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037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docx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说明:

1.本卷总分120分,其中卷面分2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附加题10分,计入总分,但总分不超过120分。

2.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按要求答在答题卷上,不能用铅笔或其他颜色笔。

一、基础。

(24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

(1)□□□□□,弹琴复长啸。

(王

维《竹里馆》)

(2)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

□□□□□□□,□□□□□□□。

(4)《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

□□□□□,□□□□□。

(5)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

□□□□□□□,□□□□□□□。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

(1)qídǎo()的钟声也响了。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qǔdì()了。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dàtíngguǎngzhòng()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shēnwùtòngjué()之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诘问之下,他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B.清晨,在林间小路漫步,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使我的

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C.林则徐禁烟销烟的壮举家喻户晓,但他在治理水患、兴修水利方面的功绩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D.林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提高办学质量的好建议。

4.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在“抽样检测”后加上“的力度”)

B.第一个登上万国邮政联盟讲台的乡村女邮递员——云南省藏族邮递员尼玛拉木的感人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删掉“的感人事迹”)

C.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删掉“因为”或“的缘故”)

D.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删掉“使”)

5.揣摩句式特点,仿照例句填写,使其成为排比句。

(4分)

大海就像一位诗人,把满腔的激情挥洒成一朵朵浪花,大海就像

,把;大海就像,把。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8题。

(46分)

(一)卖油翁(10分)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陈康肃公善射()

(2)康肃忿然曰()(3)笑而遣之()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8.下列对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和狂傲的个性。

B.“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这两句责问显然与卖油翁的态度有关,是卖油翁的态度激怒了陈尧咨。

C.本文着重写陈尧咨的射箭,然后由此引出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D.卖油翁不仅练就一手倒油的好功夫

,还会讲道理。

他用一个小绝活“酌油之技”作为例子,进行巧妙类比,一句深入浅出的话便让心高气傲的陈尧咨怒气顿消,心悦诚服。

(二)为人大须学问(9分)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

“为人大须学问。

朕向为群凶①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②,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业墙面③莅事惟烦④。

不徒言⑤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群凶:

指当时各地动乱。

②君臣父子:

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

③墙面:

面对墙壁(一无所知)。

④莅事惟烦:

处理事情只

会麻烦。

⑤不徒言:

不只是虚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朕向为群凶未定/为博士邪B.为人大须学问/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比来四海安静/安能辨我是雄雌D.躬亲戎事/万里赴戎机

10.请用3条“/”为下面句子断句。

(3分)

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11.请谈谈太宗的一番话给你什么启示。

(3分)

(三)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0分)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

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

“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⑼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⑽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

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⑾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⑿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⒀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⒁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⒂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⒃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⒄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⒅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⒆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⒇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选材精当,精于裁剪,有繁有简,如作为“学者的方面”,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就写得比较简略。

B.文章结构精致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在“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这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C.本文在叙述中加入不少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D.本文的语言平实,精炼含蓄,但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B.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说”了就“做”,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C.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多年如一日,目的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D.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这前后的说法是否有矛盾?

为什么?

(四)惟有少年心(17分)

⑴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地想看看。

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⑵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摩着它的苍老。

天青色的封面泛灰得很厉害,边角都磨成了弧型,突得盖不住下面的书页。

封底已经没有了,两根锈光了的书钉还在坚持。

几道灰白的褶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⑶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

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妈妈担任校长的小学里。

那时的农村小学还是五年制,十岁小学毕业已经不慢了。

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

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⑷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

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⑸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有了空气,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

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

我不敢用力,却又很想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九年前的心。

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

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⑹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有的甚至就压在课本上。

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

我还记得,当时是很在意有没有把老师的讲解完整记下来,所以也不管盖没盖上课文,只是急速地写。

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

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

我看过了,我学过了。

其实到了现在对这些课文仍然愚钝得很,何况那时年幼呢?

⑺“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那时哪里懂得这些文字含义的深邃?

老师说好,就用打着圆圈的线画了出来,当堂背得滚瓜烂熟却也不认为有多好。

⑻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

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

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有人认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