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333508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学期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版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内膜与线粒体内膜分别通过形成基粒和嵴来增大膜面积

B.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具有传递信息、运输物质和催化化学反应等作用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保持细胞形态

D.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真核细胞无法合成核糖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叶绿体和线粒体均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通过内膜折叠成嵴扩大内部的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成基粒扩大内部的膜面积,从而为酶的附着提供了位点。

【详解】A、线粒体内膜的某些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嵴的形成大大扩大了内膜面积,叶绿体内部的基粒不属于叶绿体的内膜,A错误;

B、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具有传递信息、运输物质和催化化学反应等作用,B正确;

C、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能保持细胞形态,C正确;

D、核仁与真核细胞的核糖体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真核细胞无法合成核糖体,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信息及其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的遗传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相同的物质

B.T2噬菌体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分别作用于DNA和RNA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均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分别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起作用。

【详解】A、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可能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A错误;

B、T2噬菌体专一性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因此在肺炎双球菌体内不能复制和增殖,B错误;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C错误。

D、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T2噬菌体属于DNA病毒,二者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均不同,D正确。

故选D。

3.如图曲线1表示酶X在最适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1表明随底物浓度增大酶X的活性先增大后保持稳定

B.曲线1中反应速率稳定后若增加酶X的浓度可提高反应速率

C.若适当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则变化后的反应速率可能如曲线2所示

D.若将酶X换成无机催化剂,则变化后的反应速率如曲线3示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等特点,且受到温度、pH的影响,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

【详解】A、曲线1表明随反应物浓度增大,胃蛋白酶的酶促反应速率先增大后保持稳定,在题设条件下酶X的活性基本保持不变,A错误;

B、曲线1中反应速率稳定后,酶X的浓度为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此时若增加酶X的浓度可继续提高反应速率,B正确;

C、在最适条件的基础上,若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则酶Ⅹ活性降低,变化后的反应速率可能如曲线4所示,C错误;

D、酶的催化效率高于无机催化剂,若将酶X换成无机催化剂,则变化后的反应速率应该如曲线4所示,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审题不清,未注意到题干中的关键字“在最适条件下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4.阻遏是生命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即可通过某种方式阻止某个反应或过程,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

下列有关阻遏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

B.健康人体的下丘脑可以有意识地抑制初级排尿中枢

C.顶芽产生生长素并向侧芽运输,可抑制侧芽的生长

D.植物横放,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可被抑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阻遏现象”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实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从而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体现了阻遏现象,A正确;健康人体的大脑皮层可以有意识地抑制初级排尿中枢,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B错误;顶芽产生生长素并向侧芽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抑制侧芽的生长,体现了阻遏现象,C正确;植物横放,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根对生长素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体现了阻遏现象,D正确。

5.已知果蝇种群中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正常情况下,与眼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5种。

有人发现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所得的F1中,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果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用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F1的果蝇可以有红眼也有白眼

C.形成XXY白眼雌果蝇的可能原因是父本的X、Y染色体没分离

D.雌果蝇有3种基因型雄果蝇有2种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所得的F1中,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果蝇,则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果蝇肯定不含有父方所遗传的带有红眼基因的X染色体。

【详解】A项和D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正常情况下,与果蝇眼色有关的基因型共有5种,说明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Ⅹ染色体上,雌果蝇有3种基因型,雄果蝇有2种基因型,A、D两项正确;

B、用纯合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的果蝇全部为红眼,而用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F1的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全部为白眼,B正确;

C、在白眼雌果蝇XbXb与红眼雄果蝇XBY杂交所得的F1中,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果蝇,则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Y,说明其母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X、X没有分离,或者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X、X没有分离,C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的取样方法包括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决定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详解】A、行道树灌木丛呈长方形分布,调查其上的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正确;

B、杂食性鸟类的食物来源较为稳定,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

C、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决定了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稳定性的大小,C正确;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为了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向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错因在于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理解理解不全面。

蜘蛛属于动物,但其活动范围较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而应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7.研究发现,大多数植物对盐胁迫(高浓度NaCl)是敏感的,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叶变黄、死亡脱落、植物生长慢、叶片水势降低、植物的光合速率降低等。

目前研究认为,盐胁迫影响光合作用存在三种可能途径。

回答下列问题:

(1)离子伤害:

在盐胁迫下,叶绿体和细胞质中积累过量的Na+和Cl—使LHCl(光系统I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损伤,从而影响植物光合作用,据此可推测,盐迫可损伤叶绿体的_______(填结构),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__________减少。

(2)渗透伤害:

盐胁迫可引起植物叶片的水势下降,导致气孔导度(气孔的开放程度)下降,从而降低植物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__。

(3)降低Rubiscom酶活性:

盐胁迫可降低Rubiscom酶(与CO2固定相关的酶)的活性。

对于刚遭遇盐胁的植物来说,叶肉细胞内的C3和C5的含量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此时若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并未增加,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类囊体薄膜

(2).[H]和ATP(3).气孔导度下降,导致进入叶肉细胞的CO2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4).下降、上升(5).光照强度已到达光饱和点、CO2固定量未增加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利用光能,把水分解为氧气和[H],同时把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H]和ATP用于暗反应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阶段。

【详解】

(1)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在盐胁迫下,叶绿体中积累过量的Na+和Cl—使LHCl(光系统I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损伤,会损伤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反应减弱,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ATP会减少。

(2)盐胁迫可以使叶片细胞外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而出现渗透失水,结果导致气孔导度下降,导致进入叶肉细胞的CO2量减少,光合速率下降。

(3)盐胁迫可降低Rubiscom酶(与CO2固定相关的酶)的活性。

对于刚遭遇盐胁的植物来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但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正常,因此叶肉细胞内的C3和C5的含量变化分别是下降和上升,此时光照强度已达到光饱和点,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因此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会增加。

【点睛】环境改变时光合作用各物质含量的变化分析

(1)分析方法:

需从物质的生成和消耗两个方向综合分析。

示例:

CO2供应正常,光照停止时C3的含量变化

(2)物质含量变化的比较

条件

光照由强到弱,CO2供应不变

光照由弱到强,CO2供应不变

CO2供应由充足到不足,光照不变

CO2供应由不足到充足,光照不变

C3含量

增加

减少

减少

增加

C5含量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H]和ATP的含量

减少

增加

增加

减少

(CH2O)的合成量

减少

增加

减少

增加

 

8.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等。

回答下列问题:

(1)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的__________产生兴奋,进而引起____________,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2)某小鼠表现出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某同学给小鼠注射_________溶液后症状得到缓解,说明该小鼠出现此症状的原因是血糖浓度偏低,此种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注射_______(填激素名称)来缓解此症状。

(3)另有一只小鼠也表现出

(2)题中小鼠的症状,但血糖正常。

某同学通过测量血液中相关激素含量来判定病变部位。

结果显示:

________,说明病变部位为垂体,可通过注射________________激素来验证该结论。

该同学判定小鼠病因所依据的原理包括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冷觉)感受器

(2).增加产热、减少散热(3).葡萄糖(4).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5).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偏高,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6).促甲状腺激素(7).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发的分泌。

【详解】

(1)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在冷水刺激下,实验大鼠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在下丘脑的作用下,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2)血糖浓度偏低,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会使小鼠表现出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给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可快速缓解该症状,此时还可以注射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来缓解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3)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

兴奋性,含量过低时也会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促进作用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若病变部位为垂体,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偏高,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通过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可判断垂体是否病变。

【点睛】针对不同的激素或腺体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

a.切除法:

只适用于个体较大的动物。

b.饲喂法:

只适用于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小分子激素,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不能用饲喂法。

c.注射法:

适用于各种激素。

9.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包含的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少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

仅依靠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___________(填“能够”或“不能”)长期进行。

(2)与鼠相比,蛇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_____。

经测算发现羊的同化量远小于草同化量的1/10,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牧民通过养羊获取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保护鸟和蛇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不能(3).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4).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羊属于第二营养级,该营养级还有食草昆虫和鼠等多个种群(5).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

图中草为生产者,其余生物为消费者,图中共存在三条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1)图中仅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仅依靠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能长期进行。

(2)与鼠相比,蛇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其所同化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部分。

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包括羊、鼠和食草昆虫,所以羊的同化量远小于草同化量的1/10。

(3)牧民通过养羊获取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保护鸟和蛇可以使草固定的能量更多的流向羊,从而提高草固定能量的利用率。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能量传递效率的含义。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种群间同化量的比值。

10.某植物的花色由三对基因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B、R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红花,其余都为白花。

现用同一红花植株分别与三种白花植株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

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①、②两组杂交结果推断,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

综合考虑三组杂交结果,可判断该红花植株的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①、②、③组产生的F1数目相等,且将三组F1混合,则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比例是__________,其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_种。

(3)若该红花植株与基因型为aabbrr的植株杂交,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_________,这些白花植株自交,其中某植株的子代由于1个基因发生突变而开出红花,此植株的基因型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aBbRr

(2).R、r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R、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r、b位于另一条染色体;A、a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3).1:

2(4).8(5).1/3(6).aaBbRr(7).DNA分子中产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某植物的花色由三对基因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B、R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红花,其余都为白花,所以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R_。

分析杂交实验:

①A_B_R_×aaBBrr,F1红花植株占25%,说明亲本基因型为AaB_Rr;②A_B_R_×aabbRR,F1红花植株占25%,说明亲本基因型为AaBbR_。

综合①②两组杂交结果推断,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Rr;③AaBbRr×AAbbrr,若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红花的概率应为1×1/2×1/2=1/4,而结果中F1红花植株占50%,与结果不符合,说明有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AAbbrr产生的配子只有Abr,产生红花AaBbRr的配子应有ABR,因F1红花植株占50%,AaBbRr产生的另一个配子为abr,AaBbRr只能产生ABR、abr的配子,说明R、r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R、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r、b位于另一条染色体,A、a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该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Rr,且R、r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R、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r、b位于另一条染色体;A、a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设①②③组产生的F1数目相等为x,那么①组产生的红花数目为x/4,白花数目为3x/4,②组产生的红花数目为x/4,白花数目为3x/4,③组产生的红花数目为x/2,白花数目为x/2,那么三组混合后,红花的数目为x/4+x/4+x/2=x,白花的数目为3x/4+3x/4+x/2=2x,所以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数量之比是1:

2。

因AaBbRr产生的配子有ABR、abr或aBR、Abr两种,①组白花aaBBrr,产生的配子有aBr,产生的白花有aaBbrr、aaBBRr、AaBbrr三种;②组白花aabbRR产生的配子有abR,产生的白花有aabbRr、aaBbRR、AabbRr;③组白花AAbbrr产生的配子有Abr,产生的白花有Aabbrr、AAbbrr。

综上所述,白花植株的基因共有8种。

(3)AaBbRr×aabbrr,AaBbRr产生的配子有ABR、abr或aBR、Abr,四种配子各占1/4,aabbrr产生的配子有abr,产生的白花aabbrr=1/4、aaBbRr=1/4、Aabbrr=1/4,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4÷(1/4+1/4+1/4)=1/3;基因突变的实质是DNA分子中产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产生的这3种白花aabbrr、aaBbRr、Aabbrr的子代由于1个基因发生突变而开出红花,那么此植株的基因型最可能是aaBbRr,而aabbrr需要突变2个基因后代才能开出白花,Aabbrr也需要突变2个基因后代才能开出白花。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红花可能的基因型,分析三个实验,逐步判断红花植株三对基因的基因型,并判断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1.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约为9.5亿公顷,其中我国约为9913万公顷,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只有少数生物可以生长在盐碱环境中,研究发现,这些生物体内往往有“嗜盐酶”,这种酶往往有盐耐受性、热耐受性和对有机溶剂的抗性。

某生物兴趣小组欲分离嗜盐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兴趣小组同学来到青海湖采集菌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采集到湖水后若要从中分离出嗜盐菌,使用的培养基从用途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3)取1mL湖水,按图稀释后接种(每次稀释10倍),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为13,163、438、182和195,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计算每毫升水样中的菌体数量为______________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法测得的菌体数偏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需要长期保存分离得到的嗜盐菌,应采用_______________法。

【答案】

(1).青海湖是咸水湖

(2).选择(3).稀释涂布平板法(4).1.8×109(5).少(6).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菌连接在一起,往往统计的是一个菌落,故用此方法测得的细菌数偏少(7).甘油管藏

【解析】

【分析】

分离嗜盐菌,应在盐含量较高的地区取样。

据图可知,水样稀释倍数为106。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对培养液中的嗜盐菌进行计数。

【详解】

(1)青海湖属于咸水湖,其中可能存在较多的嗜盐菌。

(2)采集到湖水后若要从中分离出嗜盐菌,可先用含盐量较高的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提高培养液中嗜盐菌的浓度,使用的培养基从用途上看属于选择培养基。

(3)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培养液中的嗜盐菌进行计数,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进行计数、统计。

应计数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163+182+195)/3=180,则每毫升水样中的菌体数量为180÷0.1×106=1.8×109个;由于平板上的菌落可能是两个或多个连接在一起的细菌形成的,往往统计的是一个菌落,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统计数值较为准确,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得的菌体数偏少。

(4)长期保存分离得到的嗜盐菌,可采用甘油管藏法,隔绝氧气,以降低菌体代谢速率。

【点睛】从平板上的菌落数推测出每ml样品中的菌落数的计算方法是(平均菌落数÷涂布的稀释液体积)×稀释倍数。

1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而随尿排出,利用HCG单克隆抗体诊断是否妊娠的灵敏度很高,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体内,糖蛋白可分布在体液、_____________等处,其中后者的糖蛋白具有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作用。

(2)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利用了_______________。

动物细胞融合可利用灭活的病毒,灭活是指_____________。

(3)在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获得杂交瘤细胞其目的是解决_____________等问题。

从杂交瘤细胞中筛选获得足够数量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

(4)在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时,需要控制其培养条件,若采用无血清培养,则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___。

【答案】

(1).细胞膜

(2).润滑、识别(任答两点)(3).细胞膜的流动性(4).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5).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小鼠骨髓瘤细胞不能产生抗体(6).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7).一些已知的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的物质

【解析】

分析】

效应B淋巴细胞可产生单一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小鼠骨髓瘤细胞可无限增殖,通过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生产单克隆抗体。

【详解】

(1)在人体内,细胞膜的外表面存在糖蛋白,该部分糖蛋白可参与细胞间信息分子的识别,消化道、呼吸道表面的糖蛋白具有润滑、保护作用。

(2)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灭活病毒是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但保留其抗原特性,使之可以介导细胞融合,但不会裂解细胞。

(3)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小鼠骨髓瘤细胞不能产生抗体,通过动物细胞融合获得

杂交瘤细胞具备二者优点,既能无限增殖,又可以产生单一抗体。

获得足够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