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名词解释.docx
《政治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名词解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
政治学名词解释部分
031、政治关系 2、国家 3、社会公共权力4、政治行为5、政治沟通6、政治表达
041、政治 2、政治行为 3、政党 4、政治社团 5、政治社会化6、群体政治心理
051、压力集团 2、政治行为 3、政治斗争4、政治参与5、政治社会化6、政治思想
061、政治文化 2、利益矛盾 3、政治斗争4、个体政治心理5、政治改革6、政治领导
071、政治体系 2、压力集团 3、政治权利4、政治社会化5、政党政治6、政治行为
081、政治权力 2、国家机构 3、利益矛盾4、政治参与5、政治认知6、政治制度
091、政治 2、政治革命 3、政治思想4、政治表达5、政治文化6、政治民主
1.政治(04名)(06名)
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基础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力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包含三个基本点;①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力图概括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②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权力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从而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
③政治的本质是政治关系,包括利益、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三种基本关系统。
2.政治学
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
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政治关系 (03名)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伟特征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 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表现为人类政治的发展变
9.社会公共权力(03名)
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权力,是以社会共同利益为基础,在国家产生后,表现为国家权力。
特点:
普遍性、至上性、排他性。
10.政治权利(07名)
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政治权利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
特点:
主体的相对个体性、法定规范性、权力主体的自主性、权利义务的统一性、自由价值性。
11.政治行为(03、04、05、07名)
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它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而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包含四个要素:
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政治行为的性质受着政治关系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支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政治行为以特定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主体为物质承担者。
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方向,其方向是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和该行为实行的客观环境的统一。
政治行为的方式即政治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综合。
主要包括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行为。
12.政治统治
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统治行为主体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必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建构这种关系的基本途径在于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行为就是政治统治行为。
特点:
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伟出发点;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为价值取向。
基础:
政治权力基础,社会基础,公共职能基础,心理基础。
方式:
强治方式,法治方式,绩治方式,理治方式,德治方式,心治方式。
13.政治管理
指在权力制约关系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
特点:
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职能: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
14.政治规划
政治规划是政治权力在对于社会的管理活动中,就其管理目标、任务、条件和方式而进行计划和部署的行为。
政治规划是政治管理行为的首要行为。
政治规划的特点是:
预见性;预测性;协调性;适度弹性;方向性;规范性。
15.政治决策
政治决策是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管理活动问题的决定行为。
本质上讲,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者确定所要实现、维护和发展的特定利益要求及其方式的行为。
政治决策是政治管理行为实施过程的起点。
政治决策具有公共权威性和公共选择性的特点。
16.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是政治权力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的行为。
政治组织行为的特点是:
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性;动态性。
政治组织本质上是把政治权力结构化规则化的过程。
17.政治指挥
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的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
它是政治权力意志和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也是政治管理转化为现实社会后果的过程。
政治指挥的基本特点是:
主导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
18.政治监督
政治监督是政治权力在政治管理过程中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
政治监督具有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的功能。
政治监督行为的特点是:
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追究性。
19.政治参与(05名)(08名)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政治关系的内容。
特征:
①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②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③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④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不只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方式:
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政治冷漠。
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心理、政治机制、政治机会。
20.政治投票。
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之间,或政治和公共职位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达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政治投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各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的行为方式。
21.政治选举。
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政治职务或者公共职务的政治行为。
选举活动除了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
政治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在各种政治参与行为中,选举是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最有效手段。
22.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政治行为。
这种组织可能专门致力于特殊的利益,也可能致力于社会公共利益,但其基本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
参与组织本身就构成了政治参与活动。
由于政治集团组织包括政党和政治社团两大类,因此,政治结社相应的包括组织或者参加政党活动和参与社团活动
23.政治表达。
(03 09名)
政治表达是公民行使政治表达和诉愿权利的行为。
公民通过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
这些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政治言论等等。
公民以政治表达影响政府,主要是汇成一种集体效应,使政府明确感受到某些利益要求和支持意向。
24.政治接触。
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或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
政治接触本身既包括合法行为,又包括非法行为。
政治参与意义上的接触仅指合法的政治接触。
在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包括个别接触和院外活动。
在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政治接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即公民通过来信来访的形式同政府接触。
25.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
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个方面:
其一,经过长期政治浩劫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其二,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其三,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积极性下降;其四,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故有些公民认为参与政治与否无所谓,故不参加政治。
政治冷漠也会影响政府决策,使政府容易产生专断的决策,故应当注意他的负效应。
26.政治体系(07名)
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
政治体系构成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是人们有效的聚合政治利益要求,形成和运用政治权力,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
社会政治体系是在社会成员政治行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其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是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
27.政治制度,(08名)他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社团运行规则
28.国家(03名、04论)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历史类型包括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特点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②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起源: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矛盾。
29.国家机构(08名)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
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和规则制度体现。
国家机构具有的特性:
阶级性,实体性,严密组织性,特定职能性。
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30.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他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31.政党(04名)
是指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特征:
①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③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和目标。
④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⑤政党和政权紧密相关。
作用:
①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②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③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④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⑤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32.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特点:
①政党制度死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
②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③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的影响国际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影响因素:
社会利益结构、不同的国家政体、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的选举制度
33.政党政治(07名)
即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它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合法规则、程序和方式,包括两党制、多党制、一党制。
34.两党制
又称为“两党对峙制”。
主要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
可以这样理解:
①资本主义的两大仅仅是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服务的,常常以政策上的差异代表统治人民的“两手方法”。
③是资产阶级统治、欺骗人民的手段。
新变化:
①政党的阶级基础趋向一致,中产阶级的成为共同的阶级基础。
②两党政策和立法的趋同。
35.多党制
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务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
特点:
①党派林立,党派情况复杂。
②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
③政党不断组成政党联盟,而且随着政局发展,政党联盟又不断发生新的分化组合。
评价:
多党制归根到底是由大资产阶级操纵的,本质上只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和控制劳动人民的工具。
36.政治社团(04名)
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
特征:
①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
②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③政治社团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订、修订和实施。
④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37.压力集团(03简、05、07名)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特点:
①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
②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
③压力集团相互之间利益对立,在政治生活中相互排斥。
④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作用:
积极作用,催化作用、压力作用、缓冲作用。
消极作用,破坏作用、腐蚀作用。
评价;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38.政治文化(06名)(09名)
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知和道德习俗的复杂综合。
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
特征:
①深刻的阶级性②鲜明的民族性 ③历史的延续性④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⑤相对稳定性 ⑥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功能:
①指导和规范政治行为 ②维系政治体系 ③维系、变革政治制度 ④影响政治发展 ⑤影响政治过程 ⑥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39.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主要包括个体政治心理和群体政治心理。
特点:
①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②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
③反映直观政治现象。
④具有潜在积淀性。
构成要素:
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40.政治认知。
(08名)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知的形成,必须要有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三个要件。
按心理发展的不同过程,政治认知过程又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过程。
政治认知过程是整个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基础意义。
41.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以政治认知为基础,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社会成员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之感、爱憎之感、美丑之感、亲疏之感、信惑之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
政治情感由处于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和处于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两个心理层次构成。
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一种自发的过程,是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的动力来源和感情基础。
42.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他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的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和直接原因。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的。
政治动机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政治动机决定了人们政治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3.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及其实际形态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为对特定政治权力、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
政治态度的特点包括:
其一,政治态度是特殊的心理要素;其二他是综合性心理要素。
政治态度在政治心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心理转换为政治行为的毕经环节,政治态度的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行为的选择指向。
44.个体政治心理(06名)
社会成员在个体状态下具有的政治心理活动及其状态,它是个人对其所处的政治关系和所有的社会政治经验的心理反映,也是个人社会政治实践的产物,主要包括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和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
45.群体政治心理(04名)
个体在个体的政治活动,政治环境中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和相应的政治行为,也就是说它是社会群体对本身特定的政治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政治关系的反映,具有去个性、自发性、感染性等特点。
其中,阶级政治心理、名族政治心理、集团政治心理最为典型。
46.政治思想(05名)(09名)
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特点:
①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②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
③反映着深层次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④具有相对独立性。
47.政治哲学
对政治现象进行价值性的判断、评价和说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它的研究重点在于力图阐明政治的价值,政治的实质和政治分析的概念与逻辑,其方法只要是哲学思辨式的,它的研究主题包括人的本质分析层面、政治理性分析层面、政治手段分析层面。
特点:
①政治哲学不反对观察。
②是一种规范理论。
③也从事于“手段问题”的研究。
④着重于分析政治概念。
48.政治社会化(04、05、07名)
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特点:
①它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②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③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④是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⑤手段性特点。
媒介:
家庭、学校、特定的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政治实践。
影响因素:
①利益因素。
②政治权力因素。
③政治权利因素。
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⑤社会文化因素。
⑥政治事件。
⑦政治社会化媒介作用的方式
49.政治发展
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实质是在利益、利益关系变化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和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和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政治发展是社会政治诸方面的变革和调整。
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引起的,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基础上体现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运动。
政治发展的主导者是代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
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采取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这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目标。
50.政治革命(09名)
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治权力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主要包括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两种方式。
特点:
①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②政治权力的对抗和角逐。
③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④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⑤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⑥政治革命往往与暴力相联系。
51.政治改革(06名)
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完善,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主要包括综合性改革方式、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这两种方式。
特点:
①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②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③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
④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⑤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进程。
⑥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⑦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52.民主(09名)
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特征:
①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作为其前提特征。
②政治民主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
③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作为核心原则。
④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为基本规则。
⑤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⑥政治民主以法制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发展途径:
基础性建设、、制度性建设、公民教育、依法治国
补充:
1.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就是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这是政治革命的基本方式。
从政治革命的本质来说,他是对立阶级利益对抗的总爆发,是对立阶级生死存亡的大搏斗。
从暴力本身的特性来看,暴力是政治力量构成要素中最有组织、最为直接、最具机动性、最具威慑力和最便于应用的力量。
从统治阶级和集团的本性来说,任何阶级和集团,都不会轻易和主动地放弃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经济特权。
暴力革命的主要形式有BD、武装起义和战争。
2.非暴力革命
非暴力革命是指在革命形势的逼迫下,统治阶级不得不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性的新旧交替。
非暴力革命的前提条件在于客观形势和力量对比大大不利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和集团对维持自己的统治感到彻底绝望。
主要包括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与政治不服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