多次向市养殖协会领导进行了汇报,以期寻求业务发展的切入点。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肉羊产业发展,特邀请了总行综合事业部一行多次赴巴美肉羊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并与企业负责人就利率、担保等方面具体问题进行了详谈,共同寻找业务拓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三是创新信贷模式。

在传统授信模式的基础上,该行各条线采取联动支持的方式,不断创新对肉羊产业发展的信贷方式。

通过公司部把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公司作为核心企业,并给予一定的授信,小微金融部对其上游养殖户进行小微业务授信,既降低了风险,又满足了企业、养殖户的信贷需求。

同时,该行采取批量放贷、整村推进等方式加大对肉羊产业发展的支持。

   四是全面对接落实。

该行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组织举办的项目洽谈会,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合作。

在自治区政府组织的“2013年内蒙古西部盟市非公有制经济金融服务峰会”和巴彦淖尔市政府组织的党的群众路线非公有制经济对接会上,该行分别与五原县巴美肉羊养殖公司和内蒙古锦嵘公司签订了2亿元和1亿元信贷合作协议,目前各项信贷计划正在有序进行。

2、科技服务:

鼓励现代农牧业生产和加工企业与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提升农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

充分发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河套学院等农业科技创新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研发模式,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基地,建立形式多样、协同创新的技术合作机制。

加快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把培养各类农牧业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一是培养高层次农牧业行政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选派农牧业部门领导干部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类短期培训。

二是大力培养农牧区基层干部和乡镇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

三是加强农牧业职业学校和农牧民科技培训基地建设,通过职业技术学校、专家现场讲座、媒体传播或示范村、示范户等方法,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宣传、普及现代农牧业生产相关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加快培育新型农牧民和广大从业者,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园区建设: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组织制定巴彦淖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创建实施意见和认定办法,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以初具规模的乳品、牛肉、羊肉、绒毛、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蔬菜(胡萝卜、番茄、脱水蔬菜)及特色产业等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10个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产业集群,力争5年内建设10个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将园区作为国家、自治区名牌产品培育的重点,扶持园区内主导产业争创名牌,从而带动和促进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小市场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制约着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

全市1000多万亩耕地及7900万亩草场分别由25万户农户和1.6万户牧户分散承包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吸收运用新技术、新农艺、新设备的能力差,不能适应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要求,这种小规模经营形式与大市场、大企业对接困难,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目前,全市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770家,合作社成员5.5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的20%,而且真正开展农牧业生产经营的合作社比例不高。

产品输出体系不完善,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电子商务、市场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各类市场规模偏小,组织形式分散的流通体系不完善加剧了小市场与大市场的矛盾。

五、农牧产品输出现状

目前我市农牧产品输出能力比较弱,主要有以下问题:

市场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制约着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

全市1000多万亩耕地及7900万亩草场分别由25万户农户和1.6万户牧户分散承包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吸收运用新技术、新农艺、新设备的能力差,不能适应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要求,这种小规模经营形式与大市场、大企业对接困难,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

目前,全市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770家,合作社成员5.5万户,占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的20%,而且真正开展农牧业生产经营的合作社比例不高。

产品输出体系不完善,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电子商务、市场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各类市场规模偏小,组织形式分散的流通体系不完善加剧了小市场与大市场的矛盾。

六、利益联合机制

巴彦淖尔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3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3家,市级龙头企业128家。

国家级18个,乳、肉、粮油、饲料的加工能力分别达到400万吨、120万吨、710万吨、550万吨。

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30亿元,全区近30%的农牧户进入产业链条,带动了农牧民家庭收入的增长。

  由于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起步较晚,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联系只局限在生产、加工、销售上,而在资金、技术、人才上的联系较少,导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能完全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农牧业产业化格局。

其中,产业化经营中的联合利益机制不规范、不稳定,对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影响很大,除了政策、市场、价格等因素外,以下原因对产业化经营中的联合利益机制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产品本身特点造成的影响

  一是农畜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

如种子行业等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资产所有者为了保持其技术秘密,往往选择纵向一体化进行生产。

  二是农畜产品的耐储性。

如鲜活易腐的农畜产品,如果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生产者就不会冒险进行生产;而对于那些以易腐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为了确保原料稳定供应,减少企业的市场风险,加工营销商往往也有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三是农畜产品的品质差异性。

如果农畜产品品质的差异性很小,农畜产品的品质对于加工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小,企业一般缺乏一体化经营的动力;相反,加工经销商为了自己所需要的特殊品质的农畜产品就需要考虑与农畜产品生产者进行紧密地连接。

  二、分散性生产造成的影响

  农牧业生产的分散程度对于实行农牧业产业化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原料生产距离较近,企业在信息传输、产品运输以及生产监督等方面都较容易,进行产业化经营在内部组织方面所增加的成本较小。

相反如果原料生产距离较远,其组织成本就较高。

  三、加工企业规模是否最佳的影响

  不同农畜产品加工行业具有不同的最佳经营规模。

如果加工企业的最佳规模很大,扩大规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加工企业就有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愿望。

相反,加工企业就不愿意实行产业化经营。

  四、市场需求变化对产业化联营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追求营养和口味,同时强调方便和享受,对农畜产品需求呈现更多样化的趋势。

这从客观上要有更多的加工食品出现在市场上,食品加工商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就需要有相应多样的原料,为了节省在市场上搜寻适合原料的费用和避免原料供给不稳定的风险,食品加工厂商就愿意与农畜产品生产者进行较紧密地联结。

  促进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联结机制的对策建议:

  建立和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从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出发,围绕有利于调动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两方面积极性,明确基本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中介载体,逐步使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1、应明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目的和原则

  农牧业产业化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新型的经营制度带动农牧业发展和带动农牧民致富。

所以,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的目标和原则应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目的的具体体现。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的目标应是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成为各利益主体致富的利益共同体。

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农牧民与龙头企业利益权利平等的原则;二是让农牧民合理得利、反哺农业的原则;三是增加积累,壮大龙头企业的原则;四是有利于农牧民、龙头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五是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原则。

这些基本原则,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围绕这一目标,按照上述原则,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调动龙头企业、农牧民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加强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基地两个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畜牧业和加工流通业的发展。

  2、用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对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

  一是要明确龙头企业的内涵,以此规范龙头企业的经营行为。

龙头企业的基本内涵是:

以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能带动农牧民从事专业化生产;让利于农牧民,使农牧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部分利润,结成利益共同体;拿出一部分利润反哺农业,扶持农业生产发展;让农牧民参与经营管理、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