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34163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docx

《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docx

历考题整理马哲考题11页wor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7分)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

(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

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

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浙江大学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哲学期终考试试卷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一、辨析题(先辨别正误,再简要分析。

每小题7分,共21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

3、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含。

4、简述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5、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论述题(第一小题14分,第二小题15分,共29分。

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试结合实际阐述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试运用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并结合实例,阐述自强不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浙江大学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哲学期终考试试卷(B卷)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四、辨析题(先辨别正误,再简要分析。

每小题8分,共24分。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科学体系。

5、“真相表现本质,假象与本质无关。

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五、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6、简述意识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7、简述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8、简述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9、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试结合实际阐述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试结合实际阐述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一、简答题(每题6分):

1、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

具体表现:

1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

2意识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可以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

3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能够反映自我本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

5意识能够有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丰,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矛盾双方相互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

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进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④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矛盾的矛盾运动。

 

3、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具

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演化过程,具有历史继承

性。

 其次,社会意识有自己的矛盾体系和发展规律。

 再次,由于既要受先前的思想材料和意识水平的影响,又要受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制约,因此,社会意识常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4、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

所谓自然过程是指: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的

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它说明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相似而不相同,具有不同的发展形式和内在规律。

两者区别在于:

1从发展的源泉和方式看,自然发展是盲目的;社会发展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2从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动力学规律,可以准确预见事件的发生;而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

两者的联系在于:

1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都是客观的。

2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都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3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一样,都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的辩证过程,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内在根据。

2、运用所学原理,说明“三个代表”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3小题每题7分,42、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7分)

42.简述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6分)

43.什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7分)

44.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及二者的相互联系。

(6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

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6.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47.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000年上半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全国)

三、简答题(共26分)

41.【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分)

(2)二者是相区别的。

具体科学研究世界的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

(2分)

(3)二者是相联系的。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分)

42.【参考答案】

(1)意识能动性又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分)

(2)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能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4分)

43.【参考答案】

(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分)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其次,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面貌;再次,它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化。

(6分)

44.【参考答案】

(1)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

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2分)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1分)

(2)国体和政体是密切联系的。

国体决定政体,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

(2分)政体与国体相适应并影响国体。

(1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

本大题满分共24分)

【评分标准】

(1)论述题的第45、46、47题三题中,考生任选其中二题作答。

如果三题全部作答,第47题的答卷无效。

(2)要求答卷政治观点正确,政治观点错误的,该题为0分。

(3)要求答案观点全面,表述清楚。

观点不全面,表述不清楚,酌情扣分。

(4)如果答卷表述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但意思相近,也要给分。

(5)如果答卷在某些方面阐述深入,有创见,可以多给分,但全部得分不得超过该题总分。

45.【参考答案】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3分)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3分)

(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

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3分)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

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3分)

46.【参考答案】

(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得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2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分)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4分)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2分)

47.【参考答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2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分)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

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3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1分)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正确的。

(2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

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的基本形式。

(7分)

42.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7分)

43.简述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6分)

44.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6分)

四、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卷纸的相应位置。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

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

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12分)

46.应用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原理,说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2分)

47.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说明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12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01)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分)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分)

42.

(1)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2分)

  

(2)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分)

  (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1分)

43.

(1)人类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获取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动物只能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2分)

  

(2)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动物的活动没有社会性。

(2分)

  (3)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动物则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

(1分)

  (4)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

(1分)

44.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4分)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其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

本大题满分共24分)

45.

(1)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哲学依据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1分)

 

(2)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分)

  (3)我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4分)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以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分)

46.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6分)

  

(2)这一原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4分)

47.

(1)直接经验是指个人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前人、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2分)

  

(2)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从源泉上说,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人们亲自实践获得的。

间接经验虽然不自己亲自实践获得的,但它归根到底也是源于别人的实践。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他人来说则是间接经验。

(4分)

(3)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亲自实践,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获得的。

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学习书本知识,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取新的知识。

我们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

(6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42.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43.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44.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

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

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46.试述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7.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以及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00001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各7分,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

(1)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更新。

(2)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与更新。

42.

(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2)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3)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的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3.

(1)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44.

(1)机械性。

仅仅用力学尺度衡量一切变化和过程,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2)形而上学性。

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3)不彻底性。

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却是唯心主义的。

45.

(1)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对立的统一。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严肃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热情结合起来,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反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46.

(1)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性的,其中最高的标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是因为:

首先,生产力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可以用物质的手段对其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精确的测定;其次,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3)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这是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生产力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

47.

(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

(2)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如果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失败。

(3)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有重大失误。

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是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这一思想路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今后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6分)

  4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6分)

  4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7分)

  4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分)

  4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是怎样的?

(7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其中2题,每小题12分,共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