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73269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桃花源记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桃花源记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桃花源记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桃花源记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专题复习.docx

《桃花源记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专题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专题复习.docx

桃花源记专题复习

《桃花源记》专项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作者、作品: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选自《陶渊明集》。

我们学过《归园田居》、《饮酒》。

(二)、文本感悟:

⒈本文中心:

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出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

在客观上,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⒉本文线索及段意:

以武陵渔人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开端)——进入桃林(发展)——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顺序(结局、尾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

第二部分(2-3)写桃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2、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3、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

(4-5)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情,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4、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

5、写桃花源无法寻找。

◆“世外桃源“一语,已成为中国人民天上人间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由于这种理想境界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三)理解填空:

①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文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⑥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⑦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⑧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⑩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11)各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四段的大意:

①发现桃花源、②访问桃花源、③离开桃花源、④再寻找桃花源

(12)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14)《桃花源记》中写桃源美景的是: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5)描写桃源美好,和平,恬静的生活环境的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6)描写桃源人自述“与世隔绝”的原因: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13分)林尽水源,……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2分)

发现桃花源——()——()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2分)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7、总结课文的成语,写出来(不少于4个),越多越好。

(二)、阅读:

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各句子中画线的多义词的含义(3分)

处处志之()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

3、分辨文中“交通”、“妻子”“绝境”等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3分)

交通(古:

今:

妻子(古:

今:

绝境(古:

今: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一理想(3分)

5、从文中可看出陶渊明的个性,请你积累两句诗来表现他的人生态度。

6、《桃花源记》中的一些词句在今天成了具有固定意义的成语,请说出划线词语的意思。

(1)我渴望那种简单的男耕女织的古老生活,渴望那种不问世事的悠闲安逸,渴望那么一个地方,会是我的世外桃源。

(2)一个人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调节。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发生后,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想,你或许就会豁然开朗。

7、请简要概括桃花源人的性格特点以及桃花源内的生活特点。

8、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处语句。

9、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宁静自由、和谐幸福的理想社会。

这与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在本质上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三)比较阅读《游山西村》与《桃花源记》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意是现在人们用来比喻。

2、《游山西村》中表现人们热情好客的诗句是,《桃花源记》中表现人们热情好客的诗句是。

3、语句理解:

(1)“拄杖无时夜叩门”的含义是: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请你把它与和谐社会和目前要建设的新农村做一比较。

三、链接中考

(一)(2004·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二)(07重庆市,15分)

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

(三)(2008甘肃省金昌市)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

(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答:

(四)(2008吉林省)阅读下文“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回答问题。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着名诗人,《》是他的着名诗作之一。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五).(2008太原市)〔甲〕见渔人,乃大惊,……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

“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③曰:

“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

卒亡天下。

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

唐太宗时任宰相。

②阅:

查看。

③上:

指唐太宗。

④炀帝:

指隋炀帝。

⑤乂(yì):

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六).(08安徽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

答:

(七).(08长春)(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0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着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八).(08黔东南课改)阅读选段,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九).(08苏州)阅读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分)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十).(08温州非课改)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2分)

发现桃花源——()——()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2分)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十一).(08徐州)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十二).(09湖南娄底市)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十三).(09广东省)(8分)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

(2);(3)。

(3分)

【参考答案】

(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

(1)咸(皆)

(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6.示例: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7、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

(二)1、标记/作标记;……的样子/愉快;于是/竟然。

2、略3、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和儿女/仅只妻子;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4、作者在本文中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平等,大家各尽所能参加劳动、幸福、愉快的理想生活。

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和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消极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6、比喻一种空想的、与世隔绝、脱离现实的幻想境界,现在已成为中国人民天上人间理想境界的代名词。

(2)一下子彻底地明白了某个道理。

7、性格特点:

热情好客、淳朴自得、与世无争生活:

自由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8、忽逢桃花林(或渔人甚异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9、不相同。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是农耕社会,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而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宏伟蓝图,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这个宏伟蓝图已经变成现实。

(三)1、形容所去之地处于深山,路难行,弯弯曲曲,忽明忽暗。

事物发展似乎到了尽头,无法进展时突然出现了新的转机。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

(1)写出山西村人的和谐、淳朴、善良、不设防和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2)给故事结尾一个巧妙的收场,暗示了桃花源并不存在。

4、桃花源中的和谐美好生活,都是我们要借鉴的,但这毕竟是农耕时代生产落后时的美好,我们的和谐新农村是现代化的,是建立在物质丰富、文化发达的基础上的。

(一).1、D2、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二).1.(3分)

(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

2.(2分)A(古义;B交错相通:

c与世隔绝的地方;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4分).(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

(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具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4.(2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三)..1.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

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4.第一问:

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

(1)源中生活安宁,

(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四).(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着名诗作即可)

2.

(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6.告诉(1分)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

(2分)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

(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五).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

卒亡天下。

2.

(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

3.

(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

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

《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

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

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六). 1.(3分)

(1)“全”或“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2.(4分)

(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每小题2分)

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4.(4分)共同之处:

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七).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

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示例: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八).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