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8706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5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docx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docx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提纲样式

第N章汉语的彝族变体(N):

寻甸彝族

第一节寻甸彝语与寻甸汉语方言

一寻甸地理人文

二寻甸彝族

三寻甸彝语

四寻甸汉族与汉语方言

第二节寻甸彝族汉语中介语

一寻甸彝族汉语中介语的使用

二寻甸彝族汉语中介语的习得

三寻甸彝族汉语中介语的语音系统

四寻甸彝族汉语中介语的词汇特点

五寻甸彝族汉语中介语的语法特点

第三节寻甸彝族汉语普通话

一寻甸彝族汉语普通话的使用

二寻甸彝族汉语普通话的习得

三寻甸彝族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四寻甸彝族汉语普通话的词汇语法特点

五寻甸彝族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特点

第四节寻甸彝族学习汉语普通话应注意的问题

一寻甸彝族学习汉语普通话声母应注意的问题

二寻甸彝族学习汉语普通话韵母应注意的问题

三寻甸彝族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应注意的问题

四寻甸彝族学习汉语普通话语调时应注意的问题

 

《云南少数民族汉语研究》分民族撰写具体内容

(示例)

第三章汉语的彝族变体

(一):

寻甸彝族

第一节寻甸彝语与寻甸汉语方言

一寻甸地理人文历史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中国云南省东北部,属昆明市辖县。

其东邻沾益、马龙,南连嵩明,西靠富民、禄劝,北接东川、会泽诸县(区),是滇东北之要冲。

寻甸县下辖17个乡(镇),173个村(办),截止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503910人。

除汉族外,这里还居住着回、彝、苗等15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8%。

生活在寻甸县的主要少数民族:

回族60571人,彝族43657人,苗族5460人。

全县国土面积3598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小山峰90多座,均属梁王山系,最高海拔3294米,最低海拔1480米;有大小河流20多条,一个天然湖泊清水海,全县水资源总量21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

这里矿藏资源十分丰富。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寻甸县内已经基本具备便利的交通网络,与其他区县的交通联系也较为便利。

寻甸县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古滇国。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称牧靡,属益州郡。

三国时蜀国置仲札谥源部。

南宋时设立仁德万户府。

元到清康熙八年数百年间先后为仁德府、寻甸军民府、寻甸府,均为府治所在地。

明成化十二年(1476)“改土归流”。

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兵备道,后又改为迤东兵备道兼水利道,道台驻寻甸县城,管辖13府,统领云南13府的军务。

民国元年(1912)改称寻甸县。

1956年成立寻甸回族自治县。

1979年正式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寻甸彝族汉语调查点位于寻甸县下辖的联合乡,距县城127公里,地处寻甸县西北角,东、北部都与东川区相接,西连禄劝县。

全乡最高海拔3254.5米,最低海拔2210米,属于高寒山区。

乡政府设在马店,海拔2340米,下辖凹子、法安、三界、落水洞等8个村公所,91个自然村。

据1988年测量统计:

全乡占地165.9平方公里,耕地32124亩,总人口11064人,彝族有2756人,是主要的少数民族。

联合乡因地处高寒山区,所以是全县最远、总人口最少、经济指标居倒数第一的回族彝族自治乡,常年气温较低,主要农作物为马铃薯、荞麦、燕麦和玉米。

整个乡有小学34所,中学1所。

最近两年,随着公路的修通,联合乡与各地的联系逐渐加强,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慢慢得到提高。

二寻甸彝族

彝族是最早定居寻甸的民族,其先民自称“倮倮”,彝语意义为老虎,是崇拜老虎的部族。

据明《嘉靖寻甸府志》记载:

寻甸境内有黑倮倮、白倮倮、干倮倮三个支系。

至今,寻甸各地依然有黑彝、白彝和干彝的称呼。

经考证,干彝是白彝的一支。

黑彝自称“诺苏濮”([])或“纳濮”([]),白彝和干彝自称“郭濮”([])。

黑彝族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主要分布在倘甸镇鲁嘎,六哨乡马鞍山,柯渡镇竹园、松林、木克、乐朗、新沙,先锋乡富鲁、白子村,凤仪乡集成,鸡街乡四哨,联合乡三界,河口乡石洞门、黑箐等地。

黑彝有彝语称呼的家族名称,有姓氏的作用,但彝语人名不冠以彝语族称。

黑彝信仰多以祖先崇拜为主。

黑彝原属统治阶层,接触汉语的机会较多,自清末以来,很多黑彝开始逐步汉化,黑彝成年男、女都能说汉语。

黑彝与汉、回族相邻居住的人家开始放弃本民族语,使用汉语和汉字,发生了语言转用。

白彝多居山区和高寒山区,主要分布在六哨、凤仪、倘甸、功山、金源、鸡街和联合等乡镇的山区。

由于白彝原属平民阶层,故白彝没有彝语姓氏,接触汉文化也较少,本民族风貌保存得较好,直到上世纪60年代,居住在高寒山区偏远村寨的部分彝族女青年才开始学习汉语。

白彝原来以崇拜自然和鬼神的原始宗教为信仰,有自己的“毕摩”文化。

1880年左右,西方基督教传入寻甸,大部分白彝族人开始信仰基督教,这种宗教信仰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的白彝族聚居村,如凹子村,都有自己的礼拜所(教堂),“毕摩”已经逐渐消失了。

三寻甸彝语

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又称倮倮语。

彝语共分为北部、东部、南部、中部、东南部、西部6个方言区,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差异较大。

寻甸县彝族所使用的彝语属于滇东北次方言。

黑彝、白彝和干彝间的语言大同小异,因村寨不同而存在语音、词汇上的细小差异。

彝语的主要特点是(参照彝语东部方言云南省禄劝县撒营盘镇彝语):

(一)、语音:

辅音较多,有47个辅音声母,有清浊对立。

存在复辅音,如[、]。

韵母24个,都是单元音,如:

[、、、](:

表示紧元音)。

声调3个,如:

[](舀)、[](劝)、[](牢固)。

(二)、词汇:

有单纯词和合成词,单音节词和词根占优势。

复合词多,四音格词比较丰富。

汉语借词很丰富,而且随着语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交往,越来越多的汉语借词进入到彝族语言当中。

(三)、语法:

彝语主要以虚词和语序表达各种语法意义。

人称代词分单数、双数和复数,单数人称代词又有主格、宾格、属格和反身形式。

如:

[](你、主格)、[](你、宾格)、[](你的、属格)、[](你自己、反身)。

有一定的语法曲折形式:

动词、形容词的重叠表示疑问。

动词有自动态和使动态。

动词和形容词后有不同的时态助词。

如:

[](表示进行或肯定的状态),[](还在吃着、吃的)、[](还在红着、红的)。

单句的基本语序是:

主语-宾语-谓语。

句中定语的位置:

名词、代词作定语时位于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时位于名词中心词后。

状语一般位于动词、形容词中心词前,一部分副词状语位于动词、形容词中心词后,还可位于中心词的重叠式之间,或双音中心词之间、多音中心词的最后两音节之间。

补语位于动词、形容词中心词之后。

例句:

[(他)(饭)(吃)](他吃饭。

[(你)(活)(干、做)](你干活。

四寻甸汉族与汉语方言

在全县总人口503910人(2003年)中,寻甸汉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8.2%。

为生活在寻甸县的主要少数民族:

回族,寻甸县的汉族(394057人)和回族(60571人)都使用当地汉语方言。

寻甸汉语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支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寻甸次方言。

寻甸汉语方言的主要特点是:

(一)、语音:

包括零声母在内,一共23个辅音。

与普通话相比,开口呼零声母在发音时,前面稍稍带有浊擦音,如:

[](按),[](硬),[](而)等字。

存在、相拼,普通话零声母韵字都与相拼,如:

[](闻),[](午),[](武)。

没有辅音和。

元音32个。

与普通话比较,鼻音韵尾不稳定,有逐渐产生的趋势。

齐齿呼和撮口呼合并为齐齿呼。

如:

[](云),[](群)。

[](育)。

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明显弱化为或。

如:

[](耳),[](儿)。

声调有四个,阴平(44)、阳平(31)、上声(53)、去声(213)。

如:

[](天),[](来),[lo](拢共,总共)。

寻甸县下辖的不同乡镇各地语音又稍有不同,但变化不大。

(二)、词汇:

基本词和一般词和普通话较为接近,但带有方言特色的词汇很多。

如:

挨晚(傍晚),许口(订婚),扯金亮闪(闪电),洋胰子(肥皂)等。

有地方特色的歇后语、谚语很丰富。

歇后语如:

披的蓑衣烤火——谨防后事;锅铲添饭——不消勺(说——寻甸汉语方言中,勺、说二字同音[]。

);牛干巴打狗——有去无回(寻甸县回族较多,牛干巴是当地回族特产的风干牛肉,这个歇后语和汉语普通话的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一样。

)。

谚语如:

若要富,栽上千棵剥皮树(中药杜仲)。

爹妈是娃娃呢样子,娃娃是爹妈呢镜子。

冬闲比粪堆,秋收比谷堆。

很多方言词汇、歇后语和谚语,都体现出寻甸当地的生产生活特色。

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少数民族语言对当地汉语方言词汇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语法:

寻甸县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与普通话语法系统差别不大,较为接近昆明方言的语法系统。

第二节寻甸彝族汉语中介语

一寻甸彝族汉语中介语的使用

寻甸彝族汉语调查点位于寻甸县下辖的联合乡凹子村。

凹子村是一个很典型的白彝族聚居村,世代居住于此的彝族虽与汉族有所交流,但长久以来,他们的语言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整个村子还是使用彝族语为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彝族人口占凹子村总人口的90%,其他民族都是后来迁入者,数量很少,但随着经济发展,汉语对凹子村语言使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最近几年,汉语及其代表的汉文化和现代文明对凹子村的彝族,尤其是年轻一代影响甚大。

虽然彝族语在凹子村是强势语言,但学校兴建,公路修通,基督教传入等因素的影响,都使得彝语和汉语之间的接触逐步显现出来,语言的兼用、转用和冲突等现象都开始出现。

凹子村彝族的汉语中介语使用能力划分为以下4个层次:

不会、初步、较好和熟练。

“不会”层次指的是母语为彝族语,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

这个层次的人群以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彝族妇女居多。

“初步”层次指只能听懂一点汉语,还不能说。

低年级的彝族小学生和很多彝族中年妇女都属于这个层次。

“较好”层次指的是已经掌握了汉语中介语,即当地彝族汉话。

凹子村的大部分彝族都已经能听能说汉语中介语,但这种中介语和当地汉族所使用的汉语方言还存在差异。

处于这个层次的人群以青壮年,特别是高年级彝族小学生和中年男性居多。

“熟练”层次指能熟练听说汉语。

能熟练听说当地汉语的人,基本都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以当地彝族教师、神职人员和中学生为主。

处于“不会”层次上的彝族,完全不能使用汉语与人交流。

到“初步”层次,交流的障碍依然很大,主要是这个层次上的彝族只掌握少量的汉语词汇和句子,只能听,不能说,无法实现顺畅的交流。

“较好”层次上的彝族,在接受调查时,能回答调查者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虽然有些人的汉语不流利,但都能够顺利的用汉语和调查者交流。

“熟练”层次上的受访彝族,能说地道的当地汉语。

在用汉语表达时,他们思路清晰,语言顺畅,完全听不出有什么异样。

而且,他们能在汉语和彝族语之间自由转换而不出错,甚至能用初级的汉语普通话向调查者解释彝族语词汇的意义。

在凹子村,因不同性别造成的语言使用差异很明显,彝族男性掌握汉语的程度,明显要比彝族女性更好,能说的汉语的男性也比女性要多,这种差异是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因素造成的。

在凹子村生活的白彝与黑彝不同。

历史上黑彝属于统治阶层,整个群体与汉族交流甚密,受汉文化影响很深,所以今天在寻甸境内生活的黑彝,都能说汉语,而且有些人的语言已经发生了转用,反而只能说汉语了。

白彝则是劳动人民,与汉族接触不多,文化相对封闭、保守,所以自身语言也保存得较好。

凹子村的白彝,深居高寒山区,公路未修通之前,与汉族的交流不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彝族聚居村落。

白彝的生活习惯大致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管理家事,很少到山外去,也很少和汉族交流;男性主要干农活、赶街,与外人接洽都是男性的事,所以男性接触汉族和汉语的机会比女性要多,掌握汉语的程度也更好。

据《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志》的有关资料记载,直到上世纪60年代,寻甸县境内的部分白彝女青年才开始习得汉语。

凹子村彝族女性普遍开始习得汉语的时间更晚,在凹子村小学建成之前,小孩子上学不方便,没有系统的学校教育,较为系统的汉语教育更是有限,村中的彝族女性都基本不会说汉语。

小学建成后,由于又受保守思想的制约,大部分家庭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所以很多彝族女孩子只上到小学1、2年级就辍学了,甚至有的女孩子根本没有机会上小学。

很多女孩子没有机会像男孩子一样得到系统的汉语教育,只能通过其它途径习得数量有限的汉语词句,加上和汉族交流的机会少,她们使用汉语的机率也低,所以女性的汉语水平自然就低。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观念革新,越来越多的彝族女孩子走进凹子村小学,开始和男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语言教育,很多彝族女青年(少年)都能使用汉语交际了。

实际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使用情况很复杂,关于因性别不同造成的语言使用差异,调查者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整理出下面两个表格:

表3.1凹子村彝族男性语言使用情况

语言

年龄层次

彝族语

汉语中介语

当地汉语

汉语普通话

6岁以下

熟练

不会

不会

不会

7岁―12岁

熟练

不会/初步

不会

不会

13岁―18岁

熟练

较好

初步

初步

19岁―59岁

熟练

较好/熟练

较好/熟练

不会/初步

60岁以上

熟练

初步/较好

较好

不会

表3.2凹子村彝族女性语言使用情况

语言

年龄层次

彝族语

汉语中介语

当地汉语

汉语普通话

6岁以下

熟练

不会

不会

不会

7岁―12岁

熟练

不会

不会

不会

13岁―18岁

熟练

初步

初步/较好

初步

19岁―59岁

熟练

初步/较好

初步/较好

初步/较好

60岁以上

熟练

不会/初步

不会

不会

13岁以前的小孩子,男女的语言使用能力基本一致,除母语彝族语外,都还不太会汉语中介语。

13岁—59岁这两个年龄层次中,尤其是在中年人群中,男性应用汉语的能力,明显比女性要好。

在大部分家庭内部,妻子的汉语应用能力都比丈夫要差,有的家庭,妻子甚至不太听得懂当地汉语,不能完整地用汉语回答问题。

她们有个共同的特点:

没有上过学,不识汉字,很少到马店去赶街,平时都说彝族语,基本没有只说汉语的时候。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最典型。

老年彝族妇女基本都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但老年彝族男性却都能听、能说汉语中介语(当地汉语方言)。

多数老年彝族妇女都只能说几个汉语词汇或几句简单的汉语日常用语,甚至有的人只能用汉语说自己的名字(因为凹子村的彝族没有彝族语名字,都用汉语名)。

彝语是凹子村最重要的交际语言,但随着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彝族村民在凹子村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汉语的时间也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彝族开始能使用两种语言,最近几年,凹子村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语言兼用——双语现象,具体到凹子村下属的各个自然村,情况又有所不同。

整个凹子村又下辖9个自然村,分别是:

凹子一社,凹子二社,凹子三社,新田,支利,白泥塘,黑石岩,沙子坡,石板沟。

2006年为方便货运和凹子村民出行,地方政府拓宽了连接国道和转龙的土路。

凹子一社、二社和三社这三个自然村都在新拓建大路旁,与以前相比,这里的村民出行更为方便,他们与周边的汉族村(如落水洞村)及马店,甚至更远的牛街、倘甸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凹子一社是村公所驻地,也是交通较为便利的自然村,这里有凹子村小学,有前来经商的汉族,也有嫁到此地的汉族、苗族媳妇。

所以居住在凹子一社的彝族,除极少数老年女性外,普遍都会说汉语,语言兼用现象最为突出。

而且他们说的汉语,口音和用词上都很接近联合乡(马店)汉族的汉语方言。

凹子二社和三社离一社不远,都在大路沿线,这两个自然村汉语中介语的使用情况和一社差不多,大部分彝族总体上都能使用汉语中介语。

除黑石岩和白泥塘两个自然村还有少数汉族居住外,其他几个自然村离大路都很远,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彝族自然村,经济较为落后,信息也较为闭塞。

聚居在这些村子里的彝族,中年和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女性,老年女性均不会说汉语,中年女性有些是文盲,听不懂更不会说汉语;有些只上过小学1、2年级,认识很少的汉字,属于半文盲,汉语说得不流利。

在这些村子中,彝族使用的汉语中介语和当地汉语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较大差异。

据调查,在黑石岩和白泥塘的礼拜所(教堂)中,礼拜长和信众之间都很少使用汉语交流,礼拜长多直接用彝族语布道,不太用汉语翻译,而在凹子一社的礼拜所,礼拜长是先用汉语布道,又用彝族语翻译《圣经》章句的。

现在随着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活在这些较为闭塞的自然村中的年轻一代彝族,终于有机会走出村寨,到小学和中学接受系统教育,使用汉语的机会多起来,现在正在联合乡中学初一年级就读的朱东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朱东才一家住在白泥塘,爷爷朱广宝会一点汉语,但奶奶完全不会汉语,也从来没有走出过村子。

父亲朱有兴在家务农,上过小学6年级,能说汉语中介语,平时只要见到汉族,都能熟练地用汉语和人交流。

母亲朱有芬只上过小学2年级,汉语说得不好,只要是较为复杂的表达她就听不懂了,平时也不太出村子,使用最多的还是彝语。

朱东才和妹妹朱美华都在上学,妹妹上小学3年级了,已经开始能用汉语和人交流,也开始学习汉语普通话;朱东才虽然在汉语写作上还存在问题,但他的汉语中介语已经说得很好了,和调查者交流毫无问题。

以朱东才为代表的年轻人的语言使用,是语言兼用现象在黑石岩和白泥塘出现的有力证据。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不同场合的语言选择和语言使用都不相同。

凹子村彝族根据交际双方的实际需求,不同场所的语言使用有多种情况:

交际双方都是当地彝族,则一般情况下应用的语言都是彝族语。

交际双方有一方不是彝族,则又有三种情况:

(1)若彝族汉语水平较高,则双方都会用汉语交流。

(2)若非彝族一方会彝族语,且尝试使用彝族语,则彝族就会用自己的母语同他交流。

(3)若彝族汉语水平不高,能听懂一点汉语,使用几个简单的汉语词汇,非彝族一方用汉语与其交流,彝族使用夹杂汉语中介语词汇的彝语,双方还是能完成交际。

调查者对大部分中年、老年彝族女性进行的调查,就是在这种语言使用状态下完成的。

在凹子村彝族家庭内部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彝族语,平时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使用彝族语进行交流。

凹子村彝族家庭的语言使用相对保守,还未出现一个家庭同时选取彝族语和汉语,甚至完全采用汉语为家庭内部语言的情况。

有汉族媳妇嫁到彝族家庭,但由于彝族语在家庭内部是强势语言,所以汉族媳妇也学会了彝族语,平时在家都是用彝族语同家人交流,只有在使用彝族语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汉族媳妇才会使用汉语来辅助表达。

在有的彝族家庭中,如苏久龙一家,所有人的汉语水平都较高,但是家庭内部使用的语言还是彝族语,并没有出现双语应用情况。

凹子村小学位于凹子一社,设有4个年级,5年级(包括5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到联合乡中学(位于马店)学习。

凹子村小学共有教师5人,其中2人为汉族,只教授3年级以上课程;其余3人是当地彝族,他们专门负责低年级(1、2年级)教学工作。

因为学校90%的学生都是当地彝族,母语都是彝族语,所以学校不必开设专门的民族语教学课程,所有课程都用汉语教授。

由于地处民族聚居村,情况特殊,所以双语教学在凹子村小学尤为重要。

彝族小学生在上学前基本都不会汉语,在低年级直接用当地汉语或汉语普通话教学根本行不通,所以学校要求低年级的教师都必须是能用彝族语授课的当地彝族。

直到小学高年级(3、4年级),待大部分彝族学生掌握汉语中介语后,教师才慢慢开始用当地汉语和汉语普通话授课,汉族教师也才开始教授彝族学生各科课程。

5年级以后,彝族学生听、说、读、写汉语的能力很强了,教师才完全用普通话授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授汉族学生的方法没有区别。

学校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使用又可分为课上和课下两种情况。

在课堂上,对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主要采用彝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教学形式;对高年级主要以当地汉语和汉语普通话授课为主。

在课下,语言使用情况又稍显复杂。

在凹子村小学,一个班2/3的学生都是当地彝族,课下他们都是用母语交流。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调查中他们相互用彝族语聊天,调查者却根本无法与他们交流。

3年级以上(包括3年级)的学生,不得在课上使用彝族语言,只能说汉语。

如有违反规定者,就必须到学校的试验田义务劳动、挑粪。

这样的规定促使高年级学生更快地掌握了汉语,下课后,高年级学生用汉语中介语互相聊天的情况很常见,这是因为汉语能表达更多彝族语不能表达的新事物。

经过抽样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

在校园里如果没有教师在场,他们还是愿意用彝族语交谈。

这里存在一个特殊现象:

在学校这个彝族语占优势的语言小环境里,汉族学生为了与彝族同学沟通,反而学会了彝族语,平时都用彝族语和同学交流。

低年级约有1/3的汉族小学生,他们都能听说彝族语。

经过观察,这些汉族学生在课下相互用汉语交流,但只要有彝族同学在场,他们都用彝族语交谈,并没有孤立于彝族语之外形成封闭的汉语小圈子。

小学5年级以上的彝族学生,要到联合中学上学,那里汉语是强势语言。

5年级以上的彝族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汉语听说能力,所以在联合中学他们使用最多的语言是汉语。

甚至在来自凹子村的彝族学生之间,平时聊天的语言也是汉语,这是因为他们不想只说彝族语,造成汉族同学听不懂,从而被其他汉族学生孤立。

学生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与整个学校的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凹子村小学的3个彝族教师都是当地人,他们都有高中文化水平,当地汉语说得很好,普通话虽然没通过二级乙等,但在课上还是坚持尽量使用汉语普通话授课。

包括校长在内的2个汉族教师平时只教授高年级课程。

校长也是本村人,从昆明师范专科毕业后就在这个小学任教,至今已经有10年了。

他虽然是汉族,但是已经能听懂彝族语,也能说一点点彝族语。

3个彝族教师和2个汉族教师在一起时,无论是吃饭,开会或是闲聊,大家都是用当地汉语交谈,这个时候3个彝族教师之间也是用当地汉语交流。

但是没有汉族教师在场时,3个彝族教师之间就只用彝族语交谈。

普通话虽然是校园用语,但是凹子村小学的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在这里教师与学生间的语言使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

在低年级,教师上课时很少用到汉语普通话,大部分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是用彝族语来交流。

这时,汉语只是作为辅助教学的语言。

课下,教师与低年级的学生间仍然以说彝族语为主,只有少数情况教师和学生间会使用汉语:

1、彝族学生有关于课程的问题,必须用汉语解释。

2、教师为培养低年级学生尽快学会汉语,主动对学生说汉语。

与低年级相比,高年级的学生与教师说汉语的机会更多,使用汉语也更频繁。

由于学校有规定,为了促进学生尽快习得汉语普通话,所以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高年级的学生见到教师,尤其是见到2个汉族教师,都应该主动用汉语和教师交流。

彝族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之间,有时也会使用彝族语,这是因为使用母语交谈更亲切,更放松。

凹子村一社礼拜所(教堂)的语言使用很有特色,双语现象十分突出。

每逢礼拜日,信教彝族都会到村礼拜所做礼拜,此时礼拜长会布道,并带领大家唱赞美诗。

因为《圣经》是中文翻译版本,所以礼拜长布道时首先使用的语言是当地汉语方言。

但是由于信教群众中妇女较多,她们的汉语水平普遍不高,故礼拜长在用汉语讲解完《圣经》章句后,又会用彝族语翻译一遍所讲内容,便于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圣经》。

唱赞美诗也是做礼拜的重要内容,所有赞美诗都经过彝族语翻译并能用彝族语演唱。

当然,有时候礼拜长也带领大家用汉语唱赞美诗,调查者就曾在教堂亲耳听过一队彝族信众先用汉语又用彝族语演唱同一首赞美诗。

平时礼拜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